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农业由于它的性质,不能有象制造业那样细密的分工,各种工作,不能象制造业那样判然分立。木匠的职业与铁匠的职业,通常是截然分开的,但畜牧者的业务与种稻者的业务,不能象前者那样完全分开。纺工和织工,几乎都是各别的两个人,但锄耕、耙掘、播种和收割,却常由一人兼任。农业上种种劳动,随季节推移而巡回,要指定一个人只从事一种劳动,事实上绝不可能。所以,农业上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总跟不上制造业上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的主要原因,也许就是农业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
亚当斯密因为想不出什么办法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所以,他的建议是英国应当发展工业而进口农产品,因为这是英国的比较优势。事实上,英国确实是按亚当斯密的道路发展起来的,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是靠发展工业或商业致富的,靠发展农业致富的国家,似乎还没有出现。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也是按亚当斯密的路径走过来的,靠发展工商业和国际贸易。问题在于,这条路能继续走下去吗?
对于英国来说,是可以这么走下去的,但是,对中国来说似乎不太可能。因为中国还有一半的人口在农村,可是农产品的供应已经开始紧张了,随着更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农产品的供需矛盾只会更突出。然而,如果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不能提高,意味着农民的收入不能提高,那么,进城是别无选择的事。结果是农村土地荒芜,农村房屋闲置,而城市则楼价暴涨外加农产品价格暴涨。以中国的人口规模,想完全通过进口粮食来解决问题是有困难的,虽然增加进口是必由之路。
理论上来说,我国是非常重视农业的,连续几个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的,各种各样的补贴也不少。但是,具体怎么样才能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却仍然缺乏解决的方法。宏观政策的目标是清楚的,但既缺乏理论研究也缺乏微观的案例。确切地说,中国在农业领域既需要像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那样阐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也需要如泰勒和福特的流水线那样的实际操作案例。当然,事实是两者都还没有。
农业的本质决定了它很难采用流水作业的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 而是通过机械化和规模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 请注意, 通过“流水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与通过“机械化和规模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 是不同的模式. 前者是用同样多的人生产更多的产品, 后者是用较少的人(更多的机器)生产同样多的产品. 所以, 农业的发展往往带来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 所以美国的农业劳动力现在只占就业人口的百分之二了.
这是过去几百年来世界各国的发展规律, 也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因为我们有几亿农民, 我们需要增加几亿农民的收入, 而不是增加几千万农民的收入同时让几亿农民失业. 应当看到, 我国土地承包权的流转有助于土地的集中和机械化, 有助于土地的有效利用和保障农产品供应, 但对于增加农民就业, 我们不能对此寄予太高期望.
既然,亚当斯密对农业束手无策,我们就转向其他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