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吧 关注:62,793贴子:329,761

回复:转:【为礼乐文化正名——什么是礼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清初,学术界出现了一股反理学的思潮,一些学者把明朝的灭亡的原因,归根为宋明学者成天空谈心性理气。清代学者戴震在他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中,对宋明理学家的天理、人欲的理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认为天理就是自然,人欲是人的自然本性,天理和人欲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天理就在人欲之中。“存天理,灭人欲”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而且在社会生活层面上成了“忍而残杀之具”。所以戴震认为,宋明理学家是“以理杀人”。


31楼2013-09-23 16:52
回复
    平心而论,宋明理学盛行于当时,主要是在学术界,在实际生活的层面上,它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反对寡妇再嫁也没有成为法律,只要读一读明清的小说和史料就可以知道,明代的社会生活中的妇女,并没有因为宋明礼学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而受到特殊的压抑,实际生活的现状与宋明理学之间的距离是非常明显的。


    32楼2013-09-23 16:53
    回复
      2025-05-16 11:20:06
      广告
      与理学的境遇相反,礼学并没有受到清代学者的责难。 由于满清在入关南下之初,曾经采用非常野蛮的手段强迫汉人剃发,在文化上认同他们,清人的这些举措,使得汉族知识分子痛心疾首,顾炎武一方面从事反清复明的斗争,一方面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来唤醒大众汉,还有一些学者用学习和研究礼学,甚至在生活种按照汉人的礼仪行事的方式,暗中对抗满清的文化。 例如,山东济阳学者张尔岐,其父为清军所杀,所以终身不仕,而且抱定<仪礼>一书研究,母亲去世后,葬礼完全按照<仪礼>中的丧礼仪规来进行。 所以,清代学者中,不仅没有指责汉族传统礼学的,而且传统礼学的地位远比宋明时代高,研究礼学成为热潮,研究<周礼>、<仪礼>、<礼记>的学者,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多。 从清初的张尔岐开始,一直到清末的孙诒让、黄以周,大家辈出,名著迭现。乾隆年间,清政府甚至出面罗致学者修<周礼义疏><仪礼义疏>和<礼记义疏>,即所谓的<三礼义疏>。学术界对传统礼学的评价都非常之高,从来没有人说过“以礼杀人”的话。


      33楼2013-09-23 16:54
      回复
        把“以理杀人”改成了“以礼杀人”,轻轻一字的改动,似乎漫不经心,却把整个中华文明历史颠覆了!当年戴震批评理学家“以理杀人”,问题的边界是非常清楚的,主要集中在“存天理,灭人欲”的议题上,如果再扩大一点,也不过是宋明理学家。戴震从来就没有颠覆中国文化的企图,他对宋明理学的批评是学术性的。 把矛头指向了礼,问题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礼的概念要比理大得多,它几乎包含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国家典制到行为方式,都在它的范围之内。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把礼否定了,就把儒家思想的体系彻底否定了,也就把整个中国文化否定了。在**的笔下,几千年来,中国不仅杀人如麻,而且手段卑劣,越是讲仁义道德的人,就越是杀人狂。我们实在不知道,**在放出如此重话的时候,是否认真地掂过它的份量,它的后果?


        34楼2013-09-23 16:57
        回复
          不管怎么说,“五四”以来,知识界批判封建文化,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如果说,**等人把封建文化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律骂倒,全部搞臭,他们的偏激,是矫枉而过正,那还有可以让人原谅的地方。在经历一个世纪之后,他们抛弃传统礼仪文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已经充分显露出来。如果今天有人还是停留在**的那些话上,继续漫骂,全盘否定中华礼乐文化,那我们就没有一丝可以原谅他们的理由了。


          36楼2013-09-23 17: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