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135贴子:1,143,987
  • 7回复贴,共1

关于《道德经》里“无私”概念的辨析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对《道德经》非常感兴趣,就一边观看网上的视频讲座,一边对照原文阅读揣摩。之前也读过一些道家的著作,也看过维基百科对于道家的介绍,大概对道家也有个大体和客观的认识。本人是学习理工科的,多年从事技术工作,可以说是笃信科学。在听道德经讲座的时候,专家对第七章里“无私”的解读使我非常迷惑,因为他们都将“无私”解释为“不要私利、摒弃私念”,我认为非常不妥,他们歪解老子本意。理由为:1.既然无私可以按字面意思直译为不要私利,那么无为就可以解释为不要作为,无事可以解释为不要生事,无知可以解释为不要知识,无智可以解释为不要智慧,不争可以解释为不要争取,知足可以解释为知道满足,这符合老子的道家学说吗?2.私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属性之一,如果否认这点那就不是唯物主义,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一书,很充分的说明了这种自然之道。如果没有私,那么进化论、精神分析学,甚至人类社会(包括动物界)都不成立,连分子运动都不应存在(因为“熵增”变的没有意义)。由此可见,私是自然规律,是天道。3.天地就是无私的吗?那为何万事万物违逆天地会受到天地惩罚呢?“不自生、后其身、外其身”就代表抛弃私利?那为何最后归根(道)于“长生、身先、身存”呢?以上三点充分说明大家当前对《道德经》里“无私”一词的解释是何等谬误。那么《道德经》里“无私”的真正概念是什么呢?我认为正确的解释应当是:1.“无私”与“无为、无知、无事、无欲、无求”的字词结构相同,而且是同为《道德经》用语,那么解释方法就应当相同。既然将无为解释为顺势(道)而为,那么无私应解释为顺势(道)而私,无事应解释为顺势(道)而事,而不是逆势(道)而为(私、事、知、欲、求),这样才能文法合理、终始其义。2.道家的“无私”非儒家的“无私”。《庄子.天道》 里有一段“孔子西藏书于周室”的内容,非常能说明问题。孔子正在空泛的谈论无私大爱,老子打断孔子并驳斥说:“无私?焉乃私也!”意思是:“无私”难道不是隐藏更深的“私”吗?由此说来,《道德经》里的“无私”能理解成儒家(我们现在教科书里翻译大致都是损己利人的雷锋精神)的“无私”吗?3.道家的“无私”是“真私”,儒家的“无私”是“伪私”。私是个体乃至群体存在的必然条件,是实存的,是符合道的自然规律。道家崇道,就应崇私。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德经》里“无私”的真正含义,首先是承认私、肯定私,然后告知人们应当按照道(自然规律)的原则谋私,一如无为。假如将道家的"无私"解读为儒家“损己利人的雷锋精神”,实乃是违道之说。总结:智慧出、有大伪。同样,这里的智慧是指违道(逆道)的智慧。荀子认为“伪”就是违背天性的后天人为。儒家的“无私”就是这种智慧所产生的大伪。也难怪孟子歪曲攻击道家学说为逃遁之说,假如没有道法自然思想的统领,无为、无私、无知、无欲、无求等道家词汇极易让人望文生义。


IP属地:新疆1楼2013-08-29 13:06回复
    大家看看下面这段对《道德经》断句和解释,非常有趣。“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而不是“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但是陶弘景版本的《道德经》怎么找不到这句话。
    周景王《义经》老子文【第 七 章】解
    原 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 文
    天然界长生社会界久存,它们其所以能长生久存,在于循规律演变而不是自己妄变,所以说才能长生久存。
    肯定这些,就应学社会能人把个人利益放在事情后面而率先,把个人利益放在事情外面而投入。
    不是根据科学对条件知无的私,技术利用科学知无为有,成全了人类利益发展。
    说明:
    《庄子·天地》说:“行于万物者,道也。”规律不尊人意,人只有尊规律才能创意自己的逻辑。所以面对事物的运变规律时,不要把自己摆在规律运变的前面,要后其身、外其身。以:作实词“原由”解,如“众人皆有以”、“求以得有”。邪:也是实词“不正常”,如“罪以免邪”,这里的“邪”字指有别于规律的人为逻辑。老子认为“无私”也是个私,《庄子·天道》:“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欲使天下无,失其牧(导向)乎?”如果提倡“无私”,那对民私的导向“牧”就多余了,没有官对民“牧私”也就没有民要官的“秉公”,社会因此就没有了上下秩序。老子在《庄子·天地》说:“形者与无形无状而皆存者,尽无。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谓入于天。”老子认为治理社会不能靠“无私”的模范形象,而是靠事业投入中“后其身、外其身”而“成其私”的官对民的自然。人能自主创新地自然,社会才能自然。
    这段文字的宗旨是阐述官道对民道的治理中人与道的一般关系。


    IP属地:新疆3楼2013-08-29 18:53
    回复
      道家的经典,不能用我们两千年来灌输的儒家大伪伦理思想解读,否则只能是陷入深刻的批判,跟孟子有什么区别?一看到无私,阴谋这些词汇,就想当然的按照脑海里灌输的儒家伦理思维解释,那你就应当把无为,无知,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等词汇都以同样的方式解读。自己满脑袋里儒家大伪伦理思维不除,何必学道德经的道家思想呢。道是自然,是科学,是规律,看到某个说法,应当从自然规律和科学的角度去体会含义,而不是儒家伦理去理解,一个是真,一个是伪,路径不同,结论不同。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3-08-31 12:16
      回复
        我这里可以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以“私”这个字来说明。道家看到这个字,没有先入为主的好与不好的伦理判断,而是想到私是不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如果事物体现了私的特征(象),那么私就是道。儒家看到这个字,通过其长期训练和养成的僵化伦理思维,头脑条件反射般的判断出“私”是违反儒家伦理的,是“不好”的,至于私本身是不是自然规律就不重要了,即使勉强承认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也会通过强辩证明不是,最后达成符合儒家伦理的结论。科学家看到这个字,会通过观察,逻辑,归纳,演绎,总结出唯物的结论。道家最接近科学体系。儒家纯粹是心理学强迫症,最缺少科学精神。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3-08-31 12:35
        回复
          孔子删定六艺后,中国基本就没有数理化了。儒家伦理思维对中华逻辑和科学思维的破坏是巨大的。也难怪中国仅有的一点数学,医学,化学和天文都是道家发展和传承的。现在中国人在认知和辩论时,很多思维仍旧是停留在那一套,而自己却不知道,因为已经形成潜意识了。一大帮儒家伦理思维打底的人解释《道德经》(现在很多知名专家就是如此),也难怪把《道德经》解释成跟《论语》差不多的心灵鸡汤了,把老虎画成猫了。学过心理学的知道,想把心理上的认知扭转过来,一辈子都困难。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3-08-31 13:09
          收起回复
            最近几天沉浸于学习和思考《道德经》,很累,呵呵。为了找到最原汁原味的《道德经》,理解道德经的本意,我在网上查阅了非常多的资料。看来看去,我感觉解释《道德经》第七章最好的还是王弼。诸位请看,下面是王弼的注: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自生则与物争,不自生则物归也。
            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无私者,无为于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
            “无私者,无为于身也。”,即无私就是对自身行无为之道,可以说正好印证了我本帖论述的观点。
            我摘抄一段王弼的介绍给大家看,可以说,以王弼的水平,注解《道德经》应当非常到位:王弼的家庭祖风对王弼的成长也有重大影响。其六世祖王龚,名高天下,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五世祖王畅为汉末“八俊”之一,官至司空,亦列“三公”;其父王业,官至谒者仆射,再加上继祖王粲的文学地位,都会对王弼成长产生极大的有利影响。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何晏曾叹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注引何劭《王弼传》)据何劭《王弼传》载,王弼十多岁时,即“好老氏,通辩能言”。他曾与当时许多清谈名士辩论各种问题,以“当其所得,莫能夺也”,深得当时名士的赏识。


            IP属地:新疆26楼2013-09-02 10:34
            回复
              看了《道德经》河上公和王弼的版本,就从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的注释来说,王弼注要高出河上公的境界。王弼的注释更加哲学和本质。


              IP属地:新疆27楼2013-09-02 11:12
              回复
                总有人说天地“无私”,所以人应当效法天地的“无私”,其实这是儒家伦理思维的歪解,我从道德经里没看出来哪里说天地是“无私”的。《道德经》里是这个意思吗?我们看看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王弼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列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矣。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由己树,未足任也。河上公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贵望其报也。上面的注释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天地没有主观意识要去恩泽万物,万物按照自身规律独立的治理自己,大地不是为了动物才长的草,老天也不是为了人类才长的粮食,天地更不是为了生物才产生的大气与河流,扩展开来说,人类也不是为了屎壳螂才拉屎,一切都是万物根据自身规律和客观环境发展自身而已,没有谁为了满足谁的先天逻辑和伦理关系。天地仅仅是按照其自身规律运行而已,她时常会地震海啸、板块运动、火山爆发、气候变迁,不会因为考虑动植物的安全而不运动。所以那种认为天地因为“无私”,所以为万物提供资源的想法是自生自造的儒家伦理思维,是“慧由己树”,根本就是“未足任也!”


                IP属地:新疆29楼2013-09-03 16:5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