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泪吧 关注:48贴子:11,512

别看哦,会晕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祭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07-29 14:17回复
    第一讲
    五言古绝及诗韵
    范例
    1.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上声养韵)
    ○○●●○ ●○○●◆ ●●●○○ ●●○○◆
    2.衔鱼翠鸟 钱起
    有意莲叶间,瞥然下高树。擘波得潜鱼,一点翠光去。(去声御遇韵)
    ●●○●○ ●○●○◆ ●○●○○ ●●●○◆
    3.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去声遇韵)
    ○●●○● ○○●●◆ ●●●○○ ○○●○◆
    4.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上声阮韵)
    ○○●○● ●●○○◆ ●●●○○ ○○●○◆
    5.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上声麌韵)
    ○○●○● ●●○●◆ ○○○○○ ●●○○◆
    6.秋夜寄丘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平声先韵)
    ○○●○● ●●●○◎ ○○○●● ○○○●◎
    7.新嫁娘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平声阳韵)
    ○●●○● ●●●○◎ ●●○●● ○●●○◎
    8.归信吟 孟郊
    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平声真韵)
    ●●●○○ ○●●●◎ ○●○●● ●○○●◎
    9.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峨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平声支韵)
    ○○●○○ ○●○○◎ ●●●○● ●○○●◎
    10.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平声阳韵)
    ○○○●◎ ○●●●◎ ●○●○● ○○○●◎
    11.洛阳道 储光羲
    洛水春冰开,洛城春树绿。朝看大道上,落花乱马足。(入声沃韵)
    ●●○○○ ●○○●◆ ○○●●● ●○○●◆
    12.邀花伴 孟郊
    边地春不足,十里见一花。及时须遨游,日暮饶风沙。(平声麻韵)
    ○●○●● ●●●●◎ ●○○●○ ●●○○◎
    上图○为平声,●为仄声,◎为平韵,◆为仄韵。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07-29 14:17
    回复
      古绝是古体绝句的简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即一句五字。
      学做旧体诗,从五言古绝入手最方便,概其格律宽松,限制少,容易掌握,容易成篇。
      做旧体诗要合乎格律,同时要有诗意。五言古绝贵平易自然,辞简而意味长。
      押韵,是旧体诗首要的格律元素。五言古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多不押韵。可用仄声韵,也可用平声韵,但一首当中平声韵与仄声韵不能混押。不押韵的第三句末字通常与前后韵脚字的声调相反。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同为仄声。仄,通“侧”,不平之意。
      古体绝句句中字不拘平仄,只要句末字要注意平仄声。
      旧体诗用旧体韵。唐宋人据以确定字音平仄和用韵的韵书是《切韵》或《广韵》,二书韵目繁多,后归并为106韵,是为《平水韵》,沿用至今。
      诗平仄韵不通押。仄韵中的上、去、入声一般也不通押韵,入声韵尤须独立使用。古绝用韵稍宽,除通常使用本韵外,有时可兼用相同的邻韵。
      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如今用平水韵有若干不便,读来有时不和谐,主张写旧体诗用新韵(今韵,普通话韵)的人越来越多。新韵符合社会和诗歌的发展方向。由于学习旧体诗常以古人作品为范例,所以还得熟悉平水韵。
      平水韵及新韵韵部,详请百度[玫瑰]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07-29 14:20
      回复
        一般所称绝句,即律体绝句。它与律诗为唐代建立的新诗体,有严密的格律,时人称为今体诗,后人称为近体诗。律体绝句与古绝相对,简称近绝、律绝。
        近体诗讲究平仄声互相交替配合,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声律美。五言绝句有四种句型:1。仄仄平平仄,首字可平;2.平平仄仄平;3.平平平仄仄,首字可仄;4.仄仄仄平平。这种律化的句式称律句。近体诗通常限用平声韵,所以句型末字为平声即韵脚。
        近体诗上下两句为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格律要求一联内两句平仄声相对或基本相对,后一联出句与前一联对句两句第二字平仄相同即相粘(首字常平仄不拘,故以第二字为准)。违反这两条,谓“失对”、“失粘”。
        根据以上规则,五言绝句有以下四种格式
        1.仄起首句押韵
        中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2. 仄起首句不押韵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3.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4.平起首句不押韵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注】中的意思是指可平可仄。
        五言绝句常例是仄起,首句不入韵。
        近体诗押韵要严格依照韵部,不出韵。
        写作五言绝句,既要符合平仄和用韵的规定,还要讲求诗意,如同古绝,语言贵平易自然,辞简意味长。
        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元素,学诗者应切实掌握。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3-07-29 14:25
        回复
          范例
          1.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灰韵)
          ○○○●●○◎,●●○○●●◎。●●○○○●●,○○●●●○◎
          2.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删韵)
          ○○●●●○◎,●●○○●●◎。○●○○●○●,○○●●●○◎
          3.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寒韵)
          ●○○●●○◎,○●○○●●◎。●●○○○●●,○○○●●○◎
          【龙钟】沾湿的样子。
          4.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虞韵)
          ○●○○●●◎,○○●●●○◎。●○○●○○●,●●○○●●◎
          5.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先韵)
          ●●○○●●◎,○○●●●○◎。●○●●○○●,●●○○●●◎
          6.宫中词 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元韵)
          ●●○○●●◎,●○○●●○◎。○○●●○○●,○●○○●●◎
          7.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灰韵)
          ○○●●○○●,○●○○●●◎。○●○○●○●,●○○●●○◎。
          【女墙】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
          8.登乐游原 杜牧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在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东韵)
          ○○●●○●●,●●○○●●◎。●●●○○●●,●○○●●○◎。
          【乐游原】又名乐游苑,汉宣帝在此建乐游庙。
          【五陵】汉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的陵墓。。
          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真韵)
          ●●●○○●●,●○○●●○◎。○○○●○○●,●●○○●●◎
          10.种荔枝 白居易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支韵)
          ○●○○○●●,●○●●●○◎。●○●●○○●,●●○○●○◎
          上图○为平声,●为仄声,◎为平韵。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3-07-29 14:29
          回复
            七言绝句简称七绝,是近体诗的一种。
            七言句式可以看作五言句式的增长,在五言律句前加首节平仄相反的二字即成七言律句。首字平仄不论,第三字平仄同五言律句第三字。有四种基本句式:
            1.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平,3.仄仄平平平仄仄,4.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绝句有以下四种平仄格式
            1.仄起首句押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2. 仄起首句不押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3.平起首句押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仄仄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4.平起首句不押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注】中的意思是指可平可仄。
            七言绝句通常是首句入韵。
            绝句写作,贵语浅情深,意不深则薄,语不浅则晦。元人杨载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清人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都是精辟之论。岑参《逢入京使》末两句,人人心中所有,以平常语道出,就成不平常的绝唱。杜牧的《登乐游原》末句,“五陵无树”,已令人荡气,又“起秋风”,更冷落萧瑟,可见帝业之不足持,世事沧桑,感概无穷。
            近体诗五、七言各有一种常见的变格句型:
            1.
            五言律句仄仄脚(中平平仄仄),变格为(平平仄平仄),仄仄脚变成平仄脚。如“移舟泊烟树”(孟浩然《宿建德江》、“秋风不相待”(张说《蜀道后期》)、“君看落花处”(刘方平《春雪》)、“谁惊一行雁”(杜牧《江楼》)等。
            2.
            七言律句仄仄脚(中仄中平平仄仄),变格为(中仄平平仄平仄)。如“羌笛何须怨杨柳”(王之涣《凉州词》、“妆罢低头问夫婿”(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淮水东边旧时月”(刘禹锡《石头城》)等。
            此变格句型为唐宋诗人所常用。律诗多用在尾联出句,使全篇严整而有变化,如锦鲤翻波。
            运用此变格时,要注意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应用平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3-07-29 14:47
            回复
              第四讲 拗救
              范例
              1.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真韵)
              ○○○●●,●●○○◎。●●○○●,●○○●◎。
              2.宫中题 李昂
              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凭高何限意,无复使臣知。(支韵)
              ●●○○●,●○○●◎。○○○●●,○○●●◎。
              【辇路】天子驾车常行之路。
              【上林】上林苑,秦旧苑,汉武帝扩建,此指唐宫苑
              3.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微韵)
              ○●●○○●◎,●○●●○○◎。●●○○●○●,○○○●●○◎。
              【罟师】渔夫,船工。
              4.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明看。(寒韵)
              ○○●●●○◎,○●●○○●◎。●●○○○●●,●○○●●○◎。
              5。复愁 杜甫
              万国尚防寇,故园今若何?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歌韵)
              ●●●○●,●○○●◎。●○○●●,●●●○◎。
              6.入黄溪闻猿 柳宗元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庚韵)
              ○●○●●,○○○●◎。○○●●●,○●●○◎。
              7.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元韵)
              ●●●●●,○○○●◎。●○○●●,●●●○◎。
              8.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东韵)
              ●●○○●●◎,○○○●●○◎。○○○●●○●,●●●○○●◎。
              9.折杨柳 施肩吾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株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真韵)
              ○●●○○●◎,●○●●●○◎。○○○●●○●,●●●○○●◎。
              10。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期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东韵)
              ○●○○●●◎,●○○●●○◎。○○●●●●●,○●○○○●◎。
              上图○为平声,●为仄声,◎为平韵。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3-07-29 14:50
              回复
                近体诗中,仄平脚句型(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用平声,如用仄声既拗,前人谓之“孤平”(除韵脚外仅一平声,七言首字不论不计),这是诗家大忌。如果在该处用了仄声,就必须在本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平声作为补偿,是为“孤平拗救”,如此仍属合律。孤平拗救的句子等于仄平脚句型的变格,其格式为(五言)“仄平平仄平”,(七言)“中仄仄平平仄平。
                孤平拗救较常见,如:
                例1
                末句“天”,救“恐”。
                例2
                次句“花”,救“上”。
                例3
                首句“行”,救“渡”。
                例4
                次句“行”,就“遍”。
                孤平拗救处的字作用大,可以“一平救三仄”:一救本句的孤平,二救上句相同位置的仄拗,三救上句倒数第二字的仄拗。如:
                例5
                次句“今”,救本句“故”,兼救上句“尚”。
                例6
                次句“何”,救上句“里”。
                例7
                次句“登”,救上句“意”、“不”。
                例8
                末句“何”,救本句“客”,兼救上句“不”。
                例9
                首句“杨”,救本句“路”;末句“离”,救本句“去”,兼救上句“去”。
                例10 末句“烟”,就上句“八”、“十”。
                孤平拗救的字使用灵活,不救拗也可以用平声。此例常见。如“萧萧枫树林”、“胡风千里惊”、“云想衣裳花想容”、“月落乌啼霜满天”等。
                律句平平脚句型(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忌用平声,否则末尾三字都平,是为“三平调”,或称“三平脚”,它常用于古体诗,近体诗应当避免。
                律句仄仄脚句型(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子如用仄声即成“三仄脚”,最好也避免。实在必要时可以一用。用三仄脚,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应平声,即连用两平声,如“相看两不厌”、“江流石不转”、“犹恐愁人暂得睡”。既然这里用了两平声,倒数第二字如能改用平声,成为变格句型,就合律不拗了。
                近体诗是严格的格律诗,除了允许的变格和拗救之外,其他地方一般不得用拗,拗了无救。初学诗者最好先全照正格写作;熟悉正格后,顺乎造句炼词的需要,适当使用拗救、变格及其他。
                平仄脚句型最好不要连续两字仄拗,因为这种拗句必然“四连仄”或“五连仄”,虽然对句有救,如例7李商隐《登乐游原》,首句“向晚意不适”全仄,念来毕竟不甚悦耳,所以唐宋以后诗人罕用这种拗句。
                拗救是诗律给予作者的一定自由,相当于法律的“但书”,是格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写得畅达,减免削足适履之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3-07-29 14:54
                回复
                  范例
                  1.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先韵)
                  ●●○○●,○○●●◎,○○○●●,○●●○◎。
                  2.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文韵)
                  ●●○○●,○○●●◎。○○●○●,○●●○◎。
                  3.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删韵)
                  ○●○○●,○○●●◎。○○●○●,○●●○◎。
                  4.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尤韵)
                  ●○○●●,○●●○◎。○●○○●,○○●●◎。
                  5。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先韵)
                  ●○○●●,○●●○◎。○●○○●,○○●●◎。
                  6.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冬韵)
                  ●○○●●,○●●○◎。○●○○●,○○●●◎。
                  7.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萧韵)
                  ●●○○●,○○●●◎。●○○●●,○●●○◎。
                  8.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庚韵)
                  ●●○○●,○○●●◎。○○●○●,○●●○◎。
                  9.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3-07-29 14:57
                  回复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律诗的特征是律句八句,组成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或称首、颈、腹、尾联),中间两联上下句(出句、对句)要对仗。对仗既对偶,形同古代仪仗,两两相对。
                    依照“对”、“粘”的规则,五律的平仄格式有以下四种:
                    1. 仄起,首句押韵
                    中仄仄平平(韵),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2. 仄起,首句押韵
                    中仄中平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3.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中仄平(韵),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仄,平平中仄平(韵)。
                    4.平起,首句不押韵
                    中平中仄仄,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仄,平平中仄平(韵)。
                    五言律诗通常是仄起,首句不押韵。
                    对仗,是我国诗歌独有的最有魅力的格律元素。它会聚了结构形式美和声韵音乐美,使表现的内容鲜明精美,富有张力。对仗,通常是律诗的闪光部分,往往决定一首律诗的优劣成败,所以学诗者要学好对仗。
                    律诗对仗有三项要求:
                    1.
                    平仄声相对。即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
                    2.
                    词性词义相对。上下句对应得词一般是同类词相对,即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但仅了解这一点还不够,有的词类,主要是名词还分若干小项,往往需要按照这些小项对仗。现分别举例说明。
                    (1) 天文对 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2) 时令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 地理对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4) 地名对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5) 宫室对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6) 植物对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7) 动物对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8) 形体对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9) 人事对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10)人名对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11)方位对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12)数目对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13)颜色对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3-07-29 15:16
                    回复
                      有种对仗叫借对。一是借意,如“(白)发调狂象,(玄)言问老龙”,因“玄”有玄黑之意,所以借来对“白”;二是借音,如“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因“杨”与“羊”同音,所以借来对“鸡”。
                      句中自对而又相对,也属于工对。如“笛声喧沔鄂,歌曲上云霄”,“沔、鄂”自对,“云、霄”自对,“沔鄂”与“云霄”相对,也视为工对。自对又称当句对,词类相对,平仄声不一定相对。
                      3. 语法句式相对。即上下句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等。句子结构和节奏形式两句相同。如“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上下句均为“主—谓—宾—补”,主语“树色”、“河声”又都是偏正结构,上下句节奏形式为二二一“式。
                      律诗对仗有两忌:
                      一忌合掌。即一联上下句以同义词相对,以致两句意思完全或基本相同。如“群贤共谱箴时调,众彦齐讴警世声“。
                      二忌两联对仗方式雷同。两联句式要有所变化,以免重复呆板。如前联是“二二一“式样,后联宜换用”二一二“式;如果节奏形式不能改换,也要改变一下语法结构,譬前联动词在第二字,后联就应该换在其他位置,前联第三字是虚词,后联第三字就不妨用实词。
                      另外,对仗不要一味求工,否则束缚思想,容易造成合掌,或流于纤巧。可以工对与宽对相结合。
                      对仗总以天然、工整、流畅为佳。
                      诗人常使用颜色对、数目对、方位对,容易形成工对,能给读着鲜明印象,或增加气势。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3-07-29 15:20
                      回复
                        范例
                        1.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庚韵)
                        ○○○●○○●,●●○○●●◎。●●○○○●●,○○○●●○◎。
                        【蓟门】蓟门关,即今居庸关,唐时幽州治所,边防重镇。
                        【燕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
                        【三边】汉代幽、并、凉三州,后泛指边地。
                        【危旌】高扬的旗帜。
                        【投笔吏】汉班超曾为抄写文书的小吏,投笔叹道:“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后出使西域,以功封定远侯。
                        【请长缨】汉终军曾向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说服南越王降汉。
                        2.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谁。(寒韵)
                        ○○●●○○●,●●○○●●◎。●●●○○●●,○○●●●○◎。
                        【紫陌】帝都用紫红泥铺的道路。
                        【阑】深,残。
                        【仙仗】皇宫仪仗队。
                        【凤凰池】禁苑中池沼,代称中书省。贾至当时任中书舍人。
                        3.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元韵)
                        ●○●●○○●,○●○○●●◎。○●○○●○●,○○●●●○◎。
                        【明妃】指王昭君。
                        【紫台】指汉朝皇宫。
                        4.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尤韵)
                        ○●●○○●●,○○○●●○◎。○○●●○○●,●●○○○●◎。
                        【西塞山】在今湖北黄石市长江边。
                        【王浚】晋益州刺史,造大楼船,出巴蜀伐吴。
                        【千寻铁锁】吴人用长铁索横江阻拦晋船,晋军用火烧熔,攻进石头城,吴主孙皓出降。
                        5。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3-07-29 22:48
                        回复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东韵)
                          ○●●○○●●,○○●●●○◎。○○●●○○●,●●○○●●◎。
                          6.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卢橘子低山雨重,棕榈叶战水风凉。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麻韵)
                          ○●●○○●●,○○○●●○◎。●○●●○○●,○●○○●●◎。
                          【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功臣,在凌烟阁绘有功臣图像。
                          上图○为平声,●为仄声,◎为平韵。
                          ●○○●○○●,○●○○●●◎。○●●○○●●,○○●●●○◎。
                          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阳韵)
                          ○○●●○○●,○●○○●●◎。○●●○○●●,○○○●●○◎。
                          7.夏日题老将林亭 张蠙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3-07-29 22:53
                          回复
                            10.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王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麻韵)
                            ○●●○○●●,●○○●●○◎。●○○●○○●,●●○○●●◎。
                            【题解】这是作者对唐玄宗从阁道出游所赋雨中春望诗的和 诗。蓬莱,蓬莱宫,即大明宫。兴庆,兴庆宫。应制,应皇帝之命所作。
                            【銮舆】皇帝的车驾。
                            【宸游】帝王巡游。宸,北极星所在处,借指皇帝。
                            1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阳韵)
                            ●●●○○●●,○○●●●○◎。○○○●○○●,●●○○●●◎。
                            12.陈后宫 李商隐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
                            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
                            ○●○○●,○○●●◎。○○○●●,○●●○◎。
                            【鸾开镜】开鸾镜的倒装。
                            【雉献裘】献雉裘的倒装。
                            上图○为平声,●为仄声,◎为平韵。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3-07-29 23:02
                            回复
                              对仗,因其形式精美、有独特的表达效果,所以不只是律诗中二联使用。绝句本可以不用对仗的,诗人有时也使用对仗。
                              绝句使用对仗有三种情况:
                              1. 首二句对仗。即所谓“对起”。绝句首句不入韵时,前两句平仄完全相对,适合对仗。由于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七绝以首句入韵为常,所以五绝首二句对仗的较常见,而七绝首二句对仗的较少见。绝句前二句用对仗的,如: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也有首句入韵仍与次句对仗的,不过句末字是平声对平声,以不再是严格意义的对仗了,如:“胡风千里惊,汉月五更明。”
                              2. 后二句对仗,即所谓“对结”。如: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不论五绝、七绝,后二句对仗均少见,因为“对结”不容易结,特别是并肩对,容易给人一种未终篇之感。所以末二句对仗的,多用流水对,如: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 四句全对仗。比较少见,七绝尤少。因为全篇既具严格对称之美,又不失之板重或松散,兼具流动飘逸之姿,实非易事。如例7畅当《登鹳鹊楼》,例8杜甫《绝句》。
                              律诗,格律要求中两联对仗,诗人有时推广使用,有三种情况:
                              1. 首联也对仗。用于首句不入韵时。与五绝对起多于七绝的道理相同,五律对起也多于七律。如: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2. 尾联也对仗,如例1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 四联全对仗。这比绝句四句全对仗还要少见,如例12《陈后宫》。
                              排律,又名长律,是近体诗的一种。与一般律诗相同,首尾两联可以不对仗,中间可以增加对仗若干联,只需前后两联相粘。全诗有六韵、二十韵以至白韵以上。一韵为一联两句,二十韵除首尾两联外,其他十八韵都要对仗。如杜甫的《上韦左相二十韵》、元稹《春六十韵》。排律通常是五言,七言排律极少。
                              古体诗,本来句中不讲平仄,但受律诗的影响,唐代和后来的古体诗里,也有完全合律的对仗。如白居易《长恨歌》,“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等。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3-07-29 23: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