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吧 关注:194,209贴子:1,393,540
  • 1回复贴,共1
宋人陈一新在《赡学田碑》中记载汀州民众“风声气息颇类中州”。为什么他不说风声气息类赣人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江西的赣越区民众与中州汉人相差太大,言语不通,从北方南下的汉人经过赣越区时,赣越人不可能把土地拱手相让,所以汉人只能继续行进,进入人口稀少的赣南、闽西等地的河谷、小盆地、小平原地带,从而使这些地方的语言“颇类中州”。据学者考证,北方汉语在宋时就已经出现卷舌音,而如今大量的卷舌音存在于客家话中,也是一个旁证。但是赣越区北面有带卷舌音的北方官话,东西南也被带有卷舌音的客家话包围,但所谓的“赣语”就是没有这个音,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赣越人不但语言与汉人迥异,心理上也存在很大的距离。所谓的“赣语”其实并不存在,其内部并无统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基本特征,唯一的特征就是有明显的畲化痕迹,被赣语的群体间是各说各话互不相通的,这就更加证明了不同的被“赣语”的群体在未畲化前是属于不同的部落每个部落都有本身的语言(百越语)。按理说赣越区的水路交通是比较发达的,然而这么发达的交通却无法把这些群体沟通到一起,还是那么千差万别,这也是“赣语群体”原属不同百越部落说不同百越语的印证。现在被“赣语”的群体中,民众并无什么赣语认同。相反,所谓的“赣南本地人”所用语言与所谓“赣语”(因为赣语并不存在)关系不大,而自古与梅汀民众交往甚多,互通有无,言语相通,虽然最初并无“客家”一说,但实质上是属于同一话语群体,即使不用“客家话”一词,也可用“梅汀赣方言”概之。
关于客民葬俗,世人多有误解,经过调查发现,客民区是二次葬和一次葬并行,一次葬更为客民尊崇。而在所谓“赣语区(赣越区)”古时二次葬风行,其宗教意义与广西壮族相同,亦与广东粤语区大同小异,后来经畲族同化,而逐渐放弃二次葬,但至今仍有一定保存。而客民区的二次葬更多是受到粤语区的文化辐射以及与赣越区民众交流习得,然而客民的二次葬意义与粤民及赣越民截然不同,而是拿来了二次葬的形式灌入汉族的思想。“棚民之说”现在有许多分化汉族的别有用心之徒把客民说成是“棚民”而来。事实是,“棚民”来源很多,棚民确实是无田之民,既有来自赣越区,也有来自客民区,还有来自畲民。随着时代的变迁,后来棚民逐渐销声匿迹。棚民没有科举资格,是因为还未入籍,当地是赣南客民和梅汀的客民都是可以科举的。
“吃鼠”。吃鼠自古是赣越人特有的习俗,现存于许多赣越区,只是没有报道宣传而已。众所周知,现属客民区的宁化以前是赣越人流入很多的地方,吃鼠也就很自然地从赣越区传入了宁化,然而其他地区客却始终无法接受。这就是吃鼠习俗来源于赣越的明证。
关于建筑,研究过徽式建筑、畲族建筑、赣越建筑的人都知道,所谓的赣派建筑实际上就是带有浓郁畲族特征又有百越残留的徽式建筑,这也就不难理解现如今的“赣语”民众是畲化的百越这一事实了。赣派建筑以及赣人的形成其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历史,是很有价值的。


1楼2013-06-22 18:31回复
    我们再来看一看,赣语区民众的面貌与其他群体的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赣越民众的面貌特征与越南近似,但因受到苗瑶系的畲族影响,所以带有少许苗瑶的特征,而客民更像是北方人与畲族的融合。


    9楼2013-06-24 12: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