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微风入紫禁吧 关注:145贴子:5,732

【存个东西】振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入体


1楼2014-03-07 18:27回复
    一、顺治五杀背后的福临泪
      明崇祯十六年,也即清崇德八年(1643年)的八月九日,清太宗皇太极驾崩。八月二十六日,六岁的皇九子福临继位,第二年元月元日改元顺治。顺治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作为统一政权的清,福临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多重压力。我们略微梳理一下:
      外部压力:农民军和南明政权的抵抗势力、因为风俗和信仰等多方面造成的汉人反抗。
      内部压力其实更多,稍有不慎福临就会成为第一也是最后一位入关的皇帝,其内部压力有:对皇权的争夺、皇权与满清贵族势力的争夺、汉族官员与满族官员的冲突、汉族官员的忠诚度问题、降清官员的贪污和权斗陋习对于满族尚武精神的“腐蚀”等等。这一切,对于六岁的福林来说,根本没有办法承担。
      为此,他的母亲和他叔叔为他承担了起来,由此,顺治朝一分为二——顺治亲政前与亲政后。
      顺治元年到七年,清朝的实际权力掌握在摄政王皇叔多尔衮手中。顺治七年的十二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多尔衮在古北口外喀喇城行猎途中病亡。顺治帝由此亲政,时年不过13岁。然而,经历了无数血雨腥风,并在那位善于权谋的母亲的悉心指导下,他在那个历史时代已经完全成熟了。要知道,那个时候即使是普通百姓的儿子,也已经到了娶妻的正常年龄。
      顺治八年,勤政不过月余的福临,便对多尔衮进行了全盘否定。否定的标志之一就是恢复了被多尔衮废除了的巡按制度。在吏治问题上,恢复巡按制度是顺治朝乃至整个清史中非常显著的一次改革。其意义仅次于“养廉银制度”的建立。然而,“巡按制度”(近日中央巡视组的历史前身)随着顺治的死亡而被彻底抛弃了,否定它的高官们经常举下面两件案例作为否定的理由之一


    2楼2014-03-07 18:28
    回复
      周世科拘捕陈亨的理由很简单,有人告他强夺百姓的土地据为己有。本来案情非常简单,但周世科就是看不惯陈亨,陈亨乃是前明知府,想起自己在前明官场屡遭排挤,一直是个八九品的比芝麻还小的小官儿,他就对这位四品知府恨得牙根儿痒痒的。
        不过,今天,周世科决定放了陈亨,这半个月的折磨,陈亨的丑态尽显,周世科的气儿也消了大半。特别是,原告被告两家的重礼另周世科决定释放陈亨。
        既然决定放,那就来个痛快的。陈亨的惊恐之心还没消停,就听到了判决:陈亨归还侵夺的土地,罚银二百两之后被释放了。
        周世科放了陈亨之后,正想去后堂休息,突然听到有人来报,东城外来了三个可疑人与守城官兵发生了冲突,他们非要进入福州城,希望巡按大人前往处理。本来,进城出城事件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禁止入城?为什么还要劳烦“代天子出巡”的巡按出面?
        原来,顺治四年(1647年),广西道御史周世科巡按福建。来到福州城后,周世科为了防止晚明残余势力捣乱,更重要的是树立自己的威信。他严令“以后城外百姓不得进入城中,防止朱氏余孽趁机入城捣乱。明日张贴告示之后,凡是城外百姓入城者皆是乱党。”


      4楼2014-03-07 18:30
      回复
        这一下,可苦了城内外的百姓。城外百姓中有许多人都是靠城内人的各种需用如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还有各种粪便肥料等等。还有一些人更倒霉,城内的百姓出城办事欲入城也不能。有些人为此便与守城官兵争吵起来,周世科闻听立刻命兵勇将百姓抓起。更令人惊骇的是,周世科竟然想到了各种令人发指的手法,以树立自己的威严。
          就在审理陈亨案件的时候,福州城城外来了三个人,他们风尘仆仆、面带倦容,但即使如此,也看得出来三人不是普通农家人。“站住!”守门官兵冷冷地说着,“干什么!”其中一人瓮声瓮气地回道。“现如今难盗匪横行,严禁闲杂人等进入。”守门官有恃无恐地嚷着。
          “老子回家看娘,有何不可!”那人毫不示弱,似乎背景很深厚的样子。守门官一看,也不禁一愣。“你是什么人?如此蛮横!”守门官的语气显而已经放软了。
          “老子是啥,你管得着吗?我就是想回家看老娘。”说着,这个人就要闯。守门官一看,心道“看这三个大汉的样子,准是当兵的。说不定是逃兵,要不然他咋不敢报上姓名?”说着,守门官断喝一声“来人呀!他们给我抓起来。这三个人不是乱匪就是逃兵!抓!”


        5楼2014-03-07 18:30
        回复
          壮汉一听,怒吼一声“老子不是逃兵,只是想进城看看我的娘,看完了就走。你们不要拦我!”说着,硬是闯了进去,后面两个人紧随其后。这时,守城的官兵们蜂拥而出,将三人紧紧围住。尽管,这三个人奋力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猛虎敌不过群狼。那壮汉,看有些不支,连忙对其中一人高喊“老三,快走,老二掩护。”那个被称作“老三”的人犹豫了一下之后,断喝数声,在老二的协助下杀开一条道路,跑了出去。那壮汉则一人独自力敌守门兵将,最终被擒。过了半个时辰,追赶壮汉同伴的人回来了,推推搡搡地把那个掩护的人抓了回来。
            这时,巡抚周世科骑着高头大马,来到了城门前,问明缘由之后,厉声呵斥道“你这个逃兵!还敢如此放肆!来人呀,把这两个家伙用重刑,让他们尝尝对抗王法的滋味!”
            守门将一听,“大人,用哪个刑?大青蛙、穿心磨还是拨云见日?”
            “给那个打掩护的上个大青蛙,那个带头的嘛就来个拨云见日!”
            “好好,好。”守门兵将们的笑容透着淫邪。


          6楼2014-03-07 18:30
          回复
            说完,一名守城士兵举着火把来到壮汉面前,用火把去烧壮汉的阴部。与此同时,负责掩护的那个人已经被放到了一块大门板上,有守门兵用钉子正在钉,随着一声声痛苦的哀号声,钉子被楔入,手和脚各两支钉子。然后把门板放到太阳下暴晒。
              周世科,作为一名南明降臣,在心理上受着沉重的煎熬。他用这种自甘堕落来压制百姓们对他投去的异样的目光,这是那个时期汉人官员们的普遍的一种心理。或用极端残酷的刑法来获得表面上的沉浮,或以贪腐来麻痹自己的神经。周世科还有一种叫做“穿心磨”的残酷刑罚。把削尖的木头种在地上,把人的大腿从上往下一摁,木头穿大腿,然后用人或用手推或用脚踹动,让人围着木头转动。


            8楼2014-03-07 18:31
            回复
              人们那撕心裂肺地喊叫声,让他兴奋。然而,这样的心理变态在任何时代都不会长久。他越是疯狂越是容易被消灭。为了让百姓对他彻底臣服,他开始打击权贵,也可以说,在他疯狂的同时,他也希望自己尽快灭亡。自杀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没有勇气,因此,他希望引入其他势力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不仅仅是百姓受到他的淫威,就是官员也是如此。例如松江府知府陈亨、前户部主事林宏衍、处州府知府郑奎光等或锁拿到官、或锁链捆绑,虽然这些人最终都交钱免罪,但官民的共同反对,使其灭亡的时候即将到来。
                第二年五月陈泰、郑佟、李率泰等进兵福州,周世科立刻要求三人剿灭乱民,李率泰等人一听勃然大怒,大声咒骂周世科。三人将周世科捉拿下狱。1649年八月,以“贪婪无忌,屡用非刑杀人”处斩。


              9楼2014-03-07 18:31
              回复
                王士琦、章奏满脸堆笑,将二百两银子的银票塞给了刑部司官贺绳烈。“多谢,贺大人呀,烦请贺大人在顾大人面前多多美言,我们日后定当效劳。”“哈哈。二位多礼了,官场讲究的就是人脉,日后咱们都在一起,互相扶住也就是了。来,我带你们去见巡按大人!”
                  贺绳烈领着二人前往顾仁的私宅,拍门进入,家人领着三人到了内堂。王士琦和章奏一看顾仁站起了身来迎接二人,二人顿时心中一阵暖流,连忙跪倒在地“小人,参见顾大人。”顾仁连忙用手相掺,“二位,快快起来,这里不是官衙是我的私宅,不必拘礼,不必拘礼。”说着,左右双手拉住二人步入了客厅。
                  三人分宾主落座之后,贺绳烈冲着古人微微一笑。顾仁立刻会意,朗声一笑“我正缺少得利书办,正在为此事伤神,不想你们二位高才有此意向真是另我将愁云抛出云霄之外呀。”“哪里哪里,还望大人多多指点。”“你们二人谋求书办一事,没有任何问题。像你们这样的人才,我不用难道还让给别人!”“是呀是呀”贺绳烈笑道。


                11楼2014-03-07 18:31
                回复
                  顾仁送走了章冕,立刻翻脸反而污蔑行贿,章冕被抓。为了彻底灭口,顾仁首先违反原则,将此案的审理地点由顺天府改为正定府,远离京城后以便杀人灭口。章冕在基层工作许久,很有经验而且有反侦查能力,为此,他决定上京告御状,因为和押送他的差役平时关系很好,在去正定的路上章冕设法逃脱。
                    除了强索贿赂大罪之外,顾仁的其他罪证还有:让工作人员为自己干私活;将禁止录用人员给与录用等。


                  13楼2014-03-07 18:32
                  回复
                    除了强索贿赂大罪之外,顾仁的其他罪证还有:让工作人员为自己干私活;将禁止录用人员给与录用等。
                      顺治皇帝听说之后,勃然大怒。平时,有些人知道皇帝对巡案们非常器重,因此,不敢说。但大部分人都是看着哈哈笑,因此,也就不愿意说。顺治万万想不到,被自己寄予厚望的巡按们竟然如此履行自己的誓言。顺治愤怒了,要求从重从快地审理此案。
                      章冕宫门前自杀后的第四天,即十一月二十三日,刑部上奏,顺治核准,判处顺天巡案顾仁、刑部司官贺绳烈,因贪赃、受贿、陷害无辜罪判处死刑


                    14楼2014-03-07 18:32
                    回复
                      3.判决书原文和背景人物介绍
                        (1)周世科
                        ①案由:贪婪无忌、非刑杀人,激发民变
                        ②被告:福建巡按周世科(品级:七品)
                        ③原告:陈泰、李率泰
                        李率泰(?—1665年),字寿畴,汉军正蓝旗人,李永芳子。初名延龄,年十二开始服侍太祖努尔哈赤,赐名率泰。十六岁时,与爱新觉罗家族的宗室女为妻。其后跟随太宗皇太极征讨四处。顺治元年四月跟随多尔衮入关,独自领兵在鲁豫大地与李自成的部将赵应元交战。顺治二年,跟随豫亲王多铎攻占潼关后南下进攻南明政权。
                        顺治三年,跟随端重亲王博洛平浙江、福建,授世职二等阿达哈哈番兼拖沙喇哈番。五年,郑彩进攻福建漳、泉诸郡、福州等地,李率泰领兵迎战,而周世科案即在此背景下发生。
                        顺治十三年,加太子太保,调闽浙总督。十六年,坐事夺世袭爵位,但仍任总督一职。康熙五年病故,谥忠襄。


                      15楼2014-03-07 18:32
                      回复
                         4.点评:延续了三百年的巡按制度何以被打入历史冷宫——顺治与满洲贵族间的厮杀
                          周世科一案,并无太多政治背景。还属于传统的经济、治理案件。然而,其背后的明朝降臣的处理问题则显得非常棘手。明朝曾经是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大国、强国,满清之所以入关,其根本原因在于明朝内部的问题极为严重。在这其中,吏治问题是核心。满清入关后,在利用和清理、防范降臣方面煞费苦心。
                          最终,当满清在生存危险期渡过之后,便开始对降臣问题予以解决。降臣主要分三部分:东北降臣、北方降臣、南方降臣三大体系,最令其放心的无疑是东北降臣,最令其不放心的就是南方降臣。即使到了康熙末年,满清入关已经快百年了,这块心病仍然没有去除。一方面南方降臣在才学上最优秀,治理国家的水平上也最好,见识最广、能力最深,清廷不得不倚重。然而,另一方面,他们又对其深深地怀疑。由此,清初顺治帝时代,便有了“南党案”,从中既可以看出顺治对陈名夏的袒护,又可以看出对南方汉人的集体不信任感。
                          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之后,关于吏治问题有了较为系统完善的规划,其间的“中央巡视组”颇为引人注目。如今,我们已经对于“中央巡视组”这个词汇不再陌生了。其实,“中央巡视组”在历史上是有源头的,那就是——巡按制度。


                        18楼2014-03-07 18:33
                        回复
                          “中央巡视组”在历史上是有源头的,那就是——巡按制度。
                            巡按制度在明朝
                            巡按初次在历史上露面是在唐朝,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李隆基派官巡按天下风俗黜陟官吏,但具体案例和操作却鲜见历史档案。由此,巡按御史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
                            623年后的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七月癸丑(8月23日),朱元璋派出的各路专司监察的寻访御史中的谢恕,更是以“欺隐官租”的“贪污”罪名抓了一百九十余名官吏。但这一时期,朱元璋并没有将巡按御史作为一项制度建设。


                          19楼2014-03-07 18:33
                          回复
                            到了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既为了监视天下官员,又为了吏治,朱棣将“御史分巡天下,为定制”。规定:永乐将全国分为十三省每省为一道,共设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巡按御史由监察御史中选出,每名巡按的产生都要经过甄选,都察院挑选出两名候选人后到皇帝面前接受考核,由皇帝钦点后重点交谈。每年八月出巡,官制七品。但因为是“代天子巡视”监察省州县各级官吏,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特权。
                              封建社会的巡按制度和今天我们的中央巡视组制度,在原则上是有根本区别的,前者是为了保证皇权稳固,后者则是为了吏治清明有效率最大化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必须要明确。
                              在具体执行上,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职位级别。巡按的级别是七品(县令),而中央巡视组的组长级别是(副)部级。


                            20楼2014-03-07 18:33
                            回复
                              明朝之所以这样设置,主要是为了保证查案人员不会因为贪恋权位、级别而对贪官污吏手下留情。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因为级别过低,而受到诸多掣肘。在官僚制度下,品级大小往往非常重要,俗话说得好“官大一级压死人”!里面有许多需要遵从的潜规则。有些巡按就是因为轿子让路的问题而被拉出轿子被揍一顿;有些品级大的官员或者普通满人则对巡按冷言冷语拒不合作,更有的人当着巡按面拿着被赏赐的银两,大呼“丢不起这个人”边说便扔了银子。由此可见,如低薪不能养廉一样,巡按制度这个当初的制度设计也并不完善。
                                在朱元璋、朱棣父子这样强悍的帝王的指挥下,巡按制度基本上起到了正能量,对于明初的吏治清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作为检查制度的一个内容、作为整个官僚体系中的一部分,如果整个官场黑透了,那么巡按御史也不会逃脱历史宿命。为此,巡按腐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再加上明中后期(嘉靖时期),巡按御史的权力越来越大,在巡视地方的时候往往与巡抚、布政使等发生了激烈冲突。巡按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但不可否认,在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巡按对于阻止吏治堕落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1楼2014-03-07 18: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