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兰天
今天是万里行的第十六天,面对“什么是中华文化?为什么要弘扬?”这个话题,行者们也如老虎吞天,无从下口。比及群里各位前辈的真知灼见,我们这群应试教育下培养的大学生真就是坐井观天,大言不惭。但是,这趟万里行冠以了“中华文化”之名,也打出了“寻中华文化之根,聚中华文化之魂,圆中华文化之梦”的口号,如若不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就好比万里行不知道要去三亚一样,缺了目标,也没有方向!
既然如此,兰天便斗胆将行者这两天的思考做个总结,不为能解答这个问题,只为阐述一个思考过程,抛砖引玉!
要弄明白什么是中华文化,必先要对文化这个词有个共识。而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对文化的阐释就有两百多种,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定论。我们暂不去钻这学问的牛角尖,通过和师兄弟门的交流,我们所理解的文化应该是一个区域的人群在长期的历时发展中所展现的意识形态的总和,或者说是指导这一人群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精神。文化的这种解释属于中性,无好无坏; 在中国的典籍中,“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儒生编辑的《易传·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文化也便有了“以文教化”之意。这样来讲,文化是褒义的,和野蛮、武制大致相对!当然,我们更愿意接受的解释应该是后者……
(未完待续)
今天是万里行的第十六天,面对“什么是中华文化?为什么要弘扬?”这个话题,行者们也如老虎吞天,无从下口。比及群里各位前辈的真知灼见,我们这群应试教育下培养的大学生真就是坐井观天,大言不惭。但是,这趟万里行冠以了“中华文化”之名,也打出了“寻中华文化之根,聚中华文化之魂,圆中华文化之梦”的口号,如若不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就好比万里行不知道要去三亚一样,缺了目标,也没有方向!
既然如此,兰天便斗胆将行者这两天的思考做个总结,不为能解答这个问题,只为阐述一个思考过程,抛砖引玉!
要弄明白什么是中华文化,必先要对文化这个词有个共识。而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对文化的阐释就有两百多种,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定论。我们暂不去钻这学问的牛角尖,通过和师兄弟门的交流,我们所理解的文化应该是一个区域的人群在长期的历时发展中所展现的意识形态的总和,或者说是指导这一人群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精神。文化的这种解释属于中性,无好无坏; 在中国的典籍中,“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儒生编辑的《易传·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文化也便有了“以文教化”之意。这样来讲,文化是褒义的,和野蛮、武制大致相对!当然,我们更愿意接受的解释应该是后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