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代知识分子下乡:关于今天的大学生支农
到了21世纪初,我们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到民间去?这其实是你们首先要想清楚的问题。作为第六代人的“青年志愿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在什么样的历史驱动下,重新走向西部,走向中国广大的农村的?
我想了两句话:“今天我们需要农村,农村需要我们”,作为回答。为什么今天中国的大学生,中国的年轻一代中的一部分人,会觉悟到自己需要农村?在你们的一次总结汇报会上,有一个同学说了一句话,引起了我长久的思考。他说,下乡支农,“我们的生命多了一层底色”,我想,今天就从这“底色”说起。
在全球化的中国与世界,人的生命存在,有两种方式。一是“固守者”,即坚守在本土:从世界的范围,就是坚守在中国本土;从国内的范围,则是坚守在自己的家乡。另一是“漂泊者”,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从国内到国外,总之是远离故土,到“远方”去寻求自己的发展。当然,“固守”与“漂泊”是从来就有的。固守者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存在失根的问题。其实事情并没有这样简单,你天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并不自然就认识这块土地,甚至也会产生认知上的陌生感,情感与心理上的疏离感。我就这样问过贵州的大学生:你认识脚下的土地吗?这就说到了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这是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确实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事实: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绝大多数人是农民,他们世世代代生养于兹,并且辛苦耕耘于这块土地,不认识中国的农民和农村,不了解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不懂得他们的思想、感情,不知道他们的要求、愿望,陌生于他们的文化,就很难说真正认识中国这块土地。在我看来,在过去一个世纪,一代又一代的现代知识分子之所以这样“前赴后继”地走向农村,其内在的动因,就是要去寻求自己的生命之根。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新世纪初,你们的青年志愿者运动,实质上也是一个“寻根”运动,是在补你们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重新认识你脚下的土地。当你和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某种精神上的联系,成为你生命记忆中的永恒,并以此作为你的生命底色,今后,无论你走到哪里,哪怕是远离故土、家乡,走到天涯海角,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你都是有根的,你都有一个精神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