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锅小飞吧 关注:9贴子:339

【转】心灵唐史的正能量——用精彩给你好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05-07 17:48回复
    要说明的是,之一《开国前传》和之二《扫灭群雄》出版后不久,即遭遇出版社人事大变动,长期无人打理,导致书基本没有宣传,铺货更是很不到位,至今仍有近一半的书积压在库房里,沉沉熟睡。希望大家有喜欢历史的,并且经济有余力的,购买支持,各自领养一个没娘的孩子。网购领养好像比较划算,当当、亚马逊、淘宝、京东,应该都有。当然,书还是不错的,且是插图版的,有图有真相。
      也因为销售原因,接下来的书就没人给出了。市场决定一切,出来混,成败本就两分,但我还是有些不甘,仍然试图把后续的文字变成书,所以就重回煮酒发帖,希望能再找一家书商合作。属意者请联系。出版有风险,还请编辑们谨慎三思。
      所以,恐怕这并不容易。因为,成王败寇并不仅是历史的规则,也是市场的规则。何况现在历史市场遇冷,历史选题在书商或出版社那里已经很难通过了。中国是一个历史大国,如此未免令人感慨。如果历史读物的沦落是不可逆的,那也当真无计可施。
      无论如何,还是重回煮酒吧。天涯煮酒有浓厚的人文气息。百无一用是书生,我也只会把书啃,这次不管任何情况都会连载到底,写到哪里就发到哪里。深盼各位能顶帖讨论,并帮忙宣传。如果帖中文字还有出版之日,当以薄力送些签名版的,希望能有这个机会。
      《唐朝:激荡的盛世》一书或文字特点:
      ◆主要采用小说笔法,辅以少量考证,从心灵和人性角度还原历史。
      ◆所讲历史事件和人物出于正史,即《旧唐书》、《新唐书》、《通鉴》,也有《册府元龟》、《太平广记》等官修史书,尽可能做到了严谨、客观、准确,不恶搞,不穿越,不戏说。
      ◆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此书此文一言以蔽之,也是无邪,唯有充盈浩荡的正能量,唯有屌丝的逆袭,命运的励志。
      ◆文字或激荡,或幽默。激荡时如大江东去,烈风雷雨,铁骑横冲,昆山玉碎;而幽默,时而摇唇鼓舌,令人捧腹,时而也不免隔靴搔痒,荒腔走板。总之不及前者好,我试过,唐贞观时代几乎都是正面人物,很难用搞笑的语言刻画,如果勉强去做,可能适得其反,不如扬长避短,以激情文字为主。以后反派人物多了,笑料也就多了。
      以下纯属广告语之类,不必太较真了呵。
      心灵唐史,心灵切入,人性解剖,以全新视角还原历史的真实!
      心灵唐史,颠覆你的常识,陌生你的熟悉!
      心灵唐史,一样的唐朝,不一样的唐史!
      心灵唐史,传递正能量,用精彩给你好看!


    4楼2013-05-07 17:55
    回复
      第二章 明争暗斗
        关于李世民是否有夺嫡之心,答案是肯定的。
        有,真有。如果没有,后来就不会有玄武门之变了。如果你是皇子,皇家嫡子,你也很难没有。
        好了,这个问题我们不必纠缠了,谈下一个问题:李世民夺嫡之心始于何时?
        这个问题才是问题的核心和关键,不过的确很难回答。
        因为不管怎么说,都会有人反对,甚至拍砖,所幸本人并非权威,也并不想作结论性表述,所以如果大家不满意,大可一笑置之。
        我的回答是,李世民很早就有了夺嫡之心!
        不过以“夺嫡”来形容李世民谋取储位之路,或者说整个夺嫡之路并不准确。细究这一段历史,我们会发现,他的夺嫡之路实际上要分两个阶段:
        武德七年以前,应该称之为“争储”,武德七年以后,才是货真价实的夺嫡。争储是夺嫡的初级阶段,是前期准备,夺嫡是争储的必然延伸,二者以武德七年为分水岭。
        争储与夺嫡还有什么不同么?
        有,当然有。争储带有竞争的味道,手段更光明正大一些,而夺嫡,则带有暴力和血腥的味道,手段更残酷更阴狠一些。
        先来说武德七年以前的事,说起来,事情与李渊也不无关系。


      6楼2013-05-07 17:59
      回复
        一、争储之路
          据史书记载,早在大业十三年十一月间,李渊攻克长安后,由唐国公升格为唐王,按惯例,他应该立继承人,即世子。当时他手下一批将佐要求立李世民为唐王世子,只要做了世子,以后自然会升格为太子,李渊就此征询李世民的想法,而李世民态度则很明确。按史书中的说法就是:固辞而止。意思是,坚决不干,于是此事作罢。
          如果有人怀疑这件事的真伪,这里就试着给出一种解释。当时向李渊请命的将佐们很可能是一些太原首义功臣,他们与李世民在太原多次聚赌,策划兵变,关系密切,而与李建成则交情平平,从内心里更希望李世民能够成为李唐的建班人,而大伙推举李世民,无疑也是为了自身的前途。李渊就此征询李世民的想法,是相信世民一定不好意思跟建成争抢。而李世民表面上虽然坚决不干,实则心里是很愿意干的。
          很愿意干,但又实在不能干。当时的李建成颇有长兄风范,入关路上与李世民相处也十分和谐,兄弟之间情意犹在,李世民实在不好意思跟大哥争。
          但不争,又不是李世民的性格,争接班,争储位,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平生抱负,济世安民之志,不争能行吗?他自信自己比大哥更有担当,更有能力!
          就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中,李世民确立了自己的争储之路:为大唐立大功,创大业,以光明正大的手段,将大唐储位争到手!
          于是我们才能看到随后这样一系列画面: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十一月,经过高墌城里两个月的坚守后,李世民于折墌一举平灭西秦,生俘薛仁杲,胜利返回长安,那时候的他锋芒初露,英姿飒爽,英气逼人,连一代枭雄李密见到他时,也都暗自艳羡不已。
          武德三年(620年)五月,经过柏壁五个月的相持之后,李世民于雀鼠谷沿线追及宋金刚,以疲打疲,力克强敌,又乘胜收复太原,一举平灭了刘武周集团,为大唐再立新功。
          就在这次班师途中,唐军依照北齐古曲《兰陵王破阵曲》的基本音调,重新填词创作了《秦王破阵乐》,唐军将士高唱凯歌的铿锵雄壮,永远回荡在那年夏天的五月!
          武德四年(621年)五、六月间,在平定王世充和窦建德,驻军洛阳期间,李世民曾带着房玄龄微服私行,来到洛阳玉清观中,秘密拜会了隋唐之际一位著名的道士王远知,据说这位王道士有一项常人难及的本领,预测未来。


        7楼2013-05-07 18:00
        回复
          唐代的李寿墓志。李寿(557—630),字神通(即李神通),太祖景皇帝之孙,高祖李渊之从弟,大宗李世民之从叔,官封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淮安郡王。
            


          10楼2013-05-07 18:12
          回复
            如果李世民低调隐忍一点,他争储的事情会不会更容易点?
              -----------------------------
              李渊深得低调隐忍之道,李世民总体张扬,有时也会低调隐忍,只是史书中描述的不是太明显,以李世民的性格而言,很难做到完全彻底的低调隐忍。
              一个张扬的人在低调时其实更为可畏,因为暴风雨正在酝酿中。
              李氏兄弟其实都还顾念兄弟之情,武德七年之前,总体是团结的,相对说来,能够一致对外,彼此使绊子下黑手不算重,否则也不会有唐朝那么快就完成统一。
              武德七年完成统一后,兄弟们其实已经撕破了脸,开始刀刀见血了。


            11楼2013-05-07 18:13
            回复
              二、名词解释:嫡长制
                所谓“嫡长制”更确切地说应该叫做“嫡长子继承制”。它是古人在一夫一妻多妾的情况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制度,也是封建宗法制度里的核心制度之一。要完整地把它解释清楚实在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我们就不这么干了。我们只要知道,根据该制度的规定,在挑选接班人的问题上,尤其是在确定皇位(或王位)的继承人时,其原则可简单地用一句话来概括:
                老大是当然的接班人。
                在这项制度下,只要老大还活着,又没犯什么大错,其他兄弟们不论多么优秀,功劳有多大,对于接班的事情就想也别想,没门!
                这就是所谓的“立嫡以长不以贤”。在这种近似于硬性的规定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选择皇位或家族的继承人时,一项最主要的考量标准不是优秀与否,而居然是年龄!
                是的,就是年龄。
                对此,本人经思考后认为,这是由古人,或者说我们中国人独特的经验型思维方式决定的。体现这种思维方式的老话有“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还有“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等等。古人,或者我们中国人认为,就能力提升而言,多吃或早吃两年干饭还是很有作用的。大哥与小弟们相比,优势就在于年龄,而在多数情况下,年长的人通常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处理各种问题的智慧和能力相对较强,把国家或家族的未来交给他还是比较放心的。


              12楼2013-05-07 18:14
              回复
                再一个,在“家天下”时代,如果不确立这样一个具有唯一性的标准,而以优秀或贤能与否作为标准的话,一群小弟们就会很有想法了,就会想很多办法抢大哥的饭碗,这就容易导致政局不稳,国家动乱,使整个社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所谓“废长立幼,取乱之道”,历史上此类教训数不胜数。这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优秀或贤能这些标准不具有唯一性,它是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东西,一旦放到实际操作中,必然会产生很多问题,以此为标准,真是麻烦得很。
                  但这项制度还是有一些缺陷的,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老大实在不行呢?如果他是个低能儿,甚至是白痴呢?把国家交给这样的人岂不是更危险吗?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啊。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古人应该也是考虑过这种情况的。
                  这就涉及到一个概率的问题了。
                  理论上,由大哥作继承人合适与否应该是各占一半几率的。如果不搞“嫡长制”,而是让兄弟们竞争上岗,那么政局动荡的几率差不多是百分之百的。但如果实行“嫡长制”,其风险有可能就会下降一半,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是这个意思。


                13楼2013-05-07 18:16
                回复
                  实事上,制定这个标准的出发点就是一句话:稳定压倒一切!
                    总之是把宝押在老大身上了,好也罢,坏也罢,合不合适,行不行的,就你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家天下”时代,这个以经验型思维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嫡长制”不但智慧、理性、简单易行、甚至还很科学。所以,从西周开始,历朝历代都把它作为权力传递的标准模式贯彻奉行,而无数优秀的政治家和有识之士也极少对它提出过什么非议,这绝不是没有道理的。其历史之悠久,影响之深远,在封建宗法制度里面堪称无与伦比。
                    需要说明的是,在皇帝有很多女人的情况下,“嫡长制”里的这个老大还有嫡子与庶子之分,本来按照规定,只有在缺少嫡子的时候,才能轮到庶子,但是由于后宫争宠,由此而起的嫡庶之争也曾经困扰过很多帝王们。
                    好了,名词解释完毕,下面就据此来分析下李渊的作法吧。


                  14楼2013-05-07 18:17
                  回复


                    15楼2013-05-07 18:18
                    回复
                      三、老李的平衡术
                        平心而论,李渊还是相当尊重前人的这种创造与智慧的,如果说,在册立唐王世子之前,他对于挑选接班人还有某些犹豫,不晓得建成、世民两人哪个更合适,那么在武德元年正式册立李建成为皇太子以后,他的态度就坚定多了,种种迹象都充分显示了他贯彻落实“嫡长制”的决心。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李渊的这种决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李建成东宫集团的苦心扶持,二是对李世民秦府集团的有意抑制。
                        先说李建成这方面。据史书记载,自大唐开国后,为了锻炼建成日后的当国理政能力,李渊曾多次专门下诏,把军国大事以外的朝政细务交给建成去处理。有时他外出巡视、打猎,多日不归,也常会把监国重任交给建成。正所谓望子成龙,这对建成而言,既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期望。
                        与此同时,李渊对东宫人选,或者说加强东宫班底也是煞费苦心。武德二年,他派出李纲等朝廷重臣兼职东宫,教导辅佐建成,后来又陆续把王珪、魏征等名士派往东宫,目的就是让东宫的声望更大些,实力更强些。在当时的东宫下属中,还有一个人的名字也不得不提,此人便是李建成的重要心腹,韦挺。
                        韦挺也是关陇世家子,说来算是李建成的至交,他很早就进入了东宫班底,可谓是建成真正的心腹,史书中虽无明确记载,但他与建成显然有过很多次密谋。当初李纲上书建成不要听信小人的谗言,很可能就是暗指韦挺等人。


                      16楼2013-05-07 18:19
                      回复
                        再来说李世民。由于李世民比较强势,从史书中看来,李渊对李世民多有抑制。比如武德二年正月,李世民刚刚平定西秦,立下大功不久,李渊即派他出镇长春宫,此举固然也是委以重任,但同时也是让世民离开政治中心长安,以免他结交朝中重臣,威胁到建成。
                          这之后,刘武周挑起战火,山西局势不断恶化,李渊硬是咬着牙,把李世民雪藏了将近一年,才重新起用,将收复山西的重任交给他。
                          为了防止世民做大,老李付出的代价也不小啊。
                          到了武德四年,李渊在后妃们的挑唆下,对李世民的几次横加指责不必提了,要特别强调的是另外一件事,前面说过,李世民是在当年七月末班师回到长安的,而李渊授他天策上将却拖到了十月份,期间相隔了两个多月,这么长的时间段里不给李世民升职意味着什么?须知这次李世民立下的可是旷世奇功,理应立即升职重赏的。
                          想来没别的,就是要压一压他的骄气,打一打他的威风,让儿子摆正位置,莫要居功自傲,处处出风头,抢风头,强压建成一头。
                          然而拖到十月份,李渊还是给世民授以天策上将了,这又为什么呢?
                          这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功高不赏,道理上说不过去。另一方面,当时天下还很不太平,大鱼儿江陵萧铣尚未平定,小鱼儿山东徐圆朗正努力做大,河北刘黑闼势力强势崛起,突厥边患又无休无止,说不定哪天还得派李世民挂帅出征,要为以后留下余地。
                          大约也就在武德五年间,在李渊的操办下,李世民和李元吉都有了各自的新王府。虽说有了新家,但元吉似乎是个恋旧的人,大多数时间仍然赖在太极宫的武德殿后院里住着,李渊也不管,尽由着他。
                          至于李世民,则从太极宫的承乾殿搬了出来,住到了新建的弘义宫中。
                          弘义宫在长安宫城以外东北方向的皇家禁苑中,与太极宫北门之一玄武门,以及李建成居住的东宫都相距不远。
                          因位于皇家禁苑中,所以弘义宫一带的风景很不错,史书中谓之“山林形胜”。
                          据说李渊给世民修建弘义宫的理由很是冠冕堂皇:儿子,你一仗灭二国,为大唐立下大功,老爹我认为给你授以天策上将,食封三万户,赐三炉开元通宝啥的,都不足以嘉奖你,回报你,所以要再给你盖一所新宅子,大宅子!


                        17楼2013-05-07 18:22
                        回复
                          虽然老李嘴上挺会说,但也未必没有另外一层意思:
                            儿子啊,你现在翅膀硬了,单飞去吧!
                            之所以有这样的猜测,是因为弘义宫的地理位置实在特殊,它不但在太极宫之外,也在整个长安宫城的城墙之外。
                            父子的分居对儿子一方来说,通常意味着独立,意味着成长。但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父子之间心灵的隔阂,亲情的冷漠!
                            但是特殊的位置也有特殊的好处,正是在迁居弘义宫以后,李世民开天策府,又在秦王府西侧开办文学馆,不但吸纳了“十八学士”一类贤才,也使他自身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由于弘义宫距离东宫和玄武门都很近,也便于他派人更好地打探东宫里的消息,并监视玄武门一带的动向!


                          18楼2013-05-07 18:25
                          回复
                            李渊一直在寻找一个平衡点,建成、世民、元吉三兄弟之间的一个平衡点,君权、储权、王权三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但可惜他矛盾的心态和矛盾的行为都决定了:他贯彻落实嫡长制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掉进了一个死胡同!
                              但这个问题终归是要解决的,只不过解决的办法已不再是李渊找平衡的思路,而是李世民与反秦联盟之间从武德七年开始的真正较量!


                            20楼2013-05-07 18:29
                            回复
                              五、小弟的志向
                                应该说,元吉小弟也是做了不少事情的,其中之一便是加强齐王府的卫队建设。
                                史书中并未明确记载齐王府卫队的规模,但据以后的情况来看,驻守武德殿的卫队和他新宅子里卫队两处加起来,几百人还是有的。
                                此外,元吉小弟还做了一件非常之重要的事情,这便是大力培养刺客,这个事情他两位兄长都不曾做过,元吉小弟独具慧眼,另辟蹊径,称之为人精,实非过誉之词。
                                一般来说,培养刺客本该是一种绝密行为,但大概是由于工作力度太大吧,齐王府内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有位王府下属曾为此写了一首诗呈给元吉看,诗中暗含讽刺或劝谏之意,不过元吉小弟的强项在于舞枪弄棒,对那些酸不拉叽的诗文不感兴趣,所以接过手装模作样看了一番,愣是没看明白。
                                我们知道,刺客不是保镖,所以培养刺客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护自己,而主要是为了刺杀别人,刺客都是百里挑一的猛士,得花大价钱才能让他们死心塌地地干活,说来消耗也挺大。所以当培养刺客工作初见成效以后,元吉小弟开始手痒痒了,打算派刺客们执行一项特殊的刺杀行动,反正不用白不用,闲着也是闲着。
                                那么元吉小弟的刺杀目标是谁呢?
                                正是他二哥李世民!


                              26楼2013-05-07 18: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