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月铃木吧 关注:23贴子:2,690

【资料】很不错的写网文资料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08-10 12:10回复
    咳咳这次本小汐不素耍你们的了。。。小幻幻进来看看好么?——这个小尾巴就是为了凑够15字的,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


    2楼2013-08-10 12:12
    回复
      在情节紧张的时候,要采用短小精悍的句子,句子中要采用短词,少用结束语,要写得突如其来。当你做到这些的时候,紧张气氛就可以油然而生了。与此相比,在气氛比较沉闷的情节中,到处笼罩着寂静和安宁,此时就要使用较长的句子,较长的词语,较长的段落,以及更多的结束语。这样做就会自然缓和紧张气氛。当你在构思小说时,就要确立写实的态度。只在通过观察、思考你才能准确地描绘出一幅幅场景,使人物具有可信性。他们以固有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进行着他们的日常工作。好了,正如我前面说的,味觉是最难写进小说中的,但是五种中有了四种也不算坏。   应用这五种感觉,利用句子结构来创造或缓慢或紧张的气氛,这样你写出来的小说读者就不能丢下了,因为它们是那样真实可信。   抓住兴奋点:   对小说家而言,能始终抓住那极具魔力的兴奋感就是最大的奖励。——菲立兹•惠特尼   在作家的一生中,有许多令人兴奋的时刻。如果这些时刻是在经历了被拒绝和失望之后,那么将更加令人喜悦。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时刻,第一次听到编辑对我鼓励的话语,第一次见到自己的文字被印刷出来,或者第一本自己的小说握在手中时的狂喜。我坚信,对任何一位小说家而言,真正的“兴奋之巅”是无处不在的。而且,它还会不断地涌现,因为我们学会了如何去激发它。我是指当一部新的小说在构想时,脑海中所出现的第一缕闪光时的奇妙时刻。在一个新故事(或小说)的最初构思中不断闪现时,作者会有一种眩目的感觉,我们通常会觉得这将是自己所写的最好的作品。   这种奇妙的感受可能常在片刻间出现,我会带着此种感受度过几天或几个星期。这些思想中的闪光聚集着如此多的奇异光彩,好像由于某种魔力而不断地闪烁着。   于是,我把它们写下来。我总是很高兴地写出一个又一个故事的开头,但是偶尔才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我写出来的东西永远不如我梦想中的完美,我太心急了,当我发现自己仅仅是给故事开了个头,必须把它们进行下去的时候,我便失去了兴趣。魔力消失了,于是我又不断地放弃那些故事。   我羡慕那种能够沿着最初的构想,并把它发展成小说的作家。但是我却无法一蹴而就,所以我必须在动笔之前,明确写作的方向。我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保护那些最初的闪光点,并使之继续闪亮或者再现。我发现自己在写到30页左右时,如果仍能保持初始的兴奋状态,我的兴趣就会被高度调动起来,直到完成作品。


      5楼2013-08-10 12:12
      回复
        最初的兴奋能持续多久是因书而异的。我先花些时间在笔记本上设计人物,搜集情节中的零碎片段,明确我的写作方向,或者草草记下脑海中曾涌现过的东西,直到我必须动笔的那一刻到来。那一刻总是在我还没完全设计好时就来临了,我从不拒绝那股推动力,至少我可以先为我的故事开个头。为了奖赏自己,我通常会先写上几页,这对写作的连续性是有益的,它能随时帮我回到人物和情节的构想中去。   当我再次翻阅已完成的部分,愉悦的感觉便又涌起,我真想有位读者能与我一起分享这些优美的文字。我并不期待一下子得到很多,但我的确希望得到赞许和肯定,尽管我知道自己是这些作品的最糟糕的评判者,因为我深陷于创作之中,根本看不到它的缺点   通常我所选择的读者都是深诸这套规则的,他会在给我鼓励的同时又温柔地来点建议,让我不至于飘飘然。而我迟早都会再读一遍第一章,看看经过了思考后是否能改得更好些。对于初学写作的人而言,过早地请人提出批评意见是危险的,它会使最初的兴奋被轻易地浇灭。较为保险的做法是等写完后再请别人来阅读和评判。   现在,我不再奢望极度的兴奋点能始终延续,我知道它还会再现,令我兴奋,激励我继续往前走。要知道,几百页的故事仅靠一次兴奋浪潮的冲击是不够的。在写作过程中,一些绝妙的新想法会使我峰回路转,写出意想不到的转折之笔,把我再度引向兴奋之巅。小说家应该是情绪化的人,倘若我们的写作成为没有激情的自觉运动,写出的小说也一定会平淡无奇。   静等灵感的突然迸发也是不明智的。写不下去时,我常问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人物可能会采取什么意想不到的行动?什么样的情节才是既合乎逻辑又出人意料的?我在脑海中过着电影,任灵感的火花不断地撞击。   让我们分析一下小说写作中常遇到的三种兴奋状况。第一种是最为重要的,即作者对将要描写的故事的亢奋的感觉;第二种是小说中的人物在发挥某种特殊作用时的体验。如果你能发现那些促使人物兴奋的动力,你就达到了兴奋的另一个层次。第三种兴奋是有关读者的。如果你和人物的兴致都很高,那么读者也将从你的故事中得到满足感。


        6楼2013-08-10 12:13
        回复
          作者的目的在于让读者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但如何令作者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使之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来完成他的小说,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对所写内容产生厌倦和没有了长远计划是主要的症结。为了保持对写作的新鲜感,我给自己订了条规矩,即:不要过多地回头看自己已完成的部分。当我每天开始写作时,我只读最后的几页,它给我一种赶紧继续写下去的动力。尽管我是多么想了解已经完成的部分,看一看它究竟怎样,但我绝不允许自己往前翻看超过5页以上的部分,哪怕是仅仅一小会儿。   那一时刻还是到来了,当我开始确信我写出的不过是一堆乱八糟的东西时,我便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于是我干脆从头读起,一直读到我写作卡死的地方。然而,它们却比我料想的要好得多,哈,我又精神抖擞,继续往下写。我发现经过这遍浏览后,我对人物的理解更加透彻了。在写小说的过程中这种情况会经常出现。   我自己的办法是读书,我和小说进行交流。我读小说的目的不是为了模仿或得到新思路,而是发现某种情绪。我的注意力在书页之间漫步,当某些东西忽然触动我的情弦时,我就可以继续写了,因为我已经能把那种情绪传递给我的人物了。我把干巴巴的爱情场景重写了一遍,这一回效果很好。我还发现了一个可以对付兴趣丧失的办法:给你的脑袋补充新给养。   “焦虑感”是值得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我并不推崇这个带有负面效应的方法,它仅是一种方式而已。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方式把兴奋传递给读者,并使它不断增强,以保持思想的最初闪光。对小说家而言,能始终抓住那极具魔力的兴奋感就是最大的奖励。   小说创作中的悬置紧张法:   微型小说之所以能以区区篇幅吸引读者,诀窍之一,便是在描述中巧妙地运用“悬置紧张法”。“悬置紧张法”又称悬念、“卖关子”、“设扣子”、“系包袱”等,它是小说的一种既常见又十分重要的技法。车尔尼雪夫斯基是这样运用“悬置紧张法”的——他在自己的长篇小说《怎么办》的序言中说:“我援引小说家所常用的诡计:从小说的中间或结尾抽出几个卖弄玄虚的场面来,将它们放在开头的地方,并且给装上一层迷雾。”在《怎么办》中,一开头就写罗普霍夫伪装自杀,这样处理就引起了悬念,然后再倒叙他过去与薇拉、吉尔沙诺夫的关系,解释他假自杀的原因。其实,“悬置紧张”不仅可以用在开头,也可用在中间,甚至可用在结尾。如电影《保密局的枪声》,结尾的镜头是常亮出人意外地开枪打死特务组长,救出刘啸尘和阿纪,随后跟着溃逃的国民军队走了——常亮究竟是什么人,影片直到结尾都没有交代。这种在结尾产生的“悬念”必将引起观众的种种推测和联想。“悬置紧张法”其内容可分为两类:一是作品中某些人物心里有“数”,而读者却完全“蒙在鼓里”,让读者自己去判断猜测情节的进展。如《草船借箭》,诸葛亮心里早已预知天有大雾,可在三日之内“借”到十万支箭,而读者却完全不知,焦急地担忧着诸葛亮的命运。一是读者对情节的大部分已了解,而作品中的某些人物却“蒙在鼓里”,让读者睁大了眼睛看这些人物将如何动作。如《十五贯》中读者已知是娄阿鼠偷了钱,而作品中的人物除娄阿鼠外,一概不知,于是读者关切地期待着:这件冤案将如何处置?篇幅较长的小说在运用“悬置紧张法”时,可以在大“包袱”中系小“包袱”,在大“扣子”中结小“扣子”,一环扣一环,一个“悬念”接一个“悬念”,把矛盾冲突推向总高潮。而微型小说篇幅特短,它往往只设置一个小小的“悬念”,描述到结尾时忽然抖开“包袱”,使读者大吃一惊,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运用“悬置紧张法”,一要注意其真实性,既要“悬”,又不能“玄”,即不能故作玄虚,破坏作品的艺术真实;二要注意紧紧围绕着主题来“悬置紧张”,如果在枝节上“悬置紧张”,那只会削弱作品的主题思想。


          7楼2013-08-10 12:13
          回复
            我想反对:网游与灵异用第一人称是最好的,前者爽感足够,一般没有后果,后者是以主角的心理活动来解开重重谜题——代表作《网游之天下无双》《网游之盗版神话》《我当阴阳先生的那几年》《跳大神》《盗墓笔记》《网游之纵横天下》《斩龙》《网游之天下无贼》


            10楼2013-08-10 12:14
            收起回复
              小说技法十一章:一、小说是什么:小说除了是电影的原始材料、除了是出版商手上的玩具,它还是什么呢?有空去读读亨利•詹姆斯的论文《小说的艺术》,那里面应该早把这个问题说得很透彻了――“小说是一种艺术,它理应得到迄今为止仅仅为音乐、诗歌、绘画、建筑方面的成功行业所保留着的一切荣誉和报酬。”小说有它自己的历史,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小说这个艺术形式,几百年来,一直没有丧失过生命力,即使在影视泛滥的今天。一个国家,对作为艺术形式的小说的重视程度,实际上间接地反映了这个国家民众的整体文化修养的高低。多少年来,我国人一直在嘀咕“诺贝尔文学奖”,在我看来,诺贝尔文学奖固然是一个全球共享的文学奖,但大家不要忘了,它可是那个叫瑞典的国家颁发的。小说创作,首要的一点是:学会把话说明白,把意思表达清楚,用舞蹈演员练功那样的毅力,去训练我们对文字的感觉。二、小说的题材:一般来说,在小说家动笔写作某一篇小说之前,他需要选择一个可以写下去的题材。所谓选择“小说的题材”,通俗一点说,就是“我要写什么?”再换个角度说,就是“有什么值得我去写?”无论是小说,还是其它门类的艺术,在将不可见的思想转化成具体可见的作品之前,都会面临着题材的选取这样的问题。巴尔加斯•略萨在他谈论小说创作的《中国套盒》一书里,说过这样的话:“小说家不选择题材,是他被题材所选择。他之所以写某些事情,是因为某些事情出现在他脑海里。”这话固然没错,一个小说家的生活阅历、他受到的教育、他的性格、他的兴趣、他的个人历史、家庭背景、他与人或人群的交往、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有这一切都影响着他对于写作题材的选取。   所以这个看似主动的“选择题材”的过程,往往是在小说家的潜意识中就完成了。一个小说家,如果他是个优秀的小说家,他会尊重他个人内心的兴趣和良知,去选择他即将要写的小说的题材,或者说被那些浸润了他个人思考的题材所选择。反之,一个平庸的小说家,在选择题材时,往往更多地关注当时、当地的外部环境的需要。真正优秀的小说作品,是一个带有理想色彩的精神活动的结晶,它是与小说家对人性的固执的探索分不开的。更主要的是,优秀小说家对于题材的选择,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带有个人尊严的决定,是对于某些事物他想说、他必须说、他不得不说。而不是审时度势--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什么说了听众多,什么说了听众少--的结果。唯其如此,“小说”才有可能作为一个强有力的艺术形式继续存在下去。以列夫•托尔斯泰评论一个我以前从没听说过的作家维•冯•波伦茨的话来结束本文:“这部小说(指后者的小说《农民》)不属于彼,不属于此,也不属于第三种,而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其中作者所说的是他所需要说出来的,因为他爱他所说的事物……。”三、小说的虚构:有一段时间,我总听到这样的话,“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据说这是德国哲学家泰奥多•阿多诺的名言。我并不以为这句话说得多么漂亮。因为我觉得这句话本身就是诗,用写诗来反对写诗,就像人不依靠其它的支点,而想仅仅用自己的手把自己从地球上拎起来一样,做作而又无效。人们常说的“现实生活”,不外乎工作、吃饭、睡觉、购物、学习、交际等等,也许还包括看书、看电视、看电影。那么看书的部分,可能还包括看小说吧。我们可以分析一个看小说的人的心理,他到底为什么要看小说?那自然因为小说对他构成了吸引力。他的某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梦想,小说可以给他圆上;他的生活过于沉闷,小说可以给他精神和情感的支撑;或者他从小说中可以获得某种道德上的教化,并由此产生共鸣;或者他仅仅是想通过看小说满足他私下的什么癖好。总之,小说所描写的一切,应该与他的现实生活有关,但又不仅仅是他现实生活的如实照搬。小说必须带给他思考、梦想、情感、精神力量等等。在他看小说的诸多目的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想给他的现实生活装上类似翅膀一样的东西,让他飞起来。   用一句都市姑娘们的名言说,就是“High”一下。而这样的翅膀一样的东西,就是产生于小说对于现实生活的“虚构”。也就是说,小说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上,又虚构出了另一种生活,或许这可以叫做“小说中的生活”。正是因为“小说的虚构”的存在,小说对于人来说才显得有了价值。而小说的价值,又使得人的现实生活不要总是显得那么没有价值。――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人们读小说(看书)的行为却是实实在在的,是人们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小说所虚构的一切,及其对人们思想情感的影响,使得人们的现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有趣了。奥斯卡•王尔德在《谎言的衰朽》一文中所说的,“生活模仿艺术,胜过艺术模仿生活”,隐隐约约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说“小说的真实”。诚然,小说的虚构,是小说的生命所在。可是小说虚构的源泉,却是来自某种真实的生活。小说要想对读者产生影响,就必须使读者对小说虚构的一切信以为真,必须使读者认为小说中的“虚构”,是可能的,是真诚的,是真实的。否则,读者那双幻想的翅膀,就永远无法装上,而小说的虚构,也就不成其为虚构,而是虚伪或胡说八道了,小说就会因为显得不真实而无法施展它那震撼人心的魔力了。


              14楼2013-08-10 12:16
              回复
                在一本以虚构为主要特征的小说中,人物当然也是虚构的。那些被我们津津乐道的人物,比如林黛玉、薛宝钗,只是曹雪芹笔下虚构出来的人物。我们可以说林黛玉、薛宝钗的原型,是曹雪芹生活中的某某和某某,但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却并不等同于她们的原型。她们永远只是生活在《红楼梦》中的人物,离开了《红楼梦》,她们就什么也不是了。这大概就是小说家特有的权力吧――小说家有权从他的生活中采撷众多活生生的原型,以塑造他小说中的人物,而不被追究捏造和诬陷的责任。如果明确了这一点,我想就没有必要在小说的前面加上“本小说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之类的告示了。这个看似蛮横无理的权力,是小说这个艺术形式本身所赋予小说家的。因为小说的真正来源应该是现实生活,或者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事物。而要使人物“活”起来,对人物的动作、内心活动、对话(包括独白)和与别的人物之间的关系的刻画,则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大概有经验的小说家都能够做到的。现在的问题是,小说家花那么大的精力去刻画人物,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动力促使小说家去刻画这种类型的人物,而不是那种类型?他想通过这些虚构的人物表达什么样的对生活的看法?这些,是由小说家本人的志趣、爱好和他的思想、艺术观等等决定的。有多少种小说家,就有多少种人物。有多少种小说家,就会有多少种人物的命运。   对不同人物的处理、以及对同一种人物不同命运的处理,就是判别小说家优秀与否的关键之处在今天这个强调技术化的时代,以我所看到的大多数小说家而言,他们也许更多的是关注小说的叙述方式,而不是小说中的人物刻画。这与20世纪的小说风尚有关系,小说观念的不断革新大大地破坏了小说家对于塑造完满人物形象的雅兴。在人们大谈福克纳和乔伊斯的“意识流”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要去关心一下他们曾经塑造过的昆丁、布卢姆等等小说人物?


                16楼2013-08-10 12:17
                回复
                  心理,当然是指人物的心理。在一个很偶然的场合,我与一个小伙子谈起小说,他说:“我对‘细节’这个词感到很厌倦了!”没错,这个词的确让人厌倦,可它却是小说(不仅小说)无法回避的事实。从来就没有无细节的小说,就像从来就没有无身体的人一样。一篇小说中,可以只包含某一类的细节描写,却不可能完全没有细节描写。比如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人者》,通篇几乎全是对话,那些活灵活现的对话,就是支撑这篇小说的细节。某些所谓的小说流派,比如法国的新小说对“物”的描写、意识流小说对心理的描写,这些流派是对小说的某一方面的细节描写加以强调的产物。伟大的小说家,必定是在细节描写上十分独特和极具创新意识的小说家。人类历史上曾产生过的优秀的长篇巨著,更是细节描写的典范。比如雨果的《悲惨世界》,笔触几乎包括了社会、历史、自然、人物行动、心理等等所有方面的细节描写。这样的小说对读者的震撼力,自然也就持久和强大。由于细节描写,小说才有了长度。小说的长度,是由富有生命力的细节构成的。而小说的长度本身却并没有优劣之分。一本糟糕的长篇小说,无论它怎么长,也无法敌得过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对人性的启迪作用。在一些能力较差的小说家那里,片面追求小说的长度,成了一种通病。仿佛不长,他们本人作为小说家的存在就会发生疑问似的。为了增加长度,他们拚命往小说里塞进低级趣味、弱智无聊的细节描写。现在比较流行的“通俗小说”,基本都是这样的创作心态。细节的空洞,必然使这些小说显得臃肿和虚伪。从内心说,我也能理解那些“通俗小说”的作者,大家都是人,都有坑人的愿望吧。   拼八凑弄出一部长篇,骗骗读者的钱,只要读者舍得,那也未尝不可。孔圣人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也来装模作样地反省一下。那些使我激动过的小说、使我佩服过的小说,它们的长度所到之处,也正是它们无比精美和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正像针一样扎入我体内之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小女孩涅莉临死前说的话、以及当时的环境、以及万尼亚的心理,这些描写不由人不落泪。虽然使人落泪,未必是衡量小说优秀与否的绝对指标。


                  19楼2013-08-10 12:19
                  回复
                    有意义的动作描写   人格化的动作,能够创造生动鲜明的画面和使对白富有活力——威廉•塔玻利   当我第一次写作时,我认真地接受了一位朋友关于写作的建议,他强调人物的动作对故事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在那种平静的场景中,当小说中的人物在交谈和聆听的时候,我就有了麻烦。我错误地认为在这里只要用一些简洁的“动作”词语就足够了。因此在我的场景描写中充斥了“他点头”,“她耸了耸肩”,“他起来”,“坐下来”,或“跷起二郎腿”这样的短语。我甚至让我小说中的人物看、打呵欠、微笑、叹息。这些都是我在人物对白时所用的“动作”,我把“有意义的动作描写”误认作写单一的“动作”。由于这些可有可无的词语大量充斥其中,我的手稿不得不报废。时间和一些有关小说写作的研讨会帮助我改掉了这些毛病。我懂得了枯燥无味的陈述和平凡的动作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小说的大敌。我终于明白,当人的活动与情感、态度、姿势或表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们才是有意义的动作,这是人格化的动作,能够创造生动鲜明的画面和使对白富有活力。我来给你们举个例子:中士霍金斯和中尉卡拉瑟斯是两名**局的探员,他们正在中士的办公室讨论一桩谋杀案。霍金斯看着卡拉瑟斯,“有几件事还没有查明,中尉。这只蓝色的鞋是谁的?还有这把钥匙,它是一把劣质的钥匙,究竟是门上的、挂锁上的,还是旅行箱子上的呢?”卡拉瑟斯耸了耸肩,霍金斯把这两样物品放到他的抽屉里。卡拉瑟斯站起来,“也许我们可以从验尸官那儿得到更多的线索。”他向门口走去。“他的验尸报告现在应该在我的桌子上了。不要担心,霍金斯,我们很快就能查明事实真相的。”他离开了办公室。这个场景缺乏戏剧效果,这些枯燥无味的动词:看、耸肩、放、站、走和离开,没有一个描写到意图、态度、姿势或表情的。它们都没有表达两个人的情感。   再看一看,当这些枯燥无味的动词被改成生动的活动时,场景就立刻变得充满活力了。霍金斯把身子往前倾了倾。他的手指着桌子上的物品:“有几件事实还没有查明,中尉。这只蓝色的鞋子是谁的?还有这把劣质的钥匙,它究竟是门上的、挂锁上的,还是旅行箱上的呢?”他把它们塞到抽屉里,“砰”地一声关上了抽屉。卡拉瑟斯微笑地站起来,拍了拍霍金斯的肩膀。“也许我们可以从验尸官那儿得到更多的线索。他的验尸报告现在应该在我的桌子上了。不要担心,霍金斯,我肯定我们很快就能查明事实真相。”他信步走出办公室。现在这幅场景的情感就清楚了。每一个动作都涉及到姿势、态度和表情。我们看到霍金斯的烦恼,以及卡拉瑟斯用自信在消除他的烦恼。这些词语和动作相互起到了补充的作用。   下面这个例子,是两个小男孩在一幢老房子大门外的对话。“快点,约翰尼,我们进去。”比利说。约翰尼看着他,“我听说这儿闹鬼,人们说他们看见过幽灵。”“啊噢!根本就没有什么幽灵,那都是吓唬人的话。”比利走上门廊。约翰尼跟在后面。在他刚到达前门的时候,他听到一声尖叫,立刻转身就跑。这儿又出现了一些没有色彩的动词:说、看、走、跟、到达、听见和转身。这个对白的目的是想让我们知道,比利用激将法鼓动约翰尼进一幢闹鬼的房子。但是对话没有涉及到姿势。.现在,就让这些动作来传达态度、姿势和表情,使场景活跃起来。“快点,约翰尼,我们进去。”比利估计他不敢进去。约翰尼脸色苍白,甚至说话声都在颤抖。“我听说这儿闹鬼,人们说他们看见过幽灵。”“啊噢,根本就没有什么幽灵,那些都是吓唬人的话。”比利大摇大摆地走上台阶,他用挑战的目光瞥了瞥站在门外的约翰尼。约翰尼往比利的肩后扫了一眼,终于又往前挪了挪。他强装大胆,却在前门不停地发抖。这时候,他听到了一声尖叫,一声恐怖的尖叫。他飞快地跑下台阶,冲出了大门。现在这个场景就有了恐怖的基调,并给这个小小的场景赋予了生命,中心意思也非常明确。在这两个例子中,对白全部没有改变,而只是动作的描写有了变化。也正是这些经过改动后的动作描写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场景。作为一次写作练习,你们可以试着在同样的两种场景中加人有意义的动作描写,而不改变对白。比如,你可以试着表明霍金斯和卡拉瑟斯之间的幽默感,或是比利和约翰尼之间的冒险感,而不是恐惧感。


                    20楼2013-08-10 12:19
                    回复
                      囧,然后继续发从17K里面搬来的资料。


                      21楼2013-08-10 12:20
                      回复
                        初级商写课程第一课:什么是抄袭(现场记录)  主讲人:夜青魂
                          时间:2013-4-6
                          晚上:7:30-10:30
                          地点:17k商业写作青训营群
                          **&**&**&**&**&**&**&**&**&**&**&**&**&**&**&**&**&**&**&**&**&**&**&**&**&
                          看过课程安排的同学应该都知道了,今天给大家谈什么是抄袭。
                          有些筒子可能觉得谈这个没啥意义,这里边有的也许是念书的学生,有的是在社会上打拼多年的大叔,有的可能是小姑娘,有的是自觉才情人品都出众的绝代佳人。未经验证,请原谅我们一视同仁。
                          跟大家讲正题之前,也简单给大家说下青训到底干啥的,怎么运作吧。
                          17K商业写作青训营,大家首先要看到商业写作四个字,说得直白点,就是这里是庄稼地,你们的作品都是苗子,今后咱们要挥刀收割,争取都能有收获,我想大家不是为了展示个性或者仅仅表达自己对文学的向往加进来的,还是为了取得成功。
                          那么就要明白要收获,先要有付出的道理。还得明白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商业是残酷的,现实的。充满竞争,自有其规则。
                          新人进来先要过的第一关,就是了解自己身处的位置,学会有自知之明。这句话不是在骂你。完全出于善意的提醒。认清自己所在的现实,所处的环境,所在的位置。你是否有才,没人知道,大家都觉得自己很有才,所以请先排队过审。你是否是未来天神,没人知道,大家都觉得自己是未来天神,所以请先排队等挑。
                          你是否啥都懂完了,不需要任何人教你,别人跟你说教就觉得很不高兴,就想问人妈贵姓。那你进来干什么来了。觉得没意义的,自由来去,大可不必浪费时间。17K不是上帝,读者才是。17K的编辑也不是上帝,勉强可以自封上帝的使徒,代行上帝的意志。不过既然只能算读者上帝在俗世的先知,我们也不敢保证自己就完全蒙对了。
                          只能说把我们认为一些正确的观念,一些自觉经过验证的经验,向新进入小说创作圈子,想成功的新作者做一些普及。抄袭这种事情,大部分都觉得自己完全明白是啥意思。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清晰的定义。法律上有很咬文嚼字的定义,既然我们只是做普及,就暂不提那些一堆专业词汇,读起来很晦涩的东西。、


                        22楼2013-08-10 12:22
                        回复
                          接着说抄袭的定义,到底什么是抄,严格的说,你使用了不属于你的创意、构思、句子、设定,那就是抄,形象点的说,如果你写的时候打开了两份文档,一只手在敲字,一只眼睛不断的往别人的文字上瞟,那毫无疑问就是正在抄,在专业论文范围谈抄袭,你使用了别人的观点,都叫做抄袭。
                            通俗小说创作范围,我们通常已经把尺度放宽到了,至少不要抄原句,不要整个情节照搬只简单改头换面。,那些习惯性的打开百度,复制,粘贴,改改,然后就觉得成了自己的了,是抄吗?是抄。
                            做对的事。先知道这是错的,哪怕有人抄得很聪明,混过去了,别人错了不代表你就应该理直气壮的跟着错。抄袭对每一个想要写作的人来说,都是一道难过的坎。这个定义说得再清晰,还是有各种人或者有意,或者无意的去辩解。
                            所以在讲,到底怎样正确的保证自己是在“原创”之前,先跟大家谈一下动机问题,人到底为什么会抄袭。
                            人到底为什么会抄袭?从善意的角度说,是一个初学写作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见猎心喜。很多人都有过摘抄名言警句的冲动吧?读书的时候老师应该还布置过类似的作业。
                            要写作,首先这个人是需要具备一定阅读鉴赏能力的,他首先要能从好的文字,好的文章中获得快感,先要具备这样的阅读能力。当他看到一句很漂亮的句子,那么的犀利,优美,好的不得了,喜欢得不得了,偷窃的欲望就会非常强烈,各种想据为己有。
                            有的人能克制这样的冲动,也许是因为他们很笨,有的人克制不了,也许是因为他们自己觉得很聪明。
                            这是直接偷别人的,第一次偷,也许还有点不安,觉得可能做错事了。时间长了就会觉得,这个大家都在用,不算抄。这里很明确的告诉大家,引用名言警句,不指明出处,那就是抄。
                            显然就会有作者朋友跟着想,那我不知道出处。
                            好吧,你不知道出处,觉得是常见的俗语。首先正确的做法是,应该加引号,当然我刚才也说了,小说圈子很多时候没有那么的严格,放宽了尺度,但是既然专门跟大家讲抄袭这一课,大家先分清对错。
                            抄袭最初的动机就是见猎心喜。觉得别人的好,希望是自己的。克制不住的人就下手去偷。还有的情况,是不正确的练习造成的。这个是国内教育的问题。我们上了这么多年学,语文从小学到大,从来没有老师认真跟我们讲过,什么叫抄袭。至少我了解的情况是很少有正经讲这个的。
                            国外的写作课,第一课都是讲这个。老师会很明确在课堂上让大家一起来练习,一个很漂亮的句子,很犀利的观点,你到底怎样才能把它变成你自己的,当你想抄袭的时候你应该知道这是不道德的,而且得有办法舒解这种欲望。
                            老实孩子舒解这种欲望的方法,通常就是用漂亮的钢笔字,工工整整的抄写下来,小本本还非常整洁漂亮。这是直接引用,摘抄。进一步的练习,把句子变成自己的,就是一遍又一遍的试着用自己的话去复述。甚至为此写一篇议论文,写篇短篇小说。


                          24楼2013-08-10 12:22
                          回复
                             然后谈模仿,初学者开始写作,尤其是小说创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不正确的模仿练习,就会导致之后养成抄袭的习惯,甚至不认为自己在抄袭。因为没有人跟他明确界限。
                              比如大家小时候都写过,今天是国庆节,街上人山人海,彩旗飘飘。然后写我的好班长,生病的时候冒着大雨来给我补课。老师笑一笑就算了。
                              然后很多看武侠小说长大的筒子,偷偷写的第一本小说,通常也是武侠小说,里边的对话,剧情,描写,都来自之前看武侠小说和电视剧的经验,偶尔被老师发现了,说不定还要得一句写得好。有才。
                              这些模仿的行为都被鼓励了。模仿是抄袭吗?不是。如果作者承认自己是在模仿,写的是习作的话。
                              如果作者不承认自己是在模仿,不承认只是习作,因为被人夸奖了,就认为自己是在原创,很有想象力,真的写得好。这个人长大以后,也许他能自己扭转过来,但是大多数都进入了一个模糊的界限,再也分不清楚模仿和抄袭了。
                              那么我们应该模仿吗?模仿这个过程可以存在吗?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其实上边已经回答了。模仿,是创作初学者大都会有的一个过程,当然是可以存在的。但是不要自欺,要记得自己只是在做练习,也不要因为夸赞默认自己的习作已经属于原创。
                              直白点说就是,你模仿的习作,就不要拿出来当成原创展示甚至卖钱。如果你把自己模仿的习作拿出来展示,甚至卖钱,那就叫做抄袭。这就是模仿和抄袭的界限。
                              从尊重原著的态度深浅来说,引用,模仿,借鉴,借用/套用桥段,抄袭,从深到浅,是这样排的。
                              在这里边,引用,是尊重原作的。模仿,借鉴,通常还承认原作对他的影响。使用各种桥段,通常已经完全不承认原作对他的影响了。
                              正确的引用,如果知道出处,应该加注释。或者直接加引号,使用谁谁说之类的方式。如果不知道出处,可以加上俗话说,当然现在这三个字通常被隐去了。我们编辑里有一句话,叫做不要滥用编辑意志,要相信作者整体的智力。对作者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要滥用你创世神的意志,要相信读者整体的智力。如果引用俗语很多,很多读者是能辨认的。俗语用得好确实能显得词汇丰富,语言活泼,但是也要注意过犹不及,更本质的危害。危害稍后谈。
                              模仿,那就是习作,证明你最初的创作冲动释放出来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对象。尊重你这个学习对象。借鉴,很多人在面对抄袭指控的时候,都声称自己是在借鉴。意思是说,别人的原作只是激发了他的灵感。。


                            25楼2013-08-10 12:23
                            回复
                               别人写的很好,他吸取了其中的经验。。正确的借鉴,确实只是吸取别人的创作经验,和因为别人的作品触发了灵感。怎样判断你自己是真的在借鉴,还是以借鉴为名在进行抄袭?
                                判断的依据就是,如果是吸取经验,你是否对你借鉴的作品进行过深入的分析。如果是认为触发了你的灵感,那么是因为你这到这里无法突破剧情,别人的作品启发你继续你的剧情,还是你的整个剧情就是建立在别人作品给你带来的灵感上的。
                                我们不说那么复杂深沉好了,你是一边写,一遍眼睛逐行逐句盯别人的作品,还是你的屏幕上打开的只有你自己的文档?
                                大家平时应该接触过一些所谓低级抄袭,高级抄袭之类的说法,通常照搬原文,略作修改的,大家说那叫低级抄袭,因为改动太少显得太笨。
                                然后对原作大量改头换面的,大家说那叫高级抄袭。其实抄袭不分高级低级,抄袭就是抄袭。最简单的判断和练习不要抄袭的办法就是,当你写作的时候,保证自己的屏幕上只有你自己的文档。
                                对于桥段这种东西,这里先解释下,大家通常认为不算抄袭的桥段是啥,
                                桥段就是一些反复被很多人采用的经典叙事手法。比如网书的主角都带着金手指穿越
                                比如武侠小说里的跳崖必遇高人或者宝藏。
                                大家就开玩笑说,抄的人多了,那就不算抄。天下文章一大抄。其实不是这样的。
                                一个典型的桥段能成为一个桥段,这个是因为文学作品制造戏剧冲突,确实有时候同一题材大家会想到一块去,社会行为啊,大众心理啊,本身有些地方有规律性。文学作品具象这些东西,把一些典型的冲突集中起来表现,大家就很相似了。
                                你不能说这个庙里的和尚敲钟让他悟了,别人写在另一个庙里听禅音悟了,这是抄袭。因为这就是一个典型让各种人悟的场景,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一块儿去。现代人穿越回古代,要有比古代人具备优势的地方,大家写这个题材,跑不掉这么写。
                                但是把别人的具体情节都照搬,不能说自己只是套用了桥段。怎么分辨?你这样写是因为你的角色必须要经过这样的事件,达到下一个成长点,还是因为你如果不借用这个桥段就没有别的情节可写?


                              26楼2013-08-10 12: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