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笔记吧 关注:4,716,609贴子:101,885,985

回复:【古物】历史文物有多时髦,我们的古人有多潮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49.嵌绿松石象牙杯
商代。骨器。高30.5厘米。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这件嵌绿松石象牙杯为商代饮酒器。整体均用象牙根段制成,杯身上雕饕餮和夔纹,并以绿松石镶嵌,造型精巧,雕工高超,是不可多得的商代艺术珍品。
这件象牙杯的雕刻极费心思。工匠因才制器,先是雕好杯身及手柄,然后将杯内外打磨平整光滑,再描绘好纹饰,接着用刻刀雕出各组纹饰,最后用配制好的绿松石镶嵌于表面。
ps:这件精美的象牙制品出土于妇好墓
关于妇好的历史记载很少。所知的是武丁通过娶临近部落的女人以获得他们的信任,妇好是武丁六十多名各地妻子中的一名,她所在的部落自称商方。武丁对妇好很宠幸,并册封给她帝国边缘的封地。妇好被现代学者熟知主要源于殷墟的商朝甲骨文题词。这些记录显示妇好不仅是当地商方最高等级的女祭祀,还是一位能善于打仗的女将军,殷墟的甲骨文记录了她攻克了周边诸多方国,这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90楼2014-02-28 17:13
回复
    50.晋侯苏“编钟”
    16件编钟上均有铭文,为利器刻凿,刀痕明显,共355字。铭文可以连缀,完整记载晋侯苏受命讨伐夙夷的过程。铭文叙述周王三十三年,周王亲征东国,南国。晋王稣(左鱼右木)奉命征伐夙夷。晋侯稣率领晋军奋勇作战。周王召见晋侯稣,亲赐马匹、美酒和弓箭。晋侯稣制作这套编钟以弘扬天子美德。晋侯稣钟铭文所记载的战争,史籍中无从查考,对研究西周历史和晋国历史极为重要。此外铭文中的记时历日对西周的断代研究也有重要价值。
    ps:这个编钟的发现历史也很曲折,一共十六件,其中的14件由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从香港古玩市场上发现,另外两件由考古发现所得。
    改革开放以后的十年里,文物走私之猖獗……
    不过这个东西弹奏出来别有一番韵味,也是非常好听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91楼2014-02-28 17:15
    回复
      51.大克鼎
      中国青铜重器中,大盂鼎和大克鼎,是两件被称为“重器鸿宝”的西周铜鼎,与毛公鼎一道,并誉为“海内三宝”。如今,这三只宝鼎分别藏于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
      腹内壁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前段14行有阳线格栏,后段格栏制范时除去。洋洋洒洒,无论在布局书写上、还是铸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字体工整而不失灵动,笔势圆润而不失劲健,呈现出一种雍容舒展的风尚。
      铭文内容大意可分为两段,主要叙述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前段是克歌颂祖先师华父谦逊的品格和美好的德行,能够辅弼王室,靖远安内,周王追念其功绩,任命师华父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出传王命,入达下情;后段是周王的册命辞,重申了对克官职的任命,并赏赐礼服、土地、奴隶、僚属和乐队,于是克叩拜谢恩,称颂天子的美德,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这篇铭文历见著录,流传有绪,一向被视作研究西周经济制度和奴隶制度的珍贵史料。



      来自Android客户端92楼2014-02-28 17:17
      回复
        52.太保鼎
        据考证,此件太保鼎是西周成王时的重臣召公奭所铸造的。听闻全国的文物当中,只有6件有“太保制”字样的文物。



        来自Android客户端93楼2014-02-28 17:18
        回复
          53.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原谅我,当Google出这个图片的时候,我就==!有点破了吧)
          这件朱漆碗出土时有所残损,但仍能看出形制。此碗由一块木头镟挖而成,碗壁较厚,口部微内收,腹部弧线较深。碗底圈足较高且略外撇。碗表面呈朱红色,略有光泽。
          此碗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圈足和外壁上涂的朱红色涂料。出土时,这层薄薄的涂料剥落得很严重。经过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专家们确定这就是天然生漆。这一发现表明早在六、七千年之前,中国长江流域的人们已将天然漆用于装饰生活器具的表面。


          来自Android客户端95楼2014-02-28 17:28
          收起回复
            54.良渚出土“玉琮王”
            这件玉琮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
            根据《周礼》记载,“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琮是一种用来祭祀地神的礼器。
            ……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瑰宝。



            来自Android客户端96楼2014-02-28 17:29
            回复
              55.淅川出土“云纹铜禁”
              为承置酒器的案,类似于现代人用的茶几和案台。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铜禁四周以透雕的多层云纹做装饰,通透性较好,似天空飘浮的朵朵白云,禁身的上部攀附着12条龙形异兽,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ps:这是古代“土豪版”餐桌。


              来自Android客户端98楼2014-02-28 17:54
              收起回复
                56.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
                此壶原为一对,一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河南省博物馆。
                莲鹤方壶1923年出土于中国中部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的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墓葬。它以自身清新独特的艺术特色,反映出当时装饰工艺发展的新走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0楼2014-02-28 17:56
                回复
                  战国。楚国青铜炊器, 又此鼎在数千件楚器中最为雄伟,特冠一“大”’字,是现存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这件鼎器的“大”,可以看下图:
                  从出土到现在,沿口的十二字铭文,至今尚有六字一直未被破译,也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来自手机贴吧103楼2014-02-28 18:04
                  收起回复
                    59.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这双漆木屐长20.7厘米,宽9.6厘米,厚0.9厘米,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漆木屐,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这双漆木屐的发现,表明漆木屐并非最早由日本人发明,而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
                    这件漆木屐的样式与现代木屐相似。屐板和屐齿由一块木板刻凿而成。屐板前后圆头,略呈椭圆形;屐齿为前后两个;系孔有三个,前端一个,后端两个,彩绳早已腐朽不见。ps:良渚发掘中就曾出土过木屐,说明在4000年前中国古人已开始穿木屐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木屐的盛行时期。这个时期的木屐不仅用于出行,还用于家居。文献中对此有诸多记载。而此时的木屐样式也富于变化。据说,南朝宋永嘉太守谢灵运创造了一种活络木屐,前后齿均可拆卸,便于登山,史称谢公屐。
                    唐代木屐传到日本。
                    宋代,妇女因缠足之故,多不穿木屐。而男子穿木屐大都在雨天,充当雨鞋。穿着木屐的宋人形象,在宋画《归去来辞图》中有所描绘。明清时期之后,传统木屐慢慢淡出中国人的视线。
                    【我个人真心觉得木屐不好穿啊】


                    来自手机贴吧104楼2014-02-28 18:05
                    收起回复
                      60.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
                       三国(吴)。盛食器,直径24.8厘米、高3.5厘米,木胎,盘内壁及底髹红漆,外壁及底髹黑红漆,内外颜色有区别。漆盘内的画面分为三部分:上面为宴宾图;下面为出游图;中间部分又包括三个画面:右侧为驯鹰图、中间为对弈图、左侧为梳妆图。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现藏于:马鞍山市博物馆 。
                      朱然墓出土的大量漆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三国时期崇尚使用漆器的习俗没有改变,在宫廷、豪族中依然以漆器作为生活中的奢侈品。
                      【漆器现在还是很贵吗】


                      来自手机贴吧105楼2014-02-28 18:07
                      回复
                        稍后吃完早餐再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1楼2014-03-01 10:01
                        回复
                          61.司马金龙墓出土“彩绘人物故事漆屏”
                          司马金龙墓: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与其妻姬辰的合葬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1965~1966年大同市博物馆发掘。据出土墓志记载,姬辰死於延兴四年(474),司马金龙死于太和八年(484)。司马金龙是降附于北魏的西晋皇族,深受宠信,官爵和谥号为“使持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羽真司空冀州刺史琅琊康王”。
                          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为木质漆屏风,上绘有多幅人物故事画,色彩艳丽,线条清晰。这一漆屏既是魏晋时期漆器珍品,又是北魏绘画史上的佳作。
                          此漆屏由木板构成,出土时早已朽散。现存较为完整的木板共五块。每块木板长约8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2.5厘米。木板两面均涂满朱漆,然后以黑漆勾勒成画,但屏风朝下一面腐蚀严重,难辨原貌,只有向上一面保存较完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2楼2014-03-01 10:23
                          收起回复
                            64.常阳太尊石像
                            唐。石雕。高1.5米。原在山西运城安邑,后藏于山西博物馆。
                            该造像取料白石,雕成后通高1.5米。天尊头戴金冠,身穿法衣,右手持扇,左手扶几,盘坐于长方石座上。造像面容饱满,衣纹清晰,神态和穆,气度不凡,足见当时道教造像技艺的成熟以及盛唐时期的雍容之风。石座下还刻有铭文和供养人姓名,表明年代和造像因缘。 由于历史原因,唐代道教造像流传后世的十分少见。除了这尊常阳太尊石像外,尚有四川青城山天师洞三皇像和玉女泉摩崖造像等唐代道教造像存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5楼2014-03-01 10:27
                            回复
                              66.曾侯乙“编钟”
                              编钟上有铭文“曾侯乙作持”,因此得名曾侯乙编钟。 6个铜铸佩剑武士和8根圆柱承托住整个编钟,形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有246个。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总量重达5吨,是中国出土的最大的青铜编钟。
                              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自C2至D7,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音色十分优美。每个钟可以敲出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且互不干扰,亦可同时敲击产生和声。全套编钟可以发出低音、中音和高音三种声音,并可以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 (考虑到有懂音乐的人,还是把这段放上来吧,虽然我一点都没看懂,除了最后一句Do-re-mi,)
                              钟上大多刻有铭文,上层19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45枚钟上不仅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 (曾侯乙好贴心!!)ps;曾侯乙编钟要比上面介绍的那个晋侯苏“编钟”知名很多。
                              ------------------补充分割线-------------------------
                              pps:曾侯乙,中国战国时期曾国(今湖北随州一带)之首领,名乙。曾国的一位名字叫做“乙”的侯爷,可以这么理解。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8楼2014-03-01 10:3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