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或许你在制作电视节目的后期机房中,常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后期编辑师总是和摄像师争论,好象二者是一对天生的冤家。究其原委,大多是因为后期编辑师面对摄像师扔给他们的一大堆素材,常常是一筹莫展。编辑师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镜头往往要在素材带中搜索很久,以致编辑效率很低,工作无法按时完成,于是迁怒于摄像师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笔者认为是摄像师没有掌握“无剪辑拍摄”的技巧,导致浪费了大量的磁带和其它工作人员的时间。如果摄像师能够通过学习熟练运用“无剪辑拍摄”的方法进行拍摄,不但能很好减少或避免以上问题,同时也可使自己的摄像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一、何为“无剪辑拍摄”
“无剪辑拍摄”源于电视新闻拍摄,是一种高效的新闻拍摄方法。在当今新闻爆炸的时代,时效性就是新闻的生命,如果在后期剪辑上花太多时间,新闻就变成了旧闻,所有的工作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人们开始考虑将拍摄与剪辑结合起来,拍摄完成就可以直接播出,于是产生了“无剪辑拍摄”。简单的说就是摄像师用摄象机的开关控制镜头的长短,当拍摄完成后,剪辑也就随之完成了,提高了成片的工作效率。
“无剪辑拍摄”的本质是摄像师带着编辑师的思想,根据节目的主题在拍摄的过程中完成编辑的工作,它要求摄像师在拍摄的过程中充当多个角色和完成多项任务。“无剪辑拍摄”对摄像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很高。首先摄像师应具备熟练的摄像技巧。其次摄像师还要具备节目策划的能力,能够掌握整个节目的拍摄思想和基本框架。再次就是具备编辑的基本素质,能够掌握编辑的基本理论,学会用编辑的眼光选择镜头画面。
二、如何进行“无剪辑拍摄”
1、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摄像师要跟栏目策划人员充分沟通,明确拍摄的主题,尽量提前拿到拍摄的剧本,并与编辑师协调制定好分镜头脚本,确定要拍摄的画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提前到拍摄现场去看看,对场地、背景、光线等要素做到心里有数。回来后,针对以上情况确定摄像器材,要带哪些镜头、是否要用轨道和摇臂、是否要用偏光镜和色片等等。这些工作至关重要,千万马虎不得。
2、拍摄中的注意事项
拍摄的总体要求是要按照原来的设想或分镜头画面脚本拍摄画面,并保证每个画面的质量优秀、长度够用。还要注意的是画面的拍摄及连接一定要符合剪辑的基本原则。具体要求主要包括:
(1) 镜头长短的确定
不同的镜头长度应根据画面所包含内容容量和观众理解的时间长度为依据。镜头的长度安排要适宜,如果镜头过短,观众还没有看清楚画面的内容,镜头就转换了,那就失去了这一镜头存在的意义;如果镜头太长,而且没有新鲜的内容加入,就会造成节奏拖沓,使观众感到厌烦。一般来说,表现较大场面和特定的环境气氛,要用较长的镜头连接,镜头转换频率要慢;表现强烈的动感、紧张的局面、激烈的情绪等,用较短的镜头,镜头转换的频率要快,有助于加剧节奏、强化情绪的变化发展。在具体实践中,摄像师要时刻留意寻像器中画面长短的时间显示,一般每个画面的长短在3到6秒之间。内容丰富的全景长镜头画面一般在10秒左右,中景画面一般5秒左右,特写镜头一般在3秒左右。一个镜头画面尽量只表达一个意思,镜头画面的连接要有变化,才能有节奏感,不至于平淡。
我们以影片《兵临城下》中苏军强登斯大林格勒码头一场戏的镜头为例: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码头准备登陆的场景,全景大约8秒
苏军在船上横渡的场面,中景大约5秒
丹尼洛夫在人群中躲避,特写大约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