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这一术语是不久以前才出现的。它是1969年美国科学家约翰·惠勒为形象描述
至少可回溯到200年前的这个思想时所杜撰的名字。那时候,共有两种光理论:一种是牛
顿赞成的光的微粒说;另一种是光的波动说。我们现在知道,实际上这两者都是正确的。
由于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光既可认为是波,也可认为是粒子。在光的波动说中,不
清楚光对引力如何响应。但是如果光是由粒子组成的,人们可以预料,它们正如同炮弹、
火箭和行星那样受引力的影响。起先人们以为,光粒子无限快地运动,所以引力不可能
使之慢下来,但是罗麦关于光速度有限的发现表明引力对之可有重要效应。
1783年,剑桥的学监约翰·米歇尔在这个假定的基础上,在《伦敦皇家学会哲学学
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指出,一个质量足够大并足够紧致的恒星会有如此强大的引
力场,以致于连光线都不能逃逸——任何从恒星表面发出的光,还没到达远处即会被恒
星的引力吸引回来。米歇尔暗示,可能存在大量这样的恒星,虽然会由于从它们那里发
出的光不会到达我们这儿而使我们不能看到它们,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到它们的引力的吸
引作用。这正是我们现在称为黑洞的物体。它是名符其实的——在空间中的黑的空洞。
几年之后,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侯爵显然独自提出和米歇尔类似的观念。非常有趣的是,
拉普拉斯只将此观点纳入他的《世界系统》一书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中,而在以后的版本
中将其删去,可能他认为这是一个愚蠢的观念。(此外,光的微粒说在19世纪变得不时
髦了;似乎一切都可以以波动理论来解释,而按照波动理论,不清楚光究竟是否受到引
力的影响。)
至少可回溯到200年前的这个思想时所杜撰的名字。那时候,共有两种光理论:一种是牛
顿赞成的光的微粒说;另一种是光的波动说。我们现在知道,实际上这两者都是正确的。
由于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光既可认为是波,也可认为是粒子。在光的波动说中,不
清楚光对引力如何响应。但是如果光是由粒子组成的,人们可以预料,它们正如同炮弹、
火箭和行星那样受引力的影响。起先人们以为,光粒子无限快地运动,所以引力不可能
使之慢下来,但是罗麦关于光速度有限的发现表明引力对之可有重要效应。
1783年,剑桥的学监约翰·米歇尔在这个假定的基础上,在《伦敦皇家学会哲学学
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指出,一个质量足够大并足够紧致的恒星会有如此强大的引
力场,以致于连光线都不能逃逸——任何从恒星表面发出的光,还没到达远处即会被恒
星的引力吸引回来。米歇尔暗示,可能存在大量这样的恒星,虽然会由于从它们那里发
出的光不会到达我们这儿而使我们不能看到它们,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到它们的引力的吸
引作用。这正是我们现在称为黑洞的物体。它是名符其实的——在空间中的黑的空洞。
几年之后,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侯爵显然独自提出和米歇尔类似的观念。非常有趣的是,
拉普拉斯只将此观点纳入他的《世界系统》一书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中,而在以后的版本
中将其删去,可能他认为这是一个愚蠢的观念。(此外,光的微粒说在19世纪变得不时
髦了;似乎一切都可以以波动理论来解释,而按照波动理论,不清楚光究竟是否受到引
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