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柳善吧 关注:58贴子:1,638
  • 13回复贴,共1

【杂文】收集专帖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说明:这是收集杂文专帖,收集在此的都是佳作,请不要用“顶”“支

持”“d”“D”等来回复,也不希望亲们在此灌水。鼓励大家把好文章发

到这里,同时在这里发表对文章的评论!


1楼2007-08-02 07:45回复
       春来花开花又落 
       是梦是醒尚未知 
       一笑一叹已百年 

       毕生皆为国事累 
       畅饮消得身心碎 
       帝王不怒人自畏 
       尔等何须卑奴颜 

       凉风不醉人自醉 
       影中无人人自疑 
       应是良辰好景时 
       三问苍天归不归 

       何苦未老神已哀 
       皆是相思惹情怀 
       地老天荒我自笑 
       似与云雾共徘徊


    2楼2007-08-02 07:46
    回复
      认识他,是必然的;了解他,却完全是偶然的。 
      往年,也有读书征文,一般没有人看。因此只须抄下前言、后记就成了。今年发下来的《朱自清散文精选》没有,只能勉强看了。谁知,《匆匆》的第一句话就深深地吸引了我: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多美的句子呀!排比、拟人的手法用得淋漓尽致。忽地笔锋一回,又转向自己,摆下的一连串问号糅合得恰到好处……以至于我只读了一遍,就能把这个句子完整地背出来了。于是乎,我边欣赏着散文那美妙的句子,边锻炼着自己朗读抒情散文的水平。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比读鲁迅先生的杂文,读后热血澎湃。读他的书,宜在炎热的夏季,坐在有空调的书吧里,吮着冷饮,和着优美的古典乐,轻声细读。一字一句的慢慢斟酌,细细品味,这字里行间的韵味已透出了朱自清的超凡脱俗。再打个比方,如果说鲁迅的书是交响乐;冰心的书是轻音乐;郁达夫的书是摇滚乐……那朱自清的书用古典乐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这种音乐比不上交响乐的狂热倾诉,也比不上轻音乐的抒情优美,更比不上摇滚乐的节奏强烈……而是拥有独特的理性,比较克制、沉着,却又从内心中发出呼唤,告诉我们一个令人深思的道理。 
      是《匆匆》让我了解到了那位诗人——朱自清。看,作者这样描述着: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作者精确地用自己那完美的语言说明了时间“匆匆”。在那美妙的句子身后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作者朱自清一方面描写了时间的匆匆流逝,并且一去不复返;另一方面又描写自己虚度岁月,事业无成;从而构成鲜明的反差,使我们无意中强烈的感受到必须要珍惜时间。 
      《正义》中,朱自清先是设问“人间的正义在哪里呢?”这不仅点明了中心内容,也与主题相互对应。后来作者在文章中又把正义比作衣服,用正义和衣服做比较,说“正义”这东西真“贱”。直到文章的最后,才婉转地把他比作出台角儿,几个贬词褒用,十分恰当,让我们清楚地明白“正义”不止是挂在嘴上,而是要付渚于实际上。 
      让我真正了解到了这位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还是那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一下子把我拉到了幽静的荷塘旁,我好象看到了那淡淡的月光,田田的荷叶,净净的荷花……又好象听到了蝉声蛙声……只是作者的一句话又把我拉回到了现实当中,是啊,“热闹的是它们”,作者的内心仍是无比的凄凉。 
      《背影》的语言并不华丽,我读后却有种想哭的感觉。正如他所说的“他(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朴实而又平淡的语言却使我仿佛看到了学生时代的朱自清和他那饱经风霜的老父亲,感受到了他一股从心中涌出的隐痛。 
      细读朱自清,品味朱自清…… 
      读他的书,透过书,看到他的一颗洒脱的心。对红尘俗世的淡泊,换来一生的无悔,不正是对他最好的写照吗? 
      也许我们无法要求自己像朱自清那样辉煌过人,但我们可以从伟人身上发出的魅力与光彩照亮我们的眼睛,指引我们的方向! 


       作者:原田梨红LOVE 

       原帖见--http://post.baidu.com/f?kz=2884574 
       
       
       作者: 最爱柳善 封 2007-7-23 20:27  


      4楼2007-08-02 07:47
      回复
        莲花,起源古老而悠远,意象如此神圣,品性如此高洁;娇美而不失纯朴,贵为花中之君子,无赏奉献着自己。她是和谐、吉祥、正直、兴旺的象征。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给她起的俗名和雅称不胜枚举:荷花、藕花、水芙蓉、草芙蓉、水华、水芝、灵草、玉芝……然,莲花在中国人心中,却有着独特而崇高的地位。 

         七月,莲开江南,犹如菊开东篱,是一种遥远的妩媚。在莲的清香里,缓缓徜徉在那诗词歌赋的古典里,很古色古香地去触摸那莲,眼睛被鲜藕嫩荷润泽着,变得湿润而清澈。此刻,莲在掌心,楚腰纤细,莺歌蜿转,吴娃双舞醉芙蓉。古典的莲花,是美丽、温柔、娇艳的代名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少年会老,岁岁年年,莲花依旧是最初的容颜,如初恋清纯的颜色不变。 

         此时的江南,应该是十分荷叶、五分花的清丽意境。叶是粉墙黛瓦,花则是那娇羞、水灵般“莲步生花”的江南女子。婀娜的“莲花”正采茶于青山上,娇媚的“莲花”正绾衣于碧水间,眉黛如烟,清眸如泉。腰肢轻摆,袅娜婉约,她们是那朵朵含笑、丰姿卓越出水的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人生最幸采莲人。乘一叶扁舟,载一船清香,携一帆柔风,低眉抬眼之间,望不尽白云碧水,绿叶红莲。“此花端合在瑶池,人间能得几回现”?那扁舟旁,一只蜻蜓初上,将一季的相思低诉在蕊上,红了心事,绿了荷塘。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我戏荷花间!”这圣洁的花儿可是从仙界移来?不然,怎么看上去与观音菩萨座下的莲花那般的相似?一时,似乎听到梵音如潮,湮远迷离,如林间缓缓流动的微光,圆润、澄清。顿时,感到心柔念净,无欲无求。 

         佛说,莲主吉,可以轮回。千百年来虔诚守护一盏莲灯,在飘香染绿的尘世里,静读一室心经,在月白风清的日子里,感受莲风古韵的雅致。无论是前世的嫣然还是今世的孤清,都在静心清数的时光中颜色褪尽,幻化成一朵无语的莲。 

         江南多雾,如烟淡蓝,宛若琉璃,似梦的云霞轻抒风致,微扬起一场清雨,打湿了凝眸素妆,羞却了一湖翠碧,偶尔的鸟鸣传来,似乎惊醒了如烟的清愁。轻语细问,在翩跹舞动的心事里,那朵雨中的莲为谁幽放?那些浅浅的涟漪诠释着怎样的韵致,那粒粒盈动的露珠在夜幕下微微晃动,柔柔地,轻轻地,慢慢地浸入那片月色荷塘。 

         濯我为莲,在幽暗的水声里,撑一叶尘缘,这一季的馨香只为你而来。千年的光阴酿一盏新醅,滋润了你的渴望,妩媚了我的容颜。再用我如莲的心事蓬松覆盖了所有的感叹。也许世间千年,换不回莲开一刹的美好。终须一别的感慨再一次涌上心头,就一缕荷香,把时光捻细,把幸福的感觉一一次延长。可芳草凄迷,清笛幽怨,月色渐暗,星光已淡,我们洒落的记忆又一次红了绢绫,湿了前襟…… 

         午后的江南莲花飘香。沉寂在这一片弥散的莲香中,撑一把纸油伞,漫步于满眼映红迭翠的池畔。那柳条以绿荫融化了我,融化了我如诗的心怀,美丽了这缄默的空间!是啊,我愿化作一朵纯洁的莲,化作美丽的唐诗宋词篇,永远缠绵在这碧绿的莲之畔!在不知不觉间,眼前这帧赏心悦目浓绿的油画,在碧莲含香的微风里,在七月的艳阳中,正透着悠悠的韵致,一直渗到心底间。 

         那江南的莲风古韵,如此地这般魅力无限…… 


        作者 蝶舞寒秋 
        原帖 http://post.baidu.com/f?kz=229897731


        6楼2007-08-02 07:49
        回复
          星光点点,也忆红楼,也共残月,幽远深邃的夜,最折煞人! 
           如诗如画的是梦中的迦南美地,如泣如怨的是闺中的薄命红颜。多情的天幕,与我无干;曾经的可人儿,更不敢思量。惟有坐思江郎才尽之苦,卧悲诸葛计穷之状。我想,人之一生,莫非彷徨。彷徨春华,彷徨秋萧,可怜是微雨如丝花更娇,可恨是冬去春来红颜老! 
           钟期既遇,伯牙断琴无悔;鲍子不逢,千古风流说与谁?歌尽掩泪,人散醉酒;心如漂萍,病似西子,可叹也乎? 
           生活,亦如一杯酒,沉淀、沉淀,杯底留香;又如一盏茶,辗转、辗转,苦后方浓? 
           
           
          作者: 远方的荒原 2007-7-17 23:03 
          原帖:http://post.baidu.com/f?kz=230422039


          7楼2007-08-02 07:51
          回复
            毕淑敏全部作品目录 

            http://www.wave801108.com/showart.asp?art_id=91


            8楼2007-08-02 07:52
            回复
              那是一块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冬天,父亲还坐在那里。低矮的屋檐,背后是红砖土墙。黑灰色的瓦片垂着耳朵,仿佛倾听着什么。父亲通常一个人不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沐浴着阳光,取暖。像温顺的臣民承受浩荡的皇恩。我每次回家首先要打量的就是那个地方。喊一声父亲,父亲脸上立刻阳光灿烂,笑容如绽放在枝叶里的花朵般颤动一个人是会老的。皱纹宛如屋檐上生满绿锈的青苔,上面摇曳着荒草。老人头发花白,牙齿脱落,身边斜靠着一根短亮的竹拐杖。那样子像是一部接近尾声的黑白电影里的旧镜头。阳光不老,新鲜的光束里尽情跳跃着生命的尘埃。但父亲不见了。如今,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空落落的,如我空落落的心。泪水爬出我的眼帘,阳光使它格外晶莹,如针芒般的阳光深深刺伤着我,痉挛。阳光无影无踪地裹走了父亲,又依然照亮那里,如泻地的一摊水银,成为我面前不会消逝的最坚硬的事物之一来! 
               晒晒太阳在乡村,尤其是冬天,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窝聚的老人们也最多。冬天里,阳光以一种最温暖、最明亮的姿态涂抹大地。树上尚没有凋零的叶片,通体金黄,兴奋得直打哆嗦。地上,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懒洋洋地,像是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或是让太阳烤干的牛粪。老人们开始在阳光里打捞着明灭的往事,交头接耳:谁家的猪养得最肥,谁家今年的收成很好,谁家闺女腊月里要出嫁,谁家的小子又有出息啦!……他们大口大口饱食着阳光的盛宴,咀嚼阳光,毕毕剥剥,满嘴流油。通常,他们都以为这儿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人间的天堂。他们的笑声、叹息声、诉说声像是无数把叮当当的小榔锤,把阳光敲成了金子般的碎片,然后乐呵呵地搭在怀里,俨然一个个财主佬。直到起身离开时,还夸张似的拍打着屁股上的灰尘。即便有贫穷的跳蚤,在阳光下也被驱赶得一干二净。 
               我想父亲,包括一些老人们,在他们人生的暮年喜欢坐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在阳光底下的倾诉,肯定隐藏着某种心灵上的秘密:一定是额头皱纹里隐逸着的生命的苦涩需要阳光的抚慰;内心经历太多,那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或许往事已经堆积得发霉,必须在阳光下曝晒一番;抑或身上流动缓慢的血液必须与阳光勾兑与打通,才会使他们更加舒展、坦荡、明媚。也可能他们想得更远,无边无际的黑正在向他们拥来,他们得赶紧拾掇起一些太阳的金枝,燃烧生命……因为,不仅一颗晦涩的心需要阳光的照耀;一颗纯净的心,也同样需要阳光的映照。最后,阳光收拾走了许多谜底,如父亲自体生命的消逝正如阳光的消逝一样。只是父亲永远不会知道,他的那块被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会成为他亲人们心中最大的疼痛有几回,我发觉与我一道回家的儿子,眼睛朝那地方也怔怔地发愣。以前,他可是撒欢般地蹦跳着双脚扑向那里的。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这是一位俄罗斯诗人的诗句。写这诗的巴尔蒙特这时仿佛就像一个婴儿,在春天里降生时一睁眼,就看到了温煦的阳光。他身上泛着金黄的绒毛。的确,阳光可以渗透所有的语言,但无法谛听;阳光像一块黄金可以让人贪婪地攫取,但却无法永远占有;阳光像一朵鲜艳的花朵,却无法为一个人永远开放。剩下的你只有看看的份了!阳光照耀的日子,生活明净得一览无余,纤毫毕现;阳光进入土地所有事物的内部,使其发酵、膨胀、疯狂和生长。这些人们都可以看到,因此也体会出阳光本身充满的慈祥、温暖、仁爱和平静。果然,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又少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又多了一个陌生而嘶哑的喉咙。那陌生的嘴角牵动乡村的最后一缕阳光,仿佛是在向阳光做着诀别。我想,一个阳光铺就的舞台,父亲和他的乡亲裁剪着一块阳光的绸缎,然后紧紧地包裹住自己,就幸福地睡去了。 
               但丁说:“我曾去过那阳光最多的地方。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仅仅默念着这一句,我的心绪在阳光下就显得一派苍茫.


              9楼2007-08-02 07:52
              回复
                教授应邀去一个军事基地演讲,到机场迎接他的是一个名教拉尔夫的士兵。 
                 在两人去取行李的途中,拉尔夫先后三次离开了教授:第一次是去帮一位老奶奶拎箱子,第二次是将两个小孩子举起来,让他们能看见圣诞老人,第三次是为一个人指路。每次回来,他脸上都挂着微笑。 
                 教授问他:“你是从哪里学到要这么做的?” 
                 拉尔夫回答说:“在战争中。”然后他讲述自己在越南的经历。当时他们的任务是排雷,他亲眼看到几个亲密的战友一个个地倒下了。 
                他说:“我要学会一步步地生活。我永远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倒下的人。因此,我必须充分利用每次抬脚和落脚之间的间隙。我感觉到每一步都像是整个人生。”


                10楼2007-08-02 07:53
                回复
                  蜘蛛和佛主的故事 
                   http://post.baidu.com/f?kz=201982932 

                  (转自语文吧)


                  11楼2007-08-02 07:53
                  回复
                    好贴!!! 


                    作者: 香橼树 2007-7-25 08:03  


                    12楼2007-08-02 07:54
                    回复
                      真全呀.慢慢看. 
                       
                       
                       作者: 德彪西的摇篮曲 封 2007-7-26 18:41  


                      13楼2007-08-02 07:54
                      回复
                        小书店的微温 
                         小书店的微温 --汤世杰 (文汇报2005年6月3日) 
                         
                         
                          总以为书店是坚硬的现代生活中最后的一点柔软,散发的虽只是一点微温,到底也能让人在风雪旅程中驻足小憩,打量打量来路去程,暖暖身子后重新上路。不料连书店也在悄悄变硬变冷了。至今还能秉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开一间小小书店不全为赚钱的,还有几人?据说在域外,开间小书店怎么都是一种浪漫:无论城市角落还是偏远小镇,一间摆满书籍的小书店,一个戴深度近视眼镜、学究味十足的男老板,或一个风韵犹存热情开朗的女店主,加一只躺在书架下的狗或蜷卧在书堆上的猫,走进去会顿生平和喜乐之心,翻翻书聊聊天,喝杯咖啡,即或不买,也能为日后留下些许念想。如今我们的城市里,小而微温的小书店,早成了绝世风景。能去的书店总是大得惊人,动不动就叫“城”啊“海”的,走进去像超市,书成摞成山成海,让人呼吸急迫心存恐惧,缺的恰是亲近的欲望。阔绰的大书店彰显的是企业家的霸气和魄力,惟小店才处处透露着主人的志趣心性。一大一小间,流散的何止是那点优雅的微温! 
                          外国电影里倒是常常出现书店的,当然是小书店。或作为故事背景,或情节都在书店里发生。国产电影里有的是深宫大院宾馆酒楼,倒很少见到书店。《似水年华》算是有心了,青幽的小镇,老旧的乡村图书馆,虽不是书店,老少两代人默默照料着的,倒尽是些线装书。深深庭院里间间屋子都是书,工作间不算宽敞,人也只能在书架间的窄巷里穿行。早晨,木门在古典的吱呀声里打开,阳光便急急地涌进去,温暖那些躺在书里的伟大灵魂——我就不明白,同是书山书海,现代大书店为什么总让人感到压迫,闻不到些许书香?另一部火过一阵的国产电影里也是有书店的,却沦为一场激情戏的暧昧场景。如今有人声称影视无需思想,男女主人公在书店偷情这一幕,正是他们从域外学来的,好主意一到他们手里就变了味儿。 
                          读书人,谁没进过一两家小书店呢?大书店老板是从不露面的,雇请的卖书人也不会跟你聊书——他们关心的是利润,不是书。小店就不同了,店主多爱书成癖,喜欢跟读书人称兄道弟,交朋友。图书馆门口有间小书店,年轻的店主原就在图书馆工作,执意在那里开书店,图的大约是到图书馆来的人,都进他的书店看看。我去买过几本书,就算相识了,路过时都会进去坐坐。有时将近午夜,他会突然来家造访,不经意间说起还没吃晚饭,好歹煮碗面条,卧俩鸡蛋,他狼吞虎咽连称好香。有晚他又来了,说急需两千块钱周转。我虽收入有限,还是借给了他。他怕我不放心,坚持留下借条,发誓还我,最终还是没还——也不知是忘了还是经营不好,囊中羞涩。小书店不久关门大吉,他也从此再没音讯。不管是躲债逃亡,还是已另谋高就,发达了,想起来心里总有些惆怅,为他,也为他那间书店。另一间小书店开在图书馆斜对门,一来二去,跟店主也熟了。至今记得小伙子姓杨,人长得帅,怎么想起要开书店我没问过,只觉他温雅率性,开口就一脸的笑,和气。小店本来就窄,他还苦心挤出个角落,置上一几两椅,供爱书的人来了喝茶,看书,聊天。有时问起有什么书没有,他就到处去找。几年下来,也帮我找过好些书。这间小书店后来也歇业了,换了新店主,卖起了时装。问原来的店主哪去了,新店主说鬼晓得。从此再没见过他,倒怪想念的。 
                          小书店就这样一个个消失,店主人也再不见踪影,就像书籍的命运。偶尔想起,尽管不知眼下他们境况如何,倒始终对他们心怀一点敬意,毕竟留给我的是一点温馨的记忆。前不久听说闹市又开了一间小书店,很有特色,我远远跑去,心想说不定能碰到老朋友呢,一看却不是。书倒真有品味,一口气买了二百多元钱的书,像还了一笔拖欠多年的旧账,钱花得舒坦。店主也是个年轻人,矮矮胖胖,临走时说也没名片,手写了名字和电话给我,说要什么书尽管告诉他。我虽有些遗憾,倒也愿意权将新知当故交,惺惺而别。眼下市场风急浪大,有勇气开小书店的人,一如独自划一条小舢舨跟狂风恶浪较量,毕竟越来越少了——书出得越来越多,书却眼见着正在现代浮华中悄悄退场。谁知这间小书店能撑多久呢?矮胖的店主人会不会是我见过的最后一间小书店的主人?


                        14楼2007-08-02 07:54
                        回复
                          蓝色多瑙河—献给我父亲的一篇诗歌(请大家交流) 
                           父亲是一位钢琴家,他热衷于音乐事业.曾经,从他灵巧的指间流淌出一段段优美的旋律,他那成熟的技艺使观众们长久而深情地凝望着那千变万化的音乐旗幡.但无论是普契尼的歌剧选段,还是肖邦深沉宁静的夜曲,父亲始终对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偏爱有加.对此,我未解其因.且随父亲一起来到了维也纳的多瑙河畔. 
                           
                           车缓缓停下,父亲就像一个性急的孩子.他来不及拿起身旁的相机便匆匆向外跑去,仿佛听见多瑙河的召唤似的.我想: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那份炽热的冲动就是他们执著追求的信仰.今天的多瑙河畔正是那颗掉落在父亲心中荡起层层涟漪的石子.那轻微的波浪来回往复,令一名异地的追梦者无法从容地放下忐忑的脚步.前方不远处就是现实与梦境的交叉点.新鲜的水藻气息夹杂着点点软泥花香送来了多瑙河水的第一声问候.此时,我发现父亲已来到了河边.他正在倾听近前流淌着的旋律.阳光发出耀眼的光芒,使人分不清那人形的剪影是属于父亲,还是属于当年同在河边的约翰•施特劳斯.时光在多瑙河边被神灵用最美丽的方式改动了.音乐就此获取了新生. 
                           
                           河面上的水鸟划破了父亲悠远的冥想,他脑海中的旋律被鸟儿顽皮的画上了休止符.河面的风拂起了他的头发.此时的父亲就像一个正在音乐中激情澎湃的指挥家.他唤我过去为他拍照,于是,我毫不犹豫的按下了快门.河水在此时尤其湛蓝. 

                           当然,父亲不会想到,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他来到了<<蓝色多瑙河>>的母亲身边如同约翰•施特劳斯无法预计他的圆舞曲可能存在的岁月.不过,无论发生什么多瑙河都不会停止流淌.正如永恒的旋律会被一代又一代的施特劳斯们娓娓道来. 
                           
                           
                          作者:王少则 
                          原帖:http://post.baidu.com/f?kz=236494654


                          17楼2007-08-02 07:56
                          回复
                            d


                            19楼2007-08-30 20: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