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吧 关注:1,944贴子:13,705

【原创】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姜齐600年历史总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献给真心喜欢齐国的人,本将军原创,其中有黑历史也有贬,客观的请勿恼火


1楼2013-07-27 13:51回复

    姜齐的创始者——姜子牙姜太公(蓝天野饰演)


    3楼2013-07-27 15:44
    回复
      第三章:齐国复兴,庄僖小霸
      齐国有两个齐庄公,一个是姜购(前794年—前731年在位)。另一个是姜光(前553—前548年在位),关于姜光,以后再说,现在单交代他勾引崔武子的老婆棠姜,最后连命都丢了,这事情可谓家喻户晓。
      好了,撇下他不谈,单说那春秋时期齐国的首位君主齐前庄公姜购
      齐前庄公姜购是齐成公姜脱之子,齐成公在位只有九年。此时齐国仍未能从西周晚期的内乱中复苏
      为了说明,我开一个年表,以防有人说本将军黑齐,齐国内乱年表如下:
      公元前883年:纪侯谮齐哀公,周夷王烹杀哀公,立齐胡公
      公元前860年,齐献公弑兄齐胡公自立,并尽逐胡公子,迁都临淄,传子齐武公,武公传子齐厉公
      公元前816年,因齐厉公暴虐,齐胡公之子帅党徒攻入临淄,杀齐厉公,齐胡公之子亦战死,齐厉公子文公诛杀乱党,长达四十余年的宫廷内乱得以结束
      接下来文公传子齐成公,齐成公传子齐前庄公,齐前庄公即位时尚年少,经过长达二十余年的休养生息,齐国的元气得以恢复
      周室东迁后,齐前庄公姜购开始开拓疆域,《竹书纪年》载齐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768年)“齐人灭祝”。祝国是黄帝后代的封国,是齐国的南邻,灭祝之后,齐国继续向南扩张,齐师打败夷人,将南界推进至岱阴。
      到了齐前庄公之子齐僖公即位时,齐国已是“南至于泰沂,北至于海”的超级大国了。于是《国语》记载“齐庄、僖于是乎小伯”
      不过,齐前庄公和齐僖公父子的“小霸之业”还是有所不同,齐前庄公在于开拓,齐僖公则偏于联盟,一时之间,鲁,卫,莒为齐之婚姻,郑为齐之盟国,这些都是当时的大国,齐国灭郕,助郑伐许
      不过,齐国兵毕竟是天下弱兵,虽有如此战绩,但是很多时候都略逊于同时期的郑国,楚国。记得北戎打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援,郑庄公派太子忽率兵救齐,戎败,伐纪也是打了败仗,齐军战斗力,由此可见


      5楼2013-07-27 18:12
      收起回复
        @霸秦强齐
        @齐威凤凤
        来此贴反反孤王


        7楼2013-07-27 22:25
        收起回复
          @齐威凤凤


          8楼2013-07-27 22:26
          回复
            @六国相张仪 @齐威威风


            9楼2013-07-27 22:29
            回复
              吃饭了,下午再写


              12楼2013-07-28 11:37
              回复
                如果我们把关于齐鲁恩怨的起源疏理一下(注意,我用的不是齐宫风云,也不是文姜淫呵呵乱,而是齐鲁恩怨),就不难发现,此说实源自于《左传》。前人早已证明,太史公的《史记》多引用《左传》。一般来说,凡《史记》所记与《左传》相同之处,后人都认为是太史公采自《左传》。如果此说可靠,那么,太史公在《史记》中明确说文姜与齐襄公私通,就是源于《左传》,且比《左传》说得圆转。太史公说文姜“故尝私通”,就是为了坐实文姜后来随鲁桓公出访齐国而“齐侯通焉”埋下伏笔
                记得孤王10岁以内时,当时初看《史记》和《东周列国志》时,曾经深信不疑,直到18以后多看了些这方面的书,了解了当时的风俗嫁娶,才把这段“兄妹恋”存疑了
                为什么呢?答案在于古代婚礼。春秋女子出嫁的时候,往往很早,13——18是常事,20的话就叫晚嫁了,30岁已经叫老了。鲁桓公当时成人,所以孤王推测文姜应该是正常出嫁,年龄至少也应该13岁——16岁之间,请问一个萝莉文姜怎能和哥哥通呵呵奸?顶多就是玩玩,太史公那所谓的”故尝私通“从时间上就有问题,依据也不足,可以无视了
                抛开了《史记》又看《左传》,我就是想反反《左传》的某些观点,呵呵
                《左传》解经突出一个“礼”,礼既是是非的标准,也能决定人物与事件的成败。《春秋》记载,鲁桓公在会见齐襄公那年死在了齐国。《左传》认为《春秋》之所以记载这件事,肯定是有微言大义的,接着就从“礼”的角度去审视鲁桓公之死:鲁桓公死在国外,其中肯定有非礼的因素。恰好鲁桓公齐国,到被杀时带了文姜,于是鲁桓公的死因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归咎于文姜。《左传》认为国君带夫人省亲出访,大臣带妻子出去是不合礼的,不合礼就不对,不对就不会有好结果——《左传》一向认为女人是祸水。这样,《左传》就完成了对《春秋》微义大义的发掘,并且还以文姜是鲁桓公之死的祸根为基调,向世人展示文姜其人及其婚事
                在《左传》作者眼里,文姜嫁给鲁桓公及其在鲁国的所作所为,处处都存在非礼之举
                《左传·桓公三年》:“秋,公子如齐逆女。修先君之好,故曰:‘公子’。齐侯送姜女于讙,非礼也。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则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
                《左传·桓公十八年》:“十八年春,公将行,遂与姜氏如齐。申繻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公会齐侯于泺,遂使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
                《左传·庄公元年》:“元年春,不称即位,文姜出故也。三月,夫人孙于齐,不称姜氏,绝,不为亲,礼也。”
                《左传·庄公二年》:“二年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书,奸也。”
                从这些年列出的时间表来看,《左传》关于“齐宫风云”(注意:说齐宫风云其实是打引号的)的记载可谓是步步深入,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暗示文姜之无礼。先是说桓公在会齐僖公时就定下婚事是无礼,这点儿引人深思。文姜后面几年的活动,包括其死,《左传》干脆就不再记载,可见《左传》对文姜之厌恶到了极点。
                如果我们细心体味一下《左传》关于“齐宫风云” 的记载,不难看出《左传》的用心。《左传》为什么要在桓公三年发那么一大通议论,说齐僖公如何如何失礼?无非是说他们的婚姻从最初就有问题。又为什么要在桓公十八年借申繻之口点出“易此必败”?依《左传》的看法,桓公三年和桓公十八年的那些议论实际上都是预言。预言桓公与文姜的结合会给鲁桓公带来不幸,且一定会应验,应验的结果就是鲁桓公带夫人去齐国而死在齐国。所以,《左传》写文姜一直在暗示,文姜嫁桓公这件事上,处处都存在问题,事事都是无礼的。无礼则不祥,不祥则有祸,这个女人就是鲁桓公的祸水。《左传》为了使这个故事更加周密,其中还穿插了桓公六年齐侯欲将文姜嫁给郑太子忽之事。《左传·桓公六年》:“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有人就认为,为什么齐僖公要那么急不可待地把文姜嫁出去呢?是因为齐侯知道文姜与其兄私通,所以不待有人来说媒就要把这个女儿嫁掉(这点儿见上)。郑国太子忽为什么会推辞不要文姜呢?因为他知道文姜与其兄私通之事。这实在是把《春秋》的微言大义解读过头了。齐僖公原本想把文姜嫁给郑太子忽,他推辞了。后来在打败北戎以后,齐侯又说要嫁一个女儿给郑太子忽,他又推辞了。此时,文姜已嫁到鲁国,难道说齐侯的女儿都淫不成?其实,郑太子之所以推辞文姜,只是不想与大国攀亲而已。并没有说文姜半点儿不好,《左传》如此写太子忽推辞文姜,其目的似乎是为了强化文姜是祸水这一观念。由此可见,关于以上等等的不礼言论,都是为鲁桓公之死做铺垫,找理由
                那么文姜既然和鲁桓公之死无关,那鲁桓公到底是因为什么死的呢?其实,鲁桓公之死,可能是齐、鲁矛盾的结果,与男女私情并无关系。鲁桓公是由公子羽父杀隐公而为国君的。也许齐襄公早就对这个弑君即位的鲁桓公抱有反感,加上其时齐鲁之间又发生战争,从而促使他杀了鲁桓公。鲁桓公十三年,鲁与纪、郑联合,与齐、宋、卫、燕等国联军作战,鲁方胜出。桓公十七年春季,鲁桓公与齐襄公在黄结盟,而夏五月就跟齐国在奚地交战
                当然有人会说奚之战不过是一次边境局部冲突,但是本将军答,一次边境局部是不可能,但是父子两代的耻辱和当时的国际关系呢?
                理由是充分的,齐襄公杀鲁桓公的动机也许是为了伐郑国,灭纪国,讨卫国……因为《左传》上写了齐襄公杀死鲁桓公后第一次就师于郑国杀子豊,这还是第一年!第二年就打纪国了,花了二年时间把纪国灭掉,然后才讨卫乱,因此故本将军认为这些也许才是导致鲁桓公死于齐的真正原因
                下面选录《诗经》的一篇《有女同车》作为终结吧
                有女同车,颜如舜花。将翱将翔,佩玉琼踞;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车,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15楼2013-07-28 15:15
                回复
                  第五章:管仲相齐,霸主小白
                  这下子可以痛快的回应齐吹儿了,呵呵
                  齐襄公为了国际关系和齐鲁联盟,杀死了鲁桓公后,四处征战,对卫,郑,纪不断用兵,还派将军连称,管至父二人率兵经营葵丘,允诺甜瓜再熟时换防,一年后到瓜熟期却仍不换防.连称、管至父再三要求襄公换防,襄公就是不准,于是二将怀恨在心,私会齐襄公的表弟公孙无知等密谋叛乱。这一年的十二月,正是隆冬之际,襄公出游姑棼,于是就到沛丘狩猎。在狩猎过程中因受到惊吓,从车上摔了下来,摔伤了。正好公孙无知与连称等人率兵前来。他们听说襄公受了伤,于是来袭击行宫。杀进宫后将齐襄公杀死。之后,公孙无知自立为齐君。不久无知又被大臣所杀,时在周庄王12年,上距王室东迁为85年,这真是孔圣人所谓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混乱时代
                  就在这个纷乱的时代,齐国出现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就是管仲,他和鲍叔牙的“管鲍之交”历史上非常有名,当齐国即将进入齐襄公时代之前,他和鲍叔牙,召忽去共同辅佐了齐僖公的另外两位公子
                  “《吕氏春秋》:鲍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与定齐国,以公子纠为必立。召忽曰:“吾三人者于齐国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则不成。且小白则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纠也。”管仲曰:“不可。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而国人怜之。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夫有齐国必此二公子也。”故令鲍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纠所。公子纠外物则固难必。虽然,管子之虑近之矣。若是而犹不全也,其天邪,人事则尽之矣”
                  这篇文字告诉我们三个信息
                  1:鲍叔牙,管仲,召忽三人关系很好,他们三个人曾经有过约定,要让齐国走向霸业之路
                  2:他们都看好公子纠,不看好公子小白
                  3:齐国人因为厌恶公子纠的母亲,而不重视他这个人,公子小白的平庸,也被国人的哀怜取代了,所以管仲才让三人里面无发言权的鲍叔牙去预先下了一道保险


                  16楼2013-07-28 16:11
                  回复
                    后来当齐国大乱时,子纠奔鲁,小白奔莒,结果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吾也不说了,单说齐桓公释放管仲,并拜相之后的情况,齐桓公为了伐鲁报仇,于第二年发起了对鲁国的攻击,情况如下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后又同宋联军,再报鲁国,情况再如下
                    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公子偃曰:“宋师不整,可败也。宋败,齐必还。请击之。”公弗许。自雩门窃出,蒙皋比而先犯之。公从之。大败宋师于乘丘。齐师乃还。
                    齐桓公遭此两败,齐国大国之风颜面扫地,自此,齐桓公才信服了管仲远见卓识,把国事托之


                    17楼2013-07-28 17:00
                    回复
                      齐国在姜太公的时代已经是当时的超级富国,但是因为接近当时100年的内乱和不久前的齐襄公,公孙无知被弑,国家机器始终不曾走上轨道,齐桓公问计于管仲,管仲当时提出了很多政治上的主张和规划,他认为富国强兵之道,必须从训练民众和整饬政治秩序入手,而整饬政治秩序最重要的在于建立齐国人民对相信。
                      他说
                      三年教人,,四年选贤以为长,五年始兴车践乘
                      他又说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这可以说是,在天朝历史上最早,最具体的一个民本思想,“民本”是原则,真正实行原则,必有技术,而技术就是“法”。所以有人把管仲看做法家的鼻祖。但是管仲的“法”不是像秦殃法一味的“好大喜功,严法酷刑,焚书坑儒,只讲耕战。”。(实际上春秋时期到战国初中期的法家和暴秦时代的法家已经不可同日而言,后者是真正的酷吏政治)而是强调法制,经济与礼教的并重,要三者相辅而行,才能完成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
                      关于法治的他说:
                      法者天下之仪
                      他又说:
                      明君置法以自治,立仪以自正也。上不行则民不从,是以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
                      关于经济的他说:
                      治民之道,必先富民


                      21楼2013-07-29 11:24
                      回复
                        他最后则归于礼教,说明精神建设与物质建设的并重: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这些都是管仲千古不朽的至理名言,他这一套理论,得到齐桓公的赞同,予以全面的推行,他为富强齐国,大规模搞了一套建设,如辟田畴,兴水利,鼓励生产,开发交通,收山海之利为国有,以盐铁公卖,这样几年之间,齐国竟从100年的内乱和不久前的齐襄公,公孙无知被弑的那浑沌状态中,陡然富强起来
                        再加一个齐国文化,是管仲所创的,官立妓院。以免说我有遗漏


                        22楼2013-07-29 14:28
                        收起回复
                          果如管仲所言,齐桓公在长勺之战重新起来了,于九月后,出兵灭谭国,齐桓公即位的第五年,率兵平宋国内乱又灭遂国 ,而有北杏之会,不幸在会上被鲁将曹沫所劫,又一次差点儿威风扫地又丧命,所幸者,曹沫不过求还鲁国侵地,不然齐桓公又要做吕政的前步了
                          桓公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以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又过了两年,再会诸侯于鄄,齐乃称霸,从此齐国日益强盛
                          在桓公二十二年,山戎,孤竹联军侵略燕国,燕一面抵抗,一面因为想到齐桓公是霸主,所以求援于齐,齐桓公出兵,不料迷路。又差一点儿死在援救燕国的途中,多亏管仲的“老马识途”才抵达燕国,败山戎,至于孤竹而还,辟地几百里。挽救了燕国的危亡,燕庄公对此非常感激,不惜优礼相待,亲自送桓公出境,不知不觉送进了齐国国土五十里,有违诸侯礼法,于是齐桓公十分高兴,把那从山戎处夺来几百里地给了燕国,又奉送那块的齐国五十里地,取名燕留。召燕庄公赐之,并勉燕庄公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天子,恢复了多年以来诸侯不修的人臣之礼
                          齐桓公尝到了甜头,于是在接着几年之中,齐国都以“尊王攘夷”作为口号,连接的伐狄以救卫,邢。又领导诸侯为邢城夷仪,为卫城楚邱 ,卫国国君为了感激齐桓公的救卫,赋诗《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同时,鲁国发生了庆父之乱,何谓庆父之乱,是鲁庄公的庶长兄庆父连杀,弑二君的事(第一次杀的子般不知道算不算国君?所以用杀),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齐桓公于是想介入鲁国的政治,立鲁僖公,但是却把鲁庄公的夫人哀姜骗到齐国,逼她自尽,鲁僖公厚道,请而葬之
                          《左传》僖公元年:
                          夫人氏之丧至自齐。君子以齐人之杀哀姜也为已甚矣,女子,从人者也
                          三国之中,卫,邢被狄破,因齐援助,得以不亡,鲁国内乱,因齐介入,得以不衰,虽救卫,邢之迟,虽杀哀姜,功大于罪。这是所谓的“继绝存亡”,齐桓公愈发的受到东方一带诸侯的拥戴。此后多次主持诸侯间的盟会,并联合诸侯从事国际间的战争。齐桓公因此自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23楼2013-07-29 16:23
                          收起回复

                            @中华腾飞WS


                            28楼2013-07-29 20:25
                            收起回复
                              可怜我打了数千字,一下子一个卡机没了
                              当齐桓公的父亲齐僖公小霸山东,并跟随着郑国东征西讨的同时,在齐国更南方的一个素为中原大国所不齿的子男小国楚国起来了,楚国的爵位为子爵,也就是个四等爵位。当时楚国在一代英主楚子熊通的领导下国力日增,灭掉了好几个国家,楚子即位不足三年就挥师渡汉,远征南阳盆地,重击周朝设在汉北的重镇,威震天下
                              《左传》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
                              当时蔡国离楚国较远,郑国离楚国更远。而且蔡国当时不弱,郑国在一代英主郑庄公的带领下蒸蒸日上。二国都在中原,但也怕楚国了 ,可见当时诸侯的“畏楚症”
                              周郑繻葛之战之后,因为当时的诸侯视楚国为蛮夷之邦,楚子心中不平,又发兵攻打汉东大国随国,随国大败。楚子以此威逼随侯代他向周桓王请愿,要求周桓王封他一个显爵,周桓王不许,楚子闻讯大怒:“王不加我,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王,是为楚武王,楚国本来在西周已经称王,开诸侯自王的先河,但是断断续续,此次周天子,诸夏和群蛮的诸侯都无可奈何
                              后来楚武王再度亲征随国,病死于军中,楚王王后邓曼(郑庄公的夫人也叫邓曼,邓国的美女旺夫哈)和楚将议定秘不发丧,楚军兵临随国,随国臣服于楚。楚军到汉水西岸后,才为先王发丧,二传至楚文王,楚文王又把屏藩中原的南申,息,邓三国一齐灭掉,江汉一带的小国无不畏惧楚国,楚国的势力遂一步步向东,北发展逼向中原,楚文王十一年,正是齐桓公自鸣得意初称霸的时候,楚文王传子楚堵敖,楚臣发动兵变,堵敖被杀,立其弟,是为楚成王,楚成王布恩施惠,国势更强,一方面从事于政治上的建设,一方面巧妙的运用外交,军队双管齐下,结好或征讨诸国,又遣使向周天子进贡,表示尊王
                              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楚地千里——《史记》楚世家
                              齐桓公助燕国伐北戎成功,解除了后顾之忧,被胜利冲昏了头,准备海扁楚国,忽报郑国又遭到楚国的攻击,便召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算上齐国,共是八国联军,此时,蔡穆侯已经服楚,因为蔡穆侯的妹妹蔡姬本来是齐桓公的夫人,因为戏水事件,被小气的齐桓公送回蔡国,这等于出妻,从此齐蔡结为仇敌,蔡桓侯一气之下把蔡姬送到楚成王的宫中做了楚成王的王妃,于是小气又好色的齐桓公公报私仇,顺路攻打蔡国,八国联军浩浩荡荡的侵蔡。 蔡溃,遂伐楚,军次于陉

                              图为楚成王石像(存疑)


                              30楼2013-07-30 17:5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