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技术吧 关注:6贴子:127

回复:心理学效应什么的~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罗森塔尔效应
满怀希望的激励,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21楼2014-06-24 16:38
回复
    21.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共生,是指企业所有成员通过某种互利机制,有机组合在一起,共同生存发展。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既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如海葵和小丑鱼之间、生产过程具有配套性的企业之间都存在明显的共生关系,而且它们都有共同的特征,即共生系统中的任一成员都因这个系统而获得比单独生存更多的利益,即有所谓“1+1>2”的共生效益。
    人才的“共生效应”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引入一个杰出人才,可以使四方贤才纷至沓来,进而逐渐形成一个人才群体,这是以人才引人才、挖掘人才的一条规律。认识和运用这条规律,可为组织赢得巨大的效益。二是指在一个人才荟萃的群体中,人才间的互相交流、信息传递、互相影响往往会极大促进人才与群体的提高。因此,群体的组织者应当充分运用并不断强化“共生效应”,形成一个吸引人才、利于人才成长与脱颖而出的群体。如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美国的贝尔实验室等,在那里工作过的科学家先后有获诺贝尔奖的人。因此,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迪,组织的领导者应充分利用并不断强化人才的共生效应,形成一个吸引人才、利于人才成长与脱颖而出的群体。3共生效应的实际例子编辑在犹太经典《塔木德》中,有一句名言: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学会嗥叫;和那些优秀的人接触,你就会受到良好的影响。因此,多与优秀的人交往,多受他们的影响,能让你变得更优秀。如果你已经很优秀了,再与优秀的人交往,那么你们就能产生共生效应,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保罗·艾伦和比尔·盖茨走到一起并创立了微软就是最好的例证。1968年,保罗·艾伦与比尔·盖茨相遇于湖滨中学,艾伦比盖茨年长两岁,他丰富的学识令盖茨敬佩不已,而盖茨在计算机方面的天分又使艾伦倾慕不已。就这样,他们成了好朋友,随后一同迈入了计算机王国。艾伦喜欢钻研技术,他专注于微软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创新,盖茨则以商业为主,他一人包揽了销售员、技术负责人、律师、商务谈判员及总裁等职。在两人默契的配合下,微软掀起了一场至今未息的软件革命。有人说,没有比尔·盖茨,也许就不会有微软,但如果没有保罗·艾伦,比尔·盖茨也没有今天的成就。他们能走到一起,并非偶然,比尔·盖茨说过:"有时决定你一生命运的在于你结交什么样的朋友。"换句话说,你与怎样的人交往决定了你的未来。所以,请与优秀的人在一起,努力加入优秀者的团队,让自己在那个良好的氛围中获得成长。从他们的经历中,你既可以学到成功的经验,也可以吸取失败的教训,这会使你变得更优秀。


    22楼2014-06-24 16:40
    回复
      23.得寸进尺效应
      一个人如果接受了别人的一个小要求,那么别人在此基础上再提一个更高点的要求,这个人也会倾向于接受。我们把这叫做“得寸进尺效应”.

      听说这个方法,用来追求女生貌似效果很好的样子,不过一切最强大后盾还是需要真心。


      24楼2014-06-24 16:42
      回复

        24.撒旦效应,又名路西法效应。美国斯坦福大学曾经有一个很有名的实验叫“斯坦福实验”;实验把一拨大学生分成两堆人,一边扮作狱警,一边扮作犯人。本来这个实验计划是十五天,但六天后就结束了。结束的原因很简单,局面无法控制了。为什么局面无法控制-----扮成狱警的一方因为有了某种特权,有了很大的暴力性和攻击性,而扮演罪犯的一方性格变的顺从和屈服,这就是所谓的“路西法效应”。简单的来说,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下,天使会堕落成魔鬼,好人也会变成坏人。
        实验结论:个人的性情并不像我们想像得那般重要,善恶之间并非不可逾越,环境的压力会让好人干出可怕的事情。“在实验开始的时候,两组人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不到两个星期之后,他们之间已经变得没有共同之处了。”尤其显著的是,囚犯们怀疑分组并不是随机的,他们认为看守的个子比他们高。(其实两组人的平均身高是一样的。)


        25楼2014-06-24 17:43
        回复
          25.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 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
          爱德华·罗伦兹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


          27楼2014-06-24 17:57
          回复
            27.附钻石阴影(Crazy Diamond)
            俗称“疯狂的钻石”,亦有人称为“诡异之斜方。”

            两个颜色同样的菱形由于角度的偏差,造成光对色彩反射的重叠,造成视觉混乱,大脑自动进行模糊计算,所以几个菱形相连接的边界部分会出现颜色不同的浓淡现象。 用PHOTOSHOP中的吸取工具可以看出其实每个菱形都是一样的,只是采用了渐变的手法。
              综上所述,Crazy Diamond就是一种由于人眼的错觉产生的现象。


            29楼2014-06-24 18:00
            回复
              29.墨菲定律是美国的一名工程师爱德华·墨菲作出的著名论断。墨菲定律主要内容是: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经过多年,这一“定理”逐渐进入习语范畴,其内涵被赋予无穷的创意,出现了众多的变体,其中最著名的一条也被称为Finagle's Law(菲纳格定律),具体内容为:If anything can go wrong,it 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这一定律被认为是对“墨菲定理”最好的模仿和阐述。
              根据“墨菲定理”,我们可以知道:1、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2、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3、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4、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理告诉我们,事情往往会向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发展,只要有这个可能性。比如你衣袋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是你房间的,一把是汽车的;如果你现在想拿出车钥匙,会发生什么?是的,你往往是拿出了房间的钥匙。墨菲定理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揭示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及自然现象。它的极端表述是: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坏。墨菲定理并不是一种强调人为错误的概率性定理,而是阐述了一种偶然中的必然性,我们再举个例子:你兜里装着一枚金币,生怕别人知道也生怕丢失,所以你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用手摸兜,去查看金币是不是还在,于是你的规律性动作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被小偷偷走了。即便没有被小偷偷走,那个总被你摸来摸去的兜最后终于被磨破了,金币掉了出去丢失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墨菲定律”曾经搅得世界人心神不宁,它提醒我们: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我们将要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事故照旧还会发生,永远会发生。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上帝,当你妄自尊大时,“墨菲定理”会叫你知道厉害;相反,如果你承认自己的无知,“墨菲定理”会帮助你做得更严密些。“墨菲定律”忠告人们:面对人类的自身缺陷,我们最好还是想得更周到、全面一些,采取多种保险措施,防止偶然发生的人为失误导致的灾难和损失。归根到底,“错误”与我们一样,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狂妄自大只会使我们自讨苦吃,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接受错误,并不断从中学习成功的经验。


              31楼2014-06-24 18:20
              回复
                挑战和杜鲁门效应 (2011-07-20 16:40:52)转载▼
                30.
                杜鲁门效应:静态的测量并不能很好地预测出动态的反应,这种预测缺陷称为杜鲁门效应(Harry Truman effect),因为杜鲁门一生并不怎么杰出,却能在罗斯福总统死后一跃称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这令许多人跌破眼镜。
                同样,智商也无法预测一个人的成功。当人们面对生命的挑战而必须做出有智慧的反应时,许多高智商的人失败了,而许多低智商的人却成功了。我们身体中都有遗传自远古的优势,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要等到被挑战时才会显现出来。我们所具有的优势中,有些是静态的,如仁慈、好奇、忠诚、信仰等,你一天可能展现出这些优势几十次;而毅力、远见、公平、勇气等则更可能是动态的,你不可能在超市排队时展现你的勇气,或是坐在飞机上事表现它,除非遇到恐怖分子劫机,一生中有一次动态的行动就足以让人知道你有勇气了。
                ( 大多数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多内向、智商、抑郁、愤怒等,都是在没有来自真实世界的挑战的情况下进行的,是一种静态状态。)



                33楼2014-06-24 18:26
                回复
                  31.保龄球效应
                  行为科学中有一个著名的“保龄球效应”: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倒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

                  保龄球投掷对象是10个瓶子,你如果每次砸倒9个瓶子,得90分;而如果你每次砸倒10个瓶子,最终得240分。社会的记分规则就是这样:只要你每次比别人稍微优秀点,能再坚持一会儿,就可能赢得更多机会。


                  34楼2014-06-24 18:27
                  回复
                    32.飞轮效应
                    飞轮效应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而且不停地转动。这就是“飞轮效应”。

                    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在每件事情的开头都必须付出艰巨的努力才能使你的事业之轮转动起来,而一当你的事业走上平稳发展的快车道之后,一切都会好起来。万事开头难,努力再努力,光明就在前头。


                    35楼2014-06-24 18:30
                    回复
                      33.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D-K 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
                      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相反,越是聪明、有知识的人越容易自我怀疑。聪明人会更容易认识到每个人,包括自己在内,都是会犯错误的。他们明白有很多自己不知道的信息,想不到的情况。所以他们做决定更会留有余地。更会聆听别人的想法。一个开放的思维(open-mind) 也正是聪明的标志之一。
                      名人观点:
                      1.我们这个时代让人困扰的事之一是: 那些对事确信无疑的人其实很蠢,而那些富有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却总是怀疑和优柔寡断。”——贝特朗·罗素
                      2.“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 查尔斯·达尔文


                      36楼2014-06-24 18: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