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顺治五杀背后的福临泪
明崇祯十六年,也即清崇德八年(1643年)的八月九日,清太宗皇太极驾崩。八月二十六日,六岁的皇九子福临继位,第二年元月元日改元顺治。顺治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作为统一政权的清,福临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多重压力。我们略微梳理一下:
外部压力:农民军和南明政权的抵抗势力、因为风俗和信仰等多方面造成的汉人反抗。
内部压力其实更多,稍有不慎福临就会成为第一也是最后一位入关的皇帝,其内部压力有:对皇权的争夺、皇权与满清贵族势力的争夺、汉族官员与满族官员的冲突、汉族官员的忠诚度问题、降清官员的贪污和权斗陋习对于满族尚武精神的“腐蚀”等等。这一切,对于六岁的福林来说,根本没有办法承担。
为此,他的母亲和他叔叔为他承担了起来,由此,顺治朝一分为二——顺治亲政前与亲政后。
顺治元年到七年,清朝的实际权力掌握在摄政王皇叔多尔衮手中。顺治七年的十二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多尔衮在古北口外喀喇城行猎途中病亡。顺治帝由此亲政,时年不过13岁。然而,经历了无数血雨腥风,并在那位善于权谋的母亲的悉心指导下,他在那个历史时代已经完全成熟了。要知道,那个时候即使是普通百姓的儿子,也已经到了娶妻的正常年龄。
顺治八年,勤政不过月余的福临,便对多尔衮进行了全盘否定。否定的标志之一就是恢复了被多尔衮废除了的巡按制度。在吏治问题上,恢复巡按制度是顺治朝乃至整个清史中非常显著的一次改革。其意义仅次于“养廉银制度”的建立。然而,“巡按制度”(近日中央巡视组的历史前身)随着顺治的死亡而被彻底抛弃了,否定它的高官们经常举下面两件案例作为否定的理由之一
明崇祯十六年,也即清崇德八年(1643年)的八月九日,清太宗皇太极驾崩。八月二十六日,六岁的皇九子福临继位,第二年元月元日改元顺治。顺治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作为统一政权的清,福临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多重压力。我们略微梳理一下:
外部压力:农民军和南明政权的抵抗势力、因为风俗和信仰等多方面造成的汉人反抗。
内部压力其实更多,稍有不慎福临就会成为第一也是最后一位入关的皇帝,其内部压力有:对皇权的争夺、皇权与满清贵族势力的争夺、汉族官员与满族官员的冲突、汉族官员的忠诚度问题、降清官员的贪污和权斗陋习对于满族尚武精神的“腐蚀”等等。这一切,对于六岁的福林来说,根本没有办法承担。
为此,他的母亲和他叔叔为他承担了起来,由此,顺治朝一分为二——顺治亲政前与亲政后。
顺治元年到七年,清朝的实际权力掌握在摄政王皇叔多尔衮手中。顺治七年的十二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多尔衮在古北口外喀喇城行猎途中病亡。顺治帝由此亲政,时年不过13岁。然而,经历了无数血雨腥风,并在那位善于权谋的母亲的悉心指导下,他在那个历史时代已经完全成熟了。要知道,那个时候即使是普通百姓的儿子,也已经到了娶妻的正常年龄。
顺治八年,勤政不过月余的福临,便对多尔衮进行了全盘否定。否定的标志之一就是恢复了被多尔衮废除了的巡按制度。在吏治问题上,恢复巡按制度是顺治朝乃至整个清史中非常显著的一次改革。其意义仅次于“养廉银制度”的建立。然而,“巡按制度”(近日中央巡视组的历史前身)随着顺治的死亡而被彻底抛弃了,否定它的高官们经常举下面两件案例作为否定的理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