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吧 关注:3,735贴子:103,249
  • 4回复贴,共1

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若干思考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来我是不混三国以外的吧的,吧主和各位对我的深情厚谊实在无以为报,就把我写的准备发表的一篇论文放过来吧


IP属地:湖北1楼2014-04-24 15:24回复
    摘 要:全球化使得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一系列挑战,努力将其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统一起来, 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就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传播维护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流
    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以经济全球化为载体,资本主义在制度、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逐渐渗透到我国的各个角落。在意识形态变革中丧失话语权,最终导致意识形态全线崩溃,不仅是苏联和东欧留给我们的教训,同样也是当代中国正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在全球化的今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正在为一些人所责难和嘲弄。某些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信仰同计划经济体制及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产生了一同怀疑和否定的情绪。同时,多元化社会文化的存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使人们在面对现实生活各种选择的过程中产生困惑。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的涌现,使一些人对价值标准失去规范力,于是造就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危机。
    在全球化的今天,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好的理解传播维护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一、准确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内涵及批判性,避免神化、教条和泛化马克思意识形态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在逻辑上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和发展过程有着一致性。写于1845年至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基本形成,其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从认识论意义来说,马克思认为,被德国思想家们本体化了的意识形态是对现实事物的颠倒认识,只有加以批判,才能获得历史真实性。“这样,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人’的自我异化过程,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总是用后来阶段的普通人来代替过去阶段的人并赋予过去的个人以后来的意识。由于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即由于公然舍弃实际条件,于是就可以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形态的发展过程了。”意识形态颠倒性根源于阶级社会中普遍利益的虚幻性,人民生活条件与其需要的对立性,统治阶级阶级利益的特殊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在利益上的对立最终决定了意识形态虚假存在的必然性。二是从价值论意义上来说,意识形态是以全社会面貌出现的被统治阶级占据和左右的政治思想,即被物质利益扭曲的人类思想。意识形态作为“软国家机器”在阶级统治的过程中发挥着国家实体性存在难以起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论证统治阶级统治的合理性,自然性和公正性,从精神的方面把统治阶级利益合理化,把与统治阶级利益内在统一的生产关系合理化,并以知识、观念和信念等形式保证这种利益的实现。三是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马克思恩格斯把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形式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政治法律思想、宗教、道德、哲学和艺术构成了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没有独立性,但由于统治阶级的成见和人们对社会认识的局限性,意识形态在外观上具有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独立性。同时,由于它是物质生活实践的产物,因此具有受动性,受物质实践的制约和限制,随物质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它还是阶级社会文化发展的载体。作为既定的环境,思维结构和社会评价体系,它制约着社会群体对文化的创造。随着所代表的统治阶级走向灭亡,代表新兴生产力的阶级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部分构建新的主流意识形态。
    由此可见,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是在其批判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在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已经有很大的不同,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预见现代发生的所有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神化、教条、泛化马克思理论,都是导致马克思意识形态在我国逐渐丧失人心的重要原因。
    神化马克思理论,表现在把马克思理论神化为包罗万象的绝对真理,将马克思恩格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说过的只言片语等同于上帝的金句,这直接造成了在我国广泛存在的“假”、“大”、“空”话语的马克思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空洞的政治口号和枯燥的理想说教,逐渐使得马克思意识形态窒息了活的灵魂,导致其枯萎和僵化,从而给西方“普适价值”等抽象的“人性化”理论以可乘之机。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年群体和文化水平不高的社会群体中,本来充满着人性光辉,主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马克思理论由于成了与世俗脱节的“圣经”而被远离甚至反感,反而“普适论”等理论却由于贴近生活而获得某种程度的心理认同。这并不是因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缺乏生命力和群众感染力,归根到底在于意识形态过度神化所导致的生命力枯萎及群众逆反心理。恩格斯说过,“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列宁也曾说:“决不能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理论是开放的体系,是发展着的科学,它不断增加新内容,具有自我发展的生命力,一味的神化它违反了马克思理论的本质。
    教条化马克思理论,表现为简单地将马克思的文献著作中的只言片语或个别结论等同于马克思理论。马克思著有大量的文献著作,这些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集中体现,但这不等于文献的每一句话都是马克思理论的化身。马克思的许


    IP属地:湖北2楼2014-04-24 15:25
    收起回复
      是以感性和生存本能为基础的后现代思潮,通过对本体论哲学,传统理性主义哲学的解构颠覆,从而达到对唯物辩证法的消解。这种消解主要体现在“总体性”上,包括对本质主义的清理,对真理的清理和对语言的清理。第三种是以“多元共生” “和合”“趋同”为理念的和合意识形态,通过“包容性”,“宽容性”来实现对唯物辩证法的消解。对唯物辩证法的消解,关系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基本精神,关系着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和根基地位,要严格警惕。
      三、在学术上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同时,谨防“非意识形态化”理念的渗透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消解
      近年来,西方马克思学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一些国内的学者认为,西方马克思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作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论证。其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环境可以让他们更加了解资本主义社会,能够更深入地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特点,更能把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结合在一起,批判地探索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途径。因此,西方马克思学在中国拥有了一定数量的积极拥护者,一些学者甚至有意无意的通过西方马克思学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甚至以西方马克思学来解读我国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事实上,这在无形中造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界的混乱,给初学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学子和初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学者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学倡导客观、纯学术,虽然他们也认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他们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充满矛盾(经济分析与道德批判、抽象推论并存;人的理性和实践活动观点与个人行动历史必然性模式并存等等),因此造成了所谓“马克思主义多元化”。而且,他们大都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的科学意义仅限于资本主义早期阶段。早期西方马克思学大多研究无产阶级革命,认为意识形态理论的意义就是导向社会革命。随着西方马克思学的意识形态理论从“革命论”转向“合法论”,其理论大多从为当代社会提供合法性根据的角度来探讨意识形态,文化批判和文化革命是其基本理论倾向。虽然阿尔都塞等人的理论有一定批判性,但依然没能走出“纯文化”的抽象探索。
      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号称纯学术,远离政治,但它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任何社会思潮都不可能脱离其社会制约性和阶级倾向性,不同学术观点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不同社会集团、社会阶层和阶级的不同利益和要求,作为毫无政治倾向的纯学术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他们力图证明当代资本主义制度所衍生的自我调控力量否定了马克思对其批判,实际上就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另一种方式。他们在批判的同时却从根本上大多为资本主义辩护,即使宣扬“资本主义”会自我毁灭的某些理论,取代它们的仍然是“改良资本主义”。在他们眼中,


      IP属地:湖北5楼2014-04-24 15:28
      收起回复
        国社会的感性化特征来开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传播,建立一套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传播渠道的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对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赢得人们的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梁漱溟在研究中国传统社会曾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重亲情、重伦理、重人际关系的伦理社会。费孝通在研究中国社会特性时也指出,中国是一个习惯圈子思维、注重文化传承和象征模仿的礼俗社会,是一个不重视借助文字阅读满足生活需要而依赖面对面交往的熟人社会。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识活动通常处于社会心理层面,是尚未上升到理论化和系统化层面的感性意识活动,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同理论化、系统化亦即理性化的意识形态存在某种程度的距离。所以,高度理论化和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要更有效地发挥整合社会的作用,就必须跨越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距离,使其理论观点有效地被社会成员认同。
        首先,要在宣传和传播话语上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语言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对于意识形态能否有效地被人们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在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应当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广泛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生动语言,用群众熟悉的、听得懂的、愿意听的语言来宣传。其次,要在宣传和传播形式上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应当充分借助现代的数码技术、影像技术、电子技术等手段,将理性化的概念系统感性化,以更直观、感性的方式将展示给群众,实现理性化的概念系统与广大社会成员感性意识的统一。
        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非主流意识形态及多种社会思潮,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具有包容性和对其他意识形态的整合作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同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积极的思想交流、交锋和对话。只有思想对话交锋,意识形态间有了观念阐释、意愿展现、诉求表达的平台与渠道,才能实现对话协商、沟通整合、合作共赢,使思想观念和价值原则方面的分歧得以明晰。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吸收、借鉴、融合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合理成分和理性元素,得以丰富发展原有体系,思想观点和价值原则可以不断拓宽,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产生更有效的影响;另一方面,允许非敌对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补充,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力发展的内耗,缓和化解社会矛盾,从而找到各阶层利益群体的利益契合点。
        六、结语: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困惑与挑战,究其原因虽然有历史的和内在的局限,但决不是马克思主义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本身的错误。意识形态问题的彰


        IP属地:湖北8楼2014-04-24 15:31
        收起回复
          @唯一海阔天空@1347865139


          IP属地:湖北10楼2014-04-24 15:3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