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猪江湖吧 关注:69贴子:3,400
  • 0回复贴,共1

药象体会——地黄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 大茶药 2010-11-28 16:59:43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
地黄的地下根茎是黄色的,它的颜色染衣不容易脱色,古代就用它来染黄,所以叫地黄。
地黄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较广。地黄喜欢温暖而略微湿润的气候,在土层深厚肥沃的沙质土壤中生长最好。目前地黄多为栽培品种,以河南怀庆所产地黄最为地道,所以又有怀地黄之名。
地黄长得不高,贴着地面长出一丛叶子,叶子中间发出一条直立茎,大约二三十厘米高,这是地黄整体的形态。地黄的地上部分长得还是很有特色的,它的全身长满了白色的长腺毛,看起来很柔润,这是地黄最显著的一个特征。
地黄的叶子是比较大的卵圆形,叶脉的纹理把叶片分割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每一片都像是一块独立的区域,鼓鼓的微微凸起,就像装满了东西的小仓库。从这里就能看出地黄的藏聚之势。地黄的花是紫红色的长筒状,把花摘下来,可以从后面吸出甜甜的汁液,就像盛着美酒的小酒壶,所以地黄在民间也叫酒壶花。
地黄茎叶都多汁,折断后会流出粘稠的汁液,粘在手上不容易去掉。地黄的厚润敛聚之性于此可见一斑。
地黄的地上部分长得并不发达,它的主要精力都在地下根茎上。每年的秋天,当地黄叶片逐渐枯黄的时候,就可以采挖了。地黄的根茎发达,野生的地黄根茎比较细一些,大约指头粗细,而栽培的地黄,根茎膨大如纺锤形,饱满的根茎间有不规则的横纹,显得非常臃肿,有点像我们都比较熟悉的红薯。
相比地黄的叶子,地黄的根茎才是真正的仓库,真是把土地的精髓都储藏起来了。所以在《本经》里面地黄又叫地髓,意思是地黄把土地里的精髓都吸收过来了,地髓这个名字确实起得恰如其分。正因为地黄的贪婪收聚之力太盛,所以地黄难以连作。一块地种过地黄之后,至少要过8-10年才能逐渐恢复,才可以再种地黄。
新鲜的地黄,色黄肥大,皮薄肉厚,肉脆多汁而易断,断面黄白,汁液微苦微甘,稠厚滑润。正因为新鲜地黄汁多而易取,所以鲜地黄入药时多是捣取汁饮用。
地黄分布虽广,却只有中原河南地区的地黄品质最佳,也就是《本经》讲的生黄土地者佳。中原地区气候温和,土气醇厚,为地黄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地黄就象一个家境优越的孩子,不用劳作,却要什么有什么。地黄禀土气而生,微甘微苦,药性并不是非常偏颇,还算是比较平正的一味药。而《本经》却言地黄性寒,《别录》言地黄性大寒,这是什么道理呢?
鲜地黄性寒,与黄连龙胆等药的苦寒是完全不一样的。水性润下而气寒,鲜地黄肥脆多汁,汁稠而润,地黄汁液天然地就具有一种清凉滋润之性,大量服用时则集凉成寒,易伤阳气。本经言地黄性寒,主要是指鲜地黄汁多碍阳的特性。水多自然克火,阴盛自然性寒,而鲜地黄的这个寒性,只有大量服用时才表现得比较明显,小量服用,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寒性。鲜地黄常被重用至一斤,也可以反证地黄本身的药性还是比较平和的。
正因为鲜地黄是以土气为主之药,而又滋润多汁,微有敛聚之势,所以鲜地黄甘寒的药性,常被用作津液大伤时的急救用药,可以借其滋润敛聚之性,大剂重用以峻补阴液,固摄一气。
鲜地黄最典型的应用当属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用鲜地黄一斤,绞取汁液入药,借地黄滋润固摄之气,滋阴复脉,因此炙甘草汤又叫复脉汤。但大量地黄汁液毕竟体阴性寒,所以仲景用水酒各半煎服炙甘草汤,以行散流通,避免地黄性寒壅滞的弊端。
古人治疗各类折跌损伤,气血大虚,筋脉不续之时,大多重用地黄,借鲜地黄甘润之性峻补阴液,流通气血以续绝伤。而地黄取汁,好酒冲服的用药方式,则与炙甘草汤的用意完全一致。
从峻补阴液的角度来讲,重用鲜地黄汁有点象现代医学中代血浆的意思,而地黄本身的敛聚固摄之功,却是代血浆所不具备的。植物药本身的生发之气,自然带有一种或散或敛的流通之力,这是人工合成药物无法企及的地方。
鲜地黄滋润多汁而性微寒凉的特性,虽有易伤阳气的弊端,却也成就了鲜地黄善降虚热的药性。如果患者既有阴液亏虚的基础,又有虚热心烦表现,用鲜地黄则正合病象,滋阴清热一举两得。《金匮》用百合地黄汤治疗百合病,就是这种情形的典型运用。
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加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百合病跟现代医学讲的更年期综合症很相似,50岁左右的妇女最多见,其主要病机就是阴虚烦热。所以仲景主以百合地黄汤,以鲜地黄汁配合百合滋阴清热,两取其能。既使有明显的虚热之象,仲景也没有不加限制地使用地黄,而是告诫中病即止,防止过用伤阳。附上百合地黄汤的原方,供大家参考。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从滋补阴液的角度来讲,鲜地黄汁与阿胶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不同的是,地黄汁甘寒偏凉,阿胶则甘香微温,地黄汁流通性更好,阿胶滋腻性更强,所以地黄汁峻剂重用可以建功,阿胶过量使用往往误事,因一气贵在流通之故。炙甘草汤中地黄阿胶同用,地黄多而阿胶少,亦各取其长而相辅相成。
鲜地黄晒干或烘干之后,汁液大减,颜色变黑,就成了干地黄,也就是我们临床使用的生地黄。干地黄流通性减弱而滋腻性增强,其甘润微凉的寒性则变化不大。所以干地黄多用于丸剂,取其性缓以渐滋阴精。
仲景用干地黄,崔氏八味丸用干地黄八两,大黄蟅虫丸用干地黄十两,药量均冠方首,服法均为酒服,仲景酒行地黄之意展现无遗。用其长而避其短,知药善用者,仲景也。
后人则在仲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直接用熟地黄代替干地黄入丸剂,就避免了以酒服药的麻烦,可以直接服用,更为方便。
熟地黄是怎么炮制的呢?是把干地黄先用酒浸泡透,再在锅内蒸熟,古法要九蒸九晒,就是要把地黄彻底蒸烂熟透,这时干地黄就变成了熟地黄。
炮制优良的熟地黄,色黑润泽,绵软粘手,嚼之可化。所以熟地黄已经没有了干地黄的那种明显的寒性,也就不需要再用酒兑服了。熟地黄较干地黄更为滋腻柔润,长于敛固一气,滋阴填精,其寒性大减而微有温意,所以后代医家多言地黄生则性寒,熟则性温。其实熟地并非真的性温,只是相对鲜地黄而言,无明显寒凉之性,更加平和而已,本质上还是微微偏凉的。
熟地如果炮制不当,蒸得不够透,不够熟,熟地的凉滞之性就会比较明显。尝一块熟地黄,如果很难咬得动,嚼半天都化不了,这样的熟地基本可以断定蒸制得不够,容易滋腻碍阳,不宜多用。
炮制好的熟地,润而不寒,滋而不腻,可以大量服用,而不致滋腻壅滞一气的流通。《本经》言地黄填骨髓,在熟地的身上体现得最明显。
熟地黄滋润厚重,固摄一气,大补阴精,是临床补阴要药。凡阴虚脉涩,精亏欲脱之候,皆可重用熟地以建功。慢性肾炎脉涩身肿,重用熟地其肿即消,肾结石久病不愈,重用熟地其石可出可化。
人体一气贵在流通,折跌损伤者,阴血暴虚,鲜地黄汁灌渗滋润,大补阴液以流通续绝。久病精竭者,阴津枯涸,熟地黄绵润柔滋,敛聚一气以缓缓流通。由鲜地黄到熟地黄,其性渐缓渐柔。鲜地黄长于灌渗流通,熟地黄长于缓缓滋润,而其取效之理,皆在地黄肥润多汁之性,生熟不过性刚性柔之异。故《本经疏证》言地黄之用,在其脂液,能荣养筋骸血络,干者枯者,能使之润泽矣。进乎此,则因干枯而断者,得润泽而仍能续。故地黄之用,不在能通而在能养。
地黄以醇厚的土气为基础,体阴性柔,润则能养,寒则略藏,其润养之功实源于其聚藏之能。就跟老百姓居家过日子一样,存钱不厌多,所以用地黄时如韩信将兵,多凭重剂以见奇功。
熟地的炮制和使用,历代医家都讲究“勿犯铜铁器,令人肾消”。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铜铁的化学性质较为活泼,容易与地黄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药性的变化。从中医的角度看,铜铁之气皆寒凉重降,以之煎制地黄,会加重地黄滞腻之性,不利于人体一气的周流。故古人用地黄,蒸制多用竹器,使用多以酒服,无非为促进地黄之气的流通而已。
最后来看《神农本草经》对地黄的描述:
地黄,味甘,寒。主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1楼2014-05-27 10:4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