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852,776贴子:12,113,566

关于三国的姓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发现了几个源自三国时期的姓氏(并不是指这个姓氏全部出自这,而是指一支)
整理一下发出来


1楼2013-08-15 19:33回复
    燕:
    三国时期,曹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魏明帝曹睿封其叔曹宇为燕王,改汉朝燕郡为燕国,都蓟城。
      三十余年后的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晋王司马炎篡夺皇位,曹魏亡国,燕国被除。
      曹宇的后裔子孙为避免司马炎的虐杀,纷纷避难,其中有改以封国名号为姓氏者,称燕氏,世代相传至今


    2楼2013-08-15 19:35
    回复
      厉:
      三国时期,孙吴国的第四代君主孙皓执政,由于他厌恶宗亲大都督孙秀,屡屡欲加以谋害,因此孙秀在孙吴建衡二年(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农历9月,被迫逃奔晋武帝,并携走不少军队,因此孙皓忿而改其姓氏为“厉”。
        在孙秀的后代中,留在江东的所有族人皆因此成为厉氏,世代相传至今。


      3楼2013-08-15 19:35
      收起回复
        况:
        汉有况长宁
        蜀.况长宁之后。(见《三国志·蜀志》) 明有况钟,本黄姓所改,别为一族。...(见《姓氏考略》)▲<元>况逵,庐江人,泰定末光泽令。<明>况真,高安人,刑部主事。


        4楼2013-08-15 19:38
        回复
          察:
          据《三国志·吴志·孙休传》中记载:“是岁,使察战到交址调孔爵、大猪。”裴松之对“察战”的注释为:“察战,吴官名号,今扬都有察战巷。”
          或察姓源自察战这个官名
          亦有人称察战或本为人名


          5楼2013-08-15 19:41
          收起回复
            邓:
            按家谱文献《广西庆远邓氏族谱》中的记载:汉末三国时期,希古、暹古为五溪土著人,受蜀汉军师诸葛亮所封,为石门土酋。在其族谱中还记载:“有暹古公者系征三苗土人,自东汉随诸葛丞相南征,叨授护拥将军。平蛮靖边,伏苗制夷,由诸朝沐恩不替,至唐天宝年间迎驾归顺,又勒加按抚土官之职,仍守遐边,因此世居夫石邑,此即我等祖也。”
              实际上,该支邓氏先祖为著名的蜀汉政权大将军孟达(公元?~228年待考,原字子敬,后印刘备的叔父叫刘敬,因此避讳改字为子度)的外甥,其姓氏为蜀汉丞相诸葛亮所赐,名叫邓贤。
            到了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农历6月,魏明帝下令大将军司马懿予以征讨,孟达被杀,其外甥邓贤归附曹魏政权,其后裔子孙在云南地区开始逐渐繁衍发展,被唐朝史学家称为“勿邓氏”,列为“云南六姓蛮”之一。
              宋朝时期,该支邓氏族人的主流东播至合浦郡即今广西地区生息繁衍,逐渐成为一支大族。
              元朝时期,邓贤的后裔子孙已经成为了广西石门地区的大土司,势力庞大,其首领邓均忠受封为“八番顺元宣慰使”,因而占基澧水中游一带,并屯军于整个三江口地区。
              到了明朝初期,该支邓氏族人降靠了地方割据势力首领杨璟,受封为渔洋隘正百户,后随杨璟一同归附明太祖朱元璋,在明永乐年间进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领授广西庆远府土知府。


            8楼2013-08-15 19:48
            收起回复
              丁:
              到了三国鼎立时期,位于江南的东吴,开始出现了第三支丁氏,那便是孙权之孙的被改姓为丁。这一段渊源,明载于《江表传》,是这样说的:“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
              便是孙匡之后改姓丁


              9楼2013-08-15 19:49
              收起回复
                慕容:
                三国时鲜卑族慕容部的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远居辽西,后来追随司马懿征讨公孙渊有功,被封率义王。
                后其在荆城北部建城,因当地汉族贵族喜欢戴步摇冠,莫护跋很是喜欢,鲜卑族人也称他为“步摇”,当地语言中“步摇”与“慕容”相同,后遂以慕容为姓


                10楼2013-08-15 19:55
                回复
                  涂:
                  涂钦(公元246-337年),字文思,原籍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仕晋任大司马。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涂钦率军护琅琊王司马睿即东晋元帝位,于建武元年(公元317年)颁诰命,以涂钦征石勒寇乱“戮力行阵,扈跸南迁,功盖臣邻,必存社稷”,册封为新吴侯(新吴即今江西奉新县),出镇豫章,居武阳港(今属江西南昌县),去土为涂(繁体涂下有土),以别于西北之涂,自此涂钦即为东南八省(苏、浙、皖、赣、湘、鄂、闽、粤)的涂氏始祖。


                  11楼2013-08-15 20:01
                  回复
                    建:
                    源于地名,出自三国时期孙吴国都城建业,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建业,即今江苏省会南京市。
                    到了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司马懿的裔孙晋武帝司马炎率晋朝军队攻破东吴都城建业,孙吴国灭亡,晋朝终于再次统一了三国以来纷乱的中原地区。孙吴国灭亡后,其原居国都之民有取居邑名称首字为姓氏者,称建氏,以念故国,世代相传至今。


                    13楼2013-08-15 20:05
                    回复
                      抗:
                      源于陆抗(或陆逊)。
                      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吴末帝孙皓天纪四年,公元280年),孙吴政权被西晋王朝吞灭后,陆逊、陆抗等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为避西晋王朝的侵扰迫害,分别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四散迁逃,诸如抗氏、康氏、绩氏、瑁氏、仪氏、雍氏、邵氏、谭氏、承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14楼2013-08-15 20:07
                      收起回复
                        别:
                        源于官位,出自三国时期曹魏国官吏别兵曹,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别兵曹,简称为“别兵”,是三国时期曹魏国所置五个兵曹尚书之一,负责掌管和调遣国家中央军队之外的别部兵马,即辖管中央政府属蕃各国的兵马,如同今日的各地方部队,并参与统一的军事行动等。


                        16楼2013-08-15 20:08
                        收起回复
                          度:
                          度支,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帝曹丕开始设置的一个官称和机构。魏文帝执政后,设置了一个“度支尚书寺”,负责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配调度,最高长官就称作“度支尚书”,后历朝历代皆有仿设,其随员在各朝代即称“度支使”、“度支郎”、“度支曹”、“度支卿”、“度支太监”、“度支少监”、“度支院使”、“度支监丞”、“度支大臣”等等。到晋朝以及南朝宋、齐,北朝魏、齐等政权,均仿设有度支尚书,下辖有度支、金部、仓部、库部、左户部、右户部六曹,各部最高长官为“度支曹尚书”。隋朝初期,亦仿设有度支尚书,后在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为“民部”。到了唐朝贞观之始,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改“民部”为“户部”,下设有度支司郎中。在史籍《唐书·百官志》中记载:“度支,掌天下租赋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途之利,岁计所出,而支调之。”到了宋朝时期,亦设置有户部使司、度支使司、盐铁使司,三司总领全国各项财赋。在元、明、清三朝,中央政府不再单独设立三司,全部财政事务统归户部管辖,不过到了清朝末期,又改户部为度支部。在度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度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度氏、支氏,度氏读音作dù(ㄉㄨˋ)。


                          17楼2013-08-15 20:10
                          回复
                            凌:
                            源于官位,出自东汉、曹魏时期官吏凌江将军,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凌江将军,是东汉时期设置的一种军制官位,为东汉列将之一。到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设魏一人,官秩五品,专职掌控黄河以北蒙古、辽东地区的驻扎大军。按汉朝政治,武官比文官品位降一阶,是控制军队权力的一种体制,因此正五品武将领受的官秩俸禄实与从五品文官一样。
                            在凌江将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凌江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凌氏、江氏,世代相传至今。


                            18楼2013-08-15 20:11
                            收起回复
                              谷利:
                              出自三国时期孙吴国都亭侯谷利,属于以先祖姓名复合为氏。据史籍《百家姓考略》记载:“齐公子齐尾孙,封于夹谷,后姓谷氏。汉有谷永,又有谷那,复姓也。”这些夹谷氏、谷永氏、谷那氏等复姓,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谷氏。到了三国时期,孙吴国有一名牙将叫谷利,原先是大将军凌统的部下。
                              在谷利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为荣,于是将其姓名合为复姓,称谷利氏,晋朝以后又分衍出单姓谷氏、利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19楼2013-08-15 20: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