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化使得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一系列挑战,努力将其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统一起来, 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就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传播维护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流
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以经济全球化为载体,资本主义在制度、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逐渐渗透到我国的各个角落。在意识形态变革中丧失话语权,最终导致意识形态全线崩溃,不仅是苏联和东欧留给我们的教训,同样也是当代中国正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在全球化的今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正在为一些人所责难和嘲弄。某些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信仰同计划经济体制及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产生了一同怀疑和否定的情绪。同时,多元化社会文化的存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使人们在面对现实生活各种选择的过程中产生困惑。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的涌现,使一些人对价值标准失去规范力,于是造就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危机。
在全球化的今天,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好的理解传播维护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一、准确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内涵及批判性,避免神化、教条和泛化马克思意识形态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在逻辑上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和发展过程有着一致性。写于1845年至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基本形成,其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从认识论意义来说,马克思认为,被德国思想家们本体化了的意识形态是对现实事物的颠倒认识,只有加以批判,才能获得历史真实性。“这样,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人’的自我异化过程,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总是用后来阶段的普通人来代替过去阶段的人并赋予过去的个人以后来的意识。由于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即由于公然舍弃实际条件,于是就可以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形态的发展过程了。”意识形态颠倒性根源于阶级社会中普遍利益的虚幻性,人民生活条件与其需要的对立性,统治阶级阶级利益的特殊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在利益上的对立最终决定了意识形态虚假存在的必然性。二是从价值论意义上来说,意识形态是以全社会面貌出现的被统治阶级占据和左右的政治思想,即被物质利益扭曲的人类思想。意识形态作为“软国家机器”在阶级统治的过程中发挥着国家实体性存在难以起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论证统治阶级统治的合理性,自然性和公正性,从精神的方面把统治阶级利益合理化,把与统治阶级利益内在统一的生产关系合理化,并以知识、观念和信念等形式保证这种利益的实现。三是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马克思恩格斯把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形式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政治法律思想、宗教、道德、哲学和艺术构成了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没有独立性,但由于统治阶级的成见和人们对社会认识的局限性,意识形态在外观上具有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独立性。同时,由于它是物质生活实践的产物,因此具有受动性,受物质实践的制约和限制,随物质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它还是阶级社会文化发展的载体。作为既定的环境,思维结构和社会评价体系,它制约着社会群体对文化的创造。随着所代表的统治阶级走向灭亡,代表新兴生产力的阶级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部分构建新的主流意识形态。
由此可见,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是在其批判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在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已经有很大的不同,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预见现代发生的所有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神化、教条、泛化马克思理论,都是导致马克思意识形态在我国逐渐丧失人心的重要原因。
神化马克思理论,表现在把马克思理论神化为包罗万象的绝对真理,将马克思恩格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说过的只言片语等同于上帝的金句,这直接造成了在我国广泛存在的“假”、“大”、“空”话语的马克思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空洞的政治口号和枯燥的理想说教,逐渐使得马克思意识形态窒息了活的灵魂,导致其枯萎和僵化,从而给西方“普适价值”等抽象的“人性化”理论以可乘之机。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年群体和文化水平不高的社会群体中,本来充满着人性光辉,主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马克思理论由于成了与世俗脱节的“圣经”而被远离甚至反感,反而“普适论”等理论却由于贴近生活而获得某种程度的心理认同。这并不是因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缺乏生命力和群众感染力,归根到底在于意识形态过度神化所导致的生命力枯萎及群众逆反心理。恩格斯说过,“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列宁也曾说:“决不能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理论是开放的体系,是发展着的科学,它不断增加新内容,具有自我发展的生命力,一味的神化它违反了马克思理论的本质。
教条化马克思理论,表现为简单地将马克思的文献著作中的只言片语或个别结论等同于马克思理论。马克思著有大量的文献著作,这些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集中体现,但这不等于文献的每一句话都是马克思理论的化身。马克思的许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流
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以经济全球化为载体,资本主义在制度、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逐渐渗透到我国的各个角落。在意识形态变革中丧失话语权,最终导致意识形态全线崩溃,不仅是苏联和东欧留给我们的教训,同样也是当代中国正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在全球化的今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正在为一些人所责难和嘲弄。某些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信仰同计划经济体制及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产生了一同怀疑和否定的情绪。同时,多元化社会文化的存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使人们在面对现实生活各种选择的过程中产生困惑。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的涌现,使一些人对价值标准失去规范力,于是造就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危机。
在全球化的今天,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好的理解传播维护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一、准确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内涵及批判性,避免神化、教条和泛化马克思意识形态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在逻辑上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和发展过程有着一致性。写于1845年至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基本形成,其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从认识论意义来说,马克思认为,被德国思想家们本体化了的意识形态是对现实事物的颠倒认识,只有加以批判,才能获得历史真实性。“这样,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人’的自我异化过程,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总是用后来阶段的普通人来代替过去阶段的人并赋予过去的个人以后来的意识。由于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即由于公然舍弃实际条件,于是就可以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形态的发展过程了。”意识形态颠倒性根源于阶级社会中普遍利益的虚幻性,人民生活条件与其需要的对立性,统治阶级阶级利益的特殊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在利益上的对立最终决定了意识形态虚假存在的必然性。二是从价值论意义上来说,意识形态是以全社会面貌出现的被统治阶级占据和左右的政治思想,即被物质利益扭曲的人类思想。意识形态作为“软国家机器”在阶级统治的过程中发挥着国家实体性存在难以起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论证统治阶级统治的合理性,自然性和公正性,从精神的方面把统治阶级利益合理化,把与统治阶级利益内在统一的生产关系合理化,并以知识、观念和信念等形式保证这种利益的实现。三是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马克思恩格斯把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形式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政治法律思想、宗教、道德、哲学和艺术构成了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没有独立性,但由于统治阶级的成见和人们对社会认识的局限性,意识形态在外观上具有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独立性。同时,由于它是物质生活实践的产物,因此具有受动性,受物质实践的制约和限制,随物质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它还是阶级社会文化发展的载体。作为既定的环境,思维结构和社会评价体系,它制约着社会群体对文化的创造。随着所代表的统治阶级走向灭亡,代表新兴生产力的阶级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部分构建新的主流意识形态。
由此可见,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是在其批判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在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已经有很大的不同,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预见现代发生的所有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神化、教条、泛化马克思理论,都是导致马克思意识形态在我国逐渐丧失人心的重要原因。
神化马克思理论,表现在把马克思理论神化为包罗万象的绝对真理,将马克思恩格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说过的只言片语等同于上帝的金句,这直接造成了在我国广泛存在的“假”、“大”、“空”话语的马克思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空洞的政治口号和枯燥的理想说教,逐渐使得马克思意识形态窒息了活的灵魂,导致其枯萎和僵化,从而给西方“普适价值”等抽象的“人性化”理论以可乘之机。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年群体和文化水平不高的社会群体中,本来充满着人性光辉,主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马克思理论由于成了与世俗脱节的“圣经”而被远离甚至反感,反而“普适论”等理论却由于贴近生活而获得某种程度的心理认同。这并不是因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缺乏生命力和群众感染力,归根到底在于意识形态过度神化所导致的生命力枯萎及群众逆反心理。恩格斯说过,“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列宁也曾说:“决不能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理论是开放的体系,是发展着的科学,它不断增加新内容,具有自我发展的生命力,一味的神化它违反了马克思理论的本质。
教条化马克思理论,表现为简单地将马克思的文献著作中的只言片语或个别结论等同于马克思理论。马克思著有大量的文献著作,这些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集中体现,但这不等于文献的每一句话都是马克思理论的化身。马克思的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