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吧 关注:1,944贴子:13,705

【原创】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姜齐600年历史总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献给真心喜欢齐国的人,本将军原创,其中有黑历史也有贬,客观的请勿恼火


1楼2013-07-27 13:51回复

    姜齐的创始者——姜子牙姜太公(蓝天野饰演)


    3楼2013-07-27 15:44
    回复
      第三章:齐国复兴,庄僖小霸
      齐国有两个齐庄公,一个是姜购(前794年—前731年在位)。另一个是姜光(前553—前548年在位),关于姜光,以后再说,现在单交代他勾引崔武子的老婆棠姜,最后连命都丢了,这事情可谓家喻户晓。
      好了,撇下他不谈,单说那春秋时期齐国的首位君主齐前庄公姜购
      齐前庄公姜购是齐成公姜脱之子,齐成公在位只有九年。此时齐国仍未能从西周晚期的内乱中复苏
      为了说明,我开一个年表,以防有人说本将军黑齐,齐国内乱年表如下:
      公元前883年:纪侯谮齐哀公,周夷王烹杀哀公,立齐胡公
      公元前860年,齐献公弑兄齐胡公自立,并尽逐胡公子,迁都临淄,传子齐武公,武公传子齐厉公
      公元前816年,因齐厉公暴虐,齐胡公之子帅党徒攻入临淄,杀齐厉公,齐胡公之子亦战死,齐厉公子文公诛杀乱党,长达四十余年的宫廷内乱得以结束
      接下来文公传子齐成公,齐成公传子齐前庄公,齐前庄公即位时尚年少,经过长达二十余年的休养生息,齐国的元气得以恢复
      周室东迁后,齐前庄公姜购开始开拓疆域,《竹书纪年》载齐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768年)“齐人灭祝”。祝国是黄帝后代的封国,是齐国的南邻,灭祝之后,齐国继续向南扩张,齐师打败夷人,将南界推进至岱阴。
      到了齐前庄公之子齐僖公即位时,齐国已是“南至于泰沂,北至于海”的超级大国了。于是《国语》记载“齐庄、僖于是乎小伯”
      不过,齐前庄公和齐僖公父子的“小霸之业”还是有所不同,齐前庄公在于开拓,齐僖公则偏于联盟,一时之间,鲁,卫,莒为齐之婚姻,郑为齐之盟国,这些都是当时的大国,齐国灭郕,助郑伐许
      不过,齐国兵毕竟是天下弱兵,虽有如此战绩,但是很多时候都略逊于同时期的郑国,楚国。记得北戎打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援,郑庄公派太子忽率兵救齐,戎败,伐纪也是打了败仗,齐军战斗力,由此可见


      5楼2013-07-27 18:12
      收起回复
        除了齐国天下弱兵,偶不能同意之外,其它的都写的很客观,很好,暂时打99分吧。。。


        IP属地:北京6楼2013-07-27 21:24
        收起回复
          @霸秦强齐
          @齐威凤凤
          来此贴反反孤王


          7楼2013-07-27 22:25
          收起回复
            @齐威凤凤


            8楼2013-07-27 22:26
            回复
              @六国相张仪 @齐威威风


              9楼2013-07-27 22:29
              回复
                不用说什么了,顶起!


                10楼2013-07-27 22:39
                收起回复
                  吃饭了,下午再写


                  12楼2013-07-28 11:37
                  回复
                    快快更新,写完制成TXT存入网盘


                    14楼2013-07-28 14:22
                    回复
                      如果我们把关于齐鲁恩怨的起源疏理一下(注意,我用的不是齐宫风云,也不是文姜淫呵呵乱,而是齐鲁恩怨),就不难发现,此说实源自于《左传》。前人早已证明,太史公的《史记》多引用《左传》。一般来说,凡《史记》所记与《左传》相同之处,后人都认为是太史公采自《左传》。如果此说可靠,那么,太史公在《史记》中明确说文姜与齐襄公私通,就是源于《左传》,且比《左传》说得圆转。太史公说文姜“故尝私通”,就是为了坐实文姜后来随鲁桓公出访齐国而“齐侯通焉”埋下伏笔
                      记得孤王10岁以内时,当时初看《史记》和《东周列国志》时,曾经深信不疑,直到18以后多看了些这方面的书,了解了当时的风俗嫁娶,才把这段“兄妹恋”存疑了
                      为什么呢?答案在于古代婚礼。春秋女子出嫁的时候,往往很早,13——18是常事,20的话就叫晚嫁了,30岁已经叫老了。鲁桓公当时成人,所以孤王推测文姜应该是正常出嫁,年龄至少也应该13岁——16岁之间,请问一个萝莉文姜怎能和哥哥通呵呵奸?顶多就是玩玩,太史公那所谓的”故尝私通“从时间上就有问题,依据也不足,可以无视了
                      抛开了《史记》又看《左传》,我就是想反反《左传》的某些观点,呵呵
                      《左传》解经突出一个“礼”,礼既是是非的标准,也能决定人物与事件的成败。《春秋》记载,鲁桓公在会见齐襄公那年死在了齐国。《左传》认为《春秋》之所以记载这件事,肯定是有微言大义的,接着就从“礼”的角度去审视鲁桓公之死:鲁桓公死在国外,其中肯定有非礼的因素。恰好鲁桓公齐国,到被杀时带了文姜,于是鲁桓公的死因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归咎于文姜。《左传》认为国君带夫人省亲出访,大臣带妻子出去是不合礼的,不合礼就不对,不对就不会有好结果——《左传》一向认为女人是祸水。这样,《左传》就完成了对《春秋》微义大义的发掘,并且还以文姜是鲁桓公之死的祸根为基调,向世人展示文姜其人及其婚事
                      在《左传》作者眼里,文姜嫁给鲁桓公及其在鲁国的所作所为,处处都存在非礼之举
                      《左传·桓公三年》:“秋,公子如齐逆女。修先君之好,故曰:‘公子’。齐侯送姜女于讙,非礼也。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则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
                      《左传·桓公十八年》:“十八年春,公将行,遂与姜氏如齐。申繻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公会齐侯于泺,遂使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
                      《左传·庄公元年》:“元年春,不称即位,文姜出故也。三月,夫人孙于齐,不称姜氏,绝,不为亲,礼也。”
                      《左传·庄公二年》:“二年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书,奸也。”
                      从这些年列出的时间表来看,《左传》关于“齐宫风云”(注意:说齐宫风云其实是打引号的)的记载可谓是步步深入,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暗示文姜之无礼。先是说桓公在会齐僖公时就定下婚事是无礼,这点儿引人深思。文姜后面几年的活动,包括其死,《左传》干脆就不再记载,可见《左传》对文姜之厌恶到了极点。
                      如果我们细心体味一下《左传》关于“齐宫风云” 的记载,不难看出《左传》的用心。《左传》为什么要在桓公三年发那么一大通议论,说齐僖公如何如何失礼?无非是说他们的婚姻从最初就有问题。又为什么要在桓公十八年借申繻之口点出“易此必败”?依《左传》的看法,桓公三年和桓公十八年的那些议论实际上都是预言。预言桓公与文姜的结合会给鲁桓公带来不幸,且一定会应验,应验的结果就是鲁桓公带夫人去齐国而死在齐国。所以,《左传》写文姜一直在暗示,文姜嫁桓公这件事上,处处都存在问题,事事都是无礼的。无礼则不祥,不祥则有祸,这个女人就是鲁桓公的祸水。《左传》为了使这个故事更加周密,其中还穿插了桓公六年齐侯欲将文姜嫁给郑太子忽之事。《左传·桓公六年》:“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有人就认为,为什么齐僖公要那么急不可待地把文姜嫁出去呢?是因为齐侯知道文姜与其兄私通,所以不待有人来说媒就要把这个女儿嫁掉(这点儿见上)。郑国太子忽为什么会推辞不要文姜呢?因为他知道文姜与其兄私通之事。这实在是把《春秋》的微言大义解读过头了。齐僖公原本想把文姜嫁给郑太子忽,他推辞了。后来在打败北戎以后,齐侯又说要嫁一个女儿给郑太子忽,他又推辞了。此时,文姜已嫁到鲁国,难道说齐侯的女儿都淫不成?其实,郑太子之所以推辞文姜,只是不想与大国攀亲而已。并没有说文姜半点儿不好,《左传》如此写太子忽推辞文姜,其目的似乎是为了强化文姜是祸水这一观念。由此可见,关于以上等等的不礼言论,都是为鲁桓公之死做铺垫,找理由
                      那么文姜既然和鲁桓公之死无关,那鲁桓公到底是因为什么死的呢?其实,鲁桓公之死,可能是齐、鲁矛盾的结果,与男女私情并无关系。鲁桓公是由公子羽父杀隐公而为国君的。也许齐襄公早就对这个弑君即位的鲁桓公抱有反感,加上其时齐鲁之间又发生战争,从而促使他杀了鲁桓公。鲁桓公十三年,鲁与纪、郑联合,与齐、宋、卫、燕等国联军作战,鲁方胜出。桓公十七年春季,鲁桓公与齐襄公在黄结盟,而夏五月就跟齐国在奚地交战
                      当然有人会说奚之战不过是一次边境局部冲突,但是本将军答,一次边境局部是不可能,但是父子两代的耻辱和当时的国际关系呢?
                      理由是充分的,齐襄公杀鲁桓公的动机也许是为了伐郑国,灭纪国,讨卫国……因为《左传》上写了齐襄公杀死鲁桓公后第一次就师于郑国杀子豊,这还是第一年!第二年就打纪国了,花了二年时间把纪国灭掉,然后才讨卫乱,因此故本将军认为这些也许才是导致鲁桓公死于齐的真正原因
                      下面选录《诗经》的一篇《有女同车》作为终结吧
                      有女同车,颜如舜花。将翱将翔,佩玉琼踞;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车,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15楼2013-07-28 15:15
                      回复
                        第五章:管仲相齐,霸主小白
                        这下子可以痛快的回应齐吹儿了,呵呵
                        齐襄公为了国际关系和齐鲁联盟,杀死了鲁桓公后,四处征战,对卫,郑,纪不断用兵,还派将军连称,管至父二人率兵经营葵丘,允诺甜瓜再熟时换防,一年后到瓜熟期却仍不换防.连称、管至父再三要求襄公换防,襄公就是不准,于是二将怀恨在心,私会齐襄公的表弟公孙无知等密谋叛乱。这一年的十二月,正是隆冬之际,襄公出游姑棼,于是就到沛丘狩猎。在狩猎过程中因受到惊吓,从车上摔了下来,摔伤了。正好公孙无知与连称等人率兵前来。他们听说襄公受了伤,于是来袭击行宫。杀进宫后将齐襄公杀死。之后,公孙无知自立为齐君。不久无知又被大臣所杀,时在周庄王12年,上距王室东迁为85年,这真是孔圣人所谓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混乱时代
                        就在这个纷乱的时代,齐国出现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就是管仲,他和鲍叔牙的“管鲍之交”历史上非常有名,当齐国即将进入齐襄公时代之前,他和鲍叔牙,召忽去共同辅佐了齐僖公的另外两位公子
                        “《吕氏春秋》:鲍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与定齐国,以公子纠为必立。召忽曰:“吾三人者于齐国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则不成。且小白则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纠也。”管仲曰:“不可。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而国人怜之。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夫有齐国必此二公子也。”故令鲍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纠所。公子纠外物则固难必。虽然,管子之虑近之矣。若是而犹不全也,其天邪,人事则尽之矣”
                        这篇文字告诉我们三个信息
                        1:鲍叔牙,管仲,召忽三人关系很好,他们三个人曾经有过约定,要让齐国走向霸业之路
                        2:他们都看好公子纠,不看好公子小白
                        3:齐国人因为厌恶公子纠的母亲,而不重视他这个人,公子小白的平庸,也被国人的哀怜取代了,所以管仲才让三人里面无发言权的鲍叔牙去预先下了一道保险


                        16楼2013-07-28 16:11
                        回复
                          后来当齐国大乱时,子纠奔鲁,小白奔莒,结果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吾也不说了,单说齐桓公释放管仲,并拜相之后的情况,齐桓公为了伐鲁报仇,于第二年发起了对鲁国的攻击,情况如下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后又同宋联军,再报鲁国,情况再如下
                          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公子偃曰:“宋师不整,可败也。宋败,齐必还。请击之。”公弗许。自雩门窃出,蒙皋比而先犯之。公从之。大败宋师于乘丘。齐师乃还。
                          齐桓公遭此两败,齐国大国之风颜面扫地,自此,齐桓公才信服了管仲远见卓识,把国事托之


                          17楼2013-07-28 17:00
                          回复
                            好一双利嘴呀,黑的小白哥哥够呛,知道偶喜欢文姜,于是玩命的洗白文姜么。。。


                            IP属地:北京18楼2013-07-28 20:3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