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吧 关注:54,731贴子:311,092

新人发一贴,都是胡说的,别当真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咱替魏延翻一案,
一部《三国演义》,读者何止千万。诸位读者怕也不是只读一遍。
俺也读《三国演义》,从初中开始,直至今天,仍然在读。我读《三国演义》,并不是因为它的文学价值有多高,因为咱不懂文学。更不是为了学着带兵赴疆场,因为咱不是元帅将军,而是小人物一个。就是因为这部小说是一部接近历史的小说。看一遍有一遍的味道!
《三国演义》塑造人物过千,个个都有特点,这不能不说那个罗老头有些能耐。小说写得热闹些咱赞成,不然谁看?所以适当虚构一些情节也是很好滴。但是俺认为在有些地方你不能弄得彻底翻了个。咱也不知罗老头喜欢谁,厌恶谁。反正有的被他毫无道理地拔高了,而有的又被他绝不留情地贬死了。
别人先不说,今天单说那个魏延。诸位千万别小看那个魏延,他可是《三国演义》里决不可忽视的家伙。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可以说文韬武略他都有。虽不在五虎上将之列,但能耐却不比五虎上将低。若弄个六虎上将,肯定就有他了。这可能是因为受名额的限制,或者是因为那时他还属于一个小字辈?自他死后,蜀中无大将,谁都知道。可他也是一个比较狂的人物。有点类似关羽。外表也像,是个红脸汉,面如重枣嘛!哈!还有呐,两人虽然姓不同,名字却是差不多。关云长,魏文长,你看巧合不巧合。
魏延对刘备的忠诚是绝不容怀疑的,对刘氏江山那是忠心耿耿的。他对刘备的崇拜也是绝对真切的。魏延对刘备和刘氏江山的忠诚,从少到死,一直未变。直到他被那个从西羌来的杂种叫马什么呆的暗害之前,还是想着刘氏江山的存亡。反过来,刘备对他也是相当信任的,对他的能力也是相当认可的。对刘备这个所谓的皇叔,本人并不看得上眼,可单单在对待魏延的态度上,让俺看到刘备的识人用人的眼光比那个摇鹅毛扇的大吹强多了。
“脑后有反骨”,“魏延反马岱斩”。这真是千古第一奇冤!比莫须有还莫须有!在《三国演义》中,魏延是怎么出场的?第一次出场是在襄阳城!那时刘备一万个不敌曹操,只得弃城,率百姓而走,日行仅十余里。如此走法,不很快就会被那个兵强马壮的曹丞相的大军赶上?又无个城池可以躲避,在旷野之中,不让曹丞相赶尽杀绝才怪。好不容易逃到了了襄阳城下,人们都哭天喊地想着进城。刘备大呼,贤侄开门!可人家蔡瑁害怕刘备这只枭会吃了他,紧逼城门,死活不让进。这时魏延出场了。跃上城门,砍断绳索,打开城门,大呼:皇叔请进!刘备想进,张飞更是等得不迭,跃马就想进入。可是文聘这个愚忠的东西横插一杠子。阻止魏延的正当之举,和魏延大战了起来。当时人家文聘是员大将,而魏延不过是一小头目。两人的武艺谁高谁低先不说,但人家文聘带的兵将多那是真事,而魏延不过几十人。两人战了大半天,结果魏延一看,只剩下自己一人了,其部属全都战死了。魏延一看不妙,也就直奔长沙投韩玄而去了。想想看,在文聘大军围困之中,人家文聘又非等闲之辈,就是那么好走的?这一点罗老头没说,可这里边肯定有点问题。是文聘故意放走魏延的,还是魏延像赵子龙一样冲出曹营策马而走?不敢妄断。反正魏延没战死,走了。其实既是文聘故意放走了魏延,这场争战也可以看出,至少魏延的武艺不在文聘之下。魏延没有战败,而是怕被围而走。要知道开战之时,文聘的兵有多少?魏延才有几人?文聘的兵再熊,可也能壮胆。人多势壮嘛!
魏延第二次出场,是在长沙城。这次他帮了关羽的大忙。赤壁之战之后,赵云张飞各取一郡,关羽不服,主动请缨,去取长沙。而且只带了五百校刀手。这个关羽也是狂得没边。他哪知道,长沙是个大地方,城墙坚固,将勇兵多。在这里,他碰上了一个难缠的对手,那就是黄忠黄汉升。黄忠是员老将,年过六旬,而关羽正值壮年,竟然硬是拿不下他。这位二将军可就犯了难了。那边军令状已经立下,拿不下长沙城也怕人头难保。谁知天佑有福之人。那个韩玄是长沙太守,却不大分是非。关羽和黄忠大战了一场,一还一报,本是义士所为,可那韩玄却死认为黄忠通敌。非欲斩之不可。魏延实在看不下去,提剑登城,振臂一呼,应者数百。斩了韩玄,救了汉升,成全了云长。你说这事魏延做得漂亮不漂亮!
在这里,俺认为,魏延斩韩玄不算不忠,情急之下,别无选择,是可以理解的。如果韩玄当时听劝,绝不会如此。再者,这也和魏延一心想拥戴刘备是相呼应的。襄阳城没帮得了刘备,这次帮一下关羽,是为不错。关羽特喜,很是感激魏延。怎么看得出来?您想啊,那位二将军对谁客气过?可当他把魏延领到刘备面前时,一口一个魏将军,其实那时魏延还算不上真正的将军。还是小头目一个,并且赋闲。关羽如此称呼他,还不能说明问题?特别是那个自称什么管仲乐毅的诸葛子想杀魏延之时,关羽大吃一惊,拼命相救:魏将军乃有功之人,何故斩之?这分明都有了责问之意。这一下子,也就留了个后遗症:魏延和关羽都成了人家丞相最不喜欢的人。诸葛亮斩魏延的理由是什么?“脑后有反骨”!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嘛!当然,这位诸葛先生还说了一些别的理由,可这些个都是刘备关羽曾经干过的!战乱时期,不可能事事都按常规来。再说,诸葛先生为什么对别的降将不是这个态度?魏延错就错在他帮的是关羽!若换成别人,他魏将军也许脑后就无反骨了。这里的缘由是什么?不说可能大家都明白,就是因为关羽不够尊敬他这位比神仙还能的大能人。一个关羽就够烦人的,若再加一个帮手,还了得?我不敢杀关羽,还不敢杀你魏延?哼!
(累了,先写到此,歇歇,以后继续!)


1楼2014-04-11 14:48回复
    够了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4-11 15:20
    收起回复
      继续批啊!批得差不多了,好再上啊!就这一点点评价,怎么再上得去哦!本人扛得了转头!


      4楼2014-04-11 20:51
      收起回复
        快来人批啊!怎么不来人了?太冷清了!等不及了,继续发,您们大神们一块批也行啊!哈!


        5楼2014-04-12 10:15
        回复
          接上一帖。咱替魏延翻一案(2)
          话说诸葛亮要斩魏延,但在关羽、刘备的极力保护下终于躲过了这一劫!没成想,这一下子成就了一个大英雄,救下了一个后来蜀汉唯一的大将!
          魏延跟随刘备以后,可以说终于有了大展其才华的机会了。但这里仅仅指刘备活着的时候。刘备死后,另有说法,看官莫急,后面自然会说到。
          魏延投了刘备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刘备去劝说黄忠另投名主。没想到黄忠那老头虽是一介武夫,倒是很会拿捏。躺在那里不起来,还装摸做样搞祭奠。嘿!这个老小子,不愧是老家伙,还真会得瑟!他这样做,无非就是想自抬一下身价,好让刘备看重他,顺便再捞取一点所谓的名节什么的。虚伪的狠。不管怎么说,黄忠也终于另投他主了。归了刘备了。
          刘备还不愧是个识人才,会用人才的人,确实当时刘备手下人才极缺,特别是武将,除了关、张、赵,没有中用的。现在突然一下子来了两名高手,刘备自然高兴得合不上嘴。这一下子,刘备的力量壮大不小。后来,刘备攻取西川,建立蜀汉政权,黄忠和魏延都功不可灭。
          刘备初次入川,先锋官是老黄忠,而率领后军就是那个前一阵子还是个赋闲的小头目的魏延!仅短短的一段时间魏延的身份就有了天壤之别,成了能独挡一面的大将军!要知道,在一般人眼里,魏延那时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呢!可刘备偏偏就重用了他,管他小伙不小伙,管他有没有反骨,真有才,能干就行!刘备眼光不错,在这里应该赞一个!
          那个自视很高却很不实用的军师庞统,虽然自己的才能不怎么样,可倒也很会看人。不知是因为他觉得黄忠年老,不便支使还是什么其它原因,每当用人之际,他想到的先是魏延。嘿!这无形中又给魏延创造了展示才能的大好平台。当然,这个平台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上去唱戏的。没有魏延魏文长这种才干,还真唱不了。
          比如,庞统和刘备分头去取雒城,没想到,庞统和魏延这一路中了人家雒城守将张任的埋伏计,庞统本人被乱箭射死,在个狭小的空间里,整个军队乱成一团。要不是魏延临危不乱,当机立断:不回头!直接往前冲!杀到雒城下再说!恐怕这支军队基本上就没了。因为那个地方的地形根本回不过头来。要往回走,只有灭亡的份,因为后路让人家堵了,人家的弓箭在等着呢。但往前冲,也是需要胆量和能力的。魏延做到了。可以说,魏延既有胆量,又有能力。也能审时度势。这是魏延凭着自己的军事才干,和不怕死的精神,为刘备保住了这一支差一点就全军覆灭的军队。其军事才能可见一斑。
          魏延在这次入川中,一路冲锋陷阵,功劳历历在目。当然,他为了抢功,也违背军令犯了一次错误,打了一回败仗。但也情有可原。一个年轻有为之人,长期不受重用,怎能不急?好不容易有了这样立功的机会,怎可放过?打败仗并不可笑。可笑的是黄忠那老头竟然在刘备面前大告其状,并要求刘备诛杀魏延。根本就没把魏延当救命恩人看,反倒置之死地而后快。也不知这老小子是怎么想的。暂且不说人家是你的救命恩人,可你们两个基本上也算同根生啊!相煎如此之急啊?人家刘备可不是那位诸葛子,人家是爱才如命,岂肯就听你的,就把一个大有作为而且锋芒已露的年轻将领轻易杀掉?这位先主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把黄忠把发了:文长违了将领,可活捉泠苞,其罪可赎。哈!老黄忠白折腾一气,没达到目的,反倒显得自己不仗义,羞也不羞!这老头也不好好想想,你多大年纪了,你就是再有本事,还能得瑟几年?行将就木之人,竟然要求杀后起之秀,实在不像话!怨不得在封五虎上将之时,关羽虽被封为五虎上将之首,反倒大怒:黄忠何人?不和这老卒为伍!关羽乃大义士,深知春秋大义之人,生前威震华夏,死后被尊为神。他的话能没道理!
          那魏延既是勇敢,也是艺高人胆大,当听说马超来救成都时,他竟敢自告奋勇,要求去战马超!马超何许人也?曾六败曹操,把曹操打的割须弃袍,曹操都说,马超之勇不亚于当年的吕布。魏延竟敢去战这样一个人,那要有多大的勇气?最后虽然没真的和马超大战一场,但其勇气真正可嘉,不服不行。当时有这种胆量的,除张飞关羽之外,还有谁?没点本事,敢接这活?那可是真的是在玩命啊!这魏将军的胆气真是够豪壮的!嗬!


          6楼2014-04-12 10:21
          收起回复
            求批!海海的砖头砸过来吧!咱经得起!


            7楼2014-04-12 10:36
            回复
              演义不当历史看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4-12 16:13
              收起回复
                咱就反三国(演义)一回了!求批!您看不惯,狠狠地拍砖就是了!


                11楼2014-04-13 09:41
                回复
                  再接上帖
                  咱替魏延翻一案(4)
                  话说魏延就任汉中太守,一干就是十年。曹魏那边竟然一直不敢窥视。十年以来,曹魏一方再也没能踏入汉中地区半步!
                  魏延乃一后起之秀,好像并没有关羽那种大名声,让人震撼。可曹魏那边硬是不敢动汉中。这是啥原因?
                  这里的原因至少可能有两个,一个是魏延魏太守用兵有度,布防得当,敌人无可乘之机,也就不敢妄动。
                  也许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人家曹魏那边也有识货的。首先曹操就是一个。不然为什么在那种环境之下,曹操还去招降魏延?虽然没有成功,还白白挨了魏延一箭,可这足以说明,那时人家曹操已经看出魏延是个人物了。要知道,曹操手下,人才济济,文臣武将极多,即使一个稍微有一点本事的人,他曹操怕是也看不上眼,更不用说冒着生命危险来劝降了。人家魏延不买账,那是另一回事。
                  曹魏那边的人也许这样想,可别轻易去捅那个马蜂窝,那个魏延可不是个好惹的货。可别取汉中不成,又弄得损兵折将,耗费粮草。万一败在那个后生魏延手里,该多丢人?这样一想,也就没有人敢逞能了。
                  在魏延任汉中太守期间,蜀汉接连发生了两件天大的事。第一件是关羽一个不小心,在曹魏和孙吴的共同夹击之下,丢失了荆州,落得败走麦城,被东吴所虏而英勇就义。另一件事就是刘备为关羽报仇心切,结果失去理智,竟然败在了同样是后起之秀的后生陆逊之手,几乎是倾国之兵化为乌有。刘备也败走白帝城。
                  刘备在出兵伐吴之前,考虑的还是颇为周到的,他想到几乎出动了全国之兵力伐吴,国内兵力空虚,特别是汉中那个重要的门户,需要加强防守,不然,曹魏趁机来犯,魏延再厉害,怕是也孤掌难鸣。一旦让曹魏一方打开汉中这扇大门,那魏兵就会像入无人之境一样,直捣成都,端了他的老巢。所以,为了加强北大门的防守,刘备就命马超去协助魏延防守北大门。
                  这时,那个勇不亚于吕布、又是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只配做魏延的副手。由此可见当时魏延在蜀中已经是个什么样的地位!嗨!


                  12楼2014-04-13 20:32
                  回复
                    俺又发了一帖,各位大神快来批!留一个星期的时间,让大神们批个够!下个星期继续发!哈哈!哈哈!


                    13楼2014-04-13 20:53
                    回复
                      说的好 赞一个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4-14 19:30
                      收起回复
                        不错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4-15 21:01
                        收起回复
                          又到礼拜了,连夜赶写的。再发!


                          16楼2014-04-19 10:00
                          回复
                            接上一帖
                            咱替魏延翻一案(5)
                            彝陵一役败北,加上接连失去两位好兄弟,刘备可真是难过至极,一病不起,结果在白帝城驾崩了。帝星陨落,刘备死了,关羽和张飞也都先他而去了。
                            仔细看过三国演义,觉得好像那个魏延和桃园结义的三兄弟特别有缘。刘备自不必说,就说关羽和张飞吧。魏延在长沙帮了关羽的大忙,使得关羽成就了大功,由此使得这位把谁都不放在眼里的二将军对他却是另眼相看,且能为他打抱不平。那张飞自不必说,他们两次搭档,一次是大战马超,一次是大战张郃,每次两个人都是配合得相当好,二人可以说是情深意重的战友。关羽和张飞都是非常了解魏延的,都和刘备一样赏识魏延,可以说,都是魏延的知音。
                            刘备的驾崩,关羽和张飞一前一后相继而亡,这都是对魏延的沉重打击!魏延从此也就失去了赏识他的主人和了解他的知音。后台没了,知音也没了。魏延称心如意的日子也就过到头了。以后也就只剩下被排斥,被压制,被提防,被利用、被诬陷、被欺骗的份了。可怜这位能征善战、功勋卓著的镇北将军即使在那样的环境之下,依然死心塌地地去卖命!
                            其实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处境,因为他不是一个浑人,而是一个精明的军事家。有些事情他不是看不出来,可他照样去玩命地挥刀上阵。这都是为了他极为尊敬的、又极为赏识他的主人刘备。为了刘家的江山,他不得不去卖命!他要知恩图报!因为他自己清楚地知道,他是在为谁卖命!若不是这样,恐怕他早就和当年斩韩玄一样,提剑把某些人给斩了。他要是耍了横,斩这些个人还不和宰小鸡子一样。可是他不能那样做,他得顾全大局,不然,刘备的后人怎么办?刘氏江山怎么保?将军阵阵挥刀杀敌,却是暗暗伤心落泪。
                            有一首诗,单说这时候的魏延的:
                            一遇明君意气发,
                            冲锋陷阵把敌杀。
                            克敌制胜功勋高,
                            横刀立马笑天下!
                            明主知音皆归位,
                            英雄空把泪水洒。
                            为报先皇知遇恩,
                            甘教热血染黄沙!
                            用这首诗是来称赞这个时候的魏延,俺觉得很是可以,一点也不为过。要问这首诗的出处在哪?俺就明说了吧,在俺的肚子里!俺写的!那些爱较真的朋友就别到处乱查乱考正了!直接告诉您得了,省得麻烦。哈!


                            17楼2014-04-19 10:38
                            回复
                              看来大神们对俺写的东东都不屑一顾啊!不管他,继续发帖。


                              18楼2014-04-19 16: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