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节庆传承弘扬地域文化<?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汉滨区民间艺术节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节十五年回眸
一、节庆历程
传统文化的继承,民间文化的弘扬,地域文化的发展需要平台和载体。然而,“十年文革”则把先民们创造的、记录农耕文明、表达喜怒哀乐的龙狮舞、彩莲船、道情、跑竹马、芯子等民间文艺形式从根基上予以否定,人们对农耕文明时代所展现的美好而欢愉的记忆无法再现……尽管如此,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一些大胆的村庄仍就坚定不移地“玩社火”。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充分运用传统文艺表达对新时代的歌颂、表达岁令节时的欢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一到春节的正月初十安康城乡到处唱起了花鼓调和八岔词,舞起了龙狮,玩起了彩船,抬起了芯子,踩起了高跷。
这是一个好的势头。城市的居委会、企业组织起了传统节目上了街,跨过温饱线的乡村办起了灯会进城拜年,一时间形成城乡人众皆上街,锣鼓引来人头攒动的观灯局面。虽然那时车辆不多,但是这一情况给基础设施原本不足的安康城区交通带来极大影响,公安交警想尽一切办法加以疏导,仍然时有不安全事故发生。这一状况持续了十几年。
为了弘扬民间文化和有效疏导春节文化活动,原安康地区行署连续几年在行署门口进行春节文艺节目汇演比赛,评委们登上行署大门前的平台对汇演节目进行评比,形成当时安康春节文化活动一大景致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