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1,796贴子:6,152,803
  • 13回复贴,共1

【常识贴】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读书吧的精神,主要在于读书,读各种类型的书。但是吧友所读之书,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上。文学作品中,又以小说为主,散文次之,诗歌戏剧以及文论方面,涉及很少。
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分期,尤其是中国最近一百五十年来的文学史分期,涉及的更少。其实这本是无关宏旨的,即便不知道某个作家属于哪个时期,又有何妨?读他的作品就是了。
可是有的吧友却爱在作家前冠以时期,例如称韩寒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如何如何,例如称鲁迅是国内近代文学的教父,这种情况,多次见到了。思来想去,不得不就中国文学史的分期简单谈一谈。虽然这分期,也存在一点问题,但毕竟在国内有个共识,还是了解一点为好。有了这个共识,再来谈论作家,再来谈论谁比谁强,哪些作品是烂大街的,就比较清楚了。
是为一楼。。谁抢二楼,罚TA背诵三段《论语》!
《诗经》镇楼


1楼2013-07-11 16:34回复
    去吃饭了。。回来更新。


    10楼2013-07-11 17:52
    回复
      中国现代文学通常分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这一时期,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一时期的孙中山蒋介石等人,正在护法运动、国共第一次合作,成立黄埔军校,准备北伐等。
      文学的活动中心在北京。主要参与的大学是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一些教授办了个同人刊物《新青年》,非常厉害。1917年这一年的《新青年》刊出了一篇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主义。建议创作新的文学。陈独秀随后写出一篇《文学革命论》,这个文学革命就算开始了。
      这个十年,算是新文学的草创时期,理论很多,好的作品较少。
      小说方面,主要是鲁迅的《呐喊》《彷徨》。文学研究会的叶圣陶、许地山、冰心等人也写有一些小说。每个人都可以选出一两部代表作,但是不读也罢。创造社郁达夫的小说很流行,尤其是《沉沦》,对当年青年的影响力,不下于今天的郭敬明。那时有人专程做火车去上海,买这部作品。长篇小说有几部,如叶圣陶的《倪焕之》,但是不够好。
      诗歌:这个时期,开始写新诗了。这个新诗直到今天,还不被许多人认可。的确,新诗歌的创作,虽然有一些不错的作品,但是没有出现足堪代表的大诗人。新诗歌的始作俑者是胡适《尝试集》,可是他放了这一炮,就做别的事了。但是吸引了一大群别的诗人作新诗。有号称湖畔派诗人的四个青年,写的诗很柔情,很伤感,很肉麻。其中的冯雪峰后来可是厉害了。冰心、宗白华等人学习印度泰戈尔写作小体诗。但是创造社的郭沫若,在1921年写了《女神》,可就厉害了。被誉为中国新诗歌的第一座高峰。很多人不爱读了。随后出现的新月诗派,影响很大。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徐志摩的诗歌,现在也很有影响力。
      散文:第一个十年,成就最高了。最有代表性的是《新青年》上的文章,也可以叫杂文吧。了解新文化运动,这些文章必须接触的。。再有《语丝》杂志。给这个杂志写文章的作家,厉害的角色特别多。。如: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等人。。他们在这个杂志讨论的问题非常广泛,也与胡适、陈西滢等人的《现代评论》杂志发生过论战。。朱自清、冰心的许多散文,也是在这一时期写的。
      这一时期,至今也有影响的作家(诗人),主要是鲁迅、周作人、胡适、郁达夫、郭沫若、徐志摩、冰心。


      16楼2013-07-11 18:36
      回复


        17楼2013-07-11 18:39
        回复


          18楼2013-07-11 18:42
          回复


            19楼2013-07-11 18:43
            回复


              23楼2013-07-11 19:20
              回复


                25楼2013-07-11 19:20
                回复


                  26楼2013-07-11 19:21
                  回复


                    27楼2013-07-11 19:23
                    回复
                      中国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 (1938——1949)
                      这个十年,主要的大事件是:八年抗战、三年内战。
                      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有:
                      国统区文学,中心是重庆。解放区文学,中心是延安。
                      沦陷区文学,中心是北京。(也有人认为是南京。不去管了。)
                      这个时期,有许多作家在香港滞留一段时间,如萧红在此时写了《呼兰河传》,病死在这里。茅盾也在这里滞留过。
                      这一时期,最初产生巨大影响的是1938年,在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许多作家都大力写抗战文学。就连写通俗小说的张恨水,也在这时写抗战文学了。老舍的作品也不少。如《火葬》,《四世同堂》也可以视为一部抗战文学的作品。。但那时有些作家觉得这抗战文艺水平粗糙,不好看。提出文艺是文艺,与抗战无关的论调。例如梁实秋、沈从文。他们也的确写出不错的作品。在那个火热年代,梁实秋可以写出非常悠闲的《雅舍小品》,这心境,不是一般人所有的。
                      这一时期,国统区文学,有一些有影响力的小说。茅盾的《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巴金的《寒夜》,老舍的《四世同堂》,鹿桥的《未央歌》,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诗歌方面,最初有影响力的是艾青,后来去解放区了。但是有个诗人团体最厉害,就是西南联合大学的学生,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其中的女诗人郑敏,现在还健在。
                      解放区文学,42年以前,文学创作挺随意的,有一些揭露现实的作品,这可不成!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怎么会有阴暗面?于是就在42年有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此以后,解放区的文学创作就有了方向,有了指导了。方向,就是赵树理方向啦。尤其以《小二黑结婚》为代表。小说好点的有《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诗歌有《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等叙事诗。歌剧有《白毛女》。这些作品,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先期作品了。
                      沦陷区文学:因为是沦陷区嘛,所以在那边报刊上发表作品的,政治地位上难免会下降。尤其在北京和南京发表文学的作家。其实那时也写不了什么东西,监管太严格了。但是在上海有两位作家很出名。张爱玲与钱钟书。但这二位是最近三十年才火起来。
                      张爱玲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是《传奇》,主要作品就是《金锁记》和《倾城之恋》。但是张爱玲真正有影响的作品,就非常尴尬了。如《赤地之恋》《秧歌》,这些作品如何给他位置呢?处在政治夹缝中,虽然不能被正统文学所认可,但是有读者在,就还活着。


                      29楼2013-07-11 19:50
                      回复


                        30楼2013-07-11 19:53
                        回复


                          31楼2013-07-11 19:54
                          回复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推荐吴福辉的这本书。


                            32楼2013-07-11 19: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