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吧 关注:383,156贴子:3,289,932

【无关BB】风暴前夕的外交,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因为有传闻说KK要被爆了,因此我提前转些以前写的东西过来,顺便让诸桑了解一下一战爆发前夜的外交活动,大有裨益。

选摘自邱吉尔先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以及康拉德伯爵元帅的回忆录,本人在刊发之前略有删改。

着重点在于一战全面爆发之前各列强之间的无能为力的外交。 


一楼奉献给审查员。


IP属地:中国香港1楼2007-09-26 23:39回复
    第三章:大错铸就

    3.0 悲剧中的主谋们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所以缺乏控制,一部分也是因为缺乏筹划的结果。当政府策划战争时,总认为战争能够接受知道和控制;但战争的来临若出乎预料,则战争也就很可能自己决定其路线。当1914年各国政府投入战争时,都没有明确而肯定的战争目标。假使在开战之前,各交战国有确定的目标,则战争也就易于适可而止,不至于作无限化的发展。
     技术因素使攻击和防御恰好彼此平衡,可是战争不依照普法战争的典型发展,而依照美国内战的典型发展。这场决斗变成僵持之局——这是堑壕和封锁的战争、消耗与溃决的战争。在这场考验耐力的竞赛中,人力和物力都逐渐全部动员。一旦国家资源都已经总动员之后,整个国家也就变成一种巨型战争机器。除非等到它走完全程,否则无法使其停止。
     当浩劫降临时,欧洲正受到“和平主义者”的统治。那个时代的政治家几乎没有一个具有征服者的气质。他们都酷爱和平而痛恨战争。
     首先三位皇帝——德国的威廉二世,奥国的弗朗茨·约瑟夫,俄国的尼古拉二世——他们都同样的希望避免战争。其原因很简单,他们都害怕失败,而且也都知道如果失败了则皇位和性命也都难保。当威廉二世看到战争终将爆发时,他在极度失望之下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这场战争将使德国难逃毁灭的命运。弗朗茨约瑟夫要比较冷静一些,他说假使这一艘帝国的航船要沉没的话,也应在沉没时不失其风度。当俄皇在总动员令上签字时,他说他是用身家性命来作为赌注。


    IP属地:中国香港3楼2007-09-26 23:43
    回复
      沙俄外长沙左诺夫是一位软弱而娘娘腔的人。他知道他的前任伊兹弗斯基是因为在Bosnia危机时未能赢得外交胜利而被免职,所以这位外强中干之徒也就决心表现他自己是一个强人。他易于冲动,深受沙文主义的宣传影响,就本质而言是很不适宜担任外交部长这一角色的


      IP属地:中国香港4楼2007-09-26 23:47
      回复
        英吉利外长格雷爵士,虽然他担负这一职务的时间在前两个世纪之内都要算是最长久的,但实际上他的才能却很有限。据说托利党人之所以恭请格雷出任外长,乃是因为他们自己对于国际事务一窍不通,而格雷似乎还能一知半解。这位先生颇有名士之风,他所追求的生活就是田园乐趣


        IP属地:中国香港5楼2007-09-26 23:50
        回复
          在他的日记中充满了近似幻想的描写:在5月的某一个星期天,徘徊在牛津乡村的景色中,使人有悠然神往之感


          IP属地:中国香港6楼2007-09-26 23:51
          回复
            他每一年的同一天都要在同一棵树的树荫下野餐,仰望蔚蓝天空,感受阳光从那些新绿的枝叶中间透过


            IP属地:中国香港7楼2007-09-26 23:52
            回复
              这位神经衰弱的外交家宁愿整天安静地坐在溪边荫下,安享太平之福


              IP属地:中国香港8楼2007-09-26 23:53
              回复
                奥地利帝国外交部长贝赫托德伯爵又具有另一派作风,但他至少也不爱好战争。他家资钜万,风度翩翩,性好女色,所以也就没有太多时间做正经事。他也是一个天性怯懦、优柔寡断的人。
                 当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在欧洲几个最重要的国家中掌权的都是这样一批货色。这些“爱好和平”的人却联合起来把欧洲推入了战争的苦海,那似乎真是很难令相信的奇谈。不过只要了解经过的事实之后,也就会明了有限的智慧和脆弱的性格危害国家的程度不亚于狂妄的野心——这也就是1914年7月的教训。


                IP属地:中国香港9楼2007-09-26 23:53
                回复
                  3.1 (节选)战前的哈普斯堡帝国
                   日尔曼人在这个人口6500多万的庞大帝国中只是相对多数,德意志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24%强,连四分之一都不到。日尔曼人加上匈牙利人,为这个二元帝国的两大支柱,但他们通常又都可以获得第三大民族的支持,就是占全国人口十分之一的波兰人。奥国境内的波兰人要比在德国、尤其是俄国中生活的同胞们过得好的多,所以他们也愿意效忠于哈普斯堡帝国。
                   捷克人加上斯洛伐克人,占全国人口七分之一。捷克人中的上等阶级希望在帝国之内活得完全的自治,但却没有脱离帝国而独立的愿望。捷克民族主义之父——巴拉基认为,俄国人比奥地利人更可怕。
                   总数650万的南斯拉夫人是帝国内部问题最多的民族集团。300万克罗地亚人信奉罗马正统,效忠于皇室,与境内的200万塞尔维亚人势如水火。因为塞尔维亚人信仰希腊正教,多数是农民,且大部为文盲。另外150万的斯洛文尼亚人接受克罗地亚的领导。总之,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更倾向于西方,而塞尔维亚人倾向于东方。这也是象征罗马与拜占庭的古老对立。
                   除了上述7个民族集团之外,还有三个其他的少数民族:300万罗马尼亚人、200万乌克兰人、80万意大利人。意大利人都愿意返回祖国,尽管意大利的统治并不比奥地利好。罗马尼亚人受到匈牙利人的压迫,但他们并不太想与罗马尼亚合并,因为罗马尼亚政府的统治也是同样的恶劣。乌克兰人大多数效忠于帝国,因为如果帝国崩溃,则他们会受到穷凶极恶的俄国人的统治,那将更加水深火热。
                   统治如此的一个帝国实大不易。除了24个省议会,还有帝国的两个国会帝国国会(Reichsrat)中光主要政党就有二十多个,除非政府对于某些政党事先予以疏通,否则任何提案都无法获得多数通过,所以立法程序也就变得及其复杂和迟缓。
                   维也纳是一个贵族满街走的地方。任何较高级的文武官员在退休时都会被册封为贵族。奥地利贵族最会享受,所津津乐道的是宴会、狩猎和恋爱。他们无意功名、漠视国事,请他们当部长被认为是一种莫大的个人牺牲。所以帝国政权也就操持在匈牙利贵族的手中。在1914年决定战争的国务会议中,有两个匈牙利人、一个波兰人、一个克罗地亚人,仅仅一个日尔曼人。
                   北方日尔曼人,尤其是普鲁士人,很看不起奥地利人。但历史证明这种生活方式自有其道理。四百年来,这个同样的奥地利曾经是日尔曼神圣罗马帝国的中心。他曾经发扬帝国的光辉,并且也曾经屡次抵挡住土耳其的征服狂潮。尤其是在科学、艺术与文化上都有伟大的贡献。在这个二元帝国治下,十多个民族都能和平相处,享有相当的自由。这个帝国的繁荣远超过其周围的邻国。三位伟大的欧洲人——巴拉基、俾斯麦、狄斯芮利——都曾不约而同的说过,假使没有奥地利帝国的存在,则为了欧洲和平之故,还是得另外再造一个这样的帝国才好。
                   在大战中,有一位柏林人在维也纳指出普鲁士人心情沉重但却乐观。他所得到的回答是:“在这里恰好相反。我们奥地利人悲观,但却心情轻松。”1914年,帝国政府表现出充分的信心,它敢于使用由少数民族所编成的部队上第一线去抵抗与他们同文同种的国家。而且直到战争结束之日,这些民族部队从来都没有叛变过。所以当老朽的帝国下葬之时,有许多人为它落下了泪水。


                  IP属地:中国香港10楼2007-09-26 23:53
                  回复
                    4.2 威廉二世力图回挽狂澜

                    当战祸日益迫近,现在似乎又有救星出现。这位救星正是全世界都公认为穷兵黩武的德皇威廉二世,事实上,凡是对他有认识的人都知道他在内心里是极端倾向和平。威廉二世已在挪威峡湾之间孤独地度过三个星期的愉快假期,现在回到柏林。他的想法还以为塞尔维亚人不过是一群土匪,至于如何加以惩罚可以由奥国皇帝自己去决定。当他7月27日走进办公室就看到驻英大使李赫诺斯基发来的电报,上面说如果战争发生,则英国将会加入对方;同时伦敦认为塞国的态度已经非常和善。
                    塞国态度和善吗?到星期一正午时德皇尚未看到吉斯尔在上星期六下午6时即已收到的塞国答复。贝赫托德是故意不急于把塞国的答复转送给德国。所以直到星期一下午,塞国答复的全文才由塞国驻德大使送到德国外交部。在同一天下午,德国外长贾高尔还告诉法国大使说他还没有时间来仔细阅读塞国的通牒。直到夜间9点30分,这个文件方送到德皇办公室,此时,他因为旅途劳累早已安寝。


                    IP属地:中国香港15楼2007-09-26 23:57
                    回复
                      受精给才女 : )


                      18楼2007-09-27 00:00
                      回复
                        但很不幸,贝特曼、贾高尔和彻希基三个人却联合起来使德皇的建议变得毫无作用。尤其是贝特曼给柴尔希基的电报更助长了维也纳当局的骄气。他说:“当你提出此项建议时应持慎重,尽量避免造成我们想要约束奥国的印象。”所以,贝赫托德敢于过了60个小时还不给答复。
                        此时另外一个问题也必须澄清,那就是俄国的态度。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每天都接到俄国备战的情报。他在表面上虽仍力持镇静,但内心里却很害怕德国动员会被耽搁太久。他个人认为目前是打击的好时机,因为俄法两国军事实力都还不太充实,而且季节也有利——大部分地区均已秋收,而本年度的新兵已经完成训练。


                        IP属地:中国香港19楼2007-09-27 00:01
                        回复
                          但小毛奇却无决定权,牌是抓在贝特曼手中,而他手中正握着一张对奥国不利的牌。李赫诺基从伦敦报告说奥国有意把塞国均分给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两国,这显然与奥国自称无意破坏塞国完整的说法相矛盾。此外,在君士坦丁堡的奥国大使甚至于还透露奥国对希腊的土地感兴趣——此种传言当然也就立即传到了英国和俄国。于是贝特曼电告柴尔希基要他向奥国当局质问为什么不把它的计划都告诉德国。但他的措词太软弱,他要彻希基自己去寻找适当的计划想奥国进言。


                          IP属地:中国香港20楼2007-09-27 00:03
                          回复
                            第五章 动 员

                            5.1 俄国误解情况贸然动员
                             欧洲已经站在战争边缘上。就是那同一个星期二,当威廉二世在柏林还在设法阻止战争时,在圣彼得堡的沙左诺夫却已认定战争无可避免。他虽感到惶恐不安,但却认为他必须保证俄国不至于动员得太迟。
                             尤其使沙左诺夫感到惊慌的是奥国对塞国的宣战。很明显奥国是想在调解有可能达成之前即先动手打击。因为俄国已向塞尔维亚人保证援助他们,所以除非也采取行动,否则俄国在巴尔干的威望就会受到损害。沙左诺夫并不知道奥国人在8月15日以前还不能采取行动,否则他可能就会宁愿再多等几天。,照他的想象,不过几天之后,奥国的国旗就会飘扬在贝尔格莱德的城头上,所以俄国必须挺身而出。他确知法国将帮助俄国,至于说到英国,格雷本人不是已经鼓励俄国动员吗?英国外务次长尼克森爵士曾写信告诉在圣彼得堡的英国大使说,英国固然还不能对俄国作任何具体承诺,但毫无疑问它会尽到它的责任,英国大使同时也把意大利主张由各大国敦促塞国接受奥国全部最后通牒的计划告知俄国。但沙左诺夫却认为这不过是英国想避免战争的一种尝试而已。如果战争真正爆发,他还是可以依赖英国的援助。
                            现在沙左诺夫认为俄国有对奥国下局部动员令之必要。在星期三下午,俄国的参谋总长亚鲁希柯维奇获得沙皇对此种局部动员的批准。他把这份已经由沙皇签字的文件放在口袋里,然后召见德国驻俄武官,用最郑重的语气并以他的荣誉担保俄国还不曾召集一名预备役人员。他说对奥国的动员虽已决定但尚未下达命令。他不曾提到命令已在他的口袋中,以及过去三天的秘密准备。对巴黎方面他传话说如果法国政府想建议“调解”,则将受到他的坚决反对。但巴黎大使馆的答复却使他大感欣慰,后者说“法国从未考虑提出调解建议。”


                            IP属地:中国香港22楼2007-09-27 00:04
                            回复
                              5.2 贝赫托德拒德调停—意孤行

                              当7月30日(星期四)太阳出山时,欧洲的命运又寄托在维也纳的决定上。贝赫托德会见风转舵吗?抑或死硬到底呢?在这一天上午,德国大使彻希基与贝赫托德共进早餐,贝特曼的电报就在他的口袋里。他一直等早餐吃完了之后,才把电文朗诵了两遍。据他对柏林的报告上说:“贝赫托德伯爵面如死灰般静听着。”实际上,他是在静听是否有“不再受盟约限制”的说法。结果是没有。
                               贝赫托德现在就去觐见奥皇,而参谋总长康拉德也在座,他们都一致反对接受调解,并认为即令塞国现在完全接受最后通牒上的条件也感到不满足。最后他们终于决定婉谢德国的调停。
                              当柏林的政治家们正在焦急地等候奥国对于“保证计划”的答复时,也已经感觉到俄国正在酝酿新的困难。俄皇有电报回答德皇,一方面感谢他的关切,但另一方面却说为了保卫塞尔维亚,军事措施是早在5天之前即已采取。俄皇的原意实在是说已经“决定”采取,但德皇接到此份电报之后却误以为俄国已经秘密动员。所以他很不高兴地在电文上作了如下批示: 
                               我将不再作进一步的调解企图,因为沙皇一方面要求调解而另一方面又同时秘密动员。其目的只是想拖延我们的时间并增大他所已经获得的利益。所以我的努力必须终止。
                               那天黄昏,德皇又接到勃塔里斯大使的一份报告,说他曾在前一天午夜与沙左诺夫作了1个半小时的密谈。沙左诺夫指出俄国的主要利益是不让塞国主权受到任何损害。德国可以很容易说服奥国撤回其过分的要求。否则战争将无可避免。
                               德皇大感失望,在恼怒中又激起了他对于英国的宿怨,尤其是痛恨其已死的母舅爱德华七世。他认为“包围”德国的政策是爱德华所一手造成。他激愤地说:“假使我们将会因为流血过多而送命,则至少也要让英国丧失印度。”但脾气发完了之后,他还是再度致电奥国力劝其接受保证计划。
                              贝特曼也是同样失望。他缺乏应付如此危机的心理定力。维也纳还毫无回音。从圣彼得堡已经传来俄国局部动员的消息,同时也有许多谣言传说俄国已沿着德国边界进行准备。小毛奇要求德国宣布“战争危险已经迫近”,也就是动员的准备。贝特曼虽仍坚持暂缓采取此种措施,但他内心里对和平已不存在太多希望。他在一次内阁会议中宣布,他相信所有各国政府——包括俄国在内——都具有和平意图,但他们却已经迷失方向,而且已经感到难以收拾。
                               在欧洲各国的首都,政治家的神经都已经达到快要崩溃之点。每一点钟都有新的电报飞来,并要求作新的决定。等到把决定作成之后用电报发出回答时,新的事件又已经发生,新的电报又来了。如此车轮战法使所有人的神经都吃不消了。
                               星期四正午奥国驻德武官偶然遇到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他发现小毛奇对于俄国的局部动员以及在德国边界采取准备措施的谣言很感到困扰。小毛奇身体很差,他实在负不起如此艰巨的责任。他认为战争已无可幸免并且害怕动员太迟会贻误戎机。但他催促奥国加紧动员并向该武官说:“任何英国的调解努力都应予以拒绝。”这位武官立即电告奥国参谋总长说:“德国将无条件支持我们。”小毛奇这种轻率的谈话,恰好破坏了其本国政府的和平努力。


                              IP属地:中国香港24楼2007-09-27 00: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