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妮除了演唱陕北民歌外,还翻唱了一些经典的民歌,其中她2012年在宁夏吴忠演唱的“我的祖国”就很好地展现了她的演唱风格。
“我的祖国”一曲诞生于1956年,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当年的词曲作者乔羽和刘炽为了完成电影导演沙蒙“将来片子没有人看了,这首歌还有人唱”的愿望,选择了与电影故事紧张气氛截然不同的温馨风格,以“一条大河”为引子,牵出了大家对自己家乡的回望与眷恋。为了曲风与歌词一致,刘炽将自己紧锁在寝室里,反复聆听当时最为流行的十几首歌曲,从中寻找出与歌词非常契合的旋律。歌曲创作成功后,长影请了当时一批国内擅唱民歌的歌唱家试唱,结果都不太满意。乔羽忽然提出:“怎么不请郭兰英来?”郭兰英来了,一试,在场的人都拍手叫好!录音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的,郭兰英的演唱使参加录音的工作人员的眼里噙满了泪花。第二天,电台便向全国播放了这支歌。迅即,神州万里都回荡起“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旋律。
这是歌曲诞生的真实故事。那么为什么郭兰英能最终胜任并让这首歌58年经久不衰呢?这主要是源于郭兰英的演唱风格。百度百科中有人这样叙述:
郭兰英的演唱风格非常符合传统戏曲的艺术处理方式,她著名的《我的祖国》就是一例。“一条大河波浪宽”,前三字如唱似念,轻轻送出,亲切如说话;“河”字是个略高的音,音不放足,前面略为收敛,在字尾即将转如下一字前才稍为加强——需要注意的是,“河”字在她嘴里不象一般人唱的那样是简单两个音符,而是字头部分稍带下倚音,符合四声,字的末尾稍向下带,这两个地方不能没有(缺乏民族味道),更不能过头(会非常滑稽),这个尺度很难掌握,也正是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民族唱法的精微之处;“波浪”二字,前字轻柔,“浪”字是高音,唱得挺拔舒展,音量稍有增强,与“波”字形成对比,但并不过分;“宽”字平出,似乎平实无奇,实际上大有讲究——一般的歌唱在字尾都是渐弱收音,但戏曲包括郭兰英的演唱却不是这样,在一个乐句完成之前如果没有什么花腔,则尾音多是“煞”住的,而不是渐弱结束。象本例中每一句的末字(多是中低音)就是,如第一段头句的末字“宽”、第四句的末字“帆”,力度和音量自始至终都很均匀,舒展大方,使整句唱能够立得住,托得起;个别字如“香两岸”、“岸上住”的末字,甚至是字头轻起,从字腹开始力度和音量渐强的,与下一句一气呵成,气势的衔接非常出色。她的其他歌曲也大多保持了类似的特点。戏曲唱段大多是符合这种“高音轻过,低音重煞”的风格的,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地方需要特别效果而采取破格的艺术处理。有人说郭兰英的唱法太老了,那是因为她的字音保持了太多的山西地方色彩——奇怪的是,地方色彩越浓郁,唱出来越有味儿,如今的所谓民族唱法倒是打破了地域性,能够演唱范围更广的曲目,可就是少了民族语言应有的韵味,而其吐字行腔之考究,那种浓郁的味道却是需要慢慢品味的。中国唱法本来就是一杯浓茶,当然不能唱出可乐的味道来。
56年后,有一个陕北走出来的民歌手演唱了这首许多歌唱家演唱过的歌曲,她一出口就让人想起了当年的电影“上甘岭”,想起了郭兰英。她的演唱风格太像了。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二妮的演唱风格中有着和郭老师一样的要素——那就是戏曲,多种地方戏曲的熏陶,戏曲已经根植在二妮的艺术风格中,这也是二妮歌中传情的秘籍,也是她不同于其他歌手的重要原因。同时,这也是中国民族唱法有别与其他唱法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的祖国”一曲诞生于1956年,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当年的词曲作者乔羽和刘炽为了完成电影导演沙蒙“将来片子没有人看了,这首歌还有人唱”的愿望,选择了与电影故事紧张气氛截然不同的温馨风格,以“一条大河”为引子,牵出了大家对自己家乡的回望与眷恋。为了曲风与歌词一致,刘炽将自己紧锁在寝室里,反复聆听当时最为流行的十几首歌曲,从中寻找出与歌词非常契合的旋律。歌曲创作成功后,长影请了当时一批国内擅唱民歌的歌唱家试唱,结果都不太满意。乔羽忽然提出:“怎么不请郭兰英来?”郭兰英来了,一试,在场的人都拍手叫好!录音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的,郭兰英的演唱使参加录音的工作人员的眼里噙满了泪花。第二天,电台便向全国播放了这支歌。迅即,神州万里都回荡起“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旋律。
这是歌曲诞生的真实故事。那么为什么郭兰英能最终胜任并让这首歌58年经久不衰呢?这主要是源于郭兰英的演唱风格。百度百科中有人这样叙述:
郭兰英的演唱风格非常符合传统戏曲的艺术处理方式,她著名的《我的祖国》就是一例。“一条大河波浪宽”,前三字如唱似念,轻轻送出,亲切如说话;“河”字是个略高的音,音不放足,前面略为收敛,在字尾即将转如下一字前才稍为加强——需要注意的是,“河”字在她嘴里不象一般人唱的那样是简单两个音符,而是字头部分稍带下倚音,符合四声,字的末尾稍向下带,这两个地方不能没有(缺乏民族味道),更不能过头(会非常滑稽),这个尺度很难掌握,也正是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民族唱法的精微之处;“波浪”二字,前字轻柔,“浪”字是高音,唱得挺拔舒展,音量稍有增强,与“波”字形成对比,但并不过分;“宽”字平出,似乎平实无奇,实际上大有讲究——一般的歌唱在字尾都是渐弱收音,但戏曲包括郭兰英的演唱却不是这样,在一个乐句完成之前如果没有什么花腔,则尾音多是“煞”住的,而不是渐弱结束。象本例中每一句的末字(多是中低音)就是,如第一段头句的末字“宽”、第四句的末字“帆”,力度和音量自始至终都很均匀,舒展大方,使整句唱能够立得住,托得起;个别字如“香两岸”、“岸上住”的末字,甚至是字头轻起,从字腹开始力度和音量渐强的,与下一句一气呵成,气势的衔接非常出色。她的其他歌曲也大多保持了类似的特点。戏曲唱段大多是符合这种“高音轻过,低音重煞”的风格的,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地方需要特别效果而采取破格的艺术处理。有人说郭兰英的唱法太老了,那是因为她的字音保持了太多的山西地方色彩——奇怪的是,地方色彩越浓郁,唱出来越有味儿,如今的所谓民族唱法倒是打破了地域性,能够演唱范围更广的曲目,可就是少了民族语言应有的韵味,而其吐字行腔之考究,那种浓郁的味道却是需要慢慢品味的。中国唱法本来就是一杯浓茶,当然不能唱出可乐的味道来。
56年后,有一个陕北走出来的民歌手演唱了这首许多歌唱家演唱过的歌曲,她一出口就让人想起了当年的电影“上甘岭”,想起了郭兰英。她的演唱风格太像了。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二妮的演唱风格中有着和郭老师一样的要素——那就是戏曲,多种地方戏曲的熏陶,戏曲已经根植在二妮的艺术风格中,这也是二妮歌中传情的秘籍,也是她不同于其他歌手的重要原因。同时,这也是中国民族唱法有别与其他唱法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