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吧 关注:19,378贴子:190,031

【历史普及】草原帝国匈奴篇(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姚之骃


1楼2013-12-21 10:39回复
    匈奴的起源
      当伊朗人种的游牧民(斯基泰人和萨尔马特人)占据着草原地带西部即南俄罗斯时,无 疑地还包括图尔盖河流域和西西伯利亚;草原地带的东部是处于突厥-蒙古种民族的统治之 下。其中在古代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是以"匈奴"一名而被中国人所知。匈奴一名与后来罗 马人和印度人称呼同一蛮族的名称(Huns〔Hunni〕和Huna)是同词源的。可能这些匈奴人 (直到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才在中国编年史上清楚地记载了匈奴一名)在公元前第9和第8 世纪时已经被中国人称为严狁。更早一些的时候,他们可能被称为"草粥",或更糊地被叫 作"胡人"。在历史的黎明时期,中国人所知的胡人是指那些当时居住在中国边境上,即在鄂 尔多斯、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的那些民族。马斯佩罗推测:所谓北戎即"北部之戎",分布在 今的北京西部和西北部,是一支胡人部落。其他的部落在公元前第4世纪时已经归降于赵 国的中国人。赵武灵王(大约公元前325-298年在位)甚至从他们那里夺取了山西最北部( 大同地区),实际上还夺取了今鄂尔多斯北部地区(约公元前300年)。正是为了有效地防 范这些游牧民的进攻,秦国(陕西)和赵国(山西)的中国人都改他们的重车兵为灵活的骑 兵。这一军事改革带来了中国服装上的彻底变化;弓箭时代的长袍被从游牧民那里学来的骑 兵裤子所取代。从游牧民哪里,中国武士们还模仿了羽毛装饰的帽子、"三尾服"和后来对名 为"战国时期"的艺术起到很大作用的"带扣"。也正是为了防御匈奴,赵国及其邻近诸国的中 国人开始沿其北部边境垒起最初的城墙,后来秦始皇统一和完成了城墙的建筑,成为了长 城。


    2楼2013-12-21 10:40
    回复
      据中国史家司马迁记述,正是在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匈奴似乎成为一支统一的、强大 的民族,他们由一位名叫单于的首领统帅着,单于的全名汉文译音是撑犁孤涂单于,中国人 把这些词解释为"像子一样广大的首领"。在这些词中可以发现突厥-蒙古语词根,特是 "撑犁"是突厥-蒙古语词(Tangri,国)的译音。在单于之下,有两个最大的官职,即屠 耆王,意为左右贤王。汉文译音"屠耆"与突厥字(doghri)有关系,意思是"正直的"、"忠 实的"。就基本上以游牧生活为主的民族所能谈到的固定居住地而言,单于住在鄂尔浑河上 游的山区,以后成吉思汗蒙古人的都城哈拉和林就建在这儿。左贤王--原则上是单于的继承 人--住在东面,可能在克鲁伦高地。右贤王住在西面,可能像阿尔伯特·赫尔曼认为的那 样,在杭爱山区、今乌里雅苏台附近。接下去,匈奴统治集团内依次有:左右谷蠡王、左右 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然后是千长、百长,十长。这个游牧 民族,在行进时被组织得像一支军队。一般行进的方向是朝南,这在突厥-蒙古种各民族中 已成为习惯;类似的现象在匈奴的后裔、6世纪的突厥人中,以及成吉思汗的蒙古人中都可 以看到。
      中国人描绘的匈奴肖像上的特征,我们在他们的继承者突厥人和蒙古人身上也可以看 到。威格尔概括道:"他们的身材矮而粗壮,头大而圆,阔脸,颧骨高,鼻翼宽,上胡须浓 密,而领下仅有一小撮硬须,长长的耳垂上穿着孔,佩戴着一只耳环。头部除了头顶上留着 一束头发外,其余部分都剃光。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身穿长齐小腿的、两边 开叉的宽松长袍,腰上系有腰带,腰带两端都垂在前面,由于寒冷,袖子在手腕处收紧。一 条短毛皮围在肩上,头戴皮帽。鞋是皮制的,宽大的裤子用一条皮带在踝部捆扎紧。弓箭袋系在腰带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带上横吊在腰背部,箭头朝着右边。"


      3楼2013-12-21 10:41
      回复
        7.匈奴艺术
          匈奴人有富于特征性的艺术,主要是以一些青铜制成的、上面饰有程式化动物纹的带状 的或者是其它形态的饰片,马具或装备上的座架、钩和饰钉,或者是以端刻有牝鹿形状的 棍棒为代表。这种艺术常常被称为"鄂尔多斯艺术"。其名来自蒙古种的鄂尔多斯部落,自16 世纪以后,该部一直占有从黄河河套到陕北之间的地区,该地区的发现物特丰富。它是草 原风格化动物艺术的一个分枝。草原风格化动物艺术在南俄罗斯带有亚述-伊朗和希腊影响 的色彩。在米努辛斯克,草原风格化动物艺术是相当简单的,无论是把它看成这种艺术的最 初形式,还是衰亡形式。在鄂尔多斯,草原风格化动物艺术与中国美学发生接触,它与中国 艺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鄂尔多斯艺术特令人想起米努辛斯克艺术,尽管它是更加富于 想象力的,在它的饰片上装饰着马的搏斗图,马或鹿与虎、熊、怪兽搏斗的图案,也有些矛 或箭的柄端,在一个圆节疤处用牡鹿和红鹿形象装饰。
        据考古学的研究,蒙古和鄂尔多斯地区的匈奴艺术似乎与斯基泰艺术一样的悠久。1933 年,瑞典考古学家T.J.阿恩认为,滦平和宣化的鄂尔多斯青铜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第3世 纪初期,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第4世纪后半期。1935年,日本考古学家梅原治认为,鄂 尔多斯艺术对名为"战国时期艺术"的中国风格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战国艺术至少是从公元前 第5世纪开始繁荣的。梅原治认为,鄂尔多斯的第一批青铜器始于这一时期。最近,瑞典汉学家卡尔格林把战国艺术风格更往前推到公元前650年,由此证明鄂尔多斯艺术形式的草 原艺术当时也已经存在了,后来,它给被称为"中周时期"的中国装饰艺术风格带来了变化。 考古学家们一致同意:鄂尔多斯艺术的影响是引起古代中国青铜器从"中周式"向"战国式"变 化的因素之一,这一因素是同社会内部演变的规律相合的,并且明显地如这些规律那样是在 同一方面起作用的。   


        5楼2013-12-21 10:42
        回复
          8.匈奴的首次出击和月氏的迁徙
            匈奴作为一支令人畏惧的势力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是在公元前第3世纪,正是此时中 国在秦朝(前221-206年)的统治下完成了国家的统一。秦朝建立者秦始皇(221-210年在 位)预见到这一危险,与将军蒙恬完成了修建长城的工作。从公元前215年起,长城一直起 着保卫中国领土免受匈奴侵犯的作用,约在公元前214年蒙恬把匈奴赶出了今称之为鄂尔 多斯的地区,即黄河河套内的地区。然而,与此同时,匈奴人在头曼单于(死于约前 210-209年)的率领下,以攻月氏而开始了他们的扩张,月氏人直到当时一直居住在甘肃西 部。在东方,头曼之子、继承者冒顿(约209-174年在位)打败了满洲边境上的另一支蛮族 --东胡。冒顿利用秦亡汉兴(前206-202年)之间爆发的削弱中国势力的内战,于公元前 201年入侵中国山西省,围其首府原。汉朝的建立者高帝奔赴原,驱赶匈奴,然而反被 匈奴围困在平城附近的白登山,即今山西边境的大同地区。后经谈判,方得解围,协议中, 汉高祖给予匈奴优惠。把一位中国公主或者是宫女嫁给单于为妻,正如以后的中国诗人们所 吟:可怜的"鹧鸪"嫁给了"蒙古的野鸟"。
          大约在公元前177或176年,冒顿第一次给甘肃西部的月氏人带来了灾难,他声称已经征 服了月氏。冒顿之子,继承者老上单于(约公元前174-161年在位)后来结束了月氏的威 胁,用月氏王的头盖骨做了饮器,把月氏人驱逐出甘肃,迫使他们向西迁徙,由此产生了发端于亚洲高原的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各民族大迁徙。


          7楼2013-12-21 10:43
          回复
            月氏一名(至少是以这种形式)仅以它的汉文译音而流传下来。然而,许多东方学专家 长期倾向于把月氏人与吐火罗人(他们于公元前2世纪从突厥斯坦迁往巴克特里亚,希腊历 史学家们从这次迁徙中了解了他们)以及与希腊历史学家们称呼的印度-塞人等同起来。按 此分类,吐火罗人与印度-塞人是一个民族在两个时期内采用的两种称呼,人们认为这个民 族与斯基泰人有姻亲关系,或者说它属于印欧种人,这一确认主要基于以下事实,即:在今 甘肃西部的中国境内--按中国史家们的记载,该地区在公元前第2世纪初期已经是月氏人的 地盘--地理学家托勒密最迟在公元后2世纪提到了一支塔沟里人(Thagouri)、一座塔沟里 峰和一个塔沟拉城镇。此外,斯特拉波提到在从希腊人手中夺取巴克特里亚的诸族中有吐火 罗人(Tokharoi),正好是这时候,中国史家们表明月氏人到达了其迁徙终点大夏,也就是 巴克特里亚的边境。两种发展进程如此一致,似乎形成了强有力的论据,支持那些把中国编 年史上的月氏人看成是希腊史家笔下的"吐火罗"、梵文抄本中的"Tukhara"和以后罗马时期 的"印度-塞人"的历史学家们。此外,迟至公元第5和第8世纪,塔里木北缘绿洲上的居民仍 说印欧语,塔里木北缘如果不是月氏人早些时候的地盘的话(因为这些月氏人被证明是甘肃 的土著居民),那么,当时其中部分地盘至少是属于在吐鲁番、焉耆和库车的、与月氏人或 多或少有些亲属关系的部落。直到最近,语言学者们还称这些印欧语为吐火罗语,尽管今 他们满足于将这些语言标明为库车语、焉耆语等等。然而,在历史黎明的时期,印欧语部落 向远东前进了很大一段路是有可能的。这一假设使人们易于接受,因为西西伯利亚、也许甚 至是米努辛斯克地区,似乎在公元纪年以前,已经有与斯基泰-萨尔马特人有亲属关系的各 族居住,以及费尔干纳和喀什噶尔-带的山南北两麓在阿赫门尼德时期就有说东伊朗语的 塞人居住。因此,今突厥斯坦的大部分地区就该是布满了印欧种人,喀什噶尔附近的那些印 欧种人属东伊朗人,在酒泉的、库车的印欧种人属吐火罗人。月氏人相当于后一种人。


            8楼2013-12-21 10:43
            回复
              然而,中国历史地理书所提供的早期资料都涉及到"印欧主义"在这些前哨地区所遭到的 第一次倒退。这一点我们已经看到,冒顿单于(约209-174年在位)率领下的匈奴人严重地 败了月氏。继任的老上单于(约前174-161年在位)杀月氏王,并让人把他的头盖骨制成 一个杯子。他迫使这些月氏人离开甘肃,穿过北部戈壁向西逃亡。其中小部分月氏人,中国 人称之为小月氏,在南山南部地区的羌人或吐蕃人中间定居下来,正如两个半世纪以后成书 的《前汉书》所记,他们使用羌或吐蕃人的语言。其余的月氏部落,中国人称为大月氏,企 图在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盆地定居,但很快被乌孙(其音为Oo-Soon)人赶走。中国史家 们描写这些乌孙人是蓝眼红须。查尔彭蒂尔把乌孙一名与"阿息"(Asioi)一名联系起来-- 阿息是萨尔马特人中被称为阿兰人这一支的另一个名字--他认为乌孙人是阿兰人的祖先或亲 属。如果这一假设正确的话,那么,在类似月氏和匈奴的压力之下,成群结队地向南俄方向 迁移的必定是这些乌孙人,尽管比我们所谈到的时期确实要早一些,但斯基泰人正在不断地 被萨尔马特民族所取代。
              然而有可能,月氏被匈奴从甘肃逐出之后,他们向西迁徙的浪潮曾冲击着伊犁河附近的 乌孙人。乌孙人暂时被新来者征服,但在匈奴的帮助下随即进行了反扑。后来月氏人重新向 西进发,来到锡尔河(希腊地理学家们的亚克苏斯河)上游的费尔干纳地方(中国人称大 宛),《前汉书》记载他们大约在公元前160年到达该地。在那里,他们处在巴克特里亚的 希腊王国边境上,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幼克拉蒂斯在巴克特里亚的统治必定已接近了尾声。


              9楼2013-12-21 10:44
              回复
                所有这些游牧部落从锡斯坦猛扑向帕提亚帝国,几乎摧毁了它。帕提亚国王弗拉亚特斯 二世在米底受到叙利亚国王安提珂七世的威胁,他企图进行塞硫古王朝式的再征服(公元前 129年),这种轻率的举动引起一些野蛮人前来救援。这些野蛮人来了,但是不久就倒戈, 弗拉亚特斯兵败被杀(公元前128年或127年)。据彭沛乌斯·托古斯说,帕提亚新王阿特班 努斯二世于公元前124或123年在对吐火罗人进行反攻中受重伤。这似乎可以证明,中国史上 的月氏--如果像推测的那样,就是希腊史上的吐火罗人的话--从那时起就一直定居在巴克特 里亚,后来他们使巴克特里亚成了"吐火罗斯坦"。帕提亚王密特里达提二世(前123-88 年)继位,他确实阻止了游牧部落对帕提亚的入侵,甚至将他的宗主权强加于在锡斯坦的塞 人。然而,在公元前77年,萨迦劳赖人在伊朗已经十分强大,他们自己挑选了他们的保护者 阿尔萨息家族的辛刺特拉克斯或称沙拉特洛伊克斯,把他拥上帕提亚王位,后来辛刺特拉克 斯企图反对他们,被他们乱箭射死(大约公元前70年)。
                这些地区的塞人和月氏人以后的命运构成了伊朗和印度历史的一部分。在此回忆以下事 实就足够了。塞人从锡斯坦和坎大哈扩张至喀布尔和旁遮普;然后,当这些地区被月氏人占 领时,他们又扩张到马尔瓦和吉莱特,在那里,塞人的总督维持统治直到公元第4世纪。至 于巴克特里亚的月氏人,中国史表明他们在公元1世纪建立了大贵霜王朝。《前汉书》说, 这些贵霜人是大约在公元前128年瓜分巴克特里亚的五部落中的一部。
                《后汉书》记载了贵霜人的首领邱就却(古钱币上是kujulakadphises)如何降服其余 的月氏部落,由此建立起贵霜帝国的,希腊人和罗马人是在印度-塞人帝国的名称下知道该 国的。贵霜皇帝:库久拉·卡德菲斯或称卡德菲斯一世(公元30年至91年或92年);维马· 卡德菲斯或卡德菲斯二世(92年至大约132年间);迦腻色迦(大约144年至172年间);胡 韦斯迦(大约172年至217年)和韦苏特婆(大约217年至244年)。他们将其统治从喀布尔扩 张到北印度的部分地区(旁遮普和马图拉)。迦腻色迦在佛教向中亚传播过程中所起到的巨 大作用也为人所知。此处提及此事的目的是要表明匈奴首次出击给亚洲的命运带来的巨大影 响。匈奴在把月氏逐出甘肃的过程中,引起了一连串的反应,这些反应在远至西亚和印度都 能被感受到。阿富汗地区丧失了希腊化特征,亚历山大远征在这些地区所留下的最后的遗迹 被消除了;帕提亚的伊朗暂时承受了震动;从甘肃被赶走的部落已经在喀布尔和印度西北部 建立起一个意想不到的帝国。同样的进程继续贯穿于我们现在所研究的历史。在草原一端发 生的一个轻微的博动,不可避免地在这条巨大的迁徙地带的每一个角落都产生了一连串意想 不到的后果。


                11楼2013-12-21 10:45
                回复
                  10.匈奴与西汉的冲突和西匈奴的分裂
                    月氏的西迁增强了匈奴的重要性。从此,他们控制了东戈壁的南北两面:在外蒙古地 区,单于在鄂尔浑河地区,即后来被称为哈拉和林的附近建起一座单于庭帐。在内蒙古地 区,他们是在万里长城的脚下。现在他们的骑兵已经敢攻入中国境内。公元前167年,他们 进入陕西,直至彭阳(中国都城长安以西),放火烧了这里的一座皇宫。公元前158年,他 们返回渭河以北,直接威胁着长安。公元前142年,他们进攻山西北部大同附近雁门方向的 长城。在汉武帝(前140-87年在位)登基时,中国边境各处正受到他们的威胁。
                  当时,亚洲大陆的帝国是属于匈奴的。其单于的主要驻地(就游牧民有一固定驻地而 言)或者至少是他的一个夏季大本营,是在上面提到过的鄂尔浑河河源处。被中国人称为" 龙庭"的另一个中心地被认为是在更南面的戈壁滩上,靠近翁金河下游地区。武帝拟定了一 个计划要把他们赶回老巢去。在行动之前,他设法与当时定居在索格底亚那的月氏人联合, 企图从后方进攻匈奴。抱此目的,他派使者张骞出使月氏。张骞于公元前138年离开中国, 几乎立刻就被匈奴俘虏,匈奴将他送往军臣单于处。他在那里被迫呆了10年之久。最后,他 逃到费尔干纳(大宛)王那里,并由此到达索格底亚那(康居)。但是,月氏人满足了新占 领的、地域,对戈壁地区的事情不再感兴趣。张骞只好重返归途。他再次成了匈奴的俘虏, 匈奴拘留他一年多,最后,他于公元前126年回到了中国(公元前115年,张骞被派往伊犁地 区的乌孙,由于乌孙人不敢与匈奴开战,张骞几乎没有收获)。   


                  12楼2013-12-21 10:46
                  回复
                    与此同时,北方的匈奴并偃旗息鼓,武帝统治期是以类似于瓦鲁斯(Varus)之难 的一次灾难为标志的,尽管远远不如瓦鲁斯之难那么严重。一位名叫李陵的中国年轻军官计 划对外蒙古发动一次远征。他随身带领5千步兵从额济纳河北部支流上的居延出发。朝正北 向翁金河方向行军30,在到达浚稽山--无疑地是在称为吐帕施山附近的某地--之后,他发 现自己已处于8万匈奴的包围之中,匈奴中的马上弓箭手们开始驱逐这支小小的队伍。李陵 朝中国边境方向撤退,游牧骑兵紧追不舍。"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余三千 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然而,撤退的军团来到离中国边境30英里内的地 方,悲剧发生了。"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时至黑夜,李陵企图在黑 暗笼罩下偷袭匈奴中心地,杀单于,但他失败了。只有各自逃命。仅有400人突围生还,其余的人,包括李陵在内,都成了俘虏。武帝闻之,勃然大怒。史学家司马迁曾企图为勇敢的 李陵挽回名声而受到残酷的刑罚。"李陵之难"使汉朝中国在一段时期内放弃了在外蒙古进行 反攻的政策。但是,这次灾难并危及甘肃边境,因为受它拖累的不过是一支分遣队。
                    从这一时期起,匈奴的古物都是在外贝加尔省发现的。如上所述,有最近在特罗伊茨科 沙斯克附近发现的德瑞斯特斯克墓地,墓中的西伯利亚青铜饰片可以由自公元前118年以 后发行的一些中国钱币确定其年代,而赤塔墓地的发现,据麦哈特确定,属于公元前第2至 第1世纪。外贝加尔省成了匈奴的物资供应地,当游牧民们在秋季开始进攻鄂尔多斯环状地 区时,就从这里提取补给。
                    在以后的一个时期里,匈奴和中国在长城脚下或是在蒙古地区都没有发生过公开的冲 突,彼此为争夺塔里木北缘诸绿洲,也就是说为控制丝绸之路展开了斗争。公元前77年,罗 布泊的楼兰王被杀,楼兰国与匈奴联合,起来反对中国的宗主权,中国在该地区的伊循屯 民。在汉宣帝的统治下(公元前73-49年),中国在塔里木盆地的扩张取得了决定性的进 展。汉宣帝宣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公元前71年,中国校尉常惠去帮助伊 犁河流域的乌孙对付匈奴。公元前67年,吐鲁番国(车师)加入了匈奴的追随者之列,被中 国将军郑吉降服。公元前65年,另一位中国将军冯奉世推翻了叶儿羌王的统治,使该绿洲成 为中国的属土。次年(前64年),事实上吐鲁番国在中国驻军撤离后立刻倒向匈奴,但是, 在公元前60年,郑吉又重新占领其国。郑吉在焉耆南的渠犁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军营之后,他 本人作为塔里木的保护者驻扎在焉耆和库车之间的乌垒,从他那里监视着整个塔里木地区。


                    14楼2013-12-21 10:48
                    回复
                      于是,中国从匈奴手中夺取了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权。匈奴人本该进行一些徒劳的抵抗, 但由于从公元前60年起他们就被一系列内战削弱的事实,他们没有进行抵抗。匈奴的两位野 心家,呼韩邪和郅支,都要求得到单于称号。公元前51年,呼韩邪亲自到长安宫廷表示归 顺,企图得到宣帝的支持。从公元前49年起,由于中国的保护,他战胜了对手,于公元前43 年以胜利者的姿态在其家族的鄂尔浑河营地住定下来。公元前33年,这位驯服的匈奴人到长 安觐见子,得到了当时所有蛮族垂涎的最高报酬:与中国公主联姻。
                      被打败的郅支,把蒙古故地留给了那位依附中国的呼韩邪,向西到今俄属突厥斯坦去 碰碰自己的运气(公元前44年)。途中他打败了伊犁河畔的乌孙人,把额敏河畔的呼揭人和 威海草原上的坚昆人纳入他的统治之下,使他们成为他的盟邦,他甚至侵犯曾经轻率地帮助 过他的索格底亚那人(康居人),他在楚河和怛逻斯河畔的草原上扎营。这是西方大匈奴帝 国的一个胚芽。但是中国人没有给他巩固地位的时间,因为在公元前36年,中国副校尉陈汤 在一次异常大胆的袭击中直抵楚河畔,袭击郅支,并砍掉他的头(前36-35年)。在这一突 然的戏剧性事件之后,跟随郅支迁到威海边的这些匈奴人消失了。西部的这些匈奴人没有记 下自己的历史,因为他们缺乏与可以把他们的情况保留下来的任何文明大国的接触,如中国 记下了东匈奴人的历史。直到公元第4世纪,约370-375年间,当他们的后裔渡过伏尔加 河和顿河入侵欧洲时,这些匈奴人以及他们的首领巴拉米尔和阿提拉才再现于古典历史上。


                      15楼2013-12-21 10:49
                      回复
                        在喀什,丝绸之路分成两道。北道到库车,据阿尔伯特·赫尔曼记述,库车是亚历山大 时期的地理学家们笔下的伊塞顿·斯基卡,再到喀拉沙尔(他们称达蒙纳),再到罗布泊的 楼兰(他们称伊塞顿·塞里卡IssedonSerica),最后到达敦煌以西的玉门关(他们称达克 沙塔)。我们已提到过南道,从喀什起,过叶儿羌、于阗、尼雅和楼兰国内的最后一座城市 米兰到罗布泊。两条道又在敦煌(希腊-罗马地理学家认为是塞洛亚那)重新会合。然后丝 绸之路进入中国本土,经酒泉(希腊地理学家们称为的德罗萨克?)和张掖,最后达到长安 (西安)和洛阳(河南),长安常被认为是托勒密所记的大城市塞拉(Sera),洛阳他另有 称谓(Saraga或Thinae)。


                        18楼2013-12-21 10:51
                        回复
                          13.班超对塔里木盆地的征服
                            无论对这些希腊文地名及汉文地名之间所作的鉴定的正确性如何,可以肯定的是,自从 这条一端是罗马和帕提亚帝国,另一端是汉帝国的、横跨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开通起,沿塔 里木南北两缘绿洲上排列的印欧诸小国就开始有了相当大的商业重要性。事实上,匈奴与中国人为控制这些国家而互相争夺,前者从这些王国以北的阿尔泰山高地窥视塔里木,后者从 这些王国以东的敦煌地区边境控制着出口点。
                          东汉对塔里木盆地的征服--或者是再征服--是在明帝(58-75年)、章帝(76-88年) 、和帝(89-105年)在位时有步骤地进行着的一项事业。对此事业的功绩应归于几位伟大 的战士。公元73年,中国将领耿秉(骠骑将军)和窦固发动了对北匈奴的初征,北匈奴在汉 军到达之前就逃走了窦固的副将、中国出现过的最杰出的首领之一,"司马"或称骑都尉班超 受命进攻在巴里坤的一支匈奴部落呼衍部,班超打败其部后,"多轨首虏而还"。同年(即73 年),中国在伊吾屯兵,沙畹认定伊吾是哈密,而阿尔伯特·赫尔曼认为伊吾地处罗布泊以 北,在楼兰和今营盘之间。74年,耿秉和窦固出发进攻吐鲁番地区,当时该地分为两个小 国,由同一个王朝的成员们统治着:吐鲁番周围的南车师和在山北麓接近古城的北车师。 耿秉通过大胆的行军,首先进攻较远的古城车师,其王安得在汉军发动猛攻之前投降:"他 出城,脱帽,抱住耿秉的马蹄,表示归附。"吐鲁番王安得之子受其父的影响也投降了。两 支中国驻军分留在北部车师(古城)和吐鲁番的鲁克沁。与此同时,班超的看法是"不入 虎穴、焉得虎子",他派出一支带有侦察员的小分队进入地处楼兰和罗布泊西南的鄯善国, 他施展一计谋而得知鄯善国王正在与一位匈奴使者密谋反对中国。夜幕降临时,他召集部下 开会。照例他应该征求派给他的中国文官的意见,但是,他谨慎地没有这样做,他说:"吉 凶决於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土也!"在沉寂的夜晚,班超 率小队人马放火烧了匈奴使者们住的小屋,进而还以喊叫声和锣鼓声恐吓附近的人,然后他 们把这些野蛮人或者是烧死、或者是砍头。事后,班超召见鄯善王,把匈奴使者的头拿给他 看。这位已经处于叛逆边沿的鄯善王,战战兢兢地又恢复了对中国的臣属地位。接着班超把 注意力转到喀什噶尔的事务上。


                          19楼2013-12-21 10:51
                          回复
                            班超于102年告老回国,同年去世。他的后继者们能仿效他的灵活而现实的土著政 策,塔里木地区在106和107年爆发了大叛乱。中国将军粱慬在库车被当地居民包围。他在一 次大胜仗之后解围,但是,汉朝廷因这些连续不断的叛乱丧失了信心,于107年召回了在塔 里木的全体驻军,甚至包括在鲁克沁和伊吾的驻军。次年,羌人(或称吐蕃人)攻打甘肃的 中国据点,有截断通往敦煌之路的危险,吐蕃人当时还是一个完全处于野蛮状态的民族,他 们在青海以西和以南地区过着游牧生活。梁慬以几次激战为代价把他们阻住(108年)。最 后,内蒙古的南匈奴于109年对中国边界发起进攻。中国度辽将军耿夔鼓动一些鲜卑部落反 对他们。然而,南匈奴一直搔扰着山西北部,直到粱慬于110年迫使他们讲和。
                            总的说来,在119年当中国重建工作开始时,她在保卫自己的边界中面临着许多困难。 重建了伊吾(哈密或罗布泊?)的移民军团;鄯善和吐鲁番王再次归附。但其后不久,北匈 奴单于和古城车师出其不意地杀了伊吾驻军。最后,班超的儿子班勇恢复了其父所取得的一 切成就。他于123年在吐鲁番附近的鲁克沁重新屯兵;124年,他费力地支持鄯善王对中国的 效忠。被吓倒的库车王和阿克苏王开始归附中国,并派一支军队给班勇,任其调遣,班勇用 这支军队把匈奴匪帮赶出了吐鲁番。126年,他甚至在短时期内臣服了生活在巴里坤湖东北 地区的北匈奴的呼衍部,并赶走企图插手的北匈奴的主力部队。127年,中国人进入焉耆, 从而完成了对塔里木盆地的再征服。130年,喀什王的儿子和一位来自费尔干纳王的使者一 起到达东汉都城洛阳,觐见汉顺帝。
                            在以后的若干年中,除了南匈奴的左支,或称东支的一位首领在140到144年期间进行过 短期叛乱外,中国的麻烦主要来自巴里坤的呼衍部匈奴人。131年,呼衍部攻北车师(古 城),并蹂躏当地居民;151年,他们几乎摧毁了汉朝在伊吾的军屯区,该区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后才得以保住。然而,北车师在153年时还是中国的属国。151年,一位汉朝官员愚蠢 的残暴行为激起了于阗人的反抗,他们杀死了他,虽然此后该城居民作了公开的道歉。170 年,中国的将军们利用来自吐鲁番、焉耆和库车的小分队,以地区纠纷仲裁人的身份进行了 一次警告性的远征,直到喀什;168-169年间,中国护羌校尉段颖击退了沿甘肃边境入侵的 芜人(或吐蕃人)。


                            23楼2013-12-21 10:55
                            回复
                              14.上古期和中世纪初期的塔里木绿洲文化
                                由于确保了沿塔里木盆地南、北两绿绿洲链上贯穿大陆的贸易的自由畅通,中国在东汉 时期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有利于佛教在塔里木河流域的传播,随之也带来了印度文学和希腊艺 术。或者,更确切地说,沿着丝绸之路(也是来喀什噶尔和中国布教的印度佛教徒们所走的 路),贸易和宗教一起把希腊-罗马艺术带来了。马厄斯·梯梯安洛斯的代理商们的活动与 佛陀使者们的活动大多是具有同样目标的。
                              当时最繁华的商路似乎是南道,即经过莎车和于阗的那条路。在约特干,即古于阗,奥 瑞尔·斯坦因探险队发现了瓦伦斯皇帝统治时期(公元364-378年)的罗马钱币,在于阗东 部的刺窝,探险队偶然地发现了一组纯犍陀罗式风格的希腊-佛教式浅浮雕,上面刻有精致 的希腊服饰。稍稍再往东,在尼雅境内一个3世纪期废弃的遗址上,发现了罗马图章、凹 雕和印度-塞人的钱币。在罗布泊西南的米兰,即在原鄯善国境内,这支探险队发现了一些 美丽的希腊-佛教式壁画,主要画的是佛陀及其僧侣和明显具有罗马-亚洲外貌的、带翼的 使。这些壁画都注有印度字"Ti-ta"--已经认定"Tita"一名就是Titus--显然,它们全都是 属于公元第3和第4世纪。
                              在中国和平时期,大批的佛教使者正是经过这条丝绸之路纷纷来到中国的。帕提亚人安 世高于148年抵达中国并于170年在中国去世。印度人竺朔佛和月氏人(即印度-塞人)支谶 大约在170年同到中国,在都城洛阳建立了一个宗教社团。一个月氏使者的儿子支曜在公元 223至253年间把一些佛经译成汉文。提到这些月氏人是很有趣的,因为它表明,正是这个当 时地跨阿富汗、犍陀罗和旁遮普的贵霜帝国,利用丝绸之路,对塔里木盆地和中国的佛教宣 传作出了很大贡献。除了这些贵霜或印度的使者们外,还有许多帖提亚的皈依佛教者继续进 行在亚洲高原和远东地区的改宗工作,了解这些并非没有价值。在中国的佛经《三藏》上, 录有那些经过塔里木到中国工作的佛教使者和翻译家的名册。在塔里木地区,来自东伊朗和 西北印度的另一群僧侣从事翻译工作,将神圣的梵文写本译成从东伊朗语到库车语的各种方 言。著名的鸠摩罗什(344-413年)的例子就很突出,在此值得回顾一下。


                              24楼2013-12-22 17: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