陉就是楚国北塞,面对气势汹汹的八国联军,没想到楚成王也毫不示弱,不光调将率军增援,还派了大夫屈完去出使联军阵队(不愧是大楚),屈完抵达联军后,用楚成王的口气向齐桓公发出责问: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骄傲的齐桓公被屈完这么劈头盖脸的一通责问,傻了,不知所答,还是管仲反问: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 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屈完回答:
“贡之 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齐桓公见屈完的态度不软不影,气极恨极,但是两国交锋不斩来使,扁让他回去,同时让联军摆开阵势准备海扁楚军,屈完回去后让楚军也严阵以待,齐军天下弱兵,反被楚军一通暴揍,这年夏天,屈完等楚将率楚军迫使齐等八国军队退驻召陵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桓公吃了亏,仗是打不下去了,议和吧!可是骄傲的齐桓公并不甘心,于是和诸侯们在召陵驻扎,日置酒高会,用现在话来说就是开卡拉ok,办沙龙,泡酒吧,打电子游戏,不思进取,就这么消磨了约十几天,才勉强的召开召陵之盟,楚成王又派屈完来了,被楚军扁的威风扫地又脸上无光的齐桓公想在盟会上挽回点儿面子,也是为了炫耀齐军的兵力,特意让屈完和他同车检阅观看联军的阵容,并自鸣得意的对屈完说: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
屈完答: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桓公又问
:“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屈完答:
“君若以德绥 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回答得委婉有力,又不失礼节,这使得自大的齐桓公一下子傻了,同时他也再次领会到楚国不仅兵强马壮,实力雄厚,而且谋臣良将也非等闲,于是让屈完及诸侯盟
真是“惟楚有才”!
——以上的古文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这次齐国牵头发起的“世界大战”就这样不动声色的在屈完的辩才和军事才能下宣告结束了,春秋霸主齐桓公本来想海扁楚国,结果反被楚国海扁,颜面威风统统扫地,齐军之弱,不能当楚军之强,而诸侯联军许穆公死
不过,从历史的角度看,“召陵之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节点
这次军事行动可不能以成败来计算哈,因为这是一次大规模的联合行动,显示了中原的诸侯们抵御南蛮北狄的决心和信心,部分有效地遏制了楚国的进一步扩张。楚国正是通过这次行动,看到了继续北进前途的渺茫,暂时偃旗息鼓停止了侵袭的计划,而去开发“欠发达”的南方(当然不久又大大的侵入中原了)
如果还是以经济成本核算的方式来看这次联合行动的话,只要将这次行动的费用与以前诸侯国分散作战以及以后抗击楚国所付出的代价相比,一次性支出的成本还是远远合算的。更何况,和平和生命是经济成本所无法衡量的
但历史依然按照自己的法则在运转。
来自楚国的威胁暂时解除了,而诸侯国之间的内斗,公子们的争立又重新开始了
顺便说一句,这一年其实是一个多事之秋。
也就是在这一年,晋国公子重耳开始踏上了漫长的流亡之路。这位五霸之一重耳流亡到齐国的故事留待下面叙述

《东周列国春秋篇》的重耳(蒋恺饰演)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骄傲的齐桓公被屈完这么劈头盖脸的一通责问,傻了,不知所答,还是管仲反问: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 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屈完回答:
“贡之 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齐桓公见屈完的态度不软不影,气极恨极,但是两国交锋不斩来使,扁让他回去,同时让联军摆开阵势准备海扁楚军,屈完回去后让楚军也严阵以待,齐军天下弱兵,反被楚军一通暴揍,这年夏天,屈完等楚将率楚军迫使齐等八国军队退驻召陵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桓公吃了亏,仗是打不下去了,议和吧!可是骄傲的齐桓公并不甘心,于是和诸侯们在召陵驻扎,日置酒高会,用现在话来说就是开卡拉ok,办沙龙,泡酒吧,打电子游戏,不思进取,就这么消磨了约十几天,才勉强的召开召陵之盟,楚成王又派屈完来了,被楚军扁的威风扫地又脸上无光的齐桓公想在盟会上挽回点儿面子,也是为了炫耀齐军的兵力,特意让屈完和他同车检阅观看联军的阵容,并自鸣得意的对屈完说: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
屈完答: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桓公又问
:“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屈完答:
“君若以德绥 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回答得委婉有力,又不失礼节,这使得自大的齐桓公一下子傻了,同时他也再次领会到楚国不仅兵强马壮,实力雄厚,而且谋臣良将也非等闲,于是让屈完及诸侯盟
真是“惟楚有才”!
——以上的古文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这次齐国牵头发起的“世界大战”就这样不动声色的在屈完的辩才和军事才能下宣告结束了,春秋霸主齐桓公本来想海扁楚国,结果反被楚国海扁,颜面威风统统扫地,齐军之弱,不能当楚军之强,而诸侯联军许穆公死
不过,从历史的角度看,“召陵之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节点
这次军事行动可不能以成败来计算哈,因为这是一次大规模的联合行动,显示了中原的诸侯们抵御南蛮北狄的决心和信心,部分有效地遏制了楚国的进一步扩张。楚国正是通过这次行动,看到了继续北进前途的渺茫,暂时偃旗息鼓停止了侵袭的计划,而去开发“欠发达”的南方(当然不久又大大的侵入中原了)
如果还是以经济成本核算的方式来看这次联合行动的话,只要将这次行动的费用与以前诸侯国分散作战以及以后抗击楚国所付出的代价相比,一次性支出的成本还是远远合算的。更何况,和平和生命是经济成本所无法衡量的
但历史依然按照自己的法则在运转。
来自楚国的威胁暂时解除了,而诸侯国之间的内斗,公子们的争立又重新开始了
顺便说一句,这一年其实是一个多事之秋。
也就是在这一年,晋国公子重耳开始踏上了漫长的流亡之路。这位五霸之一重耳流亡到齐国的故事留待下面叙述

《东周列国春秋篇》的重耳(蒋恺饰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