古风图文鉴赏吧 关注:14,496贴子:98,852

回复:【古风图文】【杂货】很杂.......很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走马灯和滚灯 :宋代创制出来的。走马灯的结构是利用蜡烛燃烧产生的热空气作动力,冲击灯上面类似风车叶片的风车使其旋转,从而使灯上装饰的图案跟着转动起来。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热气流产生机械旋转的装置。它的基本原理与汽轮机、燃气轮机相同。这样的装置在欧洲16世纪才出现。另一种滚灯,它的内部结构主要来自古代"被薰"。是两个同心圆机环,机环内有轴,托着环内盛香料的小碗,转动薰球时,小碗可始终保持向上的位置,使其相对稳定。将其移到滚灯内使用,保证了滚灯在滚动时使灯保持稳定向上的位置。其科学原理和近代陀螺仪中的万向支架相似。类似装置在欧洲1500年才由达·芬奇设计出来。


182楼2013-06-18 10:28
回复
    陀螺:据麻国钧先生所著《中华传统游戏大全》中说:陀螺的稳定旋转曾给原子能反应堆的发明家恩里科·费米以极大的影响。


    183楼2013-06-18 10:28
    回复
      拨浪鼓:是低幼儿童的玩具,主体是一面小鼓,两侧缀有两枚弹丸,鼓下有柄,转动鼓柄弹丸甩动击鼓发声。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还有泥的、硬纸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纸制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拨浪鼓最为典型。各地拨浪鼓的造型都不 一样,有长形如腰鼓的,也有扁而似大鼓的,又有长宽相等鼓身垂直的,还有扁圆如烧饼的。装饰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的在鼓面上绘画花纹,或各种图案;也有的在鼓身上描绘花纹、点线;还有的把手柄加工成竹节或葫芦节,鼓上的双耳弹丸也很富于变化,有的用两粒小玻璃珠子,有的用两颗树种子,也有的用磨光的酸枣核,还有的用小木珠、小贝壳。


      184楼2013-06-18 10:29
      回复
        阿福:是惠山泥人中家喻户晓的形象。关于其起源还有一段“阿福降狮”的传奇故事。传说从前惠山上有一种妖狮,专门吃小孩子,后来来了两个法术高明的神仙,叫“沙孩儿”,降伏了妖狮,从此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安宁。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用泥土塑出他们的形象,取名“阿福”,家家供养。除了怀抱金毛大青狮的阿福造型外,还有“团阿福”、“小阿福”、“扑满阿福”等,均是惹人喜爱的儿童玩具。


        185楼2013-06-18 10:31
        回复
          益智类玩具
          拼板是我国古老的益智玩具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七巧板。国外称它为“唐图”(tangram),是世界公认的中国优秀智力游戏代表作。古人尚七,用七块板来拼图,恰到好处。


          187楼2013-06-18 10:33
          回复
            九连环,最早记载这种玩具的典籍是《战国策》。其中提到秦始皇派使臣入齐时,带有一种玉连环。宋朝周邦彦《解连环》词中,就有“信妙手,能解连环”。九连环的定型大约与中国古代以“9”作为“阳数之极”有关。它流传之后,尤受妇女的喜爱。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就有黛玉在宝玉房中玩九连环的描写。



            188楼2013-06-18 10:34
            回复

              鲁班锁。传说春秋时代鲁国工匠鲁班为了测试儿子是否聪明,用6根木条制作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叫儿子拆开。儿子忙碌了一夜,但终于拆开了。这种玩具后人就称作鲁班锁。其实这只是一种传说,鲁班锁亦称孔明锁、别闷棍、六子联方、莫奈何、难人木等。它本起源于中国古代建筑中首创的榫卯结构。


              189楼2013-06-18 10:35
              回复
                华容道故事出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说的是刘备和孙权联合,在赤壁一战中,把曹操杀了个片甲不留。曹操只带了十余人马,沿华容小道落荒而逃。埋伏在小道上的关羽思念曹操旧情,放走了他,使他得以逃出华容道。后来这个故事成了中国古代一种图形移位玩具的名称。这种玩具是要将一块大图块通过空位移到出口,和华容道故事有些相似。后来根据不同时代的特点,叫法不一,有叫“关羽放曹”的,有叫“曹操逼走华容道”,也有叫“鲁智深冲出五台山”、“赶走纸老虎”、“敢把皇帝拉下马”、“船坞排档”的等等。


                190楼2013-06-18 10:36
                回复
                  双陆,是古代的一种博具,如今已失传。双陆应是一种类似飞行棋的游戏,从文学作品中的记载和传世文物来看,双陆曾经相当流行过


                  191楼2013-06-18 10:37
                  回复
                    六博一作陆博。两人相博,每人六枚棋子,故称六博。其胜负的关键在于掷采,偶然性很强,双方按照各自掷出的齿采走棋。李益的《杂曲歌辞·汉宫少年行》写道:“分曹六博快一掷,迎欢先意笑语喧。” “分曹”就是“分拨”。玩六博的时候笑语喧哗,很热闹。


                    192楼2013-06-18 10:38
                    回复
                      各朝服装汇总

                        秦汉
                        秦尚黑,大气古朴。秦始皇以他的雄才大略统一了中国。刘邦又以他的任人唯贤建立汉室。在政治经济法度方面汉王朝基本承袭秦的体制,东汉时正式制定了“章服制度”,各层官吏的服装从颜色到图案都有了严格规定,不得越雷池一步。经过先秦的理性思索后,秦汉人表现出征服世界的自信,衣饰趋向精美奢华。汉童谣唱:“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大眉,四方皆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由此可见人们对美的追求已相当自觉。
                        汉代皇帝冕服、冕冠、赤舄图
                        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
                        汉代妇女的襦裙图。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襦以浅蓝色绢为面,中纳丝棉,袖端接一段白色丝绢。裙子也纳有丝棉,质料用黄绢。可惜由于年代久远,这套服饰在出土时已经粉化。本图展示的襦裙样式,即根据该墓发掘时的形象记录复原绘制而成。采用的纹样,主要依据新疆民丰出土的“长乐明光锦”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豹首纹锦等。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清代,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3楼2013-06-25 13:27
                      回复
                        隋唐
                          隋唐服饰富贵典雅,封建帝国的鼎盛时期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处处洋溢着人世的富足快乐。大唐海纳百川的襟怀使服装丰富多样,既有宽袍大袖的高贵华丽,也有胡服骑射的精悍利落。“纤罗寸缕见肌肤”,贵族妇女在华美艳丽内衣裙外罩透明宽松长纱袍,披帛飘曳,,那份对自身的自信率真坦然让今天的人也赞叹不已。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本图为唐代文官大袖礼服。
                          隋唐普通的妇女装束
                          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隋唐妇女服饰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样束在里面。


                        194楼2013-06-25 13:27
                        回复
                          宋代
                            宋代朝服
                            宋代官服分为祭服、朝服、公服、时服、戎服、丧服等。宋代朝服,也叫具服,朝会时使用。上身用朱衣,下身系朱裳,即穿绯色罗袍裙、衬以白花罗中单,束以大带,再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挂以玉剑、玉佩、锦绶,着白绫袜黑色皮履。这种服饰,以官职大小有所不同,六品以以下就没有中单、佩剑及锦绶。中单即禅衣,衬在里面,在上衣的领内露出。
                            宋代官吏公服
                            宋朝百官常朝视事,皆穿公服,唯在祭祀典礼及隆重朝会时穿着祭服或朝服。公服基本承袭唐代的款式曲领大袖,下裾加一道横襕,腰间束以革带,头戴幞头,脚穿靴或革履。公服幞头,一般都用硬翅,展其两角,只有便服才戴软脚幞头。公服所佩的革带,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比服装颜色分得更细。
                            宋代士人服饰,以襕衫为尚,形制为白色细布,下有一横襕,腰缀襞积。另有紫衫、凉帽衫等。紫衫本为军校服饰,因穿着比较简便,成为士大夫的常用服装,以后成为文武官员的便服。凉衫,形制如紫衫,亦称白衫,先是官庶便服,后来成了丧服。帽服,帽以乌纱,衫以皂罗,为士大夫交际常服。士人服装除圆领之外,大多为大袖交领。也有对襟的。
                            宋代妇女襦裙
                            宋代襦裙的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唯衣襟有所不同,可用右衽,也可用左衽,可能是受契丹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的影响。身上的装饰并不复杂,除披帛以外,只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压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而影响美观,史书所称的“玉环绶”,就是这种装饰。


                          195楼2013-06-25 13:27
                          回复
                            纳采
                            婚姻礼仪。为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清代的纳采多为定婚礼,与历代不同。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9楼2013-06-28 08:13
                            回复
                              问名
                               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00楼2013-06-28 08: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