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前养生
饮食当先饥而食、先渴而饮,如南朝陶弘景言:“食不欲过饱,故道士先饥而食也。饮不欲过多,故道士先渴而饮。”约成书于中晚唐的会稽道士范修然所撰之《至言总-养生》重复陶隐居的这一饮食观:“善养性者,先饥乃食,先渴后饮。”为什么饮食不能极饥而食、极渴而饮呢?因为在道医看来,“极饥而食且过饱,结积聚。极渴而饮且过多,成痰癖”。《彭祖摄生养性论》也强调这一点:“不欲甚饥,饥则过深,食诫过多。勿极渴而饮,食诫过深。食过则症块成疾,饮过则痰癖结聚气风。”饿到极端,容易过食,渴到极端,容易过饮,正如《养性延命录-食诫篇》所言:“养性者,先饥乃食,先渴而饮。恐觉饥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饮,饮必过。”过食、过饮会造成疾患,所以我们应当先饥而食、先渴而饮。
道门认为食前最好先咽气:“凡食,欲得先微吸取气,咽一两咽乃食,主无病。”又如《太清道士摄生论》记载:“每旦初起,面向午,展两手于膝上,心眼观气入顶,下连涌泉。旦旦如此,名曰送气。常以鼻引气,口吐气,小微吐之,不得开口,复欲得出气少,入气多。每欲食先须送入腹。”明初道士洪自诚编撰之《长生诠经》也援引《太上日用经》,揭示了一种饮食之前服气存神的方法:“日用饮食禁口端坐,莫起一念,万虑俱忘,存神定意,眼不视物,耳不听声,一心内守,调息绵绵,渐渐呼出,莫教间断,似有若无,自然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里津生,灵真附体,得至长生。”饮食前调息定神,有利于肠胃血液循环,加强肠胃的纳连功能,
对于将食之物,需要卫生,提倡熟食。《太清道士林摄生论》主张:“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勿饮浊酒食面,则塞气死人”;“茅屋漏水坠诸脯肉上,食之成症结病》凡作脯不肯乾者,害人也。祭神肉无故自动,食之害人。饮食上有蜂行住,食中必有毒害也”;“食生肉伤胃,一切肉唯须烂煮,停冷食之”。《三元延寿参赞书-人元之寿饮食有度者得之》引经书云:“酒浆照人无阴,不可饮”;“阴池流泉,六月行路勿饮,发虐”“食茅屋漏水坠脯肉,成症瘕,生恶疮”;“人汗入肉,食之作丁疮”。“食诸兽自死肉,生丁疮。”……秋夏果落地,恶虫缘,食之患九漏。生果停留多日,有损处,食之伤人。人之肠胃功能不宜生食,陈腐之食对肠胃更是有害,脯肉受潮、人汗入肉、蜜蜂等虫行住叮咬之物、兽自死肉等都是不卫生的。饮食也一样,酒浆混浊、阴池流泉不能喝,还有“勿食深阴地冷水,作痎疟。……山水乌土有泉者,不可久居,常食作瘿疾,动气增患,病人不可食,多发卒疮”,就是死水、受污染的水不可引用。食物中毒还有一种重要情况是毒虫侵扰,“饮食于露天,飞丝堕其中,食之,咽喉生泡。……饮食收器中,宜下小而上大,若覆之不密,虫鼠欲盗食而不可,还器堕诞,食者得黄病……饮食上蜂行住,或猫犬吮破之水,生病”。为了避免虫物侵害使人中毒,道经提出注意使用可以试毒之饮食器具,“食物以象牙、金铜匙著,可以试毒。……食物以鱼鱿器盛之,有虫毒,辄裂破”。该句后注问曰:“入闽者,宜审之。”说明古代福建一带虫害多行,人们饮食时不得不小心谨慎。在饮食器具方面,道门要求“当修馔时,尤须洗净果具,并令丰新”。为了卫生起见,道经还主张分器而食,“道士各立斋器,巾挟当清净,日供所需,不得与人同器共食,及给他用,秽炁混杂”。饮食新鲜洗净,既保持了食物中的营养成份,也利于食物被人体吸收。所以,道教徒注意食物卫生是十分合理的。
二、进食保养
进食之时首先要注意冷热食顺序,如《养性延命录》指出:“凡食,先欲得热食,次食温暖食,次冷食。食热暖食讫,如无冷食者,即吃冷水一两咽,甚妙。若能恒记,即是养性之要法也。……热食伤骨,冷食伤藏;热食灼唇,冷物痛齿。”这是说先食热食以暖胃。茅山居士刘词所集之《混俗颐生录》卷上<饮食消息>中有段话是很好的注脚:“夫人当以饮食先吃暖物,后吃冷物为妙。何者?以肾藏浊水,水性常冷,故以暖物先暖之。不问四时,常此消息弥佳。就中下月偏宜暖之,为伏阴在内耳。”热食后不可乍冷,这样食道会受到损伤,“诸热食咸物竟,不得饮冷浆水,致失声成尸咽”。一般来说,食物温度适中为好,“凡食,太热则伤骨,太冷则伤经,虽热不得灼唇,虽冷不可冻齿”。“热食伤骨,冷食伤藏,热物灼肤,冷物痛齿。……凡食,欲得恒暖,宜人易消,胜于习冷”。总之,食物温度不宜过高,温暖食比冷食好。不过烤肉要停冷再吃,而且不宜多食“凡吃炙肉,若乘热食之多患风疳、若齿或黄黯,渐至脱落,亦令人血脉不行”。不说致癌,单单古人总结这几条就足以告诫我们要对烤肉等烧烤食品“爱而远之”。
饮食当先饥而食、先渴而饮,如南朝陶弘景言:“食不欲过饱,故道士先饥而食也。饮不欲过多,故道士先渴而饮。”约成书于中晚唐的会稽道士范修然所撰之《至言总-养生》重复陶隐居的这一饮食观:“善养性者,先饥乃食,先渴后饮。”为什么饮食不能极饥而食、极渴而饮呢?因为在道医看来,“极饥而食且过饱,结积聚。极渴而饮且过多,成痰癖”。《彭祖摄生养性论》也强调这一点:“不欲甚饥,饥则过深,食诫过多。勿极渴而饮,食诫过深。食过则症块成疾,饮过则痰癖结聚气风。”饿到极端,容易过食,渴到极端,容易过饮,正如《养性延命录-食诫篇》所言:“养性者,先饥乃食,先渴而饮。恐觉饥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饮,饮必过。”过食、过饮会造成疾患,所以我们应当先饥而食、先渴而饮。
道门认为食前最好先咽气:“凡食,欲得先微吸取气,咽一两咽乃食,主无病。”又如《太清道士摄生论》记载:“每旦初起,面向午,展两手于膝上,心眼观气入顶,下连涌泉。旦旦如此,名曰送气。常以鼻引气,口吐气,小微吐之,不得开口,复欲得出气少,入气多。每欲食先须送入腹。”明初道士洪自诚编撰之《长生诠经》也援引《太上日用经》,揭示了一种饮食之前服气存神的方法:“日用饮食禁口端坐,莫起一念,万虑俱忘,存神定意,眼不视物,耳不听声,一心内守,调息绵绵,渐渐呼出,莫教间断,似有若无,自然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里津生,灵真附体,得至长生。”饮食前调息定神,有利于肠胃血液循环,加强肠胃的纳连功能,
对于将食之物,需要卫生,提倡熟食。《太清道士林摄生论》主张:“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勿饮浊酒食面,则塞气死人”;“茅屋漏水坠诸脯肉上,食之成症结病》凡作脯不肯乾者,害人也。祭神肉无故自动,食之害人。饮食上有蜂行住,食中必有毒害也”;“食生肉伤胃,一切肉唯须烂煮,停冷食之”。《三元延寿参赞书-人元之寿饮食有度者得之》引经书云:“酒浆照人无阴,不可饮”;“阴池流泉,六月行路勿饮,发虐”“食茅屋漏水坠脯肉,成症瘕,生恶疮”;“人汗入肉,食之作丁疮”。“食诸兽自死肉,生丁疮。”……秋夏果落地,恶虫缘,食之患九漏。生果停留多日,有损处,食之伤人。人之肠胃功能不宜生食,陈腐之食对肠胃更是有害,脯肉受潮、人汗入肉、蜜蜂等虫行住叮咬之物、兽自死肉等都是不卫生的。饮食也一样,酒浆混浊、阴池流泉不能喝,还有“勿食深阴地冷水,作痎疟。……山水乌土有泉者,不可久居,常食作瘿疾,动气增患,病人不可食,多发卒疮”,就是死水、受污染的水不可引用。食物中毒还有一种重要情况是毒虫侵扰,“饮食于露天,飞丝堕其中,食之,咽喉生泡。……饮食收器中,宜下小而上大,若覆之不密,虫鼠欲盗食而不可,还器堕诞,食者得黄病……饮食上蜂行住,或猫犬吮破之水,生病”。为了避免虫物侵害使人中毒,道经提出注意使用可以试毒之饮食器具,“食物以象牙、金铜匙著,可以试毒。……食物以鱼鱿器盛之,有虫毒,辄裂破”。该句后注问曰:“入闽者,宜审之。”说明古代福建一带虫害多行,人们饮食时不得不小心谨慎。在饮食器具方面,道门要求“当修馔时,尤须洗净果具,并令丰新”。为了卫生起见,道经还主张分器而食,“道士各立斋器,巾挟当清净,日供所需,不得与人同器共食,及给他用,秽炁混杂”。饮食新鲜洗净,既保持了食物中的营养成份,也利于食物被人体吸收。所以,道教徒注意食物卫生是十分合理的。
二、进食保养
进食之时首先要注意冷热食顺序,如《养性延命录》指出:“凡食,先欲得热食,次食温暖食,次冷食。食热暖食讫,如无冷食者,即吃冷水一两咽,甚妙。若能恒记,即是养性之要法也。……热食伤骨,冷食伤藏;热食灼唇,冷物痛齿。”这是说先食热食以暖胃。茅山居士刘词所集之《混俗颐生录》卷上<饮食消息>中有段话是很好的注脚:“夫人当以饮食先吃暖物,后吃冷物为妙。何者?以肾藏浊水,水性常冷,故以暖物先暖之。不问四时,常此消息弥佳。就中下月偏宜暖之,为伏阴在内耳。”热食后不可乍冷,这样食道会受到损伤,“诸热食咸物竟,不得饮冷浆水,致失声成尸咽”。一般来说,食物温度适中为好,“凡食,太热则伤骨,太冷则伤经,虽热不得灼唇,虽冷不可冻齿”。“热食伤骨,冷食伤藏,热物灼肤,冷物痛齿。……凡食,欲得恒暖,宜人易消,胜于习冷”。总之,食物温度不宜过高,温暖食比冷食好。不过烤肉要停冷再吃,而且不宜多食“凡吃炙肉,若乘热食之多患风疳、若齿或黄黯,渐至脱落,亦令人血脉不行”。不说致癌,单单古人总结这几条就足以告诫我们要对烤肉等烧烤食品“爱而远之”。