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看到儿化音技术贴,不知道为啥消失掉了← ←
于是我自己再开一个←
翻课本神马的烦死了。
似乎大家心理都留着一个【儿化音就是北京方言的特色】的奇特印象,实际上这种印象是错误的,实际上,儿化音并非北京方言甚至北方方言区所特有的现象。
在吴方言区,即江浙地区,就存在着名为【半官话区域】的语言区,这一区域的口语同样带有明显的儿化特征。
什么是儿化
儿化是一种语流音变现象。普通话中词尾的儿本是一个独立音节,但由于口语中处于轻读的地位,与前面的音节连读而产生了音变,【er】音失去独立性,只保留卷舌发音动作,与前面的音节变成一个音节,前面的音节中韵母同样受影响产生音变,这样的过程就成为儿化。
儿化的起源
现在普遍认为语言的而化现象的产生源于蒙古族统一中国后的汉化。蒙古族拥有独立的语言,蒙古语。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两个不同语系的语言发音相互影响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官话的雏形。
而在那之前,官话的发音同现在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B站上有个用古汉语发音规则读诗经的视频,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基本发音还算比较科学。
http://www.bilibili.tv/video/av618005/儿化的作用
儿化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
1、 表达说话者的情感趋势,如喜爱,鄙夷等。
Eg:鲜花【xian huar】 小日本【xiao ri benr】
2、 用以区分词义
Eg:头【tou】——人体最上的部位或动物最前的部位。
头【tour】——负责人,首领。
3、 用以区分词性
Eg:尖【jian】——形容词
尖【jianr】——名词
4、 形容轻巧,细小的事物。
Eg:豆芽【dou yar】
儿化的使用规则
北方方言中的儿化其实是非常随意且毫无规则可循的音变,无法精确概括出什么时候儿化什么时候不儿化,一切随说话人喜欢,一切看说话环镜需要。汉语不同于英语,虽然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语言学的国家之一【印度和希腊与罗马】,但是语法方面一直不甚成系统,这一点估计大家也都感同身受并且获益匪浅。
书面语中的儿化
书面语中除了引用口语的情况以外一般不加儿化,因为如上所述,儿化音失去独立性,与前面的音节融合为一个音节,约定俗成,书面语中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所以规范的做法是书面语中不加儿化。
问题是书面语的概念究竟涵盖了那些范畴呢?
书面语与口语相对,是指人们在书写和阅读文章时所使用的语言。所以大家在贴吧、论坛上发的帖子,QQ、微信上的聊天记录等等都属于书面语。很多人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在贴吧和QQ中,喜欢在各种词后面加个【儿】来表达儿化,实际上这种行为不仅是多余的,还是一种非常没必要的常识性错误——书面语和口语区分不清。
结语
这是我从我自己的论文里摘出来的东西,期中很大一部分内容被我去掉了,比如儿化音的发音规则等等,这些我没必要放这里,你们一不是我的导师二不是我的学生,我现代汉语挂不挂科不归你们管,你们汉语使用标不标准一样也不归我管。这不过是吐槽的一种二逼模式而已,当然,有人觉得这是吐槽的装逼模式的话,其实也对。
另外,之前看到的那个儿化的技术贴有人说【百度上搜索点资料再加几句个人感言就算技术贴了?技术贴好廉价】。这里我声明一下,我当初写这篇论文的时候的确找了资料,不过是在学校图书馆找的,需要的话我可以把论文结尾的引用文献也发上来。所有的学术论文都是这样,找资料加自己的想法,不然还能有什么,难道要吐槽,插科打诨,写出花来么?
以上。
初稿成文于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