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饮食大国,由这种种吃文化和吃心理混合在一起的吃精神,便表现在五千年来我们中华饮食男女的能吃、善吃、会吃、敢吃,以及穷思竭虑,想尽一切办法,变化出千奇百怪的吃出来。中国人的嘴巴了不起,达到了“当惊世界殊”的地步,一点也不夸张。
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贾母请客,宴中有一道茄子做的菜肴,。那位在村子里常年吃茄子的老妇说:“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了,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
大家告诉她,确实是茄子。她再尝了尝,也果然有一点茄子香。然后她请教做法,凤姐说:“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刮了,只要干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在用鸡脯肉合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都切成丁子,拿鸡汤煨干了,拿香油有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严了。要吃的时候,拿出来用炒的鸡,瓜子,一拌就是了。”
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我的佛祖,倒要十几只鸡来配它,怪道这个味儿。”
仅仅一个茄子,能费这么大的精力和功夫,不得不叹服中国人的讲究口福。外国人一只面包剖开来,塞进一跟香肠,再挤进一些颜色令人可疑的酱,站在那里,吞下肚,就算一顿饭了。他们的大餐,除了不停的换盘子换刀叉,该到嘴的东西,不是那么一块就是那么一勺。真应了贾母的那句话“可怜见的!”全世界,只要是中国餐馆,老外经过门口如果肚子不算饱的话,就懒的走了。中国人对嘴功能的开发是高水平的。
平心而论,中国不是一个特别具有开创性的民族,都是棍子敲在脑袋上,扳子打在屁股上,或者洋枪洋泡戳在胸口,才肯变一变祖宗之法。惟独在烹调上,我们完全可以扬眉吐气,趾高气扬,全世界的人,都不能不服我们中华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美国算了不起的,,世界第一强国,以“国际宪兵”自居,颐指气动,动不动就航空母舰开到人家家门口。可谈谈吃文化,山姆大叔立刻傻眼,除了肯德基,麦当劳简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的东西。咱们全中国的小吃,随便伶个出来也比他们的建国历史长。这里虽然说有点阿Q,但也确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的吃之祖,大概就是神农氏,他老人家什么都敢尝。可神农尝百草,也大概算是开了坏头。以为他基础没打好,尝的“草”,一下子把中国人的食谱给定死了。于是,除了佼佼者,多数的百姓嘴里树叶草根,草本植物就和五千年来中国人的胃就分不开了。因此,中国人体质始终不如洋人,奥运虽然拿金牌,可足球冲不出去。我想可能与祖先们吃糠咽菜,营养不良有关。要是当年尝的是挪威三文鱼,澳洲大龙虾,神户小牛肉,俄国鱼子酱,也许今天中国足球早就称霸世界,呵呵。
也许中国人就是饿怕了,才特别的盼望吃,中国历史上灾荒年景太多,使神经有关饥饿反射的那部分,过分的亢进。
因此,每次读到《红楼梦》里的吃喝,以及过去和现在写的令人谗筵欲滴的文章,有关如何制作满汉全系,如何来吃十全大补,如何欣赏羊羔美酒,如何品尝八大菜系……我常常不怀好意的揣测,这些美食家究竟是吃撑了才想起来写的呢?还是饿怕了之后产生的创作欲望呢?以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大概属于后者的可能性要大些。我们尊敬的曹雪芹先生,就是一例。他住在北京西山,“满径蓬篙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怎么能不在《石头记》里大写荷叶羹,螃蟹宴,烤鹿肉,鸽子蛋来聚精会神呢?
(以此文祝朝阳生日快乐,希望你在生日时刻能够心福口福!嘎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