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艺人吧 关注:166贴子:1,071

各类壶型的来历简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石瓢壶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曼生石铫”与“子沾石铫”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 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IP属地:浙江1楼2013-06-03 00:09回复





    IP属地:浙江2楼2013-06-03 00:15
    回复
      此贴谢绝跟帖回复,感谢!


      IP属地:浙江3楼2013-06-03 00:16
      回复
        掇球壶
        “掇”落,堆起来的意思,掇球,落起来,堆起来的球。掇只掇子没什么区别。掇只是邵大亨原创掇球壶是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壶钮壶盖身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掇球壶在盖沿和口沿各塑一条粗细不同的烧线这种上粗下细复合在一起的双线称为天压地或文武线子母线。
        民国时期程寿珍所作掇球壶为掇球中的精品。


        IP属地:浙江4楼2013-06-03 00:29
        回复

           邵大亨
            《宜兴县志》中记载的这把千金之壶是一件被称为“掇只”的紫砂壶,“掇只”是紫砂壶造型中特有的一种壶型,造型像是把许多球状和半球状堆积到一起,由于掇在汉语里有连缀堆叠的意思,因此,这种造型的壶被称为掇只壶。《宜兴县志》中记载的掇只壶之所以价值连城,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出自宜兴制壶大师邵大亨之手。
            邵大亨,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江苏宜兴蜀山上袁人,年少成名。约生于乾隆晚期,殁于道光末年。邵性格孤傲,清介正直,非到其困乏时,虽一壶千金亦不可得。清朝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有邑令欲得之(大亨壶),购选泥色招入署,啖以重利,留之经旬,大亨故作劣者以应,令怒而杖之,亦不吽暴也。”表现了大亨坚贞不屈的可贵性格。
            邵大亨是清朝中期的制壶名家,经他之手做出的紫砂壶以朴素和有风骨见长,南京博物院收藏有邵大亨的“一捆竹壶”,“鱼化龙壶”,“风卷葵壶”等几件作品,无不精美绝伦,气度不凡。著名紫砂巨匠顾景舟曾 评价邵大亨:大亨以后百五十余年中,无有超越他之上者。可见邵大亨的制壶工艺早已得到后世的推崇。遗憾的是邵大亨壮年辞世,留存后世的作品寥寥无几,《宜兴县志》里提到的掇只壶,虽说是“一壶千金”,可多年来深藏民间,几乎很少有人亲眼见过。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在《宜兴紫砂壶艺概要》中云:“经我数十年的揣摹,觉得他(邵大亨)的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从他选泥的精练,造型上审美之奥邃,创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艺的高超,博得一时传颂,盛誉之高,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慨。”


          IP属地:浙江6楼2013-06-03 00:32
          回复


            IP属地:浙江通过百度相册上传7楼2013-06-03 00:33
            回复
              许四海
                许四海与大亨掇只壶的缘分源于对紫砂壶艺术的痴迷,对紫砂壶的痴迷源于对喝茶的爱好。许四海字紫云,1946年省,盐城人,壶具收藏家、紫砂陶艺家。从60年代末参军,在广空当文化教导员时候受当时潮汕茶文化影响开始喝茶,喜欢收藏茶壶,七十年代末期,许四海从广州空军转业回上海,在上海公用事业学校先后任总务科,膳食科,学生科科长。八十年代初开始自学紫砂陶艺,有幸得到沪上著名画家唐云先生的指教与激励此后又拜在唐云门下,成了老画家的关门弟子,也是他唯一一个陶艺方面的学生。许四海在唐云的指点下,触类旁通,视野大开,在从艺道路上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唐云这样对许四海说上海不缺科长缺的是艺术家。1984年他为了自己的一直痴迷的紫砂事业辞去公职扔掉了铁饭碗,开始了在宜兴做茶壶的艰苦岁月,因为他知道,要成为一个出色的紫砂壶艺人,必须沉浸到这片由紫砂堆积起来的土地上,从此宜兴紫砂二厂多了个不寻常的上海人。功夫不负苦心人。许四海手制的紫砂滴水“夏意”在1985年轻工部首届全国陶瓷作品评比中获得了最高分并获得金奖,后来这件作品被美国亚洲美术博物馆收藏。自此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成为海内外紫砂壶具收藏家争购的对象。  许四海小时候随母逃荒到上海,10岁开始捡煤渣养家。他拉过板车,当过电车售票员,还干过木匠,当过侦查班班长,参加过抗美援越。他的人生经历可谓丰富,但在他看来,自己最出彩的事情莫过于建立去昂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四海壶具博物馆,这是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92年发文特批的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要比后来号称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的官复博物馆要整整早了四年。  四海壶具博物馆凝聚了许四海必胜的心血,馆藏文物从史前文化到现代大师作品千余件,其中包括东晋青釉双鸡首壶、宋白釉瓜轮壶、大吉壶等古代陶瓷,及明代惠孟臣、蒋伯荂、清代华凤翔、许晋侯、王南林、杨彭年、邵大亨、申锡、黄玉麟、民国陈光明、俞国良、冯桂林、现代的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徐汉棠、汪寅仙等历代宜兴紫砂名壶精品,琳琅满目。这几年四海壶具博物馆接待了中外观众无数,好评如潮。2011年5月22日,四海壶具博物馆老馆重新开放,馆内所陈列的300余件从仰韶文化彩陶壶到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陶瓷壶具,构成了一部脉络清晰又蔚为壮观的中国壶具史,为中国文化发展史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实证。  许四海小时候生活坎坷,参军是他人生一转折点,几年的军旅生涯,他接触了大量美术书籍,被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深深的吸引住了。他开始逛地摊,将兴趣集中在紫砂壶上。  许四海曾任职上海公用事业学校,他把全部业余时间都放在搜集紫砂艺术品和紫砂壶的制作上,期间结识了著名的画家和紫砂收藏家唐云先生。在唐云的鼓励下,1984年许四海辞去公职,到宜兴紫砂二厂工作。许氏以“门外汉”为印制作的紫砂壶受到海外收藏家的青睐,素有“江南壶怪”之称。1985年在上海和当时紫砂二厂厂长史俊棠倡导成立紫砂协会、举办宜兴紫砂民间收藏展览,1987年9月25日建立中国首家自筹民办的茶具陈列馆—“四海壶具馆”。  现在“大亨掇只壶”珍藏于上海市郊嘉定经济开发区的“四海壶具博物馆”,她的离奇经历终于告一段落。


              IP属地:浙江9楼2013-06-03 00:36
              回复

                程寿珍老人1934年冬月摄于上海的工作照,可见“年过七十尚能制作不辍”此言不虚。手中所制之壶,观其壶内深度,是仿古壶还是掇球壶?照片上的文字是:“寿珍大技师 留念 廿三年冬上海柴子飞”。柴子飞也有可能就是刻“八十二老人------”章的那位“热心人”。 (照片来自陈诵睢著<<紫砂的鉴藏与市场>>一书)


                IP属地:浙江11楼2013-06-03 00:43
                回复
                  青、壮年时期程寿珍所制作的掇球壶也有差别,尽管泥质泥色一样,同是小盖,但早期(青年时期)所制,肩是溜肩,且把下无“真记”小印,盖与壶口不太严密,有“脱帽之忧”。而壮年时期所制者,肩是较平的,把下有“真记”小印,盖与壶口较严密,无“脱帽之虞”。中年时期所制各式紫砂壶最好,并形成了自己掇球壶的风格


                  IP属地:浙江12楼2013-06-03 00:44
                  回复
                    早期壶





                    IP属地:浙江13楼2013-06-03 00:49
                    回复
                      仿古壶
                      一说清代邵大亨初创,原意是壶体仿照鼓型,后人仿制做这种壶形就成了仿古代壶型的意思了。
                      另说最早见于近代赵松亭按吴大徴授意所作,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壶盖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圆线饱满,扁钮有力,虹钮有势,二弯流胥出自然 ;圆圈把匀势而起,有些款把圆下有垂,富于灵动,整体骨肉亭匀,收展有度,有一气呵成之畅。


                      IP属地:浙江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4楼2013-06-03 00:56
                      回复


                        IP属地:浙江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5楼2013-06-03 00:58
                        回复
                          西施壶
                          倒把西施原名叫“文旦壶”,文旦壶中的格调高雅者,原先叫“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确实此壶象丰满的乳房,壶纽象乳头,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
                          首创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吴梅鼎给了徐友泉极高的评价,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吴梅鼎之所以为世人所识,实在是因为写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阳羡茗壶赋》。吴氏曾祖是明正德进士吴颐山,正德进士何许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童名声太盛,叫“供春”。吴颐山少时在宜兴金沙寺读书,家童供春服侍少主的同时,据说偷学了寺僧制壶,不经意间,成了紫砂壶史上的鼻祖。然后经历了赵梁、董翰、元畅、时朋“四大名家”,然后是时鹏之子时大彬一家独大,时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而吴梅鼎的父亲和徐友泉交好,并请其到家中研制紫砂壶,成就了一段佳话。吴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如时之粗”时,他不知道,紫砂史册上,已经有了他浓重的一笔。



                          IP属地:浙江16楼2013-06-03 01:02
                          回复
                             瓦当壶
                            模仿古代器物,是紫砂壶的造型来源之一,瓦当壶为仿汉代瓦当式样,造型独特,一般壶体呈瓦当状,造型以几何线条为主,成型规范有致,线条流畅准确,壶身多有铭文.秦砖汉瓦为名贵之古玩,清代中叶以来犹受文人推崇.瓦当壶在配以名家之壶铭,意境更加古补,格调幽雅.最著名的为陈曼生的瓦当壶,做工挺刮,壶体正面刻行书”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饮之甘泉,”实为紫砂壶中难得的精品,也是文人参与合作制壶的典范。



                            IP属地:浙江17楼2013-06-03 01:19
                            回复
                               水平壶
                              在明之中期盛行品茶,故小壶开始得以流行,不过,水平壶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时工艺制作水平的提高,容量很小,是中国广东、福建一带喝“功夫茶”的器具,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一定市场。因为喝"功夫茶"时,壶内要放很多茶叶,仅用开水冲泡,茶汁出不来,还必须将壶放在茶碗或茶海内,用沸水浇淋茶壶的外面,使茶壶浮在热水中,才能使茶叶泡出来,这就是水平壶名称的由来。  最著名为惠孟臣水平壶。



                              IP属地:浙江22楼2013-06-03 01: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