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的颜色》
所谓上帝,不过是人性之美的化身,是人们对真善美的寄托和呼唤。而真善美,是存在于生活的,当你触碰到它,即使你看不见,你也会知道,那就像是天堂的颜色,最好的天堂,就是充满关爱的人间,天堂的颜色,就是人心善良美好的颜色。——这部电影所讲的故事其实挺简单的,谈不上多高明不俗,也没有噱头,但那朴实无华的讲述,打动感染了我,让我看完之后有温暖的感觉。电影的画面,配乐让人舒服,叙事节奏让人渐渐入戏,细节描写和隐喻也恰当值得揣摩,特别是对弱势群体关怀的表达,人类善良美好本质的描写,深入浅出。这部电影里的小主人公默罕默德是一个盲人,被剥夺去视觉的盲人听觉和触觉往往比正常人来得敏感。默罕默德用着他的手去触摸阳光的温暖,去寻找风的流动,去细数稻穗饱满的果实、花杆的枝节,去摩擦沙砾的细致;默罕默德用他的耳朵去聆听鸟的叫声,海的涛声,自得自乐。他对于世界和生命无微的感触和热爱,使得他听得到不远草地上雏鸟微弱的呼救声,将它从贪食的猫咪的觊觎中救下,送上枝头的家,使得他在学校不忘在家的奶奶和姐妹,为她们准备了归来的小礼物,甚至触摸到了更实质的东西——握着奶奶的劳动皱巴巴的手,说又白又软。
电影中出现两次的课文:“阳光照亮了大地,白天阳光照耀大地,温暖万物,晴朗的日子,温暖又明亮。”
初次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在想,这些盲人无法直观看到的东西,生硬地传授,能被感知吗?可看了默罕默德对自然对亲人的种种细节,我知道,导演在告诉我们,自然的美好和温暖,默罕默德念在嘴里,也能用心真切体会到。
可是作为盲人,有些普通小孩能拥有的权利,经历的生活,他们是没有太多支配权的,比如,默罕默德不能在村里的普通小学上课,不能呆在奶奶身边,因为他有一个视他为累赘的爸爸,其实他的爸爸也不能算是卑鄙的人,也是为生活艰辛所迫的普通无奈的工人,年幼的丧父,中年的丧妻,和想到老年将有的无依,使他把不幸迁怒于默罕默德身上,弄走默罕默德的想法在他即将再娶,和默罕默德越来越留恋村里的生活时变得格外强烈。从他见到心仪女人的欢欣失态,在岳父岳母面前彩礼尽所能的周到,态度的恭谦,可见他对幸福安定生活强烈的渴望,可他认为,默罕默德会阻碍他的人生,确实,抚养一个盲童,对于新组建的家庭,的确是个负担。学校放假时他接默罕默德不情不愿,回家时想着把默罕默德送到盲人木匠那里不再回来,奶奶的话一针见血:你是为了默罕默德还是你自己?看到默罕默德在森林里散步走远,野兽的鸣叫声下,他是屏息和对默罕默德走远的期待。最后下了狠心把默罕默德送到木匠那里。
默罕默德哭着对木匠师傅说:没有人喜欢我,因为我看不见。
人在伤心的时候,容易变得偏激,默罕默德有这样的想法,也并不过分。
事实上,奶奶深爱着默罕默德,姐妹为默罕默德放假回来感到高兴,跟着她们去体验普通学校的日子,姐妹也没有因为他是盲人而感到羞愧,同学也友爱地希望他坐到他们身边,当默罕默德大声念出盲文课本上的文章,老师也觉得惊讶,普通学校和盲人学校学的是一样内容,也是在告诉我们,除了看不见,盲童和其他儿童真的没有差。
奶奶因为儿子带走孙子,自己已经老了,家里是儿子说了算,她无能为力,却又止不住生气,雨天离家出走,为此生了病,默罕默德父亲为了安抚母亲,提到带回默罕默德的想法,可奶奶说,比起担心孙子,更担心他。或许奶奶也看到了儿子为重组家庭,幸福生活的低声下气,委曲求全,乃至变得狭隘自私,担心这样的他是不是能真的获得幸福吧。可毕竟是母亲,在儿子即将结婚时,把身上值钱的首饰给了他。然后带着一丝遗憾一丝解脱在一个清晨安静地离世了。
女方因为奶奶离世觉得不幸取消了婚姻,父亲的努力到头是竹篮打水,他也没有理由再把默罕默德留在木匠那里,挣扎之下把他带了回来,可是心里,还是无奈而怨念的,所以当默罕默德失足落入水中,他一开始是定在那里,有儿子死了解脱一了百了的狠心,但随着儿子飘走,内心深处的感情被唤起,儿子在心中的分量,在濒临失去的刹那,也被真切感知到了。他随着溪流,疯狂地游向儿子……
岸边,抱着失去知觉的儿子,放声痛哭,懊恼不已,背后儿子垂下的手,渐渐动弹起来,周围闪着光芒,似乎有什么在包围着他,那是上帝在握着他。
默罕默德在被父亲抛弃时还说过:
我们老师说上帝更爱盲人,因为他们看不见。
但我告诉他如果上帝真的爱我们的话,就不会让我们变成瞎子了,以至于让我们看不见他。
老师回答说:“上帝是看不见的。他无所不在,你可以感觉到他。你可以通过你的手指来感受他。”
我想默罕默德在父亲的怀里渐渐苏醒,那时的他,用手感受到了上帝,他不再落单。
所谓上帝,不过是人性之美的化身,是人们对真善美的寄托和呼唤。
而真善美,是存在于生活的,当你触碰到它,即使你看不见,你也会知道,那就像是天堂的颜色。
最好的天堂,就是充满关爱的人间,天堂的颜色,就是人心善良美好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