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吧 关注:54,733贴子:311,100

新人发一贴,都是胡说的,别当真啊!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咱替魏延翻一案,
一部《三国演义》,读者何止千万。诸位读者怕也不是只读一遍。
俺也读《三国演义》,从初中开始,直至今天,仍然在读。我读《三国演义》,并不是因为它的文学价值有多高,因为咱不懂文学。更不是为了学着带兵赴疆场,因为咱不是元帅将军,而是小人物一个。就是因为这部小说是一部接近历史的小说。看一遍有一遍的味道!
《三国演义》塑造人物过千,个个都有特点,这不能不说那个罗老头有些能耐。小说写得热闹些咱赞成,不然谁看?所以适当虚构一些情节也是很好滴。但是俺认为在有些地方你不能弄得彻底翻了个。咱也不知罗老头喜欢谁,厌恶谁。反正有的被他毫无道理地拔高了,而有的又被他绝不留情地贬死了。
别人先不说,今天单说那个魏延。诸位千万别小看那个魏延,他可是《三国演义》里决不可忽视的家伙。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可以说文韬武略他都有。虽不在五虎上将之列,但能耐却不比五虎上将低。若弄个六虎上将,肯定就有他了。这可能是因为受名额的限制,或者是因为那时他还属于一个小字辈?自他死后,蜀中无大将,谁都知道。可他也是一个比较狂的人物。有点类似关羽。外表也像,是个红脸汉,面如重枣嘛!哈!还有呐,两人虽然姓不同,名字却是差不多。关云长,魏文长,你看巧合不巧合。
魏延对刘备的忠诚是绝不容怀疑的,对刘氏江山那是忠心耿耿的。他对刘备的崇拜也是绝对真切的。魏延对刘备和刘氏江山的忠诚,从少到死,一直未变。直到他被那个从西羌来的杂种叫马什么呆的暗害之前,还是想着刘氏江山的存亡。反过来,刘备对他也是相当信任的,对他的能力也是相当认可的。对刘备这个所谓的皇叔,本人并不看得上眼,可单单在对待魏延的态度上,让俺看到刘备的识人用人的眼光比那个摇鹅毛扇的大吹强多了。
“脑后有反骨”,“魏延反马岱斩”。这真是千古第一奇冤!比莫须有还莫须有!在《三国演义》中,魏延是怎么出场的?第一次出场是在襄阳城!那时刘备一万个不敌曹操,只得弃城,率百姓而走,日行仅十余里。如此走法,不很快就会被那个兵强马壮的曹丞相的大军赶上?又无个城池可以躲避,在旷野之中,不让曹丞相赶尽杀绝才怪。好不容易逃到了了襄阳城下,人们都哭天喊地想着进城。刘备大呼,贤侄开门!可人家蔡瑁害怕刘备这只枭会吃了他,紧逼城门,死活不让进。这时魏延出场了。跃上城门,砍断绳索,打开城门,大呼:皇叔请进!刘备想进,张飞更是等得不迭,跃马就想进入。可是文聘这个愚忠的东西横插一杠子。阻止魏延的正当之举,和魏延大战了起来。当时人家文聘是员大将,而魏延不过是一小头目。两人的武艺谁高谁低先不说,但人家文聘带的兵将多那是真事,而魏延不过几十人。两人战了大半天,结果魏延一看,只剩下自己一人了,其部属全都战死了。魏延一看不妙,也就直奔长沙投韩玄而去了。想想看,在文聘大军围困之中,人家文聘又非等闲之辈,就是那么好走的?这一点罗老头没说,可这里边肯定有点问题。是文聘故意放走魏延的,还是魏延像赵子龙一样冲出曹营策马而走?不敢妄断。反正魏延没战死,走了。其实既是文聘故意放走了魏延,这场争战也可以看出,至少魏延的武艺不在文聘之下。魏延没有战败,而是怕被围而走。要知道开战之时,文聘的兵有多少?魏延才有几人?文聘的兵再熊,可也能壮胆。人多势壮嘛!
魏延第二次出场,是在长沙城。这次他帮了关羽的大忙。赤壁之战之后,赵云张飞各取一郡,关羽不服,主动请缨,去取长沙。而且只带了五百校刀手。这个关羽也是狂得没边。他哪知道,长沙是个大地方,城墙坚固,将勇兵多。在这里,他碰上了一个难缠的对手,那就是黄忠黄汉升。黄忠是员老将,年过六旬,而关羽正值壮年,竟然硬是拿不下他。这位二将军可就犯了难了。那边军令状已经立下,拿不下长沙城也怕人头难保。谁知天佑有福之人。那个韩玄是长沙太守,却不大分是非。关羽和黄忠大战了一场,一还一报,本是义士所为,可那韩玄却死认为黄忠通敌。非欲斩之不可。魏延实在看不下去,提剑登城,振臂一呼,应者数百。斩了韩玄,救了汉升,成全了云长。你说这事魏延做得漂亮不漂亮!
在这里,俺认为,魏延斩韩玄不算不忠,情急之下,别无选择,是可以理解的。如果韩玄当时听劝,绝不会如此。再者,这也和魏延一心想拥戴刘备是相呼应的。襄阳城没帮得了刘备,这次帮一下关羽,是为不错。关羽特喜,很是感激魏延。怎么看得出来?您想啊,那位二将军对谁客气过?可当他把魏延领到刘备面前时,一口一个魏将军,其实那时魏延还算不上真正的将军。还是小头目一个,并且赋闲。关羽如此称呼他,还不能说明问题?特别是那个自称什么管仲乐毅的诸葛子想杀魏延之时,关羽大吃一惊,拼命相救:魏将军乃有功之人,何故斩之?这分明都有了责问之意。这一下子,也就留了个后遗症:魏延和关羽都成了人家丞相最不喜欢的人。诸葛亮斩魏延的理由是什么?“脑后有反骨”!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嘛!当然,这位诸葛先生还说了一些别的理由,可这些个都是刘备关羽曾经干过的!战乱时期,不可能事事都按常规来。再说,诸葛先生为什么对别的降将不是这个态度?魏延错就错在他帮的是关羽!若换成别人,他魏将军也许脑后就无反骨了。这里的缘由是什么?不说可能大家都明白,就是因为关羽不够尊敬他这位比神仙还能的大能人。一个关羽就够烦人的,若再加一个帮手,还了得?我不敢杀关羽,还不敢杀你魏延?哼!
(累了,先写到此,歇歇,以后继续!)


1楼2014-04-11 14:48回复
    继续批啊!批得差不多了,好再上啊!就这一点点评价,怎么再上得去哦!本人扛得了转头!


    4楼2014-04-11 20:51
    收起回复
      快来人批啊!怎么不来人了?太冷清了!等不及了,继续发,您们大神们一块批也行啊!哈!


      5楼2014-04-12 10:15
      回复
        接上一帖。咱替魏延翻一案(2)
        话说诸葛亮要斩魏延,但在关羽、刘备的极力保护下终于躲过了这一劫!没成想,这一下子成就了一个大英雄,救下了一个后来蜀汉唯一的大将!
        魏延跟随刘备以后,可以说终于有了大展其才华的机会了。但这里仅仅指刘备活着的时候。刘备死后,另有说法,看官莫急,后面自然会说到。
        魏延投了刘备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刘备去劝说黄忠另投名主。没想到黄忠那老头虽是一介武夫,倒是很会拿捏。躺在那里不起来,还装摸做样搞祭奠。嘿!这个老小子,不愧是老家伙,还真会得瑟!他这样做,无非就是想自抬一下身价,好让刘备看重他,顺便再捞取一点所谓的名节什么的。虚伪的狠。不管怎么说,黄忠也终于另投他主了。归了刘备了。
        刘备还不愧是个识人才,会用人才的人,确实当时刘备手下人才极缺,特别是武将,除了关、张、赵,没有中用的。现在突然一下子来了两名高手,刘备自然高兴得合不上嘴。这一下子,刘备的力量壮大不小。后来,刘备攻取西川,建立蜀汉政权,黄忠和魏延都功不可灭。
        刘备初次入川,先锋官是老黄忠,而率领后军就是那个前一阵子还是个赋闲的小头目的魏延!仅短短的一段时间魏延的身份就有了天壤之别,成了能独挡一面的大将军!要知道,在一般人眼里,魏延那时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呢!可刘备偏偏就重用了他,管他小伙不小伙,管他有没有反骨,真有才,能干就行!刘备眼光不错,在这里应该赞一个!
        那个自视很高却很不实用的军师庞统,虽然自己的才能不怎么样,可倒也很会看人。不知是因为他觉得黄忠年老,不便支使还是什么其它原因,每当用人之际,他想到的先是魏延。嘿!这无形中又给魏延创造了展示才能的大好平台。当然,这个平台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上去唱戏的。没有魏延魏文长这种才干,还真唱不了。
        比如,庞统和刘备分头去取雒城,没想到,庞统和魏延这一路中了人家雒城守将张任的埋伏计,庞统本人被乱箭射死,在个狭小的空间里,整个军队乱成一团。要不是魏延临危不乱,当机立断:不回头!直接往前冲!杀到雒城下再说!恐怕这支军队基本上就没了。因为那个地方的地形根本回不过头来。要往回走,只有灭亡的份,因为后路让人家堵了,人家的弓箭在等着呢。但往前冲,也是需要胆量和能力的。魏延做到了。可以说,魏延既有胆量,又有能力。也能审时度势。这是魏延凭着自己的军事才干,和不怕死的精神,为刘备保住了这一支差一点就全军覆灭的军队。其军事才能可见一斑。
        魏延在这次入川中,一路冲锋陷阵,功劳历历在目。当然,他为了抢功,也违背军令犯了一次错误,打了一回败仗。但也情有可原。一个年轻有为之人,长期不受重用,怎能不急?好不容易有了这样立功的机会,怎可放过?打败仗并不可笑。可笑的是黄忠那老头竟然在刘备面前大告其状,并要求刘备诛杀魏延。根本就没把魏延当救命恩人看,反倒置之死地而后快。也不知这老小子是怎么想的。暂且不说人家是你的救命恩人,可你们两个基本上也算同根生啊!相煎如此之急啊?人家刘备可不是那位诸葛子,人家是爱才如命,岂肯就听你的,就把一个大有作为而且锋芒已露的年轻将领轻易杀掉?这位先主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把黄忠把发了:文长违了将领,可活捉泠苞,其罪可赎。哈!老黄忠白折腾一气,没达到目的,反倒显得自己不仗义,羞也不羞!这老头也不好好想想,你多大年纪了,你就是再有本事,还能得瑟几年?行将就木之人,竟然要求杀后起之秀,实在不像话!怨不得在封五虎上将之时,关羽虽被封为五虎上将之首,反倒大怒:黄忠何人?不和这老卒为伍!关羽乃大义士,深知春秋大义之人,生前威震华夏,死后被尊为神。他的话能没道理!
        那魏延既是勇敢,也是艺高人胆大,当听说马超来救成都时,他竟敢自告奋勇,要求去战马超!马超何许人也?曾六败曹操,把曹操打的割须弃袍,曹操都说,马超之勇不亚于当年的吕布。魏延竟敢去战这样一个人,那要有多大的勇气?最后虽然没真的和马超大战一场,但其勇气真正可嘉,不服不行。当时有这种胆量的,除张飞关羽之外,还有谁?没点本事,敢接这活?那可是真的是在玩命啊!这魏将军的胆气真是够豪壮的!嗬!


        6楼2014-04-12 10:21
        收起回复
          求批!海海的砖头砸过来吧!咱经得起!


          7楼2014-04-12 10:36
          回复
            咱就反三国(演义)一回了!求批!您看不惯,狠狠地拍砖就是了!


            11楼2014-04-13 09:41
            回复
              再接上帖
              咱替魏延翻一案(4)
              话说魏延就任汉中太守,一干就是十年。曹魏那边竟然一直不敢窥视。十年以来,曹魏一方再也没能踏入汉中地区半步!
              魏延乃一后起之秀,好像并没有关羽那种大名声,让人震撼。可曹魏那边硬是不敢动汉中。这是啥原因?
              这里的原因至少可能有两个,一个是魏延魏太守用兵有度,布防得当,敌人无可乘之机,也就不敢妄动。
              也许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人家曹魏那边也有识货的。首先曹操就是一个。不然为什么在那种环境之下,曹操还去招降魏延?虽然没有成功,还白白挨了魏延一箭,可这足以说明,那时人家曹操已经看出魏延是个人物了。要知道,曹操手下,人才济济,文臣武将极多,即使一个稍微有一点本事的人,他曹操怕是也看不上眼,更不用说冒着生命危险来劝降了。人家魏延不买账,那是另一回事。
              曹魏那边的人也许这样想,可别轻易去捅那个马蜂窝,那个魏延可不是个好惹的货。可别取汉中不成,又弄得损兵折将,耗费粮草。万一败在那个后生魏延手里,该多丢人?这样一想,也就没有人敢逞能了。
              在魏延任汉中太守期间,蜀汉接连发生了两件天大的事。第一件是关羽一个不小心,在曹魏和孙吴的共同夹击之下,丢失了荆州,落得败走麦城,被东吴所虏而英勇就义。另一件事就是刘备为关羽报仇心切,结果失去理智,竟然败在了同样是后起之秀的后生陆逊之手,几乎是倾国之兵化为乌有。刘备也败走白帝城。
              刘备在出兵伐吴之前,考虑的还是颇为周到的,他想到几乎出动了全国之兵力伐吴,国内兵力空虚,特别是汉中那个重要的门户,需要加强防守,不然,曹魏趁机来犯,魏延再厉害,怕是也孤掌难鸣。一旦让曹魏一方打开汉中这扇大门,那魏兵就会像入无人之境一样,直捣成都,端了他的老巢。所以,为了加强北大门的防守,刘备就命马超去协助魏延防守北大门。
              这时,那个勇不亚于吕布、又是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只配做魏延的副手。由此可见当时魏延在蜀中已经是个什么样的地位!嗨!


              12楼2014-04-13 20:32
              回复
                俺又发了一帖,各位大神快来批!留一个星期的时间,让大神们批个够!下个星期继续发!哈哈!哈哈!


                13楼2014-04-13 20:53
                回复
                  又到礼拜了,连夜赶写的。再发!


                  16楼2014-04-19 10:00
                  回复
                    接上一帖
                    咱替魏延翻一案(5)
                    彝陵一役败北,加上接连失去两位好兄弟,刘备可真是难过至极,一病不起,结果在白帝城驾崩了。帝星陨落,刘备死了,关羽和张飞也都先他而去了。
                    仔细看过三国演义,觉得好像那个魏延和桃园结义的三兄弟特别有缘。刘备自不必说,就说关羽和张飞吧。魏延在长沙帮了关羽的大忙,使得关羽成就了大功,由此使得这位把谁都不放在眼里的二将军对他却是另眼相看,且能为他打抱不平。那张飞自不必说,他们两次搭档,一次是大战马超,一次是大战张郃,每次两个人都是配合得相当好,二人可以说是情深意重的战友。关羽和张飞都是非常了解魏延的,都和刘备一样赏识魏延,可以说,都是魏延的知音。
                    刘备的驾崩,关羽和张飞一前一后相继而亡,这都是对魏延的沉重打击!魏延从此也就失去了赏识他的主人和了解他的知音。后台没了,知音也没了。魏延称心如意的日子也就过到头了。以后也就只剩下被排斥,被压制,被提防,被利用、被诬陷、被欺骗的份了。可怜这位能征善战、功勋卓著的镇北将军即使在那样的环境之下,依然死心塌地地去卖命!
                    其实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处境,因为他不是一个浑人,而是一个精明的军事家。有些事情他不是看不出来,可他照样去玩命地挥刀上阵。这都是为了他极为尊敬的、又极为赏识他的主人刘备。为了刘家的江山,他不得不去卖命!他要知恩图报!因为他自己清楚地知道,他是在为谁卖命!若不是这样,恐怕他早就和当年斩韩玄一样,提剑把某些人给斩了。他要是耍了横,斩这些个人还不和宰小鸡子一样。可是他不能那样做,他得顾全大局,不然,刘备的后人怎么办?刘氏江山怎么保?将军阵阵挥刀杀敌,却是暗暗伤心落泪。
                    有一首诗,单说这时候的魏延的:
                    一遇明君意气发,
                    冲锋陷阵把敌杀。
                    克敌制胜功勋高,
                    横刀立马笑天下!
                    明主知音皆归位,
                    英雄空把泪水洒。
                    为报先皇知遇恩,
                    甘教热血染黄沙!
                    用这首诗是来称赞这个时候的魏延,俺觉得很是可以,一点也不为过。要问这首诗的出处在哪?俺就明说了吧,在俺的肚子里!俺写的!那些爱较真的朋友就别到处乱查乱考正了!直接告诉您得了,省得麻烦。哈!


                    17楼2014-04-19 10:38
                    回复
                      看来大神们对俺写的东东都不屑一顾啊!不管他,继续发帖。


                      18楼2014-04-19 16:46
                      回复
                        接上一帖
                        咱替魏延翻一案(6)
                        刘备驾崩以后,诸葛亮也就主政了。他居安平五路,就在家里调兵遣将,连个皇帝也不知道,他也不上朝,逼得个刘禅没法,只好到他的丞相府去拜见他!人家皇帝反过来拜见您大丞相了,都走到面前了,他竟然装作看不见,还一门心思在那里看鱼!是啊,那鱼多好啊!鱼比皇帝好看多了。每逢看到这里,我都想到了另一件东西,那就是熊掌!那个刘禅身上是不是有点熊掌的味道啊?有鱼又有熊掌该多好啊。哈,这个咱都不说了,人家忠心耿耿嘛!咱能说什么。后来又亲自出征南蛮,平定孟获之乱。在这次南征中魏延冲锋陷阵多少次,斩将有多少名,生擒孟获又几回,咱都不多说,因为那都是将军份内的事,说那些个做甚!
                        今天咱只说那诸葛亮南征归来没多久,就要北上伐魏,还写了个什么东东来着?哦,俺想起来了,就是那个很有点名气的《出师表》,俺只记得最后一句是“不知所云”。别的一律没记住。诸葛亮这次北伐以魏延为先锋,对了,不叫先锋,叫前督部。这时的魏延已经是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了。
                        魏延头衔一大堆,可够吓人的。其实这些东西有啥用啊,都廉价的狠。因为制造这个又不用什么成本,哄着你玩就是了。别的头衔还好,至少是个名声啊。可凉州在哪啊?魏延怎么就当了那里的刺史?当然,刺史可能是比太守官大些吧,可官就是再大,你又不能去上任,有什么用啊,那不纯是虚的嘛!我真怀疑是有人用这个虚衔把魏延的那个汉中太守的实官给弄走了。汉中这个重要地方,哪能让魏延在这里当土皇帝!是吧?都呆了十年了,竟然根基还这么稳,一点事也没出,太可怕了!赶快把他弄走吧!
                        不讨论这个,没意思。够了!接着说诸葛亮北伐。那诸葛亮带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北进发,真的就震动了那个魏国。那时魏国的皇帝早已经是曹操的孙子曹睿了。
                        应该说那曹睿是个聪明有为的皇帝,不然怎么睿啊?可这次他可犯了个大糊涂,用人不当,竟然让夏侯懋这么一个纨绔子弟统兵来敌诸葛亮。你说这个曹睿,这么聪明的一个皇帝,犯了这么低级的一个错误。
                        魏延一眼就看出夏侯懋的的弱点来了。就来到中军帐,向诸葛丞相献策。魏延这次献的就是那个至今众说纷纭的“子午谷奇谋”!用魏延的话来说,就是这样子的:“夏侯茂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干,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茂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人家诸葛亮是谁?能听你魏延的?所以就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那个魏延还是不死心,又曰:“丞相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人家诸葛亮还有话打发你。孔明曰:“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魏延怏怏不悦。
                        你魏延说得再头头是道,可人家统军丞相不采纳,只几句话,就把魏延的那个至今争论不休的“子午谷奇谋”扼杀在摇篮里了。俺也很纳闷,魏延的计谋非万全之策,可俺也一直没看家他诸葛亮有什么大的万全之策啊!行军打仗,随机而变,那里去等得什么万全之策哦?兵无常势,,水无定形,这个人家曹操在《孟德新书》里早就写了,难道诸葛亮没拜读过?就算那部《孟德新书》没等付梓就让曹操赌气烧了,可凡是兵家都该明白这个理阿?这个诸葛大能人真够可以的。
                        在这件事上,到底魏延说得对?还是那个葛亮说得对啊?咱闹糊涂了。反正到现在还在争论着呢,看来不那么简单。俺只能说,在这个问题上,谁对了,谁就是到现在也没人可比的军事家。因为即使现在的人,也还拿不准这个问题的对错呢。可后来还是有人走那条路了,走对了,走过去了,那就是一千零好几百之年以后的共产党的部队,带队的是那个刘伯承。刘伯承后来就成了元帅,著名军事家。我觉得有点意思。
                        就是根据《三国演义》后来的剧情发展情况看,俺觉得,好像是魏延更占理一些。你想想,一个夏侯懋与诸葛亮相比,不过就是一个小孩,你和一个小孩费这么大劲玩啥?不白耽误了时间。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在玩,大人赢得再高明,也没什么意思,更没有什么可卖弄的。再说,魏延的那个计谋就是根据夏侯懋的特点而制定的,若换成司马懿就不好使了,这一点魏延很清楚。俺一直觉得,这个蜀国真是该灭亡,唯一的天赐良机就这样丢失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再也没有这样的好机会了。因为人家魏国再也不让夏侯懋统兵了。你魏延再忠心,再有本事,也救不了蜀国,因为你不当家。
                        和一个小朋友夏侯懋玩了那么长时间,结果引了个司马懿来,弄得很麻烦。因为司马懿那个老家伙老奸巨猾,可不好玩。本来占了大便宜的,结果人家司马懿一来,弄得又是失街亭,又得唱什么空城计之类的,多危险啊!好不容易得来的三郡又还给人家司马懿了。战利品只剩下了一个活的宝贝,就是那个姜维了。那个姜维也不是白得的,也付出代价了,不说当时费了多少劲,就那个后遗症就够受的。失了街亭,诸葛亮还得大哭着去斩那个马谡。你看弄成什么了,这才真是弄巧成拙了。当时若按魏延的法,三下五除二,简洁麻利快地解决问题,去掉一些虚头巴脑,早解决问题了。就是他司马懿来也已经晚了三秋了,多好!人家魏延献计时就说了,兵贵神速,诸葛亮的用兵不合此法。可人家诸葛亮不听,魏延没法,咱更没法,不管了,继续讨论去吧,继续争论去吧!不过依俺看不把诸葛亮这尊神彻底推倒掀 翻,这个问题怕是难有定论。
                        在这里,也有一首诗是说诸葛亮的:
                        循规蹈矩出祁山,
                        六次兴兵徒枉然。
                        人献秒计你不用,
                        落得星陨五丈原。
                        这首诗的出处俺就不用说了吧,可能您也猜到了,就不明说了,哈!
                        那诸葛亮一心想以弱胜强,胜那曹魏,却又循规蹈矩,不用奇招,怎么能够成功啊?在五丈原让人家司马懿生生给拖死了,死球了。这很正常。不正常的是,他死了竟还能用个木偶把司马懿吓的只摸自己的头,并问人家,我的头还有没有?嘿!这司马老头,原来也挺会搞笑啊!不比现在的年轻人差。
                        那个诸葛亮很有意思。刘备健在时,他回回摇着个鹅毛扇,谈笑声风,回回打胜仗。可刘备去世后,他除了把那个南蛮孟获七擒七纵,和耍猴一样,弄了一通,再就是把那个夏侯懋像鸭子一样耍了一回以外,再也见过他真正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更是没再取得半寸土地!虽然他也鞠躬了,他也尽瘁了,竟作用不大。最后,他也死而了,他也后已了,可效果甚微。看到这里,您也许会说,是刘备把家底子输光了,他诸葛亮手里没有货了,所以难办。可您忘了一点哦,人家刘备输的家底子可是人家白手起家,自己挣下的哦。他诸葛亮有本事,也白手起家,挣他一回家底子,咱看看。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啊?
                        魏延说的一点也不错,那个夏侯懋真是无勇无谋之辈,让那诸葛亮就像玩弄一只鸭子一样,大耍了一把,诸葛亮不愧是诸葛亮。结果不用说是诸葛亮大获全胜,连得三郡,生擒了夏侯懋,更为可喜的是,诸葛亮在这次北伐中还意外收了个宝贝徒弟:就是那个姜维姜伯约!收获够大的。诸葛亮把自己毕生所学都教给了这个姜维,这个姜维后来也就成了诸葛亮的接班人。
                        可恰恰是在这个姜维统兵之时,把一个蜀国弄丢了,连皇帝刘禅都让人家魏国弄去了。也不知是那个姜维学艺不精,还是诸葛亮的法不大灵,反正蜀国是灭亡了。姜维自己也被人乱刀砍死了,并且被刨了胆,据说是他的胆比鸡蛋还大,咱也没见过,不知是真的还是假的,更不知道那姜维得的是什么病。哈!人家《三国演义》说姜维“胆大如卵”,是说姜维浑身是胆呢,还是说姜维胆大包天,俺不知道,反正不是俺说的那样,得什么病了。就像诸葛亮一样,都让人家弄死了,竟然还有值得显摆的,这写《三国演义》的罗老头可真是够能的。这些都是后话,在这里说,就有些扯远了。不说了,书归正传。
                        书归正传说点什么呢?俺觉得现在还是讨论一下魏延献的那个计谋比较好。反正那个夏侯懋是个蠢货,一个软柿子,让诸葛亮捏把一下,也没什么值得好看的。可再想想,俺一时还没法写了呢!看看前面,写得是乱七八糟,多有重复,再写怕是重复更多,就暂时不写了吧。您是属于哪一类人,对这些个您认同还是不认同,甚至想大骂,那就自己看着去办吧。留点思考的余地,有点遐想的空间,可能更好,就这么办了。您认为可否?唉!


                        19楼2014-04-19 16:47
                        回复
                          唉!还是冷冷清清啊!您就是来骂两句也行啊!至少然俺知道有人看过不是?有点伤自尊了。好歹咱脸皮厚,不管那个继续上。写得好也罢,歹也罢,不上不白写了?


                          21楼2014-04-20 11:00
                          回复
                            再接上一贴
                            咱替魏延翻一案(7)
                            坐观关羽被曹魏和孙吴夹击而败走麦城于不顾,以至关羽被东吴所虏而就义的孟达,当年因怕刘备追其责而投向了曹魏,不知搭错了哪根筋,竟然又主动给诸葛亮写信,愿意作为内应,与诸葛亮一起破曹。诸葛亮见书信大喜,随即做好相应的准备,单等里应外合。
                            哪知人家曹睿重新启用了司马懿,孟达的这点小把戏,被司马懿一眼看穿,随即出兵,灭了孟达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那司马懿灭了孟达之后,又随即以张郃为先锋率军前来破蜀兵。当时,诸葛亮正在祁山寨中,听说司马懿张郃前来,很是紧张。当时有一个对双方都很重要小地方:街亭。用诸葛亮的话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当时那司马懿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和张郃一起引军直奔街亭而来。
                            必须守住街亭!谁来守?那个一向被丞相看重的马谡第一个跳了出来,主动要求去守,还写了什么了军令状:街亭若失,乞斩全家。他以为可找到了一个立大功的机会。想立一大功,便于今后提拔。诸葛亮为了让马谡立功,竟然把刘备的临终嘱咐抛之脑后,重用马谡,把这个重任交给了马谡。并且不惜借用魏延的力量来成全那个亲信。
                            明眼人谁都能看出,马谡根本不是那块料,哪能守得了街亭要道?可谁人敢这样说?诸葛亮不仅同意他去,还派了个不错的人就是王平来帮他。另外,为了保护马谡,他把魏延放在离街亭不远的一个地方,以便于随时去救那个马谡。那魏延本来是先锋大将,不安排他去当先破敌,却被放在那么一个地方。看来那个诸葛亮对于马谡可能要打败仗也是有点心理准备的。
                            魏延被放在那个地方,唯一的任务就是万一马谡败了好去解救。咱就不明白人家诸葛丞相了,你既然不放心马谡,直接派魏延去不就得了,反正这时你也没把魏延安在重要岗位上,拐这些弯干吗?若是魏延去守,怕就不是这个样子了。保护国家的利益重要,还是成全个人的利益重要?人一有私心,就容易干蠢事。自古如此。
                            那马谡论军事才能不敌人家王平的千分之一,可是装大首长可比人家王将军能一千倍。到了街亭,那个马谡仗着诸葛亮宠他,竟然大加训斥人家身经百战的王平王将军。弄得人家王平不愿意和他为伍,自己带着几千号人另扎一寨去了。
                            那个自觉的高明无比,连诸葛亮也很看好的马谡竟然蠢得如此可以,他带兵上山,结果让人家司马懿切断水路,先是大渴了一阵子,弄得嗓子都冒烟着火了,紧接着又让司马懿放火烧山,烧的像个烤乳猪一样。也弄得马谡手下的兵将乱窜,争相逃命。那马谡杀敌人没能耐,但杀自己人可是很下得去手,接连斩了好几员将领,还是阻止不住,街亭也就这样干脆麻利快的丢失了。
                            这就是诸葛丞相看中的能人啊!令人咂舌!这个马谡会败,可能有不少人一开始就预料到了,可能谁都没想到竟然会败得这么快当。人家大丞相看中的大能人本事不至于低到这个份上。谁都被弄了个措手不及。等到魏延急来相救之时,唯一能做的也就是放过马谡,挡住那张郃,别让那马谡直接被张郃一枪给挑了就行了。
                            那张郃可能事先没想到魏延在这里,所以看见魏延,他回身便走,再也不去追那个马谡了。人家张郃是何等人啊,很有眼光。我追你这个无用的马谡干嘛!魏延才是一条大鱼呢,你连个泥鳅都算不上。所以人家张郃这时想的是怎样拿下魏延,才懒得理你这个草包马谡呢!可张郃也明白,凭他自己一个人怕是拿不下魏延的,因为那个魏延本来张郃就难敌他,何况这时的魏延已经急得像发了疯的猛虎一样,张郃怎敢轻举妄动?所以他张郃回过身便走,是想利用身后的司马懿的大军来个群殴呢。
                            街亭既然如此重要,魏延自然也不想这么轻易丢掉,所以率军再想夺回街亭。可那马谡一点基础也没打下,反倒弄得处处被动,到处不得劲。加上人家司马懿有十五万大军,更是不乏猛将,魏延、王平和那个高翔加起来兵力也不不足两万,在士气上更是没法去和人家比,那魏将军想夺回街亭势比登天还难。结果没夺回街亭,还折了兵将,魏延魏将军也够恼的。恼怒归恼怒,这时的魏延头脑却依旧清醒,他看到街亭败局已定,已难以回天了。可下一个重要关口可不能再丢失了,那个关口就是大名鼎鼎的阳平关。若阳平关一失,汉中危矣!所以他急忙率领王平高翔奔向阳平关,才总算没让司马懿钻了第二个空子。不然的话,怕是人家司马懿连个汉中也给取走了。
                            这真是:是龙是虫自分明,可遇偏心就不公。将军费力又费神,谁人领得这个情?咹!


                            22楼2014-04-20 11:07
                            回复
                              不管人家看不看,继续发吧。


                              23楼2014-04-21 11: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