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女攻略吧 关注:17,516贴子:613,355

回复:【超懒】~~~~~~~~~~《汉魏六朝诗选》专楼,不定期更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前言好左。。。。果然是有年头的书。
十五国风里面民歌的成分也很少,大部分还是贵族作品。
真正民歌都是很直白粗鄙的,跟诗经的温柔含蓄大不相同。


来自iPad21楼2013-06-21 09:48
收起回复
    我也来默默的占一楼吧。失眠睡不着的时候看看挺好的~【捂脸,果断暴露了我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嘛~~~


    22楼2013-06-21 11:19
    收起回复
      我在第一页也占一楼吧。
      我的汉魏六朝诗选没在身边【就算在身边,十几年也没翻过几页的人表示很惭愧】,看胭脂勤快搬文一样滴。
      教化是个大工程啊,我这个肚子里没几两墨水的人来受教啦。抱抱胭脂~以表示对你的滔滔爱意哦( ̄ε ̄*)


      IP属地:湖南23楼2013-06-21 12:50
      收起回复
        我也占一楼吧,跟着胭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5楼2013-06-21 19:12
        回复
          前排占位!最近在看中国历史类的书,从三皇五帝到民国时期,真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啊~~我能说是为了把自己努力变成一智慧型女人嘛【哈哈哈····


          26楼2013-06-21 21:42
          收起回复
            【接上】
            关于《古诗》的作者,在齐、梁时代曾有一些传闻臆测之词,《文心雕龙·明诗》:“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诗品》上:“《去者日以疏》四十五首,……旧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其实《古诗》不可能产生于枚乘时代,钟嵘就有“王、扬、枚、马之徒,辞赋竟爽,而吟咏靡闻”之说(见《诗品·总论》),西汉除少数五言歌谣之外并无五言诗,所有传为西汉之作的五言诗实际都是东汉作品,这些经近人考订,已有定说,不需要详细说明了。《古诗》也不可能产生于傅毅时代。傅毅与班固同时,班固有《咏史》五言诗一首,钟嵘评为“质木无文”(《诗品·总论》),其时文人才开始试作五言诗,还不可能有《冉冉孤生竹》这样的成熟之作。如果傅毅曾作五言诗,钟氏《诗品》竟不提一字,也是不可能的。【未完接下】


            27楼2013-06-21 23:17
            收起回复
              【接上】
              如果说《古诗》产生于曹植、王粲的时代,也有很多疑问。因为《古诗·青青陵上柏》所描写的洛阳情况还是第宅罗列,冠盖往来。另一首与洛阳有关的《古诗·驱车上东门》也并未反映洛阳的残破。到曹、王时代,洛阳早经过董卓的焚烧,已变成“环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了(见曹植《送应氏诗》)。此其一。《世说新语·文字篇》记载王恭称“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二]为《古诗》佳句。王恭是晋代人,晋代人对于魏代的诗不应该不知道作者而称为“古诗”。如果属于曹、王等名家,更不应该不知道。此其二。曹植诗曾受到《古诗》的一些影响,例如《怨诗行》、《浮萍篇》、《游仙》和《门有万里客行》等篇都有用《古诗》或仿《古诗》词句的地方。显然《古诗》应在前。此其三。由于上述理由,我们相信近代一般文学史研究者的看法,《古诗》应是东汉桓帝、灵帝时代的产品。不过这也是大概的说法,《古诗》各篇的风格虽然大致相近,终究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很难说其中没有少数诗篇略早略晚于桓、灵之世。尤其是建安时代,紧相衔接,现存的建安诗和《古诗》相似的也不少,《古诗》中杂有少数建安时代的作品也并非绝对不可能。《古诗》中既有许多曾经入乐的歌辞,它们在传唱中也许屡经润饰。郑振铎先生怀疑《十九首》到建安曹、王之时才润饰到如此完好(《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这也是可能的。【未完接下】
              [二]这两句属于《古诗十九首》中的《回车驾言迈》篇。


              28楼2013-06-21 23:42
              收起回复
                【个人认为,伟大的作品必然是切合时代的,不扎根于时代的东西没有地气,不会长久。】
                【接上】
                《古诗》的作者既然姓名不彰,何以见得其中大多数是出于文人之手,而不是出于民间呢?这是从《古诗》内容可以看出来的,象“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等等,所反映的生活都不是下层人民的生活。又如“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等等,所反映的思想都不是下层人民的思想。其次,从诗的语言也可以判定。象“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用《诗经》中的篇名,“道路阻且长”用《诗经》中的成语,“弃我如遗迹”用《国语》中的词汇,这类的例子很多,表明《古诗》中有许多知识分子语言。此外,《涉江采芙蓉》篇用《楚辞》的意境,可见出是文人之作。【未完接下】


                29楼2013-06-22 00:09
                收起回复
                  别个书签睡醒了看……这么多,有的读了


                  30楼2013-06-22 08:20
                  收起回复
                    这种内容果然还是看纸书有感啊~~~但是自从有了电脑...
                    逻辑变成:看纸书有感——看电脑比看纸书方便——看电脑无感——懒得看了。
                    胭脂你慢慢写啊,我好慢慢看~


                    IP属地:海南31楼2013-06-22 22:58
                    收起回复
                      不知道一楼还有没有位置。。。。。


                      来自手机贴吧32楼2013-06-23 11:32
                      收起回复
                        【接上】
                        《古诗》中杂有少数民歌。这也是从内容和语言可以辨别的。象《十五从军征》和《上山采蘼芜》所反映的生活都属下层,语言风格具有民歌的特征,和乐府中的“街陌谣讴”没有分别,断非文人所能模仿。这类诗,本书虽从一般选本惯例,列在古诗,注中已说明它们和一般古诗的区别。上文已经将她们作为乐府民歌的例子来举述了。
                        《古诗》的大多数虽是文人之作,但因为它们是模仿乐府民歌的,题材并没有超出乐府民歌中最普遍的相思、离别、客愁和一般的人生慨叹等等。《古诗》也常常套用乐府民歌的句子,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弃捐勿复道”、“客从远方来”等等。有些《古诗》可能是根据民歌加工改写的,痕迹显明者如《生年不满百》篇,将原系杂言的乐府民歌《西门行》改为五言。正如《玉台新咏》所载的《飞鹄行》把杂言的《艳歌何尝行》改为五言。模仿与加工改写就是民歌过渡到文人制作的一般过程。【未完接下】


                        33楼2013-06-24 00:50
                        收起回复
                          一百卷再加十卷···这是看呢还是看呢还是看呢,好多啊~~~我瞬间从【没几本书可看】变成【没几本书看过】了


                          34楼2013-06-24 01:05
                          收起回复
                            居然还没正文。。。。我应该过一星期再来看吧。。。。


                            来自iPad36楼2013-06-24 06:1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