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尔夫爵士《弩之书》节译
翻译:NPLBNB[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译者前言
微软的电脑游戏《帝国时代II》[url]http://中将[/url]中国的特有兵种设为诸葛弩兵,游戏中连续发射的如雨箭矢简直就是古代的[url]http://冲锋枪[/url],但其实际构造却鲜少为人所知。少人知并不等于无人知,本文译自拉尔夫爵士1901年出版的《弩之书》(The Book of Crossbow)第四十九章,作者是著名的[url]http://古代军事[/url]工程学研究者。他将诸葛弩称为“中国连发弩”,事实上本来这种武器也很可能只是托武侯之名。其构造其实并不神秘,作者通过详尽的图解和扼要的说明展示了这种简单高效的机械。至于他对其威力的看法,就见仁见智了。
正文
这可能是我描述过最奇怪的一种武器了。这种武器的起源已经古老得湮灭不可考了,但时至今日(本书初版于1901年)中国的边远省份还有人在使用它。在最近中国与日本的战争中(1894-95的中日甲午战争),有人就经常在中国内地看到这种武器。
这种弩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连发机构,尽管很原始但却能很好地工作,它可以让一个射手在十五秒钟内发射出十支弩箭,最快达十二支。在中国,弓和一次发射一箭的弩是常见的武器,连发弩的作用可能是在开阔地阻止敌人进攻,或者守护工事。一百个连发弩手可以在十五秒内向敌人的行列中发射一千支弩箭。而一百名装备单发弩的战士在同样时间内最多只能发射两百支箭。毫无疑问,短短十五秒内呼啸而至的一千支箭矢对进攻敌群的杀伤力和震撼力远大于两百支箭矢,特别是考虑到箭头通常都蘸了毒。这种连发弩的力量很小,因此箭也做得又轻又细,穿透力很低,蘸毒能使一点微小的伤口也能致命。
中国连发弩的构造[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图172-中国连发弩表面观,示开放的背面
A.A.连发弩的箭仓,准备发射时其中可存放十到十二支箭。其宽度略大于弩箭直径以免影响箭下落。
B.B.弩臂,竹制弩干固定其上。
C.控制整个连发弩运作的杠杆,用金属销钉分别与弩臂和箭仓相连接,具体见图174。
E.装于弩臂上方,箭仓下方的木制箭槽,发射时弩箭落入其上的凹槽,与箭仓之间的缝隙是弩弦移动的地方,其后缘缺刻在发射过程中能勾住弩弦。与箭仓连接成一体。
连弩的原理和发射过程[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3212257_1.html/ ]
发射连弩比发射普通弩简单得多。首先将杠杆向前推,箭仓和与之一体的箭槽也随之往前,箭槽后缘缺刻向上抬升并自动勾住弩弦。正常情况下弩弦横在箭槽中央起到阻挡箭仓内弩箭落入箭槽的作用,但当弩弦被勾到箭槽后方后,一支箭在重力的作用下就会自动落入箭槽。
图175.中国连弩箭仓剖面观,示弩弦对弩箭下落的阻挡作用。
要完成发射动作只需将杠杆扳回,在这过程中箭槽与箭仓就会向后运动并将弩弦也往后拉,弩干弯曲蓄能。拉到尽头的同时箭槽后缘也会开始下坐,箭槽缺刻下方顶钮露出下方的部分与弩臂接触并被顶起,随之将弩弦顶出缺刻,弩弦前行将箭槽中的弩箭弹出。这顶钮由硬木制成,一头稍大以防止脱出。第一支箭发射出去以后弩弦又挡住了第二支箭的下落,开始了新的一轮循环直到箭仓内的弩箭全部发射完毕。
图173-中国连发弩顶钮部分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B.被箭槽后缘勾住的弩弦。
D.弩弦前方落入箭槽的弩箭。[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E.存箭的箭仓。
[img]图174-中国连发弩的整个发射过程
A.装满箭矢的箭仓随杠杆而前推,弩弦被顶钮上方的箭槽缺刻勾住。
B.即将发射的弩,顶钮与弩臂相触,再将弩弦从缺刻中顶出完成发射过程。
这种弩的构造简单,动作迅速,除了对准目标并根据情况所需快速或缓慢地推拉杠杆之外,什么事都不用做,在最快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在十五秒钟内将十二支弩箭全部发射出去。
稍事改造之后,这种连弩可以在每次推拉杠杆的过程中发射两支弩箭,只需将箭仓和弩臂加宽到约两厘米,并在箭仓内加上一纵向隔板将之分为两个仓,其下的箭槽也相应增加到两条即可。其发射流程与原型完全相同,两支弩箭会随杠杆的推拉而并排落入箭槽,并排发射出去。这样,每一百名弩手可以在十五秒钟内发射出两千支弩箭,真正是以一当十![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这种武器所配的弩箭也是专门制造的,长约30-40厘米,直径约0.8-0.95厘米。箭杆由竹子制成,箭镞为钢制,没有稳定用的羽翼以免影响下落和发射,重心偏前。其有效射程大约是80码,最大射程180-200码。
弩干一般由一整根长约107厘米的坚韧雄竹或者数根捆绑压叠在一起的竹片组成。弩弦由打成绳索的动物筋腱制成,穿过弩干末端的洞绑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