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遇吧 关注:444贴子:58,308

回复:杂乱无章——关于历史那些事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认识自己国家的历史,跟学习的专业和个人的兴趣无关,是必要的也是有义务了解的。”
@山明疑有雪 :要想改变雷剧现状,建议高考中历史是必考课,分值200分。
原来那么多天雷滚滚的宫廷剧还如此受年轻人追捧,说到底还是制度的问题啊
没文化,真可怕


21楼2013-10-21 12:33
收起回复
    歪楼:
    【独家访谈:华裔校长谈中美教育】(刚看到的新闻)
    美国的教育还是和中国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美国的高中里,各种各样的选修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尤其是很多公立学校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目前,就总体来说,美国教育还是比较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也更重视学生的创造力。


    22楼2013-10-22 15:21
    收起回复
      “认识自己国家的历史”一语,我其实并无背书之意,这句话倒非常合于日本人的口气,不若培根所论胸怀开阔:为什么单单是自己国家的历史才有学习的义务呢?如果了解历史是必须的,那么应将历史理解为整个人类的历史,否则何以跳出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近代以前,按说知识分子也是了解自己国家历史的,但闭目塞听的结果如何?我曾经有过“没有比较就没有发言权”的说法,放在学习历史这件事上当然也适用。以其他民族、国家的历史为鉴,才更能够看出自己的短长。


      IP属地:江苏23楼2013-10-22 17:38
      回复
        小学生作文都会写吧:光阴荏苒,日月如梭。。。。。。。。
        如梭。。。本吧也有一年的历史了,而我居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写了半辈子都没写过的那么多的汉字。。。。。。。。


        IP属地:江苏24楼2013-10-22 18:09
        收起回复
          http://book.sina.com.cn/zl/wenhua/blog/2013-10-22/140586/1195377363/474002d30100ocps.shtml《红楼梦》:影响之有无
          备课中间开小差,溜到这篇文章,没有时间细看,粗粗一瞄,里面关于历史和小说、正史与野史、真实与虚构的说法有点意思:
          “很少有人注意到,野史的叙事的说服力建立在怀疑论和相对主义基础上:野史的讲述者关切的与其说是被确认的事实,不如说是被事实所遮蔽的区域,他们认为那个区域肯定是在的,正史告诉我们多少东西,它就同时遗忘和隐藏了更多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无可求证的想象、杜撰或虚构获得了一种合法性:当我们相信事实中隐藏着假时,我们也就相信虚构中可能隐藏着真。”


          IP属地:江苏25楼2013-10-22 20:03
          收起回复

            最近有时间了慢慢来钻坑,先送一张图大家娱乐下。
            图片出自微博:两仪家的叶子:手贱的翻资料的时候翻开了后妃传…少女Or骚年你觉得民国那帮老头子不知清前期后妃名讳就顺手给这77版的《清史稿》补上,你与于妈功德无量是吧?药不能停啊最怕把娱乐当正史的


            29楼2013-10-25 10:50
            收起回复
              @萧沁之17 :

              我家太太上出手,那是专业人士,亦专亦谐,俺这个坑的品质、品味可就有了保障,俺那些个野狐禅也可以被导入正道,欧耶


              IP属地:江苏32楼2013-10-25 11:26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3-10-26 10:10
                回复
                  小说允许架空,电视剧不允许。所以现在很多网络畅销小说在改编成电视剧时,都得套到一个朝代上。如果事情真套得比较准的话,人家最初也不写架空了。这不是逼着大家篡改历史吗?
                  真不知道看一个被篡改的历史,或者看一个打着“纯属虚构”的标签的完全架空的故事,哪个更混淆视听。


                  34楼2013-10-28 12:15
                  收起回复
                    抄一段话:
                    “历史的主要用处只是发现人性中永恒而普遍的原则,为做到这一点,它要把各种各样环境和情况下的人表现出来,并给我们提供那样一些材料,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形成我们的观察,并对人的活动和行为的有规则的动机变得熟悉起来。”
                    这是大卫·休谟在论自由和必然时的一段议论,他认为必然性不是被理性而是被经验发现的,是出于经验的相似性而来的认识。不过我觉得这里的历史观适用于“真实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我同意他的说法。不过我昨晚关于儒家历史想象的想象则只是说明这种历史想象不是发现,而是用来建构原则的,并且建构的不是人性原则,而是伦理原则和规范。至少我觉得性善论不像是对人性的发现。
                    这前面有一段话“如果一位旅行者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归来,向我们见到那里的人,说他们……完全抛弃了贪婪、野心或报复,他们除了友谊、慷慨和公益精神,不知道任何快乐,那么,我们根据他所说的这些情形,立刻就觉察其虚假……如果我们要戳穿历史中的任何伪说,我们所能利用的最可信的论据就是证明那里所说的任何人的行为与自然的途径是直接相反的,而且,在那样的环境下,没有任何人类动机能使他做出那样的行为。”
                    最前面那段话之后,休谟紧接着说:“对于战争、诡计、派争、革命的那些记载,是非常丰富的经验收集,凭借它们,政治家或道德哲学家确定了他的科学的原则,这就如同医学家或自然哲学家通过对植物、矿物和其他外界对象所作的实验,熟知它们的性质一样。”我不大确定这里所说“科学”的意思,除非它是指合乎人性、切实可行。
                    再稍后,休谟顺便提了一句,“如果我们不根据我们关于人类所具有的经验来信赖历史学家所说之真实,那么,历史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这句话蛮有意思,因为历史学家好像确实已经不被全盘信任。的确,历史会变成什么样子呢I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6楼2013-10-29 17:09
                    收起回复
                      遇姐在35楼提出的几个问题,我先来回答其中几个,当然也只是一家之言了,欢迎拍砖。
                      ------------------------------------------------------------------------------------------------------------------------
                      孔子、子思的时代是否知道三皇五帝是传说,这个好回答,当然是不知道的。我们之所以知道三皇五帝是传说,也是通过一代代的考据勘察才发现三皇五帝并不存在,以孔子时代的发展背景来看,估计不会有这种认知。按孔安国《尚书·序》中的说法,三皇指伏羲氏、神农氏、黄帝,五帝指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而根据《皇极经世书》中的说法,三皇时代的文化特征是“以道治国”,五帝时代的文化特征是“以德治国”,这正好和孔子的治国模式相符,《论语》中就有“志于道,据于德”的说法。而三皇五帝之后的三王时代(夏禹、商汤、周文王)和五伯时代(春秋五霸),就变成“以功治国”和“以力治国”了。从孔子的学说来看,是靠近三皇五帝乃至三王时代的治国模式的,孔子看到的是已经是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孔子提出仁治的理论,就需要为其寻找一个源头,于是三皇五帝就成为了孔子学说的元祖,所以孔子赞颂宣言上古贤王,用他们的政绩来告诫、指导后世的君王,如何为君治国,并借用上古先贤的名头来宣传自己以仁治国的理念。
                      但是孔子时代毕竟是百家争鸣,并不是说儒家就能够一家独大,对于三皇五帝,像庄子就是反驳的。《庄子外篇·天运》中就有一段话:
                      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子贡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憯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虽然不说老子到底说没说这段话,但是庄子的态度很明显,是批判三皇五帝的。虽然道家讲究出世,但是庄子也是提倡古法不可效的。辨查一个时代,不能仅根据一本书一个人来看。
                      遇姐接下来说以历史之名里宣传某种思想,是否具有正当性。我的看法是没有的,如果要说有,只有一种可能,即要宣传的思想是正当的,其依托的某段历史也是正当且真实存在的,符合双重正当,才可能说其是正当的,但是现实中往往很难做到,所以我不赞同做什么都扯上历史做筏。说一个比较反动但是我很赞同的观点,我们对外宣称主权时最常说的一句话,“xxx自古以来便是我国领土,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这句话在我看来有大问题。研究历史都知道,国家的统一及领土划定都有它的时间段,一个地区绝对不可能自古就是某个国家的领土,而一定是在一个特定年份里归属了当地的中央政权,要是扯到历史上,自古还要区分下是远古、中古还是近古,未免太不严谨。其二是“不可分割”,只要出现了领土问题,基本上就是已经分割了的,不可分割就根本不会出现领土问题,这种说法根本就是自己打脸。所以我认为就事说事,凡事都扯到历史上早晚要贻笑大方的。
                      关于“历史剧”,遇姐的几个问题堪称振聋发聩。不过我只有一个看法,我查了下几个门户网站的电视剧分类,也查了广电总局的分类,基本上没有“历史剧”这个分类,我们言之的那一类电视剧,是全部被划分到古装剧里去的,只要它自己不号称是历史剧,我就当同人看了,反正也只是娱乐而已,管不了那么多,真正的历史,是无法拍成电视剧的。
                      I


                      37楼2013-10-30 10:38
                      收起回复
                        批戏说历史读物:以通俗之名行庸俗之实
                        2013年10月29日13:34 人民网-人民日报
                          通俗历史读物不等于专门的研究性史著,强调生动性和对公众的吸引力,但这绝不意味着要牺牲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近年来,一些“戏说”历史的通俗读物成为出版热门。这些出版物常以通俗之名,行庸俗、媚俗、低俗之实,如将奇闻异事作为历史知识,把阴谋权术作为成功之道,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荒诞化,充满低级趣味。还有些此类作品醉心于帝王将相、宫廷斗争,文中充斥着权力崇拜和官场权谋,误导了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对历史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通俗历史读物在传播历史科学、普及历史知识、增强民族自信方面不可或缺,但通俗不等于庸俗,大众历史读物应以通俗的文字表述,集知识性、客观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而不应以庸俗、媚俗的表达败坏公众阅读品味。通俗历史读物不等于专门的研究性史著,强调生动性和对公众的吸引力,但这绝不意味着要牺牲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通俗历史读物完全可以运用文学的表现形式与手法,选择历史上那些有启示意义的事件和人物为题材,通过生动的笔墨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使人物血肉丰满、呼之欲出,使事件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从而更好地揭示历史的本质。我国老一辈史学工作者身体力行,撰写了一批上乘的通俗历史读物,如范文澜的《大丈夫》、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吴晗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林汉达、曹余章编著的《上下五千年》等等,都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国史,哺育了无数历史爱好者。
                          历史教育担负着铸造民族精神、培养国民意识的使命,而优秀的通俗历史读物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对大学和研究机构而言,需要完善考核机制,改变“重专著、轻通俗”观念,鼓励广大史学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撰写通俗历史读物;对非史学专业的作者而言,要注意筑牢知识功底,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不断提高创作水平;对出版机构而言,可以尝试创新表现方式,以图文本、动画片等新形式扩大作品传播范围。
                          推动优秀的通俗历史著作写作和出版,要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和批评渠道。比如可设立一个旨在推进历史普及工作的专项基金,用于资助通俗历史读物的研究和撰写,并纳入优秀图书的评选和奖励。这在世界上也是通行做法,美国普利策奖设有历史奖,专门奖励关于美国历史的优秀著作,作者甚至不必是本国人。相关部门还可与高校历史院系或历史研究机构合作,把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典章制度、少数民族、中外关系等内容,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反映出来。此外,大众媒体也应该对公众的阅读品味进行合理引导,建立有效的批评渠道,开展评选和讨论,提高公众的鉴赏力和认知力。
                          通俗历史读物的健康发展,不仅是史学工作者的职责,也是出版传媒工作者肩上的重任,需要多方互相协作共同努力,让历史不仅仅是一门象牙塔中的高深学问,更成为滋养民族心灵、让更多人读史以明智的知识甘霖。
                          (作者马艳辉 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I


                        38楼2013-10-30 17:44
                        收起回复
                          回复38楼 遇姐提出关于明朝那些事的背书,我家买的最新修订版注明:明史专家毛佩绮教授审订并作序推荐
                          我很赞成《明朝那些事儿》对历史的解读,毕竟历史是一堆堆的故事和生动的人物组成,用老百姓喜欢接受的方式让他们去了解,是好事。——著名作家、历史学者 吴思I


                          41楼2013-11-01 01:37
                          收起回复
                            回复 Jamie风和日丽 :赜诶肪缍岳返拇鄹模约肮赜诶废喙厥跤锏挠镆逄致

                            Jamie风和日丽: “把历史改得面目全非,对于历史常识本就不扎实的年轻人来说有害无益。”——商人也应该有良知和责任,如此制作历史雷剧是否有毒害青少年之嫌?封 | 删除 | 2013-10-21 10:24回复
                            山明疑有雪: 回复 Jamie风和日丽 :要想改变雷剧现状,建议高考中历史是必考课,分值200分。封 | 删除 | 2013-10-21 11:55回复
                            风雨林fyl: 回复 山明疑有雪 :雪姐你倒是想的美封 | 删除 | 2013-10-21 21:35回复
                            今夕遇此: 回复 Jamie风和日丽 :所以要提醒人们,历史剧不是历史,只是借鸡生蛋封 | 删除 | 2013-10-22 17:22回复
                            萧沁之17: 回复 山明疑有雪 :要是真像雪姐这么说就好了,我也不怕将来找不到工作哈实际上历史和历史是不一样的,譬如我们在高中学的历史和大学学的历史完全不是一个层次,而其他专业和历史专业看到的历史又不一样。所谓历史剧,就只是历史的同人剧而已。封 | 删除 | 2013-10-25 09:51回复
                            萧沁之17: 我们专业所谓的历史是指过去被记录的事情,但是这个定义非常狭窄,因为在一定时间空间中发生的事情并不全都会被记录下来。对于定义上我更认同西方的观点,希腊语中historia的意思为调查或者探究,希罗多德最早使用这个词,后来引申为“历史”。这是赞同的观点,历史不只是记录,更是探究。封 | 删除 | 2013-10-25 09:57回复
                            萧沁之17: 当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不只是学习或者查看在某一个特定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更要看这个事件发生的真实合理性,以及事件发生包涵的种种元件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所认同的历史,就只是信史或者正史而已。封 | 删除 | 2013-10-25 10:01回复
                            今夕遇此: 回复 萧沁之17 :中学历史是把历史大体的“事实性”框架和重大事件指出来给小孩子“看”,作为专业去学习,就到了meta的层面,“看”的内容固然是一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看的方法、角度,对吧?这么一探究,就会发现作为一种叙事的历史就不可能和作为类似于物自体的历史完全吻合,但有相对的吻合,封 | 删除 | 2013-10-25 10:12回复
                            今夕遇此: 信史追求最大限度的吻合,我倒是觉得这个概念要和正史分开,也许是我理解得不对,我是以为正史是钦定本的历史,这里面包含、但不必然包含信史,比如当前教科书历史,尤其是现当代部分,是正史却未必是信史,或至少相当一部分不是信史。倒退回古代历史,我相信那个时候的史家是追求信史的,但也不一定封 | 删除 | 2013-10-25 10:15回复
                            今夕遇此: 总能不受某些掣肘,包括史家自身关注和立场的局限,否则为何大多数历史都约等于英雄或权贵的历史呢?再但是,对诚心正意的书写者,我们仍然会保持一份敬意和谢意封 | 删除 | 2013-10-25 10:20回复
                            萧沁之17: 额,遇姐的概念可能有误。我们所谓的信史,是指有籍可查的历史,而非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的可信的历史,譬如自古以来修筑史书,有民间修史和官方修史两种,只要有籍可查,便是信史。所以信史的范围更广阔,是包括正史的,正史是指官方修撰的史书。我所指的历史是指有典籍可查的历史,当然真实性仍有待考察封 | 删除 | 2013-10-25 10:28 回复
                            萧沁之17: 无论是信史还是正史,都有可能不是真正的历史,但是相对那种仅靠口耳相传的历史而言,这样的历史更加系统,因为历史不仅是记录,更是考究分析,需要相对充实的材料。当然遇姐说的是对的,史书是人写的,难免参入其它因素,古来能著真史者,又能有几个呢封 | 删除 | 2013-10-25 10:32 回复
                            今夕遇此: 回复 萧沁之17 :受教了概念的错误是讨论中最易犯的错,我这里就是望文生义犯的错不过如果考察这两个字的来历,可能也会有点意思,“信”和“正”这两个字在汉语里的情感色彩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最早用这两个词的人是怎么考虑的呢此外,人文社科题目的讨论,所涉及的关键词比如这里的历史,一般封 | 删除 | 2013-10-25 10:40 回复
                            今夕遇此: 都是多义,以致我们不得不出现(有时是有趣味的word play)使用类似”历史和历史不一样”这样的说法,所以看到的人要格外小心,某处情况所论的是历史的那层意思。关于历史书写,这里的情况一定非常复杂,因为“真实”之为物,不要说不可能真正抵达,就算我们能有种法子将宇宙间发生过的所有事物都重新封 | 删除 | 2013-10-25 10:47 回复
                            今夕遇此: 拷贝出来,也未必有多少价值,因为价值是在阐释中产生出来的,历史的价值以我之见是在于从对历史“记载”、阐释的行为中实现的智慧的提炼、传承、流通。只不过这个价值的生产方式似乎没有什么相当可靠的保障,来免除超过一定度而成为不正当的意识形态操控这样的风险。在西方,知识分子相对独立,情况封 | 删除 | 2013-10-25 10:55 回复
                            萧沁之17: 遇姐说得对,很多人容易望文生义。但是无论做什么研究,定义都是第一位的,因为必须确定自己要做的是什么。真实历史是很难书写的,尤其是在史实方面,正如遇姐说的“历史和历史不一样”,你看到的历史,和别人让你看到的历史,很多层面上是不一致的。所以我们以前戏言history这个词造得太精确了封 | 删除 | 2013-10-25 10:56 回复
                            萧沁之17: his story,别人的故事,别人告诉你的故事,真实性只能你自己考察封 | 删除 | 2013-10-25 10:58 回复
                            今夕遇此: 回复 萧沁之17 :呵呵, 不仅是his story了,法语的histoire,既可以指通常所说的历史,也可以指虚构之事,法国人关于学术上定义的要求,谁更早提出我是不知道,不过这两天在看的洛克的《人类理解论》第三卷是专论语言的,其中特别指出思辨中要减少语义混乱的情况,唯一的法子就是定义封 | 删除 | 2013-10-25 11:04 回复
                            萧沁之17: 回复 今夕遇此 :对,我前几天翻译的那篇paper,通篇没有定义,简直太混乱了。封 | 删除 | 2013-10-25 11:09 回复
                            今夕遇此: 回复 萧沁之17 :哈哈,所以推己及人,写东西时尽量界定清楚,免得读者受折磨,这可是重大的道德义务封 | 删除 | 2013-10-25 11:12 回复I


                            IP属地:江苏45楼2013-11-02 16:22
                            回复
                              回复 卓王孙666 :观察他人立场观点
                              卓王孙666: 我就不信任现在的历史学家,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学家。至于历史会变成什么样子,或许很多很多很多年后,那就是神话了。封 | 删除 | 2013-10-29 22:25回复
                              今夕遇此: 回复 卓王孙666 :历史的源头本来就往往和神话传说不分家的,至于“很多很多很多年后”的历史还真不好预测,所以这个问题根本就是开放式的封 | 删除 | 2013-10-29 23:17回复
                              山明疑有雪: 回复 卓王孙666 :我现在对所有名人说的话,首先都会去思考他的立场,对于做于研究的人都知道,一件事,你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论证,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换句话说,一件事同,你怎么说都能有理。所以我教学生说,对一件事的评判一定要全面,各种利弊都分析了,你才能得到最自己对社会最有利的结论。封 | 删除 | 2013-10-30 09:39回复
                              今夕遇此: 回复 山明疑有雪 :同意,立场常常决定观点,恰恰是人们通常难于或根本没打算跳出自己个人或群体的立场(而且往往立场就是利益所在),也由于知识领域不同,从而得出不客观、不全面或非利己的结论,所以要尽量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不过各种结论听起来都有道理,是从各自立场而言,如果综合不同立场,:就有可能看出其“有道理”中的局限甚至没道理(这后一个道理就应该,比如说,符合已经确立的公义原则)。不过这个是最难的,因为在批评研究别人观点时还要经常反过来检讨自己的立场和“道理”,所以“沉稳的判断力”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封 | 删除 | 2013-10-30 10:11回复
                              山明疑有雪: 回复 今夕遇此 :确实如此。在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冲突时,不单纯去论证自己是对的,还是尝试从对方角度论证对方是对的。然后进行比较,才能得到比较公正的观点。据传言,本该某教授教学生,自己先写了篇文章,让学生去反驳,于是该学生写了篇论文进行反驳,而后教授又让学生对自己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再反驳。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封 | 删除 | 2013-10-30 10:36回复
                              今夕遇此: 回复 山明疑有雪 :我们曾经上过一门课,用的书名叫debating the canon,经典之争,这是因为文化批评兴起,各边缘群体(女性、少数族裔等)质疑既有经典背后是"dead white males"的利益而不是超功利的艺术标准,提出推翻、开放经典,重排经典座次或分别排定不同族群的经典等等主张,但也有很多人持保守和调和的立场。这门课就是让我们观察和评判观点之争中不同的立场和方法。那些参与争论的人不乏理论大腕,各种-isms说起来一套一套的,我们几个学生多半都是云里雾里,真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是自己总得形成点批评意见吧,我们这里痛苦死了,老师那边看得乐死了。
                              现在想来,关键有两个,一个是对所涉理论没吃透,更主要是自己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观点,作为立足点去评判他人的观点。所以说,象阿雪所说的,如果学生能够写文章反驳老师的观点,哪怕不够成熟,起码这个学生要有一套初步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批评的眼光。所以我在判断力楼的二楼曾经摆出几条我设想的方法,首先是千斤坠,自己要有一套基本的、原则性指导性的观点方法,坚定而不教条,然后是移形换影,多个角度研究本领域的问题,多个角度设想某个问题可能的争点,最后四两拨千斤,用提炼、提高了的观点方法去观察评判更大范围的问题现象。I


                              IP属地:江苏48楼2013-11-02 16: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