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郭镇村庄名的由来
东郭前村 东郭中村 东郭后村:据明《观者堂》庙碑载:战国末期有个名叫东郭武雁的官员,携眷来此定居,后以复姓取名东郭村。后人口渐繁,村庄日趋扩大,于民国初年分三个村庄,以方位称前村、中村、后村,东离为三村总称。
西郭:据《陈氏族谱》载:明末陈氏祖,自晋来此定居。因立村于东郭村之西,又且相近,故取名为西郭村。
武楼:据《韩氏家谱》载:明末,韩氏三兄弟从山西洪洞迁来立村定居,曾一度称武楼。清道光年间(公元1982~1985年),又以韩姓改为韩庄,因重名,于1982年又复原称武楼。
马河:据李氏墓碑载:唐太宗时(公元227~640年)薛礼征东,曾路经此处,饮马于河边。后李氏来此定居。因名为马河。
牛皮岭:据王氏墓碑载:唐太宗时期(公元627~649年)薛礼征东曾路经此地,安营驻扎。因帐蓬都是牛皮制作的,后来王氏来此定居,因立村山岭之上,故取村名为牛皮岭。
白河:据陈氏家谱载: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白氏一家迁此定居,因立村于一条河沟旁,曾名为白沟河,建国后演变为白河。
西明 东明 前明 中明 后明 :据明朝嘉靖年间,村内《三官庙》碑载:明朝初期,黄姓一家自山西迁此立村。因待人各气,讲礼貌,曾称“明理村”。后为区分南部的明理村,一度改称东北朝。建国后因人口渐繁,村庄扩大,遂分东北明为二,即东北明,按方位简称西明、东明。
南部的明理村:据《三官庙》碑记载,明初刘氏从山西迁入定居。扣段、徐诸姓相继迁来,为区别北部明理村一度改称南明。建国后,因村大人繁,村分为三。按方位称后明、中明、前明。
田庄:据田氏墓碑载:明朝末期,田氏三史弟从邹县龙家庄迁此立地,以姓取村名为田庄。
京台:据郭氏族碑载: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郭氏一家先在此定居。为求农业丰收,生活美好,曾设台诵经,祭拜五谷初,后人繁盛,形成村庄,取村名为京台。
楼里:据吕氏族谱载: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张氏迁此立村。曾命名张家楼,至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张氏衰败,吕姓迁入,子孙繁盛,改称楼里。
大绪庄:据李庆余等人口传。明初,褚氏一家立村,曾名大褚。后赵、李等姓 陆续迁入,遂改村名为大绪庄,含陆续来之意。
东郭前村 东郭中村 东郭后村:据明《观者堂》庙碑载:战国末期有个名叫东郭武雁的官员,携眷来此定居,后以复姓取名东郭村。后人口渐繁,村庄日趋扩大,于民国初年分三个村庄,以方位称前村、中村、后村,东离为三村总称。
西郭:据《陈氏族谱》载:明末陈氏祖,自晋来此定居。因立村于东郭村之西,又且相近,故取名为西郭村。
武楼:据《韩氏家谱》载:明末,韩氏三兄弟从山西洪洞迁来立村定居,曾一度称武楼。清道光年间(公元1982~1985年),又以韩姓改为韩庄,因重名,于1982年又复原称武楼。
马河:据李氏墓碑载:唐太宗时(公元227~640年)薛礼征东,曾路经此处,饮马于河边。后李氏来此定居。因名为马河。
牛皮岭:据王氏墓碑载:唐太宗时期(公元627~649年)薛礼征东曾路经此地,安营驻扎。因帐蓬都是牛皮制作的,后来王氏来此定居,因立村山岭之上,故取村名为牛皮岭。
白河:据陈氏家谱载: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白氏一家迁此定居,因立村于一条河沟旁,曾名为白沟河,建国后演变为白河。
西明 东明 前明 中明 后明 :据明朝嘉靖年间,村内《三官庙》碑载:明朝初期,黄姓一家自山西迁此立村。因待人各气,讲礼貌,曾称“明理村”。后为区分南部的明理村,一度改称东北朝。建国后因人口渐繁,村庄扩大,遂分东北明为二,即东北明,按方位简称西明、东明。
南部的明理村:据《三官庙》碑记载,明初刘氏从山西迁入定居。扣段、徐诸姓相继迁来,为区别北部明理村一度改称南明。建国后,因村大人繁,村分为三。按方位称后明、中明、前明。
田庄:据田氏墓碑载:明朝末期,田氏三史弟从邹县龙家庄迁此立地,以姓取村名为田庄。
京台:据郭氏族碑载: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郭氏一家先在此定居。为求农业丰收,生活美好,曾设台诵经,祭拜五谷初,后人繁盛,形成村庄,取村名为京台。
楼里:据吕氏族谱载: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张氏迁此立村。曾命名张家楼,至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张氏衰败,吕姓迁入,子孙繁盛,改称楼里。
大绪庄:据李庆余等人口传。明初,褚氏一家立村,曾名大褚。后赵、李等姓 陆续迁入,遂改村名为大绪庄,含陆续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