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文言实词题
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古今异义: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表现性格的,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是谁的什么性格。
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可以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即使遇到阅读难度大的文章,也要调动积累,沉着应对,不必庸人自扰,所谓“人难我难,我不畏难”。
2.文言文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分值一般都在18-25分之间。如何在考场上快速解答文言文阅读题,并能拿到较高的分数呢?掌握一些实用、快速而又简便的方法,对
广大考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笔者根据多年来解读文言文的感受和经验,总结出了解答这类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总观总览,上下贯通
读文章最忌断章取义,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只有从整体上去把握,联系上下句,才能读懂文中句子的具体意思,如果单独地、孤立地看某一词、某一句,就
容易失之偏颇或根本不知所云。如“与转一资”(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的文言文句子,下同,原文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单看这一句,你是理解不了它
的意思的,如果联系前后文意,把这句话置于全文中来推敲,就能准确把握它的意思了。其前文是说,将校有能力耕田和打仗的,应格外赏赐,每耕田一顷应该赏
赐。所以这句就是“赏赐一袋物资”的意思。由此可看出阅读时前后左右,上下贯通,整体联结,其文意就可推敲出来。
总观总览,上下贯通,这一点适合于解答所有体裁(包括人物传记、游记散文、论说文、序、表、书信等体裁)的文言文阅读题。
二、先读问题,从问题及选项中得到启发
提前看问题,对于理解原文,读懂原文,是很有帮助的。一般情况,文言文阅读的第4道题都是分析概括文意的,其题干下设的选项大都正确,能为考生阅读原
文提供有效信息。因此考生应在答题前先通读选项。
三、善于理清人物关系
一篇文言文,虽然是写一个主要人物,但也会提到其与其他次要人物发生的联系,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理清头绪,也是读懂文言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试想一下,假如你连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说到哪里为止都不知道,还怎么去理解文意呢?理解不出文意,就更谈不上准确答题了。
如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的文言文,虽然主要写廖刚,但文中也提到了廖刚的儿子廖迟、盗贼、章敦、蔡卞、秦桧、老宰相、王次翁、钦宗、徽宗等人物。
他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与廖刚有着怎样的关系,以及和廖刚发生了些什么事情等,读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这样答题时中心明确、思路清晰,对于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