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破晓微光吧 关注:7贴子:1,502

liui^-(黎*明~初、晓&忆}【唯美、】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爱的那些古诗词。


1楼2013-08-05 10:44回复
    满庭芳
    宋·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恰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2楼2013-08-05 10:45
    回复

      ----------------------------------注释--------------------------------------
      篆香:对盘香的喻称。
      江梅:此指梅中上品,非泛指江畔、水边之梅。
      临水登楼:王粲于湖北当阳“登兹楼以四望”,作《登楼赋》 。
      浑似:完全像。
      何逊在扬州:语出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之句。
      韵胜:优雅。难堪雨藉:难以承受雨打。
      不耐风揉:《乐府雅词》卷下、<梅苑》卷三、《全宋词》第二册均作“不耐风柔”,“柔”字不通,故改。
      横笛:汉横吹曲中有<梅花落》。
      扫迹:语见孔稚珪(北山移文)“乍低枝而扫迹”。原意谓扫除干净,不留痕迹。此处系反其意而用之。


      3楼2013-08-05 10:46
      回复
        词人联系个人身世之感抒发对残梅命运的深深同情。“从来,知韵胜”,是她给予梅花整体的赞语。“韵”是风韵、神韵,是形态与品格美的结合。梅花是当得起“韵胜”的词人肯定了这一点之后,却不再多说,转笔来写它的不幸,发现它零落后别有一番格调意趣。“藉”与“揉”也是互文见义,有践踏摧损之意。梅虽不畏寒冷霜雪,但它毕竟是花,仍具花之娇弱特性,因而也难以禁受风雨的践踏摧损。这是花的命运。由落梅的命运,作者产生各种联想词意呈现很曲折的状态。由落梅联想到古曲《梅花落》,是虚写,以此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感伤情绪,造成一团“浓愁”而难以排解。但作者又试图进行自我排解,词情为之一变。梅花的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说明其飘谢凋零,丰韵不存。这本应使人产生春恨,迁恨于春日风雨的无情。但词人以为最好还是“莫恨”,“须信道、扫迹情留。”“扫迹”即踪迹扫尽,难以寻觅。“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是补足“情留”之意。“难言处”是对下阕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的概括,似乎还有与作者身世的双关的含意。想象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显示出梅的俊俏风流,应是它扫迹后留下的一点情意。也许明年它又会重开,并带来春的信息。“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突出了梅花格调意趣的高雅,使全词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对人生存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这首词大约是作者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变后所作的,具有特别凄凉悲咽的情调。即使 这样的咏物词中,也寄寓着作者不幸的身世之感。全词意境相谐,词调低沉,语言轻巧,写尽了词人冷清寂寞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


        5楼2013-08-05 10:49
        回复
          ------------------------------------完-------------------------------


          6楼2013-08-05 10:49
          回复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7楼2013-08-05 10:50
            回复
              ------------------------------注释-----------------------------
              怀禅微刻《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sha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床的雅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⑤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8楼2013-08-05 10:54
              回复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9楼2013-08-05 10:55
                回复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11楼2013-08-05 11:00
                  回复
                    -------------------------------作品鉴赏-----------------------
                    词的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12楼2013-08-05 11:00
                    回复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13楼2013-08-05 11:01
                      回复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15楼2013-08-05 11:01
                        回复

                          ------------------------词牌格律------------------------------
                          词牌说明
                          一剪梅,双调小令,六十字,有前后阕句句用叶韵者,而李清照此词上下片各三平韵,应为其变体。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此调因李清照这首词而又名“玉簟秋”。
                          格律对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说明:○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脚▲仄韵脚)


                          18楼2013-08-05 11:03
                          回复

                            =========================满庭芳词牌格律====================【补】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中平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仄,中中仄、中仄平平(韵)。
                            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平平(韵),平仄仄,平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中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仄,中中仄、中仄平平(韵)。
                            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19楼2013-08-05 11:07
                            回复
                              ------------------=================暂封===============---------------------


                              20楼2013-08-05 11: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