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牛流马吧 关注:1,891贴子:171,811

木牛流马古今图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浙江通志》:国朝雍正九年······所骇人者,机巧,而木牛流马,诸葛武侯已行之。鬼工之奇,五代时亦有之,至今尚有流传之者。


IP属地:四川1楼2014-07-08 19:30回复
    木牛有四个轮子,前两轮共一轴轮子固定在轴上轴中无齿,后两轮共一轴轮子固定在轴上轴中有齿六皆坚铁为之;“人行六尺”即人迈出一步的距离是140厘米,“牛行四步”即车轴中的齿转过四个(齿轮与车轮转了三分之二周;木牛车轮的直径是66厘米左右)。
    这是齿轮匹配的力学知识,也是写作者写“人行六尺,牛行四步)的原因。


    IP属地:四川10楼2014-07-10 08:07
    收起回复
      宜可大用,不可小使”木牛流马(现代名称手摇杠杆齿轮传动轨道车)为机械驱使四轮行进的车辆,但是他没有转向装置,要解决转向问题,办法只有一个,使用导轨技术。在三国时代的技术背景里“导轨技术”已被广泛应用,诸葛亮的另一发明诸葛连弩里也有导轨技术,但要长距离铺设导轨(轨道木质)设置站点是个大工程,必须是长期使用或重要的项目,这也是今日铁路建设的不二法则。
      “宜可大用不可小使”《宋史》记载的印证“杨允恭曾向宋真宗建议:莫若用诸葛亮木牛之制(就是现代铁路运行的规章制度),以小车发卒,分铺(现代称中转站)运之。每车四人换之(四人操作是双辕的木牛)。
      上述信息说明:(一)使用木牛之制必是大用。(二)经过一千余年到宋真宗年间木牛流马的资料保存完整。(三)在唐宋期间日本欧洲等国有大量的遣唐使来学习中国文化技术,木牛流马能从四川传播到内地它也能从中国传播到全球


      IP属地:四川17楼2014-07-14 19:13
      回复
        摄者为牛秋轴仰双辕
        译文:摄者(手控制的)为(是)牛秋轴仰双辕(由秋千演变而来去掉绳索座板,在三角架上端装置一个活动轴两端各有一根固定直木。如跷跷板。由两人或四人操作前后各两人双手握住杠杆柄上下交替压动为木牛提供动力。


        IP属地:四川21楼2014-07-14 19:26
        收起回复
          《后山谈从》: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
          二十世纪流马依然是世界上主要的运输车辆。


          IP属地:四川32楼2014-08-06 17:42
          收起回复
            木牛流马见证世界大事件“雍正禁天主教”
            事件起因,天主教皇禁止中国教徒拜祖先和孔子。雍正在全国禁天主教,令浙江总督李卫毁西洋天主教堂改建天后宫,碑记道:所奇者,自鸣钟·铜壶·滴漏,而汉时蚤有之矣;所骇人者,机巧,而木牛流马,诸葛武侯已行之。鬼工之奇,五代时亦有之,至今尚有流传之者。
            这个事件上至中国皇帝和天主教皇,下至中国亿万民众及世界各国天主教会的数百万教徒······然而仅仅过了300多年······


            IP属地:四川56楼2014-11-04 17:08
            回复
              木牛流马历史的足迹
              公元280年(前后)《三国志》:“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 出其意。
              公元430年(前后)《三国志》裴松之注”木牛流马法“。
              公元1084年司马光《资治通鉴》:”又奏乞洪州弩手教蜀人用弩走丸射之,选得千人号神机弩营,蜀兵由是浸疆。”胡三省注:“诸葛孔明治蜀作木牛·连弩之法,自晋以下仿而为之。······“
              公元1592年刘九经《郿志》:”郿有武侯胜迹······“流马法”当在斜谷口······其遗法故行,每起人遐思,故特列图,而以流马法附焉,亦甘棠之意也。“
              公元1731年《浙江通志》:”木牛流马,诸葛武侯已行之。鬼工之奇,五代时亦有之,至今尚有流传之者。“
              十八世纪以后木牛流马去了哪里?(它绝对不会消失)


              IP属地:四川58楼2014-11-25 01:17
              回复
                十八世纪世界上都有什么运输工具?哪个运输工具符合“作木牛流马法”?
                木牛流马有下列三大特征:
                一· 建造使用木牛流马需要国家最高层的批准,它是个工程浩大的项目
                《三国志》:“宜可大用,不可小使”
                《中兴小记》:“木牛流马······前年,陆运始行。成都·潼川·利三路调夫十万,县官部役先至者赏。贪婪之吏,俾夜作书,莫恤民苦,多毙于道。运粮一石,民间费钱数十千。······”
                《新唐书》:“党项使始议造木牛运。宣宗立”
                二· 多辆车相互牵连同行
                《三国志》:“群行者二十里也”
                《十国春秋》:“帐移竹马之邦,轮辗木牛之路。星驰十乘,雾廓三川。
                《榕村语录》:”木牛流马······前用一人牵动,其后十数,俱可牵连而行。“
                三· 机械化
                ,《三国志》:”曲者为牛头“”牛仰双辕“”刻者为牛齿“
                《尚书稗疏》:“木牛流马,有机以转运,前后互为首尾,施四轮而高庳各半;登则庳轮前而高后,降则庳轮后而高轮前。其上载人者,则亦舆而已。”
                佐证《诸器图说》:“轮死轴上轴中有齿六皆坚铁为之······所以能动者惟有一机······无木牛之名而有木牛之实用······。”
                十八至十九世纪”木牛流马“是世界上唯一的机械化运输工具,在全世界范围寻找木牛流马(无论哪个国家建造使用它都会留下档案)的踪迹不难。
                十八世纪欧洲已经有铁路存在的记录,在铁路出现之前日本已经有”木制轨道和轨道车“在运行(1楼轨道车图)。
                ”剑关险峻驱流马,斜谷崎岖驾木牛。后世若能行此法,输将安得使人愁“希望世界的人们在享受轨道交通给你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不要忘记蜀国的科学家和付出巨大伤亡的十万蜀国工匠!


                IP属地:四川62楼2014-11-27 01:46
                收起回复
                  可独行又可群行的手摇杠杆齿轮传动轨道车,它既古老又现代


                  IP属地:四川66楼2014-12-17 17:22
                  收起回复

                    拉尔夫爵士《弩之书》节译
                    翻译:NPLBNB[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译者前言
                    微软的电脑游戏《帝国时代II》[url]http://中将[/url]中国的特有兵种设为诸葛弩兵,游戏中连续发射的如雨箭矢简直就是古代的[url]http://冲锋枪[/url],但其实际构造却鲜少为人所知。少人知并不等于无人知,本文译自拉尔夫爵士1901年出版的《弩之书》(The Book of Crossbow)第四十九章,作者是著名的[url]http://古代军事[/url]工程学研究者。他将诸葛弩称为“中国连发弩”,事实上本来这种武器也很可能只是托武侯之名。其构造其实并不神秘,作者通过详尽的图解和扼要的说明展示了这种简单高效的机械。至于他对其威力的看法,就见仁见智了。
                    正文
                    这可能是我描述过最奇怪的一种武器了。这种武器的起源已经古老得湮灭不可考了,但时至今日(本书初版于1901年)中国的边远省份还有人在使用它。在最近中国与日本的战争中(1894-95的中日甲午战争),有人就经常在中国内地看到这种武器。
                    这种弩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连发机构,尽管很原始但却能很好地工作,它可以让一个射手在十五秒钟内发射出十支弩箭,最快达十二支。在中国,弓和一次发射一箭的弩是常见的武器,连发弩的作用可能是在开阔地阻止敌人进攻,或者守护工事。一百个连发弩手可以在十五秒内向敌人的行列中发射一千支弩箭。而一百名装备单发弩的战士在同样时间内最多只能发射两百支箭。毫无疑问,短短十五秒内呼啸而至的一千支箭矢对进攻敌群的杀伤力和震撼力远大于两百支箭矢,特别是考虑到箭头通常都蘸了毒。这种连发弩的力量很小,因此箭也做得又轻又细,穿透力很低,蘸毒能使一点微小的伤口也能致命。
                    中国连发弩的构造[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图172-中国连发弩表面观,示开放的背面
                    A.A.连发弩的箭仓,准备发射时其中可存放十到十二支箭。其宽度略大于弩箭直径以免影响箭下落。
                    B.B.弩臂,竹制弩干固定其上。
                    C.控制整个连发弩运作的杠杆,用金属销钉分别与弩臂和箭仓相连接,具体见图174。
                    E.装于弩臂上方,箭仓下方的木制箭槽,发射时弩箭落入其上的凹槽,与箭仓之间的缝隙是弩弦移动的地方,其后缘缺刻在发射过程中能勾住弩弦。与箭仓连接成一体。
                    连弩的原理和发射过程[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3212257_1.html/ ]
                    发射连弩比发射普通弩简单得多。首先将杠杆向前推,箭仓和与之一体的箭槽也随之往前,箭槽后缘缺刻向上抬升并自动勾住弩弦。正常情况下弩弦横在箭槽中央起到阻挡箭仓内弩箭落入箭槽的作用,但当弩弦被勾到箭槽后方后,一支箭在重力的作用下就会自动落入箭槽。
                    图175.中国连弩箭仓剖面观,示弩弦对弩箭下落的阻挡作用。
                    要完成发射动作只需将杠杆扳回,在这过程中箭槽与箭仓就会向后运动并将弩弦也往后拉,弩干弯曲蓄能。拉到尽头的同时箭槽后缘也会开始下坐,箭槽缺刻下方顶钮露出下方的部分与弩臂接触并被顶起,随之将弩弦顶出缺刻,弩弦前行将箭槽中的弩箭弹出。这顶钮由硬木制成,一头稍大以防止脱出。第一支箭发射出去以后弩弦又挡住了第二支箭的下落,开始了新的一轮循环直到箭仓内的弩箭全部发射完毕。
                    图173-中国连发弩顶钮部分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B.被箭槽后缘勾住的弩弦。
                    D.弩弦前方落入箭槽的弩箭。[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E.存箭的箭仓。
                    [img]图174-中国连发弩的整个发射过程
                    A.装满箭矢的箭仓随杠杆而前推,弩弦被顶钮上方的箭槽缺刻勾住。
                    B.即将发射的弩,顶钮与弩臂相触,再将弩弦从缺刻中顶出完成发射过程。
                    这种弩的构造简单,动作迅速,除了对准目标并根据情况所需快速或缓慢地推拉杠杆之外,什么事都不用做,在最快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在十五秒钟内将十二支弩箭全部发射出去。
                    稍事改造之后,这种连弩可以在每次推拉杠杆的过程中发射两支弩箭,只需将箭仓和弩臂加宽到约两厘米,并在箭仓内加上一纵向隔板将之分为两个仓,其下的箭槽也相应增加到两条即可。其发射流程与原型完全相同,两支弩箭会随杠杆的推拉而并排落入箭槽,并排发射出去。这样,每一百名弩手可以在十五秒钟内发射出两千支弩箭,真正是以一当十![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这种武器所配的弩箭也是专门制造的,长约30-40厘米,直径约0.8-0.95厘米。箭杆由竹子制成,箭镞为钢制,没有稳定用的羽翼以免影响下落和发射,重心偏前。其有效射程大约是80码,最大射程180-200码。
                    弩干一般由一整根长约107厘米的坚韧雄竹或者数根捆绑压叠在一起的竹片组成。弩弦由打成绳索的动物筋腱制成,穿过弩干末端的洞绑紧


                    IP属地:四川74楼2015-04-15 14:42
                    收起回复





                      IP属地:四川77楼2015-04-16 19:32
                      收起回复
                        朝鲜之役海战图—万历援朝,布面甲,诸葛弩,佛郎机










                        IP属地:四川78楼2015-04-18 18:49
                        收起回复
                          轨道 交通谁发明的?
                          轨道基本建设项目流程
                          1·规划编制阶段
                          2·项目建议书阶段
                          3·可行性研究阶段
                          4·初步设计阶段
                          5·施工图设计
                          6·建设阶段
                          7·工程移交
                          8·试运行
                          9·竣工验收
                          完成以上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员(包括人员伤亡)·时间· 技术设备等,这需要动用国家的力量,不是特里维希克或者史蒂芬孙能做的事情。
                          如果说轨道交通起源於十九世纪的特里维西克或者史蒂芬孙那只能用“不尊敬历史”“欺世盗名”来形容。


                          IP属地:四川82楼2015-04-21 13:41
                          收起回复



                            《南齐书》卷五十二《祖冲之传》:“宋武平关中得姚兴指南车有外形而无机巧每行使人於内转之升明中太祖辅政使冲之追修古法冲之改造铜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马钧以来未有也······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又造千里船於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
                            百度百科-《明轮船》:“明轮船是用明轮推进的船舶,是早期的一种机械动力船。它是在中国古代车轮船演变而来的。
                            中国水运网-《车轮舟现代轮船的始祖》:“祖冲之······机械发明家。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又造千里船於新亭江(今南京附近),试之日行百余里。这种千里船便是车轮舟”。


                            IP属地:四川94楼2015-07-08 20:22
                            收起回复
                              横河竖江:木牛之奇发的帖子《木牛流马古今图说》,现在,只保留你自已的帖子和赞成你观点的帖子。这个帖子,从一楼一下跳到10楼,又从10楼跳到17楼,17楼又跳到21楼。又28楼、32楼等。而中间的帖子,哪里去了呢?,这些不见踪影的2、3、4、5、6、7、8、9楼,11、12、13、14、15、16楼等等…….,都是被谁删了呢?这还用说吗?
                              木牛之奇发的帖子《木牛流马古今图说》,目前,只保留你自已的帖子和赞成你观点的帖子,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回复 横河竖江:永不放弃在《木牛流马古今图说》里发的几个帖子我都给予了回复(包括别人的回复)但是这些帖子后来不知何故都没了,(这些帖子并不都是反对的)不但这些帖子没有了就连永不放弃这段时间也没来吧里了!永不放弃:我删除过你的帖子吗?
                              聂怀安在《木牛流马古今图说》里发的几个帖子我都给予了回复但是这些帖子后来不知何故都没了(这些帖子并不是反对的比如聂怀安介绍“轨道车”我回复“轨道车“与”车轮舟”的关系,由于这些帖子删了才促使我给你们查到了宋朝的“车轮舟图”)聂怀安:我删除过你的帖子吗?
                              我自己写的文字比较少如《三国志》::"头入颔中”:“颔”是车箱上下贯通,固定三角架(头)的重要部件,无论是古代木质结构还是现代的钢铁焊接都不能缺少“颔”这个部件。在12楼删除转移到10楼回复里。11、12、13、14、15、16楼等等都是如此。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尽量把帖子集中在第一页里。
                              《木牛流马古今图说》2、3、4、5、6、7、8、9楼是早期与足式辩论的帖子 (如回复 电力牛车:你说轨道和轨道车是现代人发明的?是谁发明的?)但是这些帖子后来不知何故都没了。电力牛车:我删除过你的帖子吗?


                              IP属地:四川105楼2015-10-15 10:3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