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shero吧 关注:969贴子:124,781
  • 11回复贴,共1

帮助更好理解《黄金时代》的一些背景补充资料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些是我在去年写《黄金时代》科普贴时收集的
当时贴子写了两个版本,最终发出的是那个比较有宣传鼓动性的第二版
而以下这些资料,是第一版中的,今天发出来,希望能帮助各位更好、更深入的理解这部电影


1楼2014-04-15 20:55回复
    先附上发出的科普贴(第二版)
    本吧:
    http://tieba.baidu.com/p/2057076981
    峰吧:
    【峰叶爱峰】【科普】冯绍峰携手殿堂级导演许鞍华,走进黄金时代
    http://tieba.baidu.com/p/2056317221


    2楼2014-04-15 20:59
    收起回复
      写贴时的感触: 电影是传递情感的好方式
      我们可能做不了一辈子的粉丝,但,可以做一辈子的影迷
      建议:以下为详细内容,如觉枯燥,可忽略;
      但如果想做一个影迷,抑或想对黄金时代会是个什么样子有更多了解,那就不妨仔细阅读一下


      3楼2014-04-15 21:03
      回复
        业内评价:
        许鞍华说自己
          拍戏像痴迷的赌徒
          我觉得我拍戏的心态有点像一个赌徒,而且是一直不肯离台那种,输输输,赌到输得差不多,输完之后,我赢了一把,但我赢完又输,不行,我要赢回本钱才走,翻本了之后又觉得不够,要再多赢点,是那种obsession,其实不是那么sensible。
        香港导演关锦鹏谈许鞍华
                      她对电影的执着对我影响很深
          我觉得,许鞍华拍戏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她有某种执着。记得自己第一次当导演时,她跟我讲,选择拍电影这条路,就回不了头,她对电影那份执着,我很欣赏。
          香港作家黄碧云谈许鞍华
          她的一生都在拍电影
          许鞍华一生都在拍电影。我相信将来她都会。她不会放弃的。她的电影就是她的生活,她的人,她的光彩与粗糙,缺陷与完整,对我来说,很难理解。
          我对她的喜好很多是基于尊敬。这不是对所谓成功人士的尊敬。在我的心目中,无所谓成功不成功。在生之严峻考验之前,我们一个人都是失败者。况且我想她也不算得很成功。少少成功。
          她是一个艺术家。艺术是一种处境与态度,非职业,也不一定有成果。
          是那种矢志不渝。那种在不完美与缺陷之中,寻求和谐与完整的挣扎。
          她的作品,不能逐一看。她的作品逐一看都会有缺点。整体看,就可以看到她的求索。
          求索是一个美丽的姿势。手扬起;一脸企盼:灵魂不安;如果有希望,救赎,青草地。


        5楼2014-04-15 21:07
        回复
            香港导演陈嘉上谈许鞍华
           港片能撑着是因为有许鞍华等人
            电影工业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工业,我们要跟群众打交道,可是非得要有文化在前面带领,非得前面要有一个高度,让我们有方向,我们这些电影人要分工,香港电影还有一部分文化含量,是因为杜琪峰、是因为王家卫、因为许鞍华,而不是因为王晶。没有他们在前面,我们今天的电影也不会改善、我的电影也不能进步。我是看着他们检讨,把他们走的方向变回来平民化,这个过程才是一个电影文化、电影工业的生存之道,这都缺不了谁。
            今天华语电影文化能否跟好莱坞文化PK,我说我们有机会,我们还有张艺谋、陈凯歌、王家卫、许鞍华,好莱坞有谁呢?我们还是比它强的,我们还能进戛纳、进柏林,在这些方面我是乐观的。可是如果我们这些导演们还在怒骂、还在误解电影市场非你就我、你死我活的话,我们就都没有了。
            香港电影之所以能够撑着,是因为我们幸运,因为我们还有王家卫、还有许鞍华,而不是因为有我和王晶。在这么困难的局面,还在拍跟文化沾上边的电影,许鞍华、杜琪峰,甚至新来的彭浩翔,这些人的电影大部分时间不能进入内地,等于说票房跟他们无关,可是他们在抓文化定位,他们在抓香港人定位,抓本土文化的一些做法,如果不是他们的话,港片大概就已经没有生命力了。
          ―――――――――――――摘自《许鞍华说许鞍华》


          6楼2014-04-15 21:09
          回复
            精彩书摘
              另一方面,我以往教写剧本,很多时候都会用许鞍华的电影做例子。譬如赋比兴,为中国诗歌的传统所重视,亦能见于电影。《女》有一场是媳妇与家公在树林下走过,忽然有蒲公英飘落。我觉得这是一个象征,一个意象。这个以赋比兴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是很“中国人”的。这些现象固然出现在早期的电影,以至于《男》,好像表面上说生活,但是一个这样身不由己的四十几岁男人,在家里陋室中看到一篇与众不同的学生作文,然后是声音的回响,镜头再转接他走到露台,那一晚,他的生命就开始不同了……这些都运用了比兴手法,然后通过电影蒙太奇的方式去处理出来。我们在《日》片中也能看出来。我觉得有两个方向去看许鞍华的电影,一个是很多的细节,多得即使你看三四遍也不能全部发掘出来,另一个是中国美学的阅读方式。
            ―――――――――――――摘自《许鞍华说许鞍华》


            7楼2014-04-15 21:10
            回复
              楼主注:好的电影,是可以像茶与酒一样,来细品的


              8楼2014-04-15 21:11
              收起回复
                编剧:李樯
                摘选些对理解李樯思想及表述风格、能更好解读黄金时代有帮助的资料:
                对话新生代编剧李樯:我有先天的卑微感
                2008年04月
                记者:你的作品似乎很喜欢在主人公之外,加入很多其他人物构成多条线索的表达。
                李樯:我觉得生活就是这样,人总是活在相干的或者不相干的关系当中,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仅从一个角度是看不清他的全部面目的,通过不同的人才会呈现出他不同的特质,才会让主人公更加丰富。
                记者:你创作的三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年龄有老有少、相貌有美有丑,但是骨子里都是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为什么会把视角锁定在这群人身上?
                李樯:我不愿意写主流的东西,喜欢关注一些所谓的有个性的人。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在于阶级地位,还是在于你性情中的东西,你的性情会决定你的遭遇和命运,所以人一辈子其实都是在跟自己斗争,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战士。


                9楼2014-04-15 21:12
                回复
                  记者:据说李安、姜文都邀请你写剧本,许鞍华更是邀请与你再度合作《妾的女儿》?
                  李樯:李安是和我聊过,但是我觉得很多时候大家都是很礼仪性,很客气性的东西,你要是当真就很土了。谈得比较具体的是要与许鞍华合作一部讲述上世纪30年代的爱情故事,但并不是《妾的女儿》,另外与姜文和吕乐也会有合作。(楼主注:和许导合作的这部八成就是黄金时代了,看时间2008年,很早了)
                  记者:在国内的编剧里你是起点很高的,之后找你合作的也都是大牌导演,你在心态上有什么改变吗?
                  李樯:外部的变化是不能根本改变我的人生观的,因为它根本不足以让你的情感有一个永远的利息。这个东西不是像血浆、盐分那样可以找到一个替代品,它永远是不能对我的基因有什么改变的。所以和这些大牌导演合作在我看来只是偶然性,并不存在必然性。
                  记者:你的作品在具体的细节方面很细腻很感性,但是宏观把控又可以非常冷静地旁观,你怎么看待这两种矛盾的并存?
                  李樯:我觉得人太卑微了,根本不足以改变什么,我有先天的卑微感,看到了人的局限性,所以可以做到冷静地旁观。但是我觉得人就像罩在玻璃罩里的小昆虫,明知玻璃罩的存在,还要一直振着羽翅,人在有限的生命当中做出无限的挣扎这种东西,又让我特别感佩。就像我每次看到植物就会感到很困惑一样,它与你一样每天承受孤独和寂寞,却又那么生机勃勃,让我觉得每个人都是一株植物。所以我对我笔下的人物都充满了一种感佩之心。
                  (楼主注:这段话,让我立刻联想到黄金时代的那个年代,各种激烈的思想和事件大碰撞的时期,人,在那个大动荡的环境下,既像一叶浮萍随波漂流,又在尽其所能绽放自己的光彩、化为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10楼2014-04-15 21:14
                  回复
                    记者手记
                    皆在误读中
                    李樯告诉记者,在姜文为“太阳”很“拧把”的一段时间里,他对姜文说了一句话:每个人永远都在误读当中。这让姜文很释然。其实在李樯看来,误读是人的一个常态,所以他从不会给自己笔下的人物下一个明确的结论,即便是在《立春》的剧本里,他其实是给了每个人物一个结局,但是呈现的方式,依然是用每个人不同的视角完成对个体的诠释。也因此,他的创作在国内编剧当中是很独特的,既有天性当中的冷静旁观,也有对生命的一种感性的感触,而观众也总能从某个角度找到一种共鸣,哭别人的故事,掉自己的眼泪。


                    11楼2014-04-15 21:15
                    回复
                      科普
                      电影文艺片和商业片的区别
                      从字面上看文艺片,更侧重影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透过对人性和生活等多方面的反思,表达比较深沉并有内涵的东西,而且,这些表达出来的东西是非常有个性的,题材的选拔、阐述的角度、镜头的运用等等,都有导演的独特风格。文艺片导演对自己的表达和阐述超过了观众的感受,所以这类影片往往会挑战观众的感受,并刺激他们进行思考。
                      在形式上文艺片也对故事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有自己独特的标准体系,往往在结尾留给观众的是更多的疑惑。所以,电影真正表达东西和观众所理解的会有偏差。所谓仁者见仁,每个观众从电影中所“读”到的很类似却又不尽相同如此,正是文艺片的一个魅力所在。
                      商业片,可以说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好莱坞”就是商业片的代名词。从投资到宣传到各大院线的票房等,它有一整套成功的运作方式。
                      商业片面对的是绝大多数观众,资金的高投入、通俗和主流是影片的特点,导演首先必须考虑的是观众的口味,自我个性的展示则在其次。
                      相对于商业片,文艺片中的艺术元素更多一些,而商业片中的商业元素多一些。
                      文艺片中几乎没有花俏的特技镜头和后期的电脑制作,并且投资上有很大差别。文艺片更注重对人性的思考,人生,社会伦理,人情世故等,比商业片更有深意。
                      商业电影是以追求最大票房为目的的电影,两个主要特征:
                      1、它有着普遍吸引力的标准情节
                      2、它表现了具有广泛文化意义的人物、背景和复杂紧张的场面。
                      商业片在操作上更多地为市场考虑,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赚取更大的票房利润,所以特别注重炒作和宣传。
                      文艺片导演则以电影的艺术表现为主要目的,而不以赚钱为目的。


                      12楼2014-04-15 21:19
                      回复
                        --------- 完 ---------


                        13楼2014-04-15 21: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