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理论好比把四个班(四声)学生按性 别(平仄)分成男女两类。至于这样的分 法是否平均,不是平仄论者考虑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 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 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 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 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 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 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 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 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 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 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 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 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 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 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 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 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 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 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 ,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 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不 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 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 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 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 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 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 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