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棋手-李喆吧 关注:188贴子:4,093
  • 3回复贴,共1

【李喆】围棋“新人王”李喆之禅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围棋“新人王”李喆之禅 
(2006-02-17 09:43:30)  

年轻的李喆又一次填补了湖北围棋的空白。2月11日,他在“新人王”决赛中,2∶1击败对手王尧,成为湖北围棋历史上第一个男子全国冠军。这一天,离他17岁生日过去不到两星期。 

通常而言,棋手在大家的印象里,是一些沉默无语而又无比聪明的“怪人”,而实际呢?夺冠次日,连夜从上海赶回北京的李喆在与本报记者两个多小时的连线中,透露了他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一位17岁少年的所思所想。 


  生命都有其正常的轨道,无论禅还是西方哲学,都是解析和指引人们找到生命正轨的。我已经找到自己的正轨。——李喆 


人的成长总有自己的轨迹。春天开什么花,秋天就结什么果。70岁的不怪20岁的幼稚,只要时时地认真感受了、积累了,就会收获满足。17岁的李喆说:棋手的对手是深奥的棋本身,而不是哪个人。其言如禅,明心见性。 




1楼2008-01-26 15:32回复
    物我两忘·黑白禅 

    “新人王”决赛三番棋下来,李喆累坏了。7天里,他下了6盘淘汰赛,这么高密度、高对抗的比赛,他还是头次碰到。不过他说很高兴又完成了一次难得的经验积累。 

    这是“豹”一辈获得的第二个冠军头衔,人们自然会拿他对比去年获得全国个人赛冠军、并且已经降服过韩国“二李”的“头豹”陈耀烨。 

    “呵呵,这可不是拳击比赛,”李喆并不认为自己的对手是陈耀烨,“黑白世界中,棋手的对手是深奥的棋本身,而不是哪个人。” 

    李喆也承认陈耀烨会在潜意识层面给自己压力,他在技术上分析了自己与陈耀烨的不同:他的棋比较倾向自我,喜欢实地;我倾向根据对方出手应变不同之法。也许有几分像山与水的区别吧——山有棱角,水无常形。 

    要达到水无常形的境界,心定神慧才能实现,有道高僧也许办得到,但17岁的少年就难了。去年联赛下半段正风光时,李喆遇上了马晓春常批评“总做无谓抵抗”的邱峻。“唉,有时跟他下棋挺烦的,上次就‘烦’输了。”李喆牢骚道,随之又笑,“到底还是境界不够,难以真正做到‘无我’。”


    2楼2008-01-26 15:33
    回复
      荣辱不惊·胜负禅 


      李喆曾经很难压抑自己的好胜心,那时他在意自己的成绩、在意自己的等级分排名。但同时,他也无法摆脱胜负世界的起起伏伏。后来,他接触到了罗素,这位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关于“消除过分自我关注”的思想启发了他。他在自己的一篇感悟文章的开篇写道: 

      我的大目标是要成为划时代的棋手。从现在起,每天、每时、每秒都必须争取达到“无我”的状态。放下各种有碍目标实现,于我无益的欲望。这些欲望非我本欲,是大千世界的各色诱惑影响我情绪的产物。要放下这些欲望,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目标,以及“无我”的信念。情绪是短暂卑微的,应绝对地屈服于理智之下。自我是渺小的,将自我投入到广大的世界之内,并融入其中,便超越了渺小的自我,祛除了过分的自我关注意识,达到深邃的“无我”。 

      去年10月,文章写完,他便开始了在联赛后半段近乎神奇的连胜之旅,各队分量最重的大将,纷纷倒在他的手下。 

      拿了国内冠军,下一步便是世界冠军。“其实棋手在一段时间成绩好并不太难,但若没有自己的人生观相对应,就很难持久。”李喆不愿给自己划定夺冠时限,他承认,要成为“划时代的棋手”,必须有世界冠军做铺垫,所以他“准备拿、而且准备多拿世界冠军”,但他希望自己在下棋的同时,能够多注意这个世界,欣赏生活和生命,而不是做一台下棋的机器。 

      “不过放心,拿世界冠军我很有信心。”李喆说。


      3楼2008-01-26 15:33
      回复
        动静相宜·生活禅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又强烈的三种感情”。这是李喆最新的座右铭,出自罗素之口。 

        曾经一段时间,陈耀烨、朴文尧等“小豹”棋手在各种比赛中迅速蹿升,而李喆有些沉寂。李妈妈抱怨道:他呀,总说要“完善自己的生活”,看书多了,花在棋上的时间太少了。 

        “功夫在棋外嘛”,李喆总用这句话来堵父母的口。好在他的父母一个博导、一个副教授,对儿子还是能理解的。对付记者,他说:好吧,我会试试看花多少时间研究棋,让状态达到最好。 

        李喆13岁时就已经写诗了,而且不是那种儿歌型的“诗”。14岁时他迷上了历史,现在,他又喜欢起了哲学。 

        太埋头斗室也有不好的一面,李喆对锻炼不够执着,偏偏他的体质又很弱。当医生的妈妈常督促他跑步,但到了冬天,他又中断了。“不是我不愿跑,你不知道,棋院每天只供应一小时的热水,洗澡太麻烦了。”李喆为自己辩解。 

        “一个人不想锻炼可以找一千个理由,但锻炼的理由只要一个就够了。”记者把一个网友的话转赠给李喆。他笑了,“看来要习惯死亡啊”。他用柏拉图的话自省,希望能够打败肉体的懒惰。 

        17岁的李喆头脑清楚,正试图用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解读人生、解读世界。记者感叹:如果17岁就能理解一切,那人们还活到70岁干嘛呢? 

        李喆笑了:我理解的是我现在的一切啊。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记者苏争)


        4楼2008-01-26 15: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