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黑麦迪试试吧 关注:10贴子:518
  • 6回复贴,共1

【你敢黑麦迪试试】文言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手都转麻了。要fightING


IP属地:福建1楼2013-05-11 20:54回复

    1.我们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文言实词题
    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古今异义: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表现性格的,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是谁的什么性格。
      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可以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即使遇到阅读难度大的文章,也要调动积累,沉着应对,不必庸人自扰,所谓“人难我难,我不畏难”。
    2.文言文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分值一般都在18-25分之间。如何在考场上快速解答文言文阅读题,并能拿到较高的分数呢?掌握一些实用、快速而又简便的方法,对
    广大考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笔者根据多年来解读文言文的感受和经验,总结出了解答这类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总观总览,上下贯通
      读文章最忌断章取义,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只有从整体上去把握,联系上下句,才能读懂文中句子的具体意思,如果单独地、孤立地看某一词、某一句,就
    容易失之偏颇或根本不知所云。如“与转一资”(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的文言文句子,下同,原文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单看这一句,你是理解不了它
    的意思的,如果联系前后文意,把这句话置于全文中来推敲,就能准确把握它的意思了。其前文是说,将校有能力耕田和打仗的,应格外赏赐,每耕田一顷应该赏
    赐。所以这句就是“赏赐一袋物资”的意思。由此可看出阅读时前后左右,上下贯通,整体联结,其文意就可推敲出来。
      总观总览,上下贯通,这一点适合于解答所有体裁(包括人物传记、游记散文、论说文、序、表、书信等体裁)的文言文阅读题。
    二、先读问题,从问题及选项中得到启发
      提前看问题,对于理解原文,读懂原文,是很有帮助的。一般情况,文言文阅读的第4道题都是分析概括文意的,其题干下设的选项大都正确,能为考生阅读原
    文提供有效信息。因此考生应在答题前先通读选项。
    三、善于理清人物关系
      一篇文言文,虽然是写一个主要人物,但也会提到其与其他次要人物发生的联系,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理清头绪,也是读懂文言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试想一下,假如你连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说到哪里为止都不知道,还怎么去理解文意呢?理解不出文意,就更谈不上准确答题了。
      如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的文言文,虽然主要写廖刚,但文中也提到了廖刚的儿子廖迟、盗贼、章敦、蔡卞、秦桧、老宰相、王次翁、钦宗、徽宗等人物。
    他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与廖刚有着怎样的关系,以及和廖刚发生了些什么事情等,读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这样答题时中心明确、思路清晰,对于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


    IP属地:福建2楼2013-05-11 20:56
    回复
        7茜有眼患(病)
         8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
         9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厌恨)
         10时有患疟疾者(生病)
      或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有人)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相当\'有的---,有的---)
         3一食或粟一石(有时,偶或)
         4云霞明灭或目睹(也许,或许)
         5贱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用在动词前,加强不定语气)
         6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如果)
         7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或者)
      疾 1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
         5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通\'嫉\'妒忌)
         6举疾首而相告曰(疾首:头痛)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速、捷)
         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中,而闻者彰(强、猛烈)
         9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及 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赶上,追上)
         2烧北船,延及岸上营落(等到,到)
         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到达)
         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涉及,牵连)
         5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
         6及说备使抚表众(和,并)
         7及第:科举考试考中
         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9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接近)
         10卒不去,故及于难(遭受)
         11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已(表他转,至于)
      即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靠近,接近)
         2项伯即入见沛公(立即,马上)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当,当时)
         4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倘若,如果)
         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的意思)
         6其伤于缚者,即幸留(即使)
         7闻鸡鸣。即起盥栉(就,就是)
         8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登上帝位) 既 1言未既(尽,完)
         2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
         3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三军既惑且疑(既----又---并列关系)
         5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不久)
         6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全、都)
         7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假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
         5假令仆伏法受诛(假令:假如)
         6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与)
         7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如果、假如)
      间 1凡天地之间(两事物的当中)
         2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期间)
         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
         4安得广厦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
         5彼节者有间(间隙,空隙)
         6遂与外人间隔(隔离)
         7间以诗记所遭(间或)
         8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9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101骨微伤,病间月(间月:隔月,一个月以上)
         11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形容鸟声宛转)
         12秦间来人,赵奢善食而遣之(间谍)
         1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表时间有时、偶然)
         1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表状态,从小路)
         15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见 1事不目见耳闻(看见)
         2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会见)
         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
         4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见解,见识)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6冀君实或见恕也(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已怎么样,可译\'我\')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同\'现\'出现)
         8军无见粮(现成的)
         9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看见的东西)
      解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分解动物的肢体)
         2悉埋于地,解其棕缚(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解开,使分开)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释,解答)
         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懂得)
         6解手:1分手,道别2指大小便3解除危难的方法
         7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
         8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军之仇者,何如(解救、消除)
         9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消散、离散)
         10胡虏益解(通“懈”,松解,懈怠)
       就 1金就砺则利(接近,依靠)
         2连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职)
         3轲自知事不就(完成,达到目的)
         4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成就)
         5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即,随即)
         6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走上)
         7荆轲遂就车而去(上车、上路)
      举 1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举起,抬起)
         2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
         4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推荐,推举)
         5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荐,推举)
         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总合,聚合,拿)
         7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全,皆)
         8杀人如不能举(尽)
         9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举言:发言)
         10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举事:作事情)
         1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包举:并吞)
         12兔起凫举(飞)
         13主人不问,客不先举(动问)
         14卒叫,函谷举(攻占、占领)
         15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举动)
      绝 1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断绝)
         2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阻绝)
         4佛印绝类弥勒(极,最,非常)
         5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完全,绝对,全然)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7绝代:1久远的年代2当代独一无二
         8绝伦:独一无二,超越同等
         9不如早与之绝(绝交)
         10抢呼欲绝(绝命)
         11以为妙绝(达到极点)
         12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的) 堪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经得起,忍受)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能够,可以)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能够,可以)
         4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胜任)
      克 1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能够)
         2然操遂能克绍(战胜,攻破)
         3克已复礼为仁(克制)
         4子克家(肩负,引申为担当、胜任,担当家务)
         5克已奉公(克制、约束)
         6与克期俱至(限定、约定)
         7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通“刻”,刀刻、雕刻)


      IP属地:福建6楼2013-05-11 21:00
      回复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3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4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
           5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6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算术)
           7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法则、规律)
           8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技艺、方术)
           9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大致,一般,这个意义又说成\'大率\')
           3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4将率不能(主将)
           5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顺着、沿着)
           6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规格、标准)
           7建始以来,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频率、比率)
           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明)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
           3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空,白白地)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5披心腹,见情素(真情、本心)
           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没有文采的)
           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慰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4汤池:1就温泉砌成的浴池2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
           3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涕零:流泪)
           4目泪下,鼻涕长一尺(鼻涕)
           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仅仅)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5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徒属:所属的人)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7高祖亭长,为送徒郦山(指服劳役的犯人)
           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亡)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通\'无\'没有)
           6孔子伺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出外、不在)
           王
           1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一国的君主)
           2沛公欲王关中,(称王,统治天下)
           3妃嫔媵嫱,王子皇孙(王子:君主的儿子,也指贵族子弟)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王师:封建时代政府的军队)
           望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远看,观察)
           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3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
           4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
           5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
           6并、汾乔木,望秋先陨(临近)
           恶
           1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2廉君宣恶言(丑,劣,不好的)
           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
           微
           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偷偷地,悄悄地)


        9楼2013-05-11 21:06
        回复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不暴露,深奥)
             3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小,微小)
             4动刀甚微(轻微,轻)
             5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稍微,略微)
             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小数名,寸的百万分之一,常喻指细小的事情)
             8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表否定,不、不是)
             悉
             1赵王悉召群臣议(都,全)
             2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周全,详尽)
             3丞相亮其悉朕意(知道)
             4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尽其所有)
             5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详尽地叙述)
             相
             1伯乐学相马(观察,审察)
             2儿已薄禄相(容貌,貌相)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
             4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丞相,相国)
             5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互相)
             6杂然相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代词)
             7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古代主持礼仪的官)
             8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一起)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相得,相投合)
             10便利在此月,六合正相应(相应、合适)
             谢
             1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认错)
             3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4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5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6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
             7及花之既谢(凋落)
             8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请问)
             信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实,忠诚,信用)
             2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信任)
             3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送信的人,此指媒人)
             3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的确)
             4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随意,随便)
             5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真诚的誓言)
             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
             8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凭据)
             9西忆岐阳信(音讯、消息)
             10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
             兴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起,发生)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发动,调发)
             3大楚兴,陈胜王(兴盛,复兴)
             4遇游僧澄源至,兴甚浓(兴致)
             5夙兴夜寐(起、起来)
             6事不成则礼乐不兴(作)
             7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兴办、举办)
             行
             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行走)
             2赵王畏秦,欲毋行(去,离开;前往)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实行;做)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品行)
             5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将,将要)
             6古诗的一种体裁。例白居易的《琵琶行》
             7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行列,队伍)
             幸
             1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
             2大王亦幸赦臣(侥幸,幸而,幸亏)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宠爱)
             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到来)
             5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希望)
             修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修理,整治)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修造)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订,修改)
             4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学习,研究)
             5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6掌修国史(撰写)
             7恐修名之不立(美好)
             8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修养)修身:修养身心
             徐
             1不徐不疾(迟缓)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
             许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答应,允许)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期望)
             3高可二黍许(表示大约和数量)
             4不知何许人也(处所)
             阳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10楼2013-05-11 21:06
          回复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阳光,太阳)
               3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温暖)
               4儋阳为傅其奴(通“佯”,表面上,假装)
               5周秦古玺,多作阳文(出的,外露的)
               要
               1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重要,简要)
               2筑石寨土堡于要隘(险要)
               3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需要,符合,适合)
               4张良出,要项伯(同\'邀\',邀请)
               5惟大辟无吏可要,然犹质其首(要挟)
               6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相约,誓约)
               7要在安国家,利人民(要点、关键)
               8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希望)
               9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总括、概括)
               10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约束、控制)
               宜
               1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适宜,合适)
               2诚宜开张圣听(应当,应该)
               3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表推测,大概)
               遗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特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4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排泄(大小便)]
               5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送给,给予)
               6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遗踪:遗迹,旧址)
               7地有遗利,民有遗力(剩余的)
               贻
               1尝贻予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赠送)
               2我之怀矣。自贻伊戚(遗留)
               3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造成)
               4贻人口实(给、被)
               易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换,换取)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改变,更改)
               3采掇者易辨识耳(容易,平易)
               4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地势,平坦,平易)
               5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轻视)
               6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整治)
               7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很,非常)
               阴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暗)
               3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冷,寒)
               4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影,树荫)
               5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暗中,暗地里)
               6惟汉印多用阴文(凹入的)
               7性阴密,忍诛杀,不见喜怒(阴险)
               右
               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右边,与\'左\'相对)
               2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因而指较高的地位,引申为上)
               3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古称世家大族为\'右族\'、\'右姓\')
               4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古代战车上坐在右边负责警卫并防止车身倾侧的力士称“车右”,也称为“右”)
               5守成尚文,遭遇右武(尊重、重视)
               6右韩而左魏(新近、袒护)
               再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二次或两次)
               2一弹再三叹(再三:屡次,多次)
               造
               1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到---去)
               2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到达某一境界)
               3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制作,建造) 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
               5小子有造(培养,造就)
            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知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道,懂得) 2君何以知燕王(了解)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感觉,感到) 4其真不知马也(识别)
               5孰为汝多知乎(知识)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管理) 8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知已、朋友)
               9绝宾客之知(交情) 10子产将知政矣(主持、管理)
            致 1致敬亭于幕府(送达,送来) 2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表示)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4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取得)
               5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招引,引来)
               6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招纳,招引)
               7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致使,使) 8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尽,极)
               9先享无穷逸致矣(意志,意境) 10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意态、情趣)
            质 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人质或抵押) 2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通\'贽\',信物)
               3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资质;质地)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质询,问)
               5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通“锧”,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
               6形者神之质(本质、实质) 7质明,避哨竹林中(正、刚刚) 治 1故治国无法则乱(管理,治理)
               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安定,有秩序,与\'乱\'相对)


            11楼2013-05-11 21:07
            回复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12.【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16楼2013-05-11 21: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