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先知道开头,而不知结尾;就像现在的我知道自己怎么走到二十岁,却不知道剩下的岁月会流向哪里。可偏偏,我永远想不好怎样去写一个篇章的开头。大概是情绪太多,牵扯着不一样的故事,我却不知道选哪一根开始更好吧。五岁的我、十岁的我、十五岁的我,都导向着二十岁的我。而与夏达的偶然邂逅,我想应该是从十五岁开始的。
那时候刚开始喜欢漫画,喜欢的都是有着绚丽画风与色彩的类日漫。很直接的说,那时候夏达的画风,我并不喜欢。最初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茕兔》。那时候的我觉得昭华不够帅,阿皎不够可爱,惠姬也不够美。我喜欢的是日漫里那样修长的手指和腿、挺拔的鼻子、怎么看怎么拉风的造型。虽然个人认为《茕兔》已经是《游园惊梦》里画风最成熟的一篇了,可对于它的人物色彩还是百般挑剔,觉得那本《漫友》里其他漫画的画风要美得多。然而我还是回过头去又看了一遍《茕兔》。一遍,又一遍。我给同学看,她们也挑剔着《茕兔》的画风,却还是忍不住的又看一遍。“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并没有仔细的去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但是它就是一遍遍在脑海中回响,萦绕不散。那时候我没有看它的典故,我不知道它是一首弃妇诗,可那种孤独的感觉却轻易的拨响了某根弦。语文老师总是要我们去了解诗歌古文的时代背景,没错,那样的确可以更准确的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可是,我们读诗,很大一部分也是在寻找着自己的情感共鸣。如果不是上语文课,很少会去找一首诗的释义与背景,甚至也很少去关心作者是谁。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这首诗美,就只想一遍遍去读它,去想象感受它的情感,也许会因为不能准确理解它的意义造成偏差甚至就是我自己的想当然,但是我不太在乎这些。因为这样的感情,是我自己的感情,而不只是诗人的感情。当然这似乎对诗歌不太尊重,我也比较少这样完全不懂的瞎想,可是就是喜欢这样一种走偏了的奇怪的欣赏方式。于是看完《茕兔》,在阿皎、昭华与惠姬那种细微又深远的孤独下,我也走偏到了自己的孤独。初二的我,并不真的知道爱情是什么,但这并不妨碍我去想象去理解昭华与惠姬阿皎之间的爱。现在的我并不能准确的记起那时的我到底如何去理解它,但我知道,这种细腻的爱、无奈的爱和那样一个的确让我哭了的结局与那些现代剧本里所谓的“三角恋”“恩怨情仇”是截然不同的。爱并不只是爱情与恋爱。现代剧里编烂了的各种纠葛让人头痛,而阿皎与端华的执着像一首悠长的曲,轻轻地吟唱着,从那个纯粹的古老的世界一直飘扬到了今天。那个时候我第一次发现,漫画的核心不是画风,而是故事。那本《漫友》上的其他画风绚丽被那时的我所喜欢的插画漫画现在我早已忘记,唯有《茕兔》,令人沉吟至今。
看《游园惊梦》的整本已经到了高中。虽然现在看来,那时候夏达无论是画风还是叙述都略显青涩,曾经我也犹豫很久要不要买《游园惊梦》(高中的我依然注重画风,实在不太喜欢那个封面),最后打动我的,我想还是情感。《游园惊梦》不是一本拿来深究细节的故事书,它是像旧时飘来的一阵风,传递着一种若有若无的情感;是那个离我们早已遥远的时间的一声叹息,令人惆怅、彷如梦中,梦醒,似真似幻,不知今夕何年。它只是在传递着诗歌的感情,美的不是绘本画与诗歌的字,而是它们共同创造的一种意境。即便似懂非懂不能把握了解,那样一种感情也足以令人沉醉其中。然后我了解,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要写的滴水不漏无懈可击;情感与意境,才是让故事美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