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掌推人,肘以上被人按住必须肘以上下垂,前臂上起才能把人击出,这叫处处分阴阳。
肘不论起多高,都要有沉意,肩不能被打死,要活着运行。
转换拳式要先松沉一下。
化人肩要活着走外环。
要引进落空,不可引进落实。
练架子务必分清内外上下。
所谓内用意不用力,所为外周身轻灵节节贯串;上者虚灵顶劲,下者气沉丹田塌腰松胯。运行时,骨节自然松开,口腹不闭气,腰与四肢不可强劲。否则抬腿腰气喘身摇。注意以意运臂,以气贯指,虚者非空,踢腿注意趾尖,蹬脚意在脚掌。意到气自到,气到劲自到。只要一身松开,虚领顶劲,气自然沉到丹田,上有提劲,下有沉劲自然端正,全身松开自然下坠,神顶起来自然有机灵。鸡斗、蛇行、马跑都是尾巴扬起来。
刚柔相济不是一半刚一半柔,而是忽刚忽柔,轻则一无所有,重者无竖不摧是指虚实变化。
在预备式中要先松身心,静思想。太极拳三步功夫,先练体,次练气,后练神。先练肢体的柔顺,次练内气的充盈,后练神经的宁静。
上下相随,是指每式手脚都必须协调动作,完整一气。如果上不轻灵,下不沉稳就不是上下相随。
蓄劲时将心意收回至极小,动作内收,发劲时心意随外开无穷大。
绵里藏针是指极柔软才能达到极坚刚,不是外皮柔软,里边硬。
外家拳多以身殉技,内家拳以技养生。
练太极拳思想在身内,手伸出云腰先动,然后才依次肩肘腕手。对手上的要求只要作到手掌手指自然伸开手腕微有上翘的意思即可。
所谓用意不用力应是多用思想少用力,少用力就是轻,所谓用意在身内不在身外,外多必然内少。
手上松容易,脚下松很难,脚松不开难分虚实,脚上松柔全赖于开梢沉气。
太极拳动作与呼吸的配合最基本的是变换姿式时吸气,向前击出时呼气,起吸落呼,吸时身体变轻,呼气时身体变重。
眼神要象关云长垂帘半闭为好,睁眼就杀人,又如电筒,不能老是亮着,而是该照的时候才照一下。
一触即发,对准目标腰脚身和意念集中直射。不要先向里合或是下沉或是罗旋,这些预动等于给人报信,应作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神宜内敛,默视揣摩,是指凡此皆是意,要用思想,思想不在外面,不可用气力,要用心去悟。应力求把拳理落实在身内。思想要象一盏灯照满全身,特别要注意全身松柔与灵敏和分清虚实等,时刻不离里边,这才叫内家拳。
练拳周身来回的摇动,那种得意的神态似乎显示他把拳势活了,要内动了,这大不以为然。拳架本朴实无华,是简洁大方的。有人故意添些动作,加些花样,弄得好端端的拳支离破碎,岂不可惜!
太极拳圆中也,形意拳直中也,八卦拳变中也,结合起来一家也。因为三家拳理一致,拳论说都主张主宰于腰,由脚而腿而腰有不得机得势处必于腰腿求之,腰如车轴,命意源泉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塌腰松胯等,腰有带领四肢的作用;腰不活上下不通身便散乱;练拳推手的时候要时时想到腰和腰应起的作用。腰是一身上下的枢纽,腰不松根力很难上达,影响内力的完整。腰部灵活“械杆的力臂”就由手到肩延伸到腰,力臂长了一倍,自然省力。
太极拳是道家哲学,柔能克刚,无为无不为
推人时手臂不动,用意念指挥内力可打向任何地方。
进时用腰,退时亦用腰,进时命门鼓着,不能承受着肚子前进,退时命门鼓着先后退,不能猫腰突臀。
放松不是懈,睡觉时的放松便是懈。我们练拳说的放松,除要求柔软之外还有稳慢圆匀完整等。太极拳一切奥妙与健身的效果都是由松柔而生。
练太极拳要求的静是指的体静和心静,体静不是停滞,而是安详匀速。如飞机、火车、河水看似静实际动得很快。这才是神舒体静。动是因,静是果,动是手段,静是目的。
开展有助于练,紧凑有助于养,会练也要会养,打拳推手是练,站桩和平时生活起居按太极拳要领动作就是养。练拳不用力而偏重养气养神,舍外求内,重意不重形。
太极拳用法是以一法应万法。一律以灵敏的听劲为前哨,当化当发纯由客观情况而定,根本不在外形。在一个会听劲的高手面前,一切手法着法统统等于零。身体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都可以化和发,接触点虽是局部,但发生的力却是全身完整一气的。
高级的粘只在皮肤上接触,水平越高接触越轻,听越灵越能控制对方,练拳架就是为了全身的松柔与各关节的高度灵活。
长劲是以后脚向前蹬为重要动力,依节节贯串由下而上顺势涌出的劲,由于力的作用时间长故能将对方掷出很远。
短劲是快速的弹力与压缩之弹簧突然弹出之原理相同。冷劲是冷不防发出的短劲。
截劲是按对方来力而转换方向的发劲或对方劲还未发足我以更快的劲将其堵回去。
如将推手比作战争,粘是遭遇,化是诱敌深入,拿是找准了有利的地形和时机,发是以优势兵力一举歼灭之。
粘劲有“粘随这粘”有“我顺人背谓之粘”前一种粘如胶粘物,不丢不顶,使对方进攻不得逞,欲逃不得脱,后一种粘是拿劲,拿劲就是随时堵住对方劲路的转化,不让他组成复合力。
发劲之妙在于随,跟随其进或退的主向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