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问我,你的剧本写得很棒,你一定掌握某种方法。我的方法说了,别人也不一定明白。首先一个就是看两箱书就可以了。根据这两箱子书提供给你的时间、空间和人物以及舞台,你就可以写出来,没有问题的。”
Movie:小说《霸王别姬》和电影《霸王别姬》,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芦苇:小说基础比较薄弱,是一部世俗言情小说,怎么把它深化到一个诗史舞台上去,这个是我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使它有更深、更宽广的一种视角,更深远的一个背景,这个需要大量的工作,如果我们对历史没有一种回顾和反思,这个剧本很难写。
Movie:小说中,程蝶衣最后没有死,他结婚了,但您在电影里把他处理成自杀。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芦苇:《霸王别姬》是一个戏中戏,我们处处都要把主人公的命运和舞台结合起来,他在生活里和在舞台上的角色应该是高度统一的。比如说段小楼这个人物,他的生活是生活,舞台是舞台,而程蝶衣比较怪,他生活中力求要达到舞台的完美,他完全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角色,是一个合二为一的角色,不一样。人物自有他自己的命运,你要塑造这么一个人物的话,他必然就是这个结局。其实我对小说的变动非常大,后来小说根据电影又改了,我们看过李碧华再版的小说,跟她的第一版是完全不一样的,她把大量的电影内容加进去了。
Movie:《霸王别姬》里的每个人物,您都做了好几页纸的小传。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您是先把人物理顺了,然后再做结构。
芦苇:可以这么说。人物决定结果,而不是结果决定人物。 人物是最中心的,它来决定结构,你不能反过来,不能结构决定人物,这样就本末倒置了。你对人物越了解,你的戏越好写。一般你的戏写不下去了,就是你对人物不太了解,这是一般的规律。不能说你对人物很了解,你的戏写不下去了,这种情况很少。
Movie:您是如何做人物分析和研究的?
芦苇:研究大量的京剧资料,要看大量的京剧书。我看了两箱的书,其中有一箱是我买的,有一箱是我借来的,我本身对京剧本身也比较了解。《霸王别姬》里虽然没有具体借用了谁,但是它有很多人的影子在里头。程蝶衣的身上有言慧珠的影子,她是一个京剧名角,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上吊死了,一身盛装,穿着旗袍,把自己年轻最美丽的衣服穿上了。比如袁四爷,他在被枪毙的时候,是迈着戏步走向刑场的,这是来自一个真事,湖北的一个恶霸姓高,他也是戏霸,唱丑角的,他在被枪毙的时候,就迈着丑角的台步走向刑场。
Movie:原小说里有没有袁四爷这个角色。
芦苇:没有,袁四爷在原小说里边就是一个影子,只有一场戏,只露了一面。
Movie:您当时为什么会选择一个袁四爷这样的人物?
芦苇:因为他是旧社会戏剧界里典型的一个人物——戏霸。什么叫戏霸,什么叫梨园大拿,就是在梨园界里掌盘子的人。你要对旧社会不理解的话,你很难理解袁四爷这个人,他在社会是非常复杂的,但他是一个戏迷,他也是一个懂戏的人,程蝶衣都对他很佩服,说四爷是懂戏的人。
Movie:您写了很多诗史格局的电影,应该非常难写。
芦苇:诗史并不是一种技巧,它是一种品质,一种格局。当然这里牵涉到技巧,但是它主要是一个格局。我一般是愿意把格局做大,因为生活就是这样的。为什么说个人史就是民族史?你在看待一个个体的时候,你是用什么眼光看的,你是把他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还是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
Movie:史诗格局的电影容量很大,包括时代、社会以及林林种种的人,头绪很多吗,您是用什么把他们有机地串到一起的?宁浩喜欢多线索叙事,据说,他们创作的时候,喜欢把几个人物写到小黑板上,故事线往下推,推不下去的时候,再重新开始。您是一种怎样的工作方法?
芦苇:像他们那种集体写剧本我没有经历过,我都是单独写。很多人都问我,你的剧本写得很棒,你一定掌握某种方法。我的方法说了,别人也不一定明白。首先一个就是看两箱书就可以了。根据这两箱子书提供给你的时间、空间和人物以及舞台,你就可以写出来,没有问题的。方法这个东西完全是根据素材而定。比如我写《霸王别姬》跟写《狼图腾》就完全不一样。经验不一样,过程也就不一样。
Movie:咱们说些具体的细节方面的技巧。比如程蝶衣完成心理上的性别转换的那场戏,您当初为什么要那样设计?我觉得,一个戏当中最难的就是让人物的价值观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弯。
芦苇:他背的戏文出自昆曲中《双下山》,这个戏文是大有深意的。本来应该是“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但是他口吃,师傅怎么惩罚他,他也改不过来,总说成“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小石头就着急了,拿着烟袋锅戳他嘴,他忽然间就说出来了。当然这场戏你可以做双重解释,你可以说程蝶衣终于把这个戏唱出来了,你也可以说他完成了一次在心理上的性别转变。剧作最好能够做到一箭双雕,这是一个比较高明的写法。
Movie:也有人解读说,用烟袋锅戳嘴这个动作跟强暴有一种象征性的关联。当时您设计这个动作的时候,想到了这点么?或者它仅仅是别人的一个解读。
芦苇:别人怎么解读我不管,至少我把这种可能性提供给你,做双重三重解读的可能性。你可以这么想,你也可以不这么想,这个不是关键,关键是小豆子在一种特别激烈、特别残酷的压力之下,完成了性别转换。
Movie:您在写《霸王别姬》之前,看了《末代皇帝》,您说《末代皇帝》的视角是世界性的,《霸王别姬》的视角也应该是世界性的,怎么理解这个视角问题?
芦苇:视角就是你如何看待人性。你要用一种普世价值观和人道主义来塑造你的人物,你不能用民族主义、党派利益、主旋律的视角,这个至关重要。主旋律是强调角色的功能,强调角色是不是符合某种道德模式的要求。
Movie:李碧华没有参与写剧本,但是,她依然做了第二编剧,会不会觉得不舒服?
芦苇:严格来说李碧华是原著,我是编剧,但现在她成为你的并列编剧,你能舒服吗?可是导演已经把拷贝做完了,你说什么也晚了。我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了,所以在《活着》的时候,你会注意到,我跟余华也是联合编剧,但是专门给我打了一个叫定稿剧本芦苇,就是承认我的劳动,这个也是艺谋比较厚道的一方面,艺谋说这个剧本是你写的,可是合同上规定了余华必须上名。我说那你给我说明剧本是我写的就可以。
Movie:相当于说于华当初卖这个小说版权的时候就规定了署名编剧这一条?
芦苇:对,没错,这样就可以拿双份钱了嘛。
芦苇对张国荣说,其实,在戏里,我已经把你调戏过了O(∩_∩)
Movie:小说《霸王别姬》和电影《霸王别姬》,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芦苇:小说基础比较薄弱,是一部世俗言情小说,怎么把它深化到一个诗史舞台上去,这个是我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使它有更深、更宽广的一种视角,更深远的一个背景,这个需要大量的工作,如果我们对历史没有一种回顾和反思,这个剧本很难写。
Movie:小说中,程蝶衣最后没有死,他结婚了,但您在电影里把他处理成自杀。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芦苇:《霸王别姬》是一个戏中戏,我们处处都要把主人公的命运和舞台结合起来,他在生活里和在舞台上的角色应该是高度统一的。比如说段小楼这个人物,他的生活是生活,舞台是舞台,而程蝶衣比较怪,他生活中力求要达到舞台的完美,他完全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角色,是一个合二为一的角色,不一样。人物自有他自己的命运,你要塑造这么一个人物的话,他必然就是这个结局。其实我对小说的变动非常大,后来小说根据电影又改了,我们看过李碧华再版的小说,跟她的第一版是完全不一样的,她把大量的电影内容加进去了。
Movie:《霸王别姬》里的每个人物,您都做了好几页纸的小传。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您是先把人物理顺了,然后再做结构。
芦苇:可以这么说。人物决定结果,而不是结果决定人物。 人物是最中心的,它来决定结构,你不能反过来,不能结构决定人物,这样就本末倒置了。你对人物越了解,你的戏越好写。一般你的戏写不下去了,就是你对人物不太了解,这是一般的规律。不能说你对人物很了解,你的戏写不下去了,这种情况很少。
Movie:您是如何做人物分析和研究的?
芦苇:研究大量的京剧资料,要看大量的京剧书。我看了两箱的书,其中有一箱是我买的,有一箱是我借来的,我本身对京剧本身也比较了解。《霸王别姬》里虽然没有具体借用了谁,但是它有很多人的影子在里头。程蝶衣的身上有言慧珠的影子,她是一个京剧名角,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上吊死了,一身盛装,穿着旗袍,把自己年轻最美丽的衣服穿上了。比如袁四爷,他在被枪毙的时候,是迈着戏步走向刑场的,这是来自一个真事,湖北的一个恶霸姓高,他也是戏霸,唱丑角的,他在被枪毙的时候,就迈着丑角的台步走向刑场。
Movie:原小说里有没有袁四爷这个角色。
芦苇:没有,袁四爷在原小说里边就是一个影子,只有一场戏,只露了一面。
Movie:您当时为什么会选择一个袁四爷这样的人物?
芦苇:因为他是旧社会戏剧界里典型的一个人物——戏霸。什么叫戏霸,什么叫梨园大拿,就是在梨园界里掌盘子的人。你要对旧社会不理解的话,你很难理解袁四爷这个人,他在社会是非常复杂的,但他是一个戏迷,他也是一个懂戏的人,程蝶衣都对他很佩服,说四爷是懂戏的人。
Movie:您写了很多诗史格局的电影,应该非常难写。
芦苇:诗史并不是一种技巧,它是一种品质,一种格局。当然这里牵涉到技巧,但是它主要是一个格局。我一般是愿意把格局做大,因为生活就是这样的。为什么说个人史就是民族史?你在看待一个个体的时候,你是用什么眼光看的,你是把他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还是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
Movie:史诗格局的电影容量很大,包括时代、社会以及林林种种的人,头绪很多吗,您是用什么把他们有机地串到一起的?宁浩喜欢多线索叙事,据说,他们创作的时候,喜欢把几个人物写到小黑板上,故事线往下推,推不下去的时候,再重新开始。您是一种怎样的工作方法?
芦苇:像他们那种集体写剧本我没有经历过,我都是单独写。很多人都问我,你的剧本写得很棒,你一定掌握某种方法。我的方法说了,别人也不一定明白。首先一个就是看两箱书就可以了。根据这两箱子书提供给你的时间、空间和人物以及舞台,你就可以写出来,没有问题的。方法这个东西完全是根据素材而定。比如我写《霸王别姬》跟写《狼图腾》就完全不一样。经验不一样,过程也就不一样。
Movie:咱们说些具体的细节方面的技巧。比如程蝶衣完成心理上的性别转换的那场戏,您当初为什么要那样设计?我觉得,一个戏当中最难的就是让人物的价值观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弯。
芦苇:他背的戏文出自昆曲中《双下山》,这个戏文是大有深意的。本来应该是“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但是他口吃,师傅怎么惩罚他,他也改不过来,总说成“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小石头就着急了,拿着烟袋锅戳他嘴,他忽然间就说出来了。当然这场戏你可以做双重解释,你可以说程蝶衣终于把这个戏唱出来了,你也可以说他完成了一次在心理上的性别转变。剧作最好能够做到一箭双雕,这是一个比较高明的写法。
Movie:也有人解读说,用烟袋锅戳嘴这个动作跟强暴有一种象征性的关联。当时您设计这个动作的时候,想到了这点么?或者它仅仅是别人的一个解读。
芦苇:别人怎么解读我不管,至少我把这种可能性提供给你,做双重三重解读的可能性。你可以这么想,你也可以不这么想,这个不是关键,关键是小豆子在一种特别激烈、特别残酷的压力之下,完成了性别转换。
Movie:您在写《霸王别姬》之前,看了《末代皇帝》,您说《末代皇帝》的视角是世界性的,《霸王别姬》的视角也应该是世界性的,怎么理解这个视角问题?
芦苇:视角就是你如何看待人性。你要用一种普世价值观和人道主义来塑造你的人物,你不能用民族主义、党派利益、主旋律的视角,这个至关重要。主旋律是强调角色的功能,强调角色是不是符合某种道德模式的要求。
Movie:李碧华没有参与写剧本,但是,她依然做了第二编剧,会不会觉得不舒服?
芦苇:严格来说李碧华是原著,我是编剧,但现在她成为你的并列编剧,你能舒服吗?可是导演已经把拷贝做完了,你说什么也晚了。我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了,所以在《活着》的时候,你会注意到,我跟余华也是联合编剧,但是专门给我打了一个叫定稿剧本芦苇,就是承认我的劳动,这个也是艺谋比较厚道的一方面,艺谋说这个剧本是你写的,可是合同上规定了余华必须上名。我说那你给我说明剧本是我写的就可以。
Movie:相当于说于华当初卖这个小说版权的时候就规定了署名编剧这一条?
芦苇:对,没错,这样就可以拿双份钱了嘛。
芦苇对张国荣说,其实,在戏里,我已经把你调戏过了O(∩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