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论坛吧 关注:17贴子:242
  • 2回复贴,共1

画说乌河--毛托泉群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过溡源桥,乌河从董褚村南转向西蜿蜒流淌约1.5公里,从赵家毛托村东北侧流过。

毛托村由石家毛托和赵家毛托两个自然村组成,石家毛托位于村西侧,居民以石姓为主,另有牛、刘、张等姓氏。赵家毛托位于村东侧,居民全部为赵姓。

革命烈士石潇江 (1909~1945.8.15)是石家毛托村人。石潇江早年从教,1936年秋,日军犯我,潇江带领学生走上街头,他把募捐重点指向在辛店收购黄烟的英、美、日等外国商人。学生在外商公司门口,讲演、贴标语、散传单,呼口号,声讨日军侵华罪行,久久不去,围听群众越来越多。外商害怕影响生意,都如数捐献。回校路上,学生们顺口成章地说:“潇江老师办法好,逼着洋人把钱交,洋人出钱打洋人,这个办法实在好。”
“七·七”事变后,潇江奋笔大书“今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山河”。联络当地有志人士石一宸、石化凤等多人,组织抗日武装,加入杨乃文、廖容标、姚仲明领导的黑铁山起义部队,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十二中队。计袭辛店车站、直捣日伪傀儡组织辛店维持会、伏击敌人的军用列车,给敌、伪以极大杀伤。1938年7月,十二中队扩编为八路军三支队八团二营,石潇江江任营长。根据抗日斗争的需要,二营又奉命编入八路军第四支队。从此,石潇江转战在新泰、莱芜、沂水、蒙阴等地,为建立鲁中抗日根据地做出了积极贡献。1943年春,石潇江由蒙山支队副支队长兼参谋长职务调回渤海军区,任清东军分区(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后,渤海军区主力部队奉命挺进东北。刘其人、王兆湘、石潇江等率新编师准备横渡渤海。他带领警卫班10多人,率先启航。船至秦皇岛附近,飓风骤起,触礁殉难。年36岁。

共和国少将石一宸也是该村人氏。


IP属地:山东1楼2014-01-08 14:59回复

    据赵家毛托《赵氏祖源简谱》载:毛托赵氏祖上原籍安徽歙县,乃赵宋皇族后裔。元朝取代宋朝后,赵姓人隐姓埋名,元文宗朝(1328-1332年),朝廷下诏大赦天下,赵氏乃恢复赵姓,并允许参加科考。先祖赵子让,以明经仕元,任青州从事郎,从徽歙远赴青州任职,与其同来的还有两兄弟子贤、子乐。子贤在蒙阴衙门当差,寓居于薄板台。子乐在临淄衙门当差,寓居于矮槐树。子让任职期满后,兄弟三人聚在一起,商议反回老家安徽之事(官满议同归家)。老三首先提出要回老家,老大因有不动产等原因,不想南回。适逢元明鼎革,战火纷飞,路途险阻,劝说两个弟弟住下来。于是便安排子贤、子乐住在青州西门外五里铺西十五里之赵家河庄。住下不久,子乐又提出要南回,子贤也说颜神镇有个旧同事邀请过他,想到那里去看一看。子乐留下一个儿子仍住赵家河,两兄弟便辞别哥哥上路。这一别,三兄弟之间竟杳无音信。至崇哲修谱,仅载:“子贤祖居益都之颜神镇。子乐祖后 居临淄之仉行庄。各派另谱计。”

    毛托泉群位于乌河毛托段,两侧群泉湓溢,芦苇成群。
    泉群的成因,据临淄煤田勘探资料,系淄河地堑西侧的奥灰岩溶水,径流至此受 辛店断层阻截,奥灰水沿构造裂隙顶托补给第四系并溢出成泉。

    乌河沿岸,到处是河汊,河汊里水流缓慢,大片的芦苇荡,郁郁葱葱。

    从毛托向北约500米是乌河三孔桥,人们在老桥的基础上对桥面进行了拓宽,桥的北侧保留了原来的面貌。

    老人告诉我这里原来是一片泉群,河道两侧长满了芦苇,很多泉子从这里喷涌。不过后来泉水不再,芦苇也没有了。


    IP属地:山东2楼2014-01-08 15:00
    回复

      三孔桥的东边是槐行(hang)村

      西边是大杨和小杨村。

      北边是正在建设的西夏社区。

      乌河即使在三九严寒也不结冰,河床之上氤氲袅袅,温馨之气如雾似烟使人如临仙境。

      乌河是一条泉水河,水质特好,沿岸的人们都用来泡茶、做饭、出豆腐、煮水饺、酿酒等等。

      乌河出产芦苇藕鱼虾等特产,其中的乌鳝和缠丝鸭蛋更是因味美而久享盛名。

      可惜随着乌河断流,这一切美景不再。毛托泉群也只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条养育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母亲河正在从我们的身边悄悄的逝去。


      IP属地:山东3楼2014-01-08 15: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