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爱古龙吧 关注:47贴子:1,060

回复:【转】古龙笔下108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这个无数戎马江湖的英雄豪杰都翘首期盼的称号,在不见天日的蝙蝠岛第一次被呼出的时候,众人皆沉默,数百年英雄辈出的江湖中,谁又能当此无上的殊荣?
  “铁中棠。”
  这个声音在空旷的石洞中一直回旋,但没有人出来反驳。那位沉默寡言、冷面热血的少年英雄是不是再一次震撼了众人的心灵?一位昔日的仇敌提起这个名字的时候,露出的竟不是憎恨的目光,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仰。这又会是一种怎样的魅力呢?
  我无从考究,伴酒江湖行的古龙是在怎样的情境下想起了这位传世的英雄。可那时,古龙正年轻,一腔的热血正沸腾,就算没有了酒,他仍旧没有熄灭心中的朝气。也许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这位铁血男儿并没有丝毫颓废的气息,在纷乱的江湖中,铁中棠用自己的人格走出了一条灿烂的光明大道。
  仍记得,他为了兄弟的情谊,也为了保存师门的实力,甘冒五马分尸的危险而以巧智救下触犯门规的云铿。仍记得,他毫不在乎云铮对他的因误解而产生的仇恨,处处维护云铮的安危,以宽广的胸怀容纳被误解的苦涩。仍记得,他为了救云铮于危难之中,忍受巨大的屈辱向师门的大敌下跪,只为了能救一“处处为难自己”的同门师弟。至此,武林人物中为他人牺牲者无有出其右者。
  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又有言“男儿膝下有黄金”,在铁血的江湖中,为了逃过一死而下跪者众多,为了达到自己目的而下跪者也多,为了救至亲之人而下跪者也不乏其人,但为了一鲁莽成性、不辨是非的同门师弟而下跪者唯有铁中棠一人而已。所谓“仁”者,非为能不危及自己利益下而做善事者,亦非为自己至亲之人而甘心抛弃一切者。若能只是为了救助一素不相识或是并不十分交好之人而宁愿放弃自己的尊严,方可称至仁至义也。
  可若是“过于仁义”,却又陷入了迂腐之类,若不知变通,以礼仪教条为行事准则,不但害己,终也将害人,故而仁义之人决不能缺少变通之智。铁中棠以巧计救云铮,尽显其应变之能,此智是为“小智”,而在洛阳城中“运筹于帷幄之中”,又尽显其布局之能,此智是为“大智”。若空有小智而无大智则不能成惊世之业,若徒有大智而无小智,则也难以在险恶的江湖生存。要知道江湖终究以人为本,并不比两军对垒,其中切身之事众多,有时未及思量,已有燃眉之急,此时,灵机若是未动,就只有“静静等候”,任人宰割。铁中棠两者皆备,真不愧是当世英雄!
  往往具大智慧者,必具大勇,而勇者,非为有匹夫之气,冲动之举,亦非能入得刀山,下得火海。若是能辨清时机,切中要害,一击功成而身退,便具勇者之气,若是更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大勇之才。铁中棠被逼要自断双腕才能救得水灵光时,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优柔”和决断,无一不对他的大勇做了一个极好的诠释。
  劝人之法,攻心为上,对于劝说被爱情蒙蔽双眼的少年,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他认清对方的本质,铁中棠用利益诱使温黛黛在云铮眼皮底下显露其真实的目的,真可说是已入劝人之道。而看透艾天蝠刚烈本性,为劝其不为区区声名而自杀,不惜已自身为赌注,其中仁、义、智、勇兼备,则可说已是深谙劝说之道。
  而破七仙女阵之妙法,虽未免有赖皮之嫌,但也不失为一个妙法,正所谓“致之死地而后生”、“破阵之法,以本为先”亦大抵如是。而其中过程不为美色、财帛所动,是为义之所在、情之所趋,真男儿本色矣!
  纵览全文,其先与艾天蝠英雄相交,后又与朱藻义结金兰,虽可说只是其喜交友而已,但是及至其与盛存孝惺惺相惜,却已不是一个“义”字可以涵括了,上辈的恩仇又岂能毫无保留的复制给下一代了?怨怨相报又岂能用代代了呢?其与盛存孝同存此念,是为志同道合也,而其人格的魅力至此已又入一崭新的台阶。
  纵岁月流转,昔日英雄或已成白骨,但岁月的年轮又怎能抹去英雄的事迹呢?在那个传奇的年代,大旗门的那位铁血英雄终在武林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79楼2013-12-09 11:22
回复
    云铮——《大旗英雄传》
    虽不能十分分青红皂白,却也知错能改,视情义亦重于生命,且拚劲十足,铁血大旗门中果然尽是好男儿。


    80楼2013-12-12 08:51
    回复
        大旗门下皆是好男儿,柔情方能释铁血。
        初读《大旗英雄传》时,见云铮种种行为,心中甚是不喜此人。如此人物,一莽夫而已,年已及冠,尚不分青红皂白,行事鲁莽之极。后读至其错手将铁中棠打下山崖,温黛黛告之真相,其方幡然醒悟时,厌恶之心渐减。而后,复观全书,方知云铮这个角色成功之处正是在其鲁莽冲动时,而不是后来之醒悟。而前面之所以有厌恶之心,也只是因为在阅读此书时融入了个人情感。
        云铮的大哥云铿与大旗门仇敌寒枫堡大小姐一见钟情,开始了一段极其浪漫的爱情,但却触犯了大旗门的禁条,被处已五马分尸之极刑,行刑之人正是铁中棠,而后,云铮误以为云铿已被处已极刑(其实,铁中棠暗中已救下云铿),于是开始仇恨铁中棠,竟然荒谬地认为是铁中棠杀害了云铿。本来都是同门师兄弟,应该也不至于有如此仇恨之心,但一则兄弟血脉相连,而云铮又是一不懂事理之人,二则是因为云铮心中尚有“外姓子弟非兄弟”的想法,一句“云家的嫡亲骨血,为何要叫外姓弟子施刑”已是将他的狭隘的心胸表现出来,但其父云翼的一句“入我大旗门中,便是嫡亲骨血,谁敢再提‘外姓弟子’四字,有如此石”,却着实让读者痛快了一把。
        好一个“入我大旗门中,便是嫡亲骨血”,这也就难怪大旗门在创建之后几十年,云铁两家可以同心协力,将大旗门发扬光大。只有心胸狭隘之人才会想起血缘关系如此重要,而心胸宽广之人必然会以“同门皆朋友,朋友即兄弟”,然后“天下正义之士,莫不可以为我兄弟”作为为人处事之准则。
        随后,云铮要为兄报仇,独自一人闯入寒枫堡,如此行为,虽可说鲁莽,但亦是情理之中,但居然又拒绝铁中棠的帮助,视铁中棠为仇敌,而铁中棠对他却是仁至义尽,这样也着实让人着急,却也无可奈何,只是心中暗骂云铮的荒谬,而后司徒笑为了找出大旗门大本营所在地,故意放铁云二人离开,铁知晓这是司徒笑之诡计,劝云铮不要回去,却不知云铮确实愚蠢,竟然逼铁中棠一起回去。读到这里,读者唯有长叹。
        再后来,发生诸多事情,却都是铁中棠为云铮好,但云铮却误以为铁中棠有害他之心。于是,云铮对铁中棠的误会日渐加深,终于在一天打了铁中棠一个措手不及,将铁中棠打下山崖。而温黛黛的那段狠打和哭诉却也让云铮醒悟,所有的一切都是对铁中棠的误会。幡然悔过后,立志重振大旗门,只是脾气、性格仍未改,如果不是铁中棠命大没有死,只怕大旗门的振兴光靠云铮只怕是遥遥无期。
        但话又要说回来,云铮始终是个配角,他的出现一方面是展示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性格,另一方面却也是为了给铁中棠做陪衬,更加突出铁中棠的沉稳、坚毅。而读者的厌恶之心是因为是站在铁中棠的立场,或者说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看待所发生过的所有事情,但假若站在云铮的立场来看,虽说有点过头,但毕竟少年人气盛,加上性格使然,脾气激烈暴躁,却也在情理之中。更何况云铮也是一个铁铮铮的硬汉,宁死也不屈,拼劲也是十足,也算是能够知错就该,却也不失为一条好汉子。也正如前面所说的,铁血大旗门下尽皆好男儿


      81楼2013-12-12 08:52
      回复
        朱藻——《大旗英雄传》
        夜帝之子,平生虽沾花惹草,却亦是想觅终生最爱,天涯海角必有吾等最爱,终一生觅寻,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83楼2014-01-01 09:05
        回复
            “尔其动也,风雨如晦,雷电共作,尔其静也,体象皎镜,是开碧落!”一曲碧落赋道尽江湖中六大高手,风雨雷电,武中四圣,夜帝日后,称尊江湖。但此六人却并不为众多江湖人所熟知,非为其他,唯叹世上庸庸俗名,欲求之者得之,碌碌之辈徒享盛名,如此而已。
            而夜帝之子朱藻,世上人皆不知其名,却也是一代人杰,文韬武略,样样皆精,但读者皆嫌其风流好色,不甚喜之,吾意则不然,且先看其如何出场。
            先是一曲高歌“人生也有百年,为何不值留恋,须知天上神仙事,总是虚虚幻幻,有谁能眼见?怎比得眼前金樽,杯底红颜?但得人生欢乐。神仙也不换!”,再然后是一片乐声传来,竟是六七个少女弄玉吹萧,一派怡然自得之相,而最奇妙的莫过于四个少女抬的那形如滑竿抬轿的锦榻,乍看不过是一富豪之家坐的起的锦榻而已,却不料那锦榻是有名无实,朱藻本人并未躺于榻上,而是行走于路上,此画面着实怪异,而朱藻的解释却更是有趣:
            “麻衣客又自大笑道:”这个更有道理了,试想我坐在榻上,她们在下抬着,口中虽不言,心里自不舒服,她们不舒服,我又有何乐趣,如今这般么……哈哈,我还是可以领略美人抬轿的意趣,她们也觉有趣,自也不会怨我,于是彼此都觉高兴,岂非比那时一人独乐妙得多了。‘“如此理论,真是奇文妙论,若非惊世之才,何能有如此奇想。真不愧为夜帝之子。
            而其诸多风流事迹,却也酷似夜帝,想是那格言:人不风流枉少年为其注入了不少动力,虽说个人亦觉得此等行为不妥,但朱藻的那句:“不见意中伊人来,只有纵酒学风流。”却也道出其虽沾花惹草,却亦是想觅终生最爱,天涯海角必有吾等最爱,终一生觅寻,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与徐志摩所想亦有相通之处,而他对铁中棠所说的“若得意中人,从此不二色”,更是坚定地说出了他的信念,这种观点与其是朱藻本人所说的,倒不如说是古龙自己所想的。因而铁中棠也是放心将水灵光交给朱藻照顾,只是铁、水二人似是天命所归,朱藻竟会是水灵光之兄。
            书中最后亦未提及朱藻破窗而出之后的去向,想是他还在天涯海角寻觅,这种寻觅或许真正只是在于过程,终一生无所得亦无憾矣。这又让我想起了诸多关于真爱之事,小说固然可以不负责任地告诉读者世上总会有真爱,只要你用心去寻觅,但这也只是一种美好的念头。而人一辈子劳碌地生活着,生活唯一的动力或许是还有希望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真爱,如此而已,就算是那希望是如此的渺茫。那么又还会有谁会去断然否定这生存的唯一希望呢?
            明天太阳照样升起,只是已不知道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了。


          84楼2014-01-01 09:07
          回复
            温黛黛——《大旗英雄传》
            为生活所迫沦入魔道,然赤心未改,终入正道,是为好女子,云铮何其幸运。


            85楼2014-01-05 12:06
            回复
              俞佩玉——《名剑风流》
              巨变造名剑,大会红莲助,杀人庄里亡,无暇亦遭妒。青梅宫里就,风流亦无意,仗剑随风摆,谁人见苍茫,泪儿终身随,佩玉见风流。


              87楼2014-01-14 08:07
              回复
                  谁是天下第一美男子,是玉郎江枫吗?不是。是香帅楚留香吗?不是。
                  风流终将随时间流逝而消亡,留的住也许只有英雄曾一怒拔剑的气概吧。《名剑风流》一书就正如它的题目一样,起笔气势不凡,但结尾却是草草了事,不可不谓遗憾。但主人公俞佩玉其非凡的风流事迹却将永留人间。
                  俗话说:人看家小。此话虽未必尽然,但还是有一定道理。俞佩玉沉稳的气概在他年少已经表现的十分出色了。用生铁所铸之笔练字,练的固然可以说是武道的基本功,但更重要的是立于泰山崩前而不变色的稳重之气。
                  突遭巨变,慈父被人暗算,一般人早已丧失理智。但非常人行非常事。关键的时候,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能力。俞佩玉虽伤心欲绝。但亦知此时徒逞匹夫之勇去拼命,固然可以。但报住性命,留待他日查明真相,为父报仇,更可取。
                  每个人都知道的坏人是仇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自己眼中的仇人在别人眼里居然是父亲的样子。不管自己再怎么冲动也是枉然,因为不忍下去,自己终将被每个人当成疯子。如若你要避世倒还罢了,但你还需要报仇,父愁不共戴天。你不可能可以在被每一个人都仇视的社会上生存。所以俞佩玉在明知道是仇人的“父亲”面前跪下来,承认错误。大丈夫能屈能伸是为真英雄。
                  不管社会多黑暗,不管人们多么愚昧。总会有英雄侠士,他们的眼光是雪亮的。红莲花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助俞佩玉逃出魔掌,此等朋友可交。
                  而后,情节波澜起伏,古龙丰富的想象力显现无疑。杀人庄中真正杀人的是被人认为是最懦弱的庄主。俞佩玉被一群疯疯癫癫的人摆弄着,可谓是造化弄人,却也是无可奈何。
                  谁才是姬灵凤,谁又是姬灵燕呢?没有人可以分辨的时候,是不是真的只有那只小鸟才分的清呢?
                  造物主是不公平的,但他总不会造出一个十全十美的美男子,每个人的脸总是有瑕疵的。而高老头无疑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他将俞佩玉的脸雕琢成天下第一、独一无二、十全十美。所以俞佩玉才是天下第一美男子。人为的修饰才可能造出天下第一。
                  而人定胜天的说法,是对人类自己的鼓励,却未必真实。高老头造出的天下第一却也会遭天妒,所以就有银花娘的那一剑。那一剑在俞佩玉的脸上划下了一条永远也无法消去的疤痕。而此时俞佩玉的心情没有丝毫的沮丧,相反他轻松了许多。引用原文的话可以很好的说明一切。
                  “俞佩玉反觉出奇的平静,喃喃道:”世上是永远不会有毫无缺陷的事,这道理高老头为何不懂得,他此刻若是瞧见了我,又不知该是什么感觉……‘他突然觉得很好笑,竟又大笑了起来,他终于又解脱了一重约束,他心里只觉出奇的轻松。“世上本就不可能有十全十美,追求的越多,自然就会失望的越多。但又有几人能真正明白呢?
                  名剑往昔风流时,世人皆羡慕。而如今一切都是空。《名剑风流》是没有结尾的,至少在我眼里是这样的。
                  而有遗憾留下,也许在我们心中才会有回忆。


                88楼2014-01-14 08:08
                回复
                  红莲花——《名剑风流》
                  众人皆醉,而其独醒,是英雄方可助英雄。
                    红莲花,白莲藕,一根竹竿天下走。初听这句话时,在读者面前的红莲花不过是一干枯瘦小的少年而已,而这句话听来只像是少年意气风发时的狂妄之言。天下如此之大,凭一根竹竿焉能走遍天下?但第二次听这句话时,红莲花已是有数万弟子的帮派之主,此时的走天下就变得是何等的豪言壮语,更重要的是他已是有资本说这句话,相信再没有人会笑话他了。即便是武林泰斗少林、武当的掌门见了他也会礼让三分。
                    但红莲花始终还是红莲花,你第一次见到的始终都是一个干枯瘦小的少年。人不可貌相,这句话不知道说了多少年,但千百年来能真正不以貌取人的又有几人?尽管每个人都懂得这句话真正的含义,但是有几人能在第一印象中不把它作为衡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或许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偶像派的存在,就一定会有人忘记人不可貌相这句话。
                    而真正不在乎的或许只有那些睿智的人,因为对于相貌普通的人,或许你可以拍拍胸脯自豪地说我不看重外貌,但如果是遇到了相貌十分丑陋、凶恶的人,你能够十分坦然的和他相处吗?再如果他还是一个并无任何身份,任何地位,甚至才能也不出众的人,你能够再次对自己说相貌不过是一副臭皮囊而已?你能够真正平等的去对待路上街边那些衣着褴褛,面貌庸俗,伸手乞讨的人吗?那些流浪于街头的残疾人,还有谁记起了他的样子?
                    但红莲花却始终是十分的优秀的人,丐帮帮主的头衔却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得到的,所以就算是红莲花行走于千万人的人群中,人们的目光注视的还会是他。而这些其实不过亦是虚名而已。行遍天下,游侠江湖,或许才是红莲花真正想做的事情。
                    而收到林黛羽的一张纸条就决定相助俞佩玉脱离困境,固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相信林黛羽的话,但更重要的是他相信他自己的眼光,是因为他同样也是一位英雄,是英雄方可助英雄。而众人皆醉,唯其独醒是不是因为他心中少了一份欲望,雪亮的眼睛就会看得清事情的真相呢?
                    黄池大会上于俞佩玉最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一句简单的“这玩笑开得虽忒大了些,总算还不错吧!”就将俞佩玉的危机化解于无形之中,其智慧由此可见一斑,再然后的几句话更是将人情世故应用得随心所欲。
                    但智者千虑亦有一失,误信贼子而判断错误,却误杀了天钢道长,但错误后即便有再多的悔恨和泪水都与事无补,该做的应该是以后努力找出事情的真相,以告慰天钢道长的在天之灵,其意义自然比以死谢罪深远的多。
                    可惜的是在后面的故事中,古龙并没有好好地就红莲花这个人物好好地塑造,后面对红莲花的描写也就只是粗略地几笔就带过了,《名剑风流》这本书的缺点也正是体现在这些方面,很多情节铺开了,但却没有收拢,实在是遗憾。


                  89楼2014-03-06 00: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