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把《子不语》1-3重新看了一遍(抱歉我12点起床,下午请自行换算……)。
死亡,时间,自然,人的情感。如果说要找一些关键词来概括子不语,我想这些是的。
连贯着的《子不语》创造了一个和我们的世界相似却又温柔的多的世界,让人很容易沉浸其中,不想再回来。作为单元式的故事,《子不语》的感情是连贯的,每个交错的、延续的故事中绵延的情感中,有一个叫做尊重。
对河流的尊重。对山林的尊重。对动物的尊重。对人的感情的尊重。对无论在人类定义中是否是生命、但我们认为它具有灵气的事物的尊重。
在这个轻浮的世界里,学会尊重,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捕杀动物?砍伐树林?炸山挖石?这么多年来,我们一边说着这是对大自然的不尊重,一边变本加厉的做着这些事,渐渐的好像口号都喊得麻木了,“这些是动物/自然保护协会的事,我们能做什么”。不知是假装看不见,还是真的不在乎了。那些嚷嚷着保护流浪狗流浪猫的志愿者?真矫情,还高速公路上拦车,拦了怎么样,就有人养它们了?都是有检疫证合法的食用狗了。放出来?啧,满大街流浪狗要是哪天发狂咬人了怎么办啊!我也爱狗爱猫啊,想到这些是和我的宠物一样的物种也为他们感到可怜呢,唉,啧啧啧啧……
——但那不是爱。没有尊重的情感,可以是宠溺,可以是怜悯,可以是一时好奇一时新鲜,却称不上爱。你给它吃进口食品,穿手工针织毛衣,玩一般小孩都玩不起的特制玩具,但是万一有天它没能讨得你欢心,你可以毫不留情的一脚踹去,你可以没收一切你【赐予】的东西。甚至有一天你觉得在它身上花这么多钱划不来了,随时都能将它赶出去。那么它对你,只是玩具。你的宠爱可以随予随取,因为你从未正视过它、尊重过它,从未真正付出过感情,虽然你曾到处跟别人说你有多宠它多爱它。
我不是只在说宠物而已。
对于人,这样的情况都已司空见惯,甚至有多少人还在渴望着有这样一个主人来【宠爱】自己,那么我们对人自己都失去了尊重,何谈这片大地上的其他东西。
这片土地不再是土地的颜色,它已变成灰色。灰色象征着,这是人类的地盘了,所以其他的生物需要得到人类的许可甚至怜悯才能被允许在这土地上生活。
害怕流浪的狗伤人吗?这片大地本也属于它们,为何不被圈养在人类的房子里就成了流浪?这一片片灰色连缀在一起,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让他们的生存成为生活而不是流浪?
害怕洪水泛滥吗?筑起那么多堤坝来禁锢它们,试图使它们温顺而“得以被人类利用”,却从没想过它们大部分原本就很温顺,是谁让它们面目全非、忍无可忍?
甚至树林,它们挡道了。多可笑,对不对?树是真正与土相连的生物,它们是土地真正的主人。早在这些说它们挡道的人出生几十几百年前它们就存在在这里,可是突然有一天,它们便挡道了。有那么一些工程,会因为绕开某棵千百年珍贵树木或者某片珍稀树林而改方案超出预算,从而被传为“尊重自然”的美谈,可是在没有被报道的成千上万个工地上,树木被毫不留情砍掉,挖出深深的地基,填入水泥钢筋,建起宏伟的建筑,然后,在上面栽起整整齐齐的花草树木。多可笑,本来挡道的是人类不是?你说这些树更名贵、摆放的造型更美,甚至绿化率并不比之前要低,但是不是这样算的。这是人类的算法。你不能计算,有多少个连接着大地的生命已经消失了。就像你屠杀了这个镇上的居民,然后把另一个城里的居民迁过来,说这些居民数量更多、人也更优秀一样。可惜人们只会说这样比喻很荒谬,虽然荒谬的是他们的算法。
写到这里,我突然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怀疑。现代建筑有着它宏伟的美感,可是那是它建成之后。在那之前,它产生了多少破坏、它的基础又有多么丑陋?当初是《子不语》让我对古建筑产生了兴趣,是世博会让我被现代建筑所震撼,所以我爱上这个专业并进入了这个专业。可是现在再闭上眼睛去想当初世博会的震撼,它们的确很美,充满了人类的力量与智慧,可是那一大片空旷的水泥地,在太阳直射下,也那么令人焦灼。想起每次做模型的时候,拼起了整个房子,然后在场地上洒上草粉、插上几棵树——它们只是点缀罢了。虽然每次都喜欢在建筑中挖个洞,往里面种树种草,几乎成了风格了,可是那也只是想找点安慰吧?“让人更亲近自然”什么的,根本都是假的啊!哪有什么生态建筑自然建筑?这些建筑建成的本身,就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啊!在这个城市住了十多年,我看见它的扩张它的侵占。即使是郊区那些鸟语花香树林密布甚至还有小桥流水的“生态别墅区”,我也看见那本来的山是怎样被推平建上房子又落成最终那样被设计的景观的。富人们所谓的回归自然,回归的也是这样设计出的自然啊!那根本就不是它原来的样子了!不知品种的树木会被毫不在意的砍伐,没有品种的流浪狗流浪猫会被毫不怜惜的宰杀,这都是人类做出的选择,那么人类所谓的“人生来平等”、“不分三六九等”,你觉得可以相信吗?如果人还在选择着其他生物的血统品级,你觉得人可能不为自己分个三六九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